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印刷科技對台灣傳統圖文傳播的衝擊研究
An Observation Research of Technology Activity Design-- Making a
Hovercraft
蔡延秀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研究生
摘要
網路、數位化時代來臨後,使得繁複的圖文整合工作與傳播方式起了革命性的改變。人類社會變遷的階段,從口語時代到文字時代,再至印刷時代、工業時代,最後走至電子時代、數位時代,每一次變革的間隔時間愈來愈短,從這種趨勢觀察,印刷產業面臨結構不得不改變的恐慌。文章中將以台灣地區圖文科技為例,近五十年印刷工業的巨變、衝擊做一系列的描述,並訪問與印刷相關的從業人員,以見證者、使用者的角度,將其歷史的見證記錄下來。
關鍵字:數位印刷、圖文傳播
After
internet and digital times coming, they makes the complicated graphic
integration and mass medium to get rise to the revolution change. The stage of
the mankind social transition, from speech age、writing age、printing
age、industry age to electron and digital ages, the lapse of time is shorter
and shorter with each transition. Hence the structure of printing industry
cannot help but face to change. The study gives the example of the graphic
technology in
Key words:Digital printing、 graphic communication
一、 前言
印刷術是人們公認的「文明之母」,中國印刷術的發明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貢獻,印刷術的發展和宗教信仰、日常民生、社會文化、科技發展又有著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印刷更可表達人類思想及流傳人類思想的一種方法。印刷的方式、型態,隨著時代與科技的演進,其技術發展與印刷適性範圍不斷蛻變、更新、擴充,其獨特的圖文傳播方式,影響力已遍及人類所有生活中。現今印刷的風格已由二千多年前的印章紋飾複製技術,進步到圖文整合的電腦印刷傳播技術(林行健,2001)。在十九世紀初透過傳教士將此鉛活字印刷法傳入中國,開啟民智普及的一頁。台灣位於大陸邊陲之地,但迫於現實所需,印刷術的接受度卻極為快速,自1884年代就有活版印刷術的引進,六十年後達到全盛期。照相製版後漸為平版印刷取代,1990年當電腦科技全面普及的同時,也革新了印刷術的使用方式,活字版印刷幾乎快速地消逝在歷史的浪潮下。代代技術的創新,改變了人類生活環境,高科技印刷傳播塑造、更新了生活文化和技術的傳遞,也帶來新的挑戰、新的社會問題,藉由印刷產業的數位化,能提供我們更多的省思空間。
以科技的角度而言,數位化的技術改變圖文傳播方式、印刷工作的方式、重視技術的研發、人才資源的培育、甚至於印刷字體的標準化,都有極大的變革,影響了社會、文化、經濟、人文、政治….,等各種層面。人是習慣性動物,很多行動與模式長久受到習慣的支配,不過在快速變革資訊時代裡,必須不斷的改革更新才能創造新局繼續活存下去,有一句名言說:「改造,才可開創歷史;不改造,你將為歷史」。同樣的道理「不改造,企業會死亡;改造,企業有生存機會」。印刷、製版業已由以前傳統照相方式改變成電腦掃描方式,這一波改革經過20年的歲月,新一代數位化圖文整合科技又逐漸形成,而且它不像十幾年前因為價位高才做溫和轉變,今天低價位普及化的個人電腦級投資,不是資深人員佔有優勢的傳統技術延伸,而是嶄新開放式硬體和軟體架構,造成越是資深人員所擔負的傳統包袱往往是推向數位化變革重大障礙,因此需要所有員工從內心改變,接受新的數位化科技,接受一波又一波永無止境的科技變革,從這萬丈波濤中找尋自己航行方向和生存道理,才能使自身技術跟得上科技變革的潮流,因應更好更好電子媒體的衝擊,再造新的業務及生產方向。科技博物第六卷第四期,(2002)
