從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新辦法的變革看學校母語教學
莊新國
南華教社所研究生
明年(九十六學年)起,原住民學生參加高中職五專申請及登記分發入學、四技二專登記分發入學、以及大學考試分發入學的加分優待標準有重大改變;必須通過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認證的原民生,才能加分卅五%;未取得認證加分廿五%。九十九學年起,未取得認證的原民生加分優待比率將從廿五%逐年遞減五%,減至十%為止。
此外,為避免影響一般考生升學權益,明年起,原民生升學優待名額由現行的「內含」改為「外加」;外加名額以原核定招生名額二%為原則。名額由「內含」改為「外加」現行原民生升學加分優待辦法為一律「降低錄取標準廿五%」,相當於加分卅三•三%,並且不必取得文化及語言認證。據教育部統計,今年具原住民族籍的國中應屆畢業生(可報考高中職五專)七00九人,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可報考大學及四技二專)四六五三人,依此每年約一萬一千餘人享有升學加分優待。
【2006.08.03中時電子報】
從九十六學年度起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新辦法有了重大的改變,今後原住民學生報考高中及大學,如果沒有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者,享有總分加分25%的優待,如果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者,享有總分加分35%的優待,而且未通過認證的部份其優待比例將會逐年降低。這個政策推行的重要理念除了是回應社會對原住民籍學生考試加分優待其公平性的質疑外,同時也希望利用台灣特有的怪現象-考試引導教學,藉由考試迫使原住民族加強母語教學,以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雖然這個政策不是在最近才定案的,之前不論是學校、鄉公所或是民間團體都會利用各種場合大力宣導,但一時之間還是讓許多家長有些恐慌,面對這個重大的改變,家長紛紛在學校辦理的親子座談會、是家長大會乃致於各種非公開場合提出強烈的訴求,希望學校能加強母語教學,培養原住民籍學生基本的母語能力,應付以後的母語認證考試,以取得將來升學的優待。身為校長的筆者在接收這些訴求時,心中有無限的感慨與無奈,曾幾何時,母語興衰存亡的重責大任已經變成學校教育「不可承受之輕」,部落及家庭反而變成旁觀者。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2年台灣原住民統計年鑑》的資料指出:91學年度原住民在學學生於國民小學層級有46,408人,佔該層級全體就學人數2.42%;於國民中學層級有20,136人,佔該層級全體就學人數2.10%;於高職層級有6,824人,佔該層就學人數2.01%;於高中層級有5,588人,佔該層級全體就學人數1.46%;於專科層級有5,116人,佔該層級全體就學人數1.47%;於大學層級有4,504人,佔該層級全體就學人數0.58%;於碩士班層級有154人,佔該層級全體就學人數0.15%;於博士班層級有11人,佔該層級全體就學人數0.06%。至於補校層級的各種校班,除國中補校的原住民百分比較低,只佔0.57%外,其餘大專補校、高中職補校、實用技能班等,原住民學生的比率都在3%左右。
圖5-5 91學年度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佔該層級所有就學人數之比率圖
圖5-6 91學年度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生在各級學校學生人數比率結構圖
資料來源:《2002年台灣原住民統計年鑑》
現象一:
一、國家經由政策的制定,將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並列為「本國語」,在政治的意涵上大大的提昇母語的法制地位,並經由將母語教學列為學校正式課程的實質操作,開放讓有認證的支援人員住入校園進行教學活動,讓母語有生存發展的空間,此時,母語教學從地下化轉成公開透明,從非法轉向合法,這個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二、從八十年代初期,政府運用政策制定及預算的編列,輔助各族群大量編輯母語及文化教材,許多民間文化工作團體也主動參與編輯工作,除了充實母語教學的內涵外,也讓母語教學活動進入多元化的時代。
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後,語言及文化傳承為其重點推展工作項目之一,幾年來原民會所辦理各原住民族母語認證考試或審查工作,大量認證合格的族人回到部落,也加速母語教育推展的的腳步。
現象二:
一、依據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規定,語文領域含本國語、英語及母語教學,其中母語教學每週排定一節,經實地詢訪母語支援教師教學後之感想,大多數的母語教師均認為每週排一節課是非常不足的,而且效果非常有限。
二、學校雖然會排定每週一天的母語日,要求在母語日當天盡量使用母語進行對話或教學,但在實務操作上有其限制,因為學校的老師大部份都是非原住民籍或是非鄒族籍的教師,根本不可能運用母語進行教學活動或對話。因此,母語日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其宣示意義是大於實質效果。