二、文獻探討
可將印刷分為三個階段:1.Printing(印刷技術)階段:印刷技術由手工慢慢轉型到機械印刷;2. Graphic Arts(圖文複製)階段:隨著印前自動化機械設備盛行,印前版面設計工作(包含設計完稿、分色、拼版、組版等技術)成為印刷流程中重要的一環之圖文兼具的彩印階段;3. Graphic Communications (圖文傳播)階段:進入到目前全面電腦化之印前、印刷、印後,及印件網路傳輸、全電腦控制印刷傳播的階段。
為明確本研究相關專業名詞含意,界定如下:
一、印刷(Printing)
是指印刷發明到1950年代文字或圖印刷印之印刷技術(Printing)又稱印刷技術。此階段的印刷技術由手工慢慢轉型到機械印刷,印刷品大多保留在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單色或套色印刷品上。
二、圖文傳播(Graphic Communications)
指全面電腦化之印前、印刷、印後及印件網路傳輸,全電腦化控制傳輸印刷,及Desk-top Publish(桌上出版,簡稱DTP)、Print onDemand(依需印刷,簡稱POD)等平面傳播技術之總稱。
三、圖文傳播科技(Graphic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自1984 年Apple 電腦的MAC 系統推出以來,圖文印刷科技由封閉式電腦系統(Close System)進入開放式系統(Open System),進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數位化、網路化技術大量的加入,圖文印刷技術內涵包含更廣外,圖文印刷流程也隨之高度資訊化及數位化,使得資料的交換與共享成為可能。數位化印刷製程能從印前、印刷、印後加工充分連貫,沒有阻礙,多家印刷產業的供應商以及學術團體所聯合組成的商業策略聯盟(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Processes in Prepress, Press and Postpress, 簡稱CIP4),致力制定通用的檔案交換與資料分享格式,以整合印刷技術,圖文複製及圖文傳播技術,使繁複的圖文整合工作與傳播方式起了革命性的改變。因此,印刷科技也由印刷技術(Printing) 、圖文複製(Graphic Arts)、 圖文傳播(Graphic Communications)整合為一科技,本研究界為圖文傳播科技(Graphic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四、數位印刷機(Digital Printing Press)
數位印刷為任何一個數位的圖文檔案,可經由特定的數位化設備處理,省卻製版的程序,直接透過印刷機來完成印刷的工作。數位印刷機結合了雷射成像和新型的印版、滾筒及印墨等。由於業者經營型態的不同,其範圍從高速的雷射印表機到傳統的平版設計,提供了多樣的特質和印刷選擇。數位印刷機不只是讓圖像直接印製在印紙上,並且使文件管理自動化及做好文件的準備工作,還可以減少時間的浪費、昂貴的準備工作及節省印版的使用。
三、研究目的
(一)探究圖文印刷術在台灣地區使用的情形,及產業設備的演進。
(二)印刷產業變革發展的階段,和在台灣地區印刷工業的影響。
(三)數位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與革新。
(四)國內產業發展面臨問題及趨勢。
(五)革新後印刷業者的態度與省思
(六)
四、研究程序與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訪談的方式,對數位化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作探討,研究過程中並實際與台灣地區的印刷業者及消費者做面對面的訪談,訪談中並經得被訪者同意錄音、拍照、及札記。以分析數位印刷術對產業者及消費者的各種層面的影響。本研究之研究程序為(一)確認研究問題;(二)文獻探討;(三)編製半結構個別訪談大綱;(四)確定受訪者;(五)進行訪談、拍照、錄音;(六)將訪談內容整理、分析;(七)依訪談整理內容歸納出結論及省思。
五、研究樣本與限制
根據研究目的,採立意抽樣,希望透過研究對象專業的了解,使得本研究更具代表性,主要為參與印刷業者和消費者,以下將受訪者的背景資料一一做介紹:
(一)印刷業從業人員
1.業者A1:男性、39歲,在印刷業界工作已二十年,高雄工商職業學校印刷科畢業後,即投入印刷界擔任業務的工作,見證了活版印刷和數位印刷術的歷史及技術變革。該印刷廠設立於1963年,目前已是第二代的業者繼續傳承的工作。
2.業者A2:女性、60歲,初中畢業即在印刷廠工作,活版印刷的過程全部了解、熟悉,曾接掌過小型印刷廠,後因印刷數位化後,消費者對印刷品的要求過高、後代無繼承意願,所以不再購置新儀器,目前已關廠。
3.業者A3:男性、50幾歲,大專畢,目前有一大型印刷工廠,有網片輸出機、分色機、四色印刷機,可自動換版、全自動清洗橡皮布、電腦控墨系統…,等高科技的印刷設備。該廠可24小時不間斷的印製各種印刷品。
(二)曾要求印刷的消費者
1.消費者B1:男性、70幾歲,大專畢,三十年前曾編寫過書籍,並請出版社印製過書本。
2.消費者B2:女性、20幾歲,大學畢業,曾印製出版過旅遊書。
一、資料分析法: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閱讀與研究的現象有關的各種文獻和紀錄,以充實編製半結構訪談的內容,和補充訪談者的觀察。客觀綜合研究的各種來源(諸如觀察、訪談、內容分析等)所獲得資訊,將所觀察或發現的事項予以條列式描述,整理後再以電話或面談方式確定記錄內容為受訪者本意。
本文後均以編碼,共分九碼,以括弧()加註。第一、二碼表示受訪者的屬性代碼與編號;以A表示印刷業者,B表示曾要求印刷的消費者,如A1表示第一位受訪印刷業者、B1代表第一位曾要求印刷的消費者。第三至第六碼表示受訪者被訪問的日期,如九十五年八月則以9508表示;第七碼為受訪次數編號,以01、02表示。例如#B2950801表示第二位消費者在九十五年八月第一次受訪問的記錄。本研究在訪談的過程中,將建構出受訪者對情境的詮釋。研究者將在研究步驟中分析歸納統整出結論和省思。
二、研究效度
(一)效度
本研究者以蒐集到的文獻資料為基礎,所作訪談者內容的推論是否有適當性及意義和有用性的程度。所以研讀各種相關資料後再分析受訪者的對談內容,研擬出訪談的初稿,再與受訪者討論後,發展出訪談大綱。
(二)信度
對於同一事件(例如做某事的方法或理由),檢驗比對不同資訊者所作的描述,應相接近才會有相關性,如此資料才有效。學習了解使用被訪者能聽懂或理解的詞彙,讓受訪者了解研究者問題的真正意涵。並將相關資料交由兩位協同研究者共同進行資料評審,討論觀點標準是否達成共識。研究者對於訪問者陳述的內容不做任何修正,文字述說以受訪者表達的語氣真實呈現,訪談記錄以現場錄音為主再輔助以筆記的描述。電話訪談則以重複上次受訪之回答內容,再次檢核其意見和看法,並根據前次訪問內容不明確者再次詢問,訪談記錄以能詳實記錄受訪者的本意。如果有需要及必要性可進行第三次訪談。在訪談過程採用三角測定法:
1. 來源的三角測定:將第一次訪談的記錄送請受訪者校正,並於第二次訪談時檢核上次訪談的資料,不詳實之處再進行深入訪談,以求正確詳實地表達受訪者的本意,確認內容正確後才進行資料分析。
2. 分析者的三角測定:分析的方式取文本分析法,將資料分類後,經過第二位及第三者分別將所訪談之資料萃取概念,然後比對其概念的相互同意度,再比較其歸納分析所得的結果有無差異。(吳芝儀和李奉儒譯,1995)
3. 方法的三角測定:依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驗證研究結果的正確性,以提昇本研究的信度。
六、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研究發現
(一)活版專業大廠陸續收廠
印刷電腦化的成本,使得以往可以小資本獨立的小型印刷廠,被逼合併或關廠….…例:...民國七十幾年時,以我一個婦人拼業務,還可以養活兩個小孩到大學畢業,可是現在如果沒有買入新機種,只能接受零件…,像單色印刷…..…,印一些字碼..,工人沒辦法吃飯啦!只好收起來了。(#A2950801);現在就努力找尋學校的業務,如果要高超的技術或特殊印法…,就找其他同業代工了!(#A1950801);..…….一些同期的同的,如果資金周轉不過來,最後只好收起來,去吃頭路……..…(#A3950801);….也是會害怕,所以一些基本客戶都要顧好,品質真重要,否則資金放入,沒有入帳,工人薪水從何來?(#A3950802).