三、在家庭部份,雖然大部份的家長強烈要求學校要加強母語教學活動,但絕大部份的原住民家長與子女平常的溝通語言是國語,鮮少使用母語進行對話,甚致大部份的長者和孫子(女)的對話過程中也不使用母語,而是刻意配合小朋友使用國語來對話,而且是非常不標準的國語。
四、在部落部份,部落原本應該使用母語最大的巿場,是保存母語及傳承母語最好的場所,但實際情況是部落中除了長者之間的對話會使用母語外,絕大多數的溝通或者是對話都是使用國語進行,因此,原住民學生在部落中幾乎完全無法習得母語。
五、雖然大部份的家長要求學校加強母語教學活動,但有部分家長認為母語的消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遲早都會發生,何必花費大量的資源進行無謂的母語教學,倒不如把這些時間拿來上其他的學科(國語、數學、英語…)還比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利。
六、部落中的民間組織如社區發展協會、部落大學等都會辦理母語傳承的相關課程,但授課對象都是中年以上的族人,而且這些學習者在離開教室後依然不會使用母語和族人對話。雖然這些課程可以保存珍貴的語文資料,但無助於語言的流通,也對部落年青人母語程度的提昇效果有限。
七、從解嚴後的政治解放,也讓台灣呈現前所未有的多元發展,此時的母語復興動就如火如荼的進行,一時之間百花齊鳴,不論是坊間或是官方開始大量編輯母語教材,由於台灣原住民本身沒有文字,所以大都借用羅馬拼音,但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生拼音系統的混亂現象,唯然教育部在前年公佈官方的標準拼音模式,但有些民間團體在解嚴之前早使用自己的拼音系統進行母語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仍會堅持使用自己的拼音系統,形成另一種障礙。
八、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非母語的環境,如父母親不使用母語對話,國語在電視節目中的強勢主導,雖然原住民電視台會播放母語相關的節目,但由於族群太多,無法和客家電視台一樣長時間對單一族群語言來呈現,其效果就如同在學校一週排定一節課是相同的。而且節目內容無法吸引年青人的收視,更不用說是國小的學生了。
九、將母語當成課程來進行教學,由於學生在學校要學習的課程很多,加上母語課不是主科,學生在直覺上比較不重視。而且母語教學課程化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會讓學生對母語和國語及英上產生聯想,進而引起學生對母語的反感,產生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十、母語支援教師雖然都取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語言認證,但由於缺乏教學相關的培育,對教學活動的進行無法有效掌握,會講不一定會教,讓母語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九十六學年度起原住民族學生考試優待與文化及語言認證的掛鉤,讓母語教育變得刻不容緩的,學校的壓力也因而變大。從上述的現象來看,似乎母語傳承未來的命運是反面多於正面,在某種程度是值得警惕及悲觀的,但如能鑑古知今,才能繼往開來,要解決母語傳承的問題,一定要先瞭解問題的關鍵所在,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雖然有些現象不是學校可以單獨解決的,但不可諱言,學校在扮演母語復興的舞台中站有很重要的角色。
在主觀的認知上,對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民族或族群,語言通常是唯一能傳承族群文化的平台及載具,因此,一個語言的死亡代表著一個文化的滅絕,而一個民族的滅絕也代表著人類文化資產的重大災難,也代表著一個國家或政府的無能與野蠻,更代表著這消失的族群缺乏省思的能力。
雖然,全世界每年都有一些寶貴的語言從地球上消失,也有人悲觀的預測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將在未來的五十到一百年間會消失殆盡,這或許是一個不可逆的宿命,但不戰而降又豈是具有輝煌過去的原住民所能接受的。
原住民族的教育程度是普遍低於非原住民族學生的,而到了廿一世紀的現在,原住民在台灣社會發展的脈絡中仍然一直處於劣勢地位,因此考試優待也是時代下的產物。不可諱言過去有許多原住民透過這個制度取得教育的機會,也有機會在各行各業發展出傲人的成果。當然也有許多原住民學生雖然透過這個制度進入高等教育,但因為基本的程度不足仍然無法順利完成學業而輟學。如今這個制度將面臨重大的變革,有人認為這是原住民族自廢武功,自我設限,以後原住民族子弟要面對更多更嚴竣的競爭環境。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必要之惡,也許只有透過考試的手段才能強迫原住民族重視自己的語言文化。從原住民升學優待的重大變革來看,原住民學校推展母語教育必定要面臨重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