(二)數位化使得學習經驗技術的時間變短
數位印刷有專業的人員教導,快速學會按鈕對應操作,更新的步調也比傳統快,當然沒有進步就會被淘汰…例:……我們公司有研發部,希望機械更新後,可以印出高品質的成品,…….這些都要學…..… (#A1950802);…….以前師父牽徒弟,要有經驗又做得快,至少五、六年,很多人要開業,若不是自己有本事,就是要聘請師父進駐…………(#A2950802);現在少年怕吃苦,我ㄟ工廠福利不錯,只要肯學,技術有,學新ㄟ麻真快…. (#A3950802);…小小的工廠,人真多、聲音麻大、一個部門做完,換下一部門,工夫都真實在….,撿字ㄟ、排版的、檢查ㄟ、製版…..,工程真龐大喔!.. (#A2950802)….目前這間廠大概一百多坪,機械有十幾台,一台機器一個師父顧…,現在聲音小多了…,(#A3950802);真多印刷廠為了搶客戶,會將價格往下拉,以我的報價經驗,其實沒有賺錢,如此整個市場價格破壞利潤降低,會有沒有明天的感覺…(#A2950803)
(三)工作時間節省,業務量卻大增
要花費更多時間開發新業務,業務量增加後仍要計算成本,精算後才有賺更多的利潤,再買更先進的機械。…跑業務很辛苦,我做這一行快二十年,眼光要敏銳,估計要快、準,有賺錢,又不能賺太多,下次才會有機會…. (#A1950802);這台四色機一分鐘可連續印12000張,快又色準,機械買進了,就要儘量賺錢….這理面有冷氣,不會過熱啦! (#A3950802);…我們什麼都印啦!美工部送來的每項都沒問題…. (#A3950803);…現在一小時可印出5、6千本,…沒問題啦。主要相同產業太多,要有工作卡重要…(#A3950803)…民國六十幾年印論文集,要請人打字…,校稿、一次、兩次…完成時差不多一年喔!而且每一本的價格很高,每本都很珍貴,想要別人的論文…,要有交情、透過關係才拿得到…..(#B2950801)
(四)只要投資相同機械設備,各家印刷品質差不多
各家機械差不多,如果買得起,印出廠的品質一樣,只好從美工服務下手,拉顧客源。…我覺得到哪家印都差不多,商家甚至會讓我到場監工,並檢測色調,因為機械都差不多….,錢少一些較重要…(#B2950801);顧客從估價就開始比價,現在除了藝術品外,品質較不在意,因為使用時間不長…. (#A1950802);要留住顧客,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創新、有特色、獨創性的商品較易推展….(#A1950803)
(五)高科技帶來環保、安全、勞資等問題
研發更好的色墨、低噪音、廢料的處理,是這整個高科技整體環境所重視的。…在台灣真多工人要求休假、加班…、進入工廠味道不好啦,聲音太大..就可能不做了。一些已經有技術的…,已經訓練那麼久了,如果被挖角、或換工作…(#A3950803);..這護貝膠膜要送到偏遠的地區做,因為加熱後,味太濃了,現在人講環保(笑)…(#A1950801);用過或剩下的油墨不可以亂丟…,請環保公司車回去…,現在台灣卡重視環保…,否則政府ㄟ來找麻煩…(#A3950802);
幾乎已不被使用的各式鉛版樣模和數量龐大的活字鉛版、以及傳統印刷機
七、研究結果
(一) 圖文印刷術在台灣地區使用的情形,及產業設備的演進
台灣地區在民國五十五年,單色印刷機大量引進,到了民國六十五年左右是雙色機的天下,民國七十年到八十年則由四色機取代。80年代進入電腦分色組版階段,90年代實現了電腦彩色組版桌上系統,普遍且便利使用。民國七十七年,台灣地區有電子分色掃瞄機139台,電腦分色組版11套,黑白掃瞄機25台,印刷生產的印前作業完全步入了電子化時代(李興才、魏尚敬,2000;黃友吉,1988)。在20世紀末,台灣印刷業在印前方面,主要的設備使用於排版、分色、組頁與製版。排版類使用的設備幾乎全為電腦輸入。彩色分色均採用電子直接過網分色。另因Mac及PC的軟體日益成熟,使用開放式的電腦組頁設備,因其價格便宜,正在快速成長中,已成為目前主要的印前系統。在印刷方面,產品一直到目前仍以彩色圖書、雜誌為主,教科書其次,政府出版品及事務報表印刷亦不在少數,立體印刷、數位條碼、磁卡、磁帶背磁、票券印刷、列印輸出印刷…等特殊技術市場亦受到歡迎和重視。
(二)印刷產業變革發展的階段,和在台灣地區印刷工業的影響
台灣活字版印刷的開始,應是自1800年代開始,台灣長老教會公報的定期印製,開始引進活版印刷;並發揮了相當大的功能和影響。賴英澤(1984)活版印刷事業比較有系統的展開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隨著日治初期報紙雜誌出版發行而有不同的發展。民國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台灣活字版的盛期,五十年代以後則漸被平版印刷所取代。談到印刷術的蓬勃發展,賴明德(1996)認為應歸功於國中小學教科書的印刷。九年國教實施後,政府對教科書要求精編精印,到最後所有的計教科書幾乎是彩色化。國小教科書的精印始於民國五十七年延長國教的實施,由國立編譯館負責製編,台灣書店負責精印,當時印刷費用由每色令45元調高到70元的幅度下,當時教科書印製的品質可比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協助出版之「中華兒童叢書」(許瀛鑑,1988)。教科書的精編精印對印刷工業的影響:1.對印刷工業界的衝擊:教科書承印廠商資格以廠商擁有印刷機械數量為依據,因而承印資格改變,即可明顯刺激印刷業界對機械的投資。2.對印刷工程技術的衝擊:國小教科書的精印,全部採用彩色印刷,因而促使台灣印刷工程技術的蓬勃發展,機器精密度增加、印刷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再由自動化技術的提昇,使印刷工程技術由「經驗的導向進展到以學識為導向」。吳祖銘(1999)
網路化、數位化生產流程除了可以精簡人事、增加效能、降低材料損耗、合乎環保要求外,網路同時也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使圖文傳播科技更具備了即時性、國際觀等特色,不但能使客戶有「更多樣化、精緻化」的產品選擇,同時也更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所以圖文傳播科技相關產業和業者除了享受IT產業帶來的便利性外,更應積極地從國外發展現況中吸取經驗、尋求革新,配合國內產業環境,發展更適合國內的經營方向與教育訓練內容,以面對這一波波IT產業所帶來的衝擊。在20世紀末期,由於電腦與印刷的結合,使以前使用活字、打字、或電腦排版的工作,都已改為今日更節省人力的電腦組頁系統。郝宗瑜(2005)
(三)數位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與革新
民國八十四年引進可前後正反印刷的八色機,至此人工操作時代已進化到電腦控制。印刷業CIM系統之範圍一般包含電腦輔助工程(Computer Aid Design, CAD)、電腦印前系統、電腦直接印刷、工廠自動化(Factory
Automation, FA)、現場監控系統、管理資訊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資訊網路系統如:LAN(Local Area Network)及WAN(Wide
Area Network)及印前、印刷、印刷加工三流程,以電腦共同資料格式的方式,協助印刷設備間的溝通整合等。
在國際著名廠商的努力研發,電腦直接製版(Computer to Plate,簡稱CTP)的成功打入市場,為數位印刷工作流程如虎添翼。所以說CTP 不單是指從電腦到印版這一過程,進一步來說,更是涉及到印刷作業全程自動化的關鍵。 1995年,代表印前、印刷、印後的國際聯合組織CIP3(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Prepress, Press and Postpress,簡稱CIP3)的出現,終於使印刷流程自動化的夢想變為現實。使得數位化印刷製程能從印前、印刷、印後加工充分連貫,沒有阻礙。
簡單的分析可歸納出下列優點或優勢(1)可以列印短版的印刷品(可不限張數)(2)即時處理印件的能力、(3)使用資料庫與直接郵件行銷以增加回收率、(4)先預覽、然後印刷、(5)簡單且即使更新、(6)較短較快的周轉率、(7)可以做數位彩色打樣、(8)降低總成本、(9)改進與客戶溝通及服務方式(10)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浪費等。
四色機價高、速度快,節省人工和時間
電腦數位化精密地控制色澤、張數
傳統印刷與電腦化印刷術作業流程比較表
作業流程 |
傳統印刷 |
電腦化印刷 |
比較 |
文字稿製成 |
1. 鉛版排版 2. 打字機打字 3. 照相打字 |
電腦打字 |
傳統印刷術的字體大小、字型需要事前做好計劃。電腦化的文字稿可直接在電腦中做字體變化、放大、縮小、旋轉等的變化。 |
圖片製作 |
手工描繪上色 |
電腦繪圖 |
傳統印刷少圖片,需要大量美工人員,以人工的方式描繪、及謹慎再三的討論。電腦繪圖方便、可做多樣、大量、精細、3D、顏色等變化 |
影像處理 |
分色→輸出網片→修色→製作效果 |
所有過程皆由電腦數位處理 |
傳統印刷影像處理無論時間、色澤、過程,都比電腦化印刷較煩瑣,費用也較高。電腦數位化後,幾乎無所不能,製作效果、修色功能大 |
圖文組頁 |
手工拼貼版 |
電腦化組頁 |
電腦化組頁比傳統人工組頁,快速、無論在人力、耗材,而且可以反覆的重組。 |
打樣 |
印刷機打樣 打樣機打樣 曬藍圖 |
數位打樣包含噴墨、噴蠟、色膜、色帶、色粉、彩色相紙打樣法…等 |
傳統印刷打樣成本高、修改費時費錢。數位印刷可在出網片前打樣,降低出網片的成本,且打樣方便,甚至修改後仍可再出打樣稿,不需先製版。 |
製版 |
PS版 |
電腦直接製版 |
省卻底片曝光步驟。可降低網點擴大、縮短流程、提高製成品的水準。 |
印刷 |
人工經驗操作控制 |
電腦控制及人工篩選控制 |
傳統印刷全程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師父掌控,電腦化調色、校色、歸位控制皆可由電腦系統化控制,品質效益均高。 |
裝訂 |
人工操作 |
電腦一貫作業自動生產流程 |
電腦化可縮短工作流程和人力耗費 |
(四)國內產業發展面臨問題及趨勢
這一連串的變革加上印刷機材進口業者的推銷,使得許多業者栽進這漩渦,灑下大把鈔票,往往成本尚未回收,市面上又推出新機種,原有機器又可能面臨淘汰,快速的四色、八色印刷機足可購置一棟樓房,幾近千萬元。這也使得許多中小企業有過河卒子之感慨,可能面臨轉業或集結多家小企業以合作方式對抗數位時代的衝擊。高市印刷同業工會編印(1998)
傳統的書籍雜誌是以印刷的方式,將資訊或是資料(文字、影像與圖形)等,經過圖文的整合,以印刷的方式大量複製於紙上,之後進行印後的裝訂家工處理而成為一本精美的書,再進行銷售,經過如此的流程,讀者得以接觸到書本或是雜誌。傳統出版的作法是先印後售,此種銷售模式常導至高退書率而提高了成本。加上傳統活版鉛字印刷過程複雜、困難、工程浩大,排好的版面可能要佔掉一整間屋子的空間。
數位印刷後出版作業模式簡略許多,無論哪個分工部分,讀者均可輕易取得所要的作品。字數量變得龐大、色澤是多變鮮艷的,機器的操作者可以輕易簡單的在儀表上調整出自動的更正。新的儀器工作量大、速度快、價格高,替換率高,業者在添購儀器時,常會再三考慮,甚至於以貸款的方式購買機器。
數位化的機械不佔空間、少噪音
利用新科技校正色度,人只要按鈕操作
(五)革新後印刷業者和使用者的態度與省思
綜合以上五位受訪者,我們可以知道科技設備為印刷產業帶來便利,節省印前作業時間,節省人力,更重要的市提高品質。以往印刷過程中,打樣稿是內外溝通的維一依據,但印刷在數位控制下,品質不再易受人影響,更為穩定,且可直接印版,無須工作流程上的配合,數據資料彌補一切技術經驗的不足,這是數位化過程中帶來的便利,也是以往活版印刷所無法想像的。數位化印刷術的更新步調快,一部機器可能在五年內就要能回收成本,所以印製量也大為提高,業務的推廣在此時更被重視。因為機械汰舊率高、購置成本大,在選購時需要謹慎評估,除了著重在技藝鑽研外,新的客戶群也是要去探勘的。快速的印製,造成資源的浪費,一本書、一份資料充分被利用、研讀的時間已越來越短,迫使印刷界往鮮艷色彩、創新的版面設計或引人入勝的圖像、發人深省的內容努力。研究訪談中還可了解,技術經驗的養成不再是師徒制的一輩子學習,人人皆可進入專業,職業自尊反而降低,業者也不願花時間精力培養員工的專業知能,因為這些投資可能不敵高薪挖角或個人因素而付諸流水。數位化的工作帶給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忠誠度也降低。業者認為只要投下大量的資金,購買新機器,人人都可印出高品質的生產品。電子資料取代印版,固節省儲存空間,但數位資料安全備份成為更大的問題,物質單位節省了,但電子單位卻未必省。數據資料一旦消失無法彌補,資訊交換也永遠處於新舊格式相容或錯置的疑慮中。高科技也帶來環保、安全、勞資的問題,因為人們對生活環保的重視,科學家就要研發出品質更好的油墨因應業者的使用。同時也要考慮化學用劑對人體的影響,機器產生的廢水、廢料如何處理的問題,而這些高科技的整體環境,往往非一人一廠所能解決,需要整體技術發展投注時間開發。
八、結論
彼得卓克(PeterF.Drucker)博士在其著作「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描述人類社會變遷的階段,從口語時代到文字時代,再至印刷時代、工業時代,最後走至電子時代、數位時代,從這種趨勢觀察,印刷產業面臨結構不得不改變的恐慌。這次變革不是你擁有資金多少、也不是土地或市場的優劣而已,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掌握科技脈動,要走在印刷時代之前,做持續的動態性變革,使硬體設備及軟體人員技術能力符合每一階段變化,才能保持經營優勢再造新機。當所有作業流程逐漸轉成數位式、電腦化製程。使得現今的印刷工廠必須隨著時代變遷而轉變經營型態,以配合少量多樣的未來生產模式。早期罐頭標籤、月曆、食品包裝盒等民生取向的印刷是符合早期社會需求的,但是數位化後,顧客要求也趨向多元化、精緻化,印刷成為文化導向,現在則成為個人導向。那福忠,(2005)唯一的辦法只好更新設備,求新求變,為的即是因應社會變遷。所以高科技設備成了超級業務員,號召力很大,傳統鉛活版只能黯然引退,老師傅的工作方式也成為高效率的障礙。企業為提高競爭力,爭取更多業績,以符合高科技設備的工作能量,拉平投資成本比,於是員工薪酬與公司利潤掛勾,一般人收入愈來愈依賴業績獎金、加班費、股利等有形的報酬。21 世紀時,科技的整合將再一次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習慣和社會結構,屆時,最主要的財產是智慧,最珍貴的資源為資訊,由於智慧與資訊的價值提高必造成1. 資訊的整合;2.網路的整合;3.交換標準的整合;4.企業資訊系統的整合(李凌霄,2001),更值得重視
九、誌謝
資深印刷業者—盧秋梅女士、印刷業務—楊先生、蔡先生、劉詠青小姐、蔡金奏先生、新裕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大興印刷廠提供資料及接受訪問
十、參考書目
李興才、魏尚敬(2000)。新台灣印刷工業。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系。
李凌霄(2001)。印刷科技發展趨勢,台灣區印刷工業同業公會九十年(2001)。會員廠商產業分析報告。頁144-157,台灣區印刷工業同業公會。
那福忠。(2005)不光是印刷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新店:桂冠圖書公司
吳祖銘(1999)。1930—1990年代的台灣活版印刷發展之研究
林行健(2001)。印刷設計概論。台北:視傳文化。
科技博物第六卷第四期,2002。頁25—33
高市印刷同業工會編印(1998)。高印飛躍四十紀念特刊,頁128-131
郝宗瑜(2005)。數位印刷與教學之數位印刷機制,頁26-29
許瀛鑑(1988)。小學教科書統一印製之回顧,印刷年鑑,頁166-171,台灣區印刷工業同業公會。
黃友吉(1988)。我國照相分色製版技術發展史,印刷年鑑,頁56-65,台灣區印刷工業同業公會
黃麗娟(2001)。台灣圖文傳播科技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英澤(1984)。基督教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市:台灣教會公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