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中學親職教育方案之評估研究

林妍

摘要

一、問題背景與動機之說明與用詞不夠清楚明瞭,可再斟酌。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清楚明確且具重要性。

三、研究假設包含各項可測量變項。

四、重要名詞由文獻探討中得知且界定清楚。

五、文獻探討:

(一)涵蓋相關主題,並統整各項親職教育相關研究,但領域不夠深廣,忽略家庭系統的影響,未考量家庭系統與親子互動的因素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之相關理論。

(二)未列出『活潑有效的親子課程』方案內容。

六、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可增加進行追蹤檢驗親職教育方案之長期輔導的效果;團體實施的總時數若能增加達到20小時,應更能兼顧團體發展與教材深度,從而達到實施效果。

(二)欠缺控制組和長期研究。

(三)背景評鑑未列出政策背景;未考慮到個別家庭的優勢、式態和需求(資產與機會)。

(四)沒有達到背景評鑑目標中的『定期(即每次活動結束後)評估參與者能實踐其角色的程度。』

(五)研究者身兼活動帶領者,可能產生實驗者偏誤。

(六)並未看到作者是否訪視成功的類似方案。

(七)未將此方案與其他類似研究方法的方案作比較,無從得知與類似的親職教育方案之間的異同、優缺點與成效差異。

(八)針對團體成員做單一層面的評估,不太符合家庭互動關係的動態特質,也無法適切地反映家庭系統的構念。

(九)大多偏重解決子女問題與學習教養方式,較重視訊息提供、技巧介紹等問題解決層面,忽略了父母的自我覺察層面。

七、研究結論

(一)參與者對活動的進行程序近乎相當滿意,此親職教育方案的整體實施成效應可說是相當不錯。

(二)可考慮規劃出能夠吸引更多父親參與的親職教育方案,應更能解決母親教養壓力與家庭內夫妻與親子關係問題。

(三)未來研究建議能從家庭系統中親子互動關係、親子溝通、家庭規則、親子界線,尤其是代間傳遞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等歷程來瞭解子女所受父母之影響。

(四)未來親職團體方案應著重父母的自我成長,先從協助父母親自覺式的教育著手,幫助父母主體性的呈現,主動尋找生活的平衡點,以父母親自我的個人成長為焦點,再以適切的教養技巧作輔助,將更能夠達到親職教育的成效。

壹、問題背景與動機

一、文中提到,『社會經濟的改變…例如核心家庭普遍、離婚率高及雙生涯家庭的增加,人們的價值觀也逐漸傾向物質、功利主義,人際關係趨於冷淡。』前面提到的三個社會情況,在後面所接著敘述的問題結果若能前後對照應會使讀者更易瞭解。例如改為:『核心家庭的普遍、離婚率高及雙生涯家庭增加,造成老人照顧的問題增加、單親子女教養問題、雙生涯家庭子女照顧問題..』否則或許容易使讀者誤會前述的三項社會情況,造成後面人們價值觀傾向物質、功利主義等情況。若再加上作者後面的敘述『因此養兒不再防老!..延用以前的嚴格教育方式只會令親子關係緊張…』,似乎前後文不連貫,為何核心家庭普遍、離婚率高、雙生涯家庭增加、功利主義、人際關係冷淡等現象會造成養兒不再防老?前後文的敘述上,可能會使讀者無法有因果關係的理解,用詞似乎可以再斟酌。

二、作者指出「『少子化』漸漸成為我國社會問題」,這樣的論斷是否周延?是否能用較客觀的角度來描述,例如「『少子化』漸漸成為『趨勢』,並衍生出許多教養的相關問題。」是否較好?或是繼續深入描述『少子化』與現代父母過度縱容、溺愛子女的現象,造成家長與教師管教不易,因而出現許多父母親職教養困難的社會現象。或許讀者會更易理解其研究背景與動機。

貳、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其研究動機,此研究擬達成下列研究目的:

一、了解國民中學家長對親職教育的需求與期望。

二、發展並擬訂適合國民中學家長的親職教育方案。

三、分析本方案團體歷程之發展。

四、了解參與成員對本方案滿意度情形。

從研究背景與動機中可得知研究者有感於社會與經濟環境的變遷,影響社會價值觀改變,使得家庭內的親子關係出現衝突與危機,教養與親子溝通成為父母的困擾與問題,顯示研究者認為親職教養已成當前社會亟需解決與改變的問題,筆者也從事教育工作,也贊同當前許多社會問題與教育困難有許多因素都是來自於父母教養態度與家庭內的衝突,然目前國中小學校內的親職教育多半為親職座談、演講等大眾的方式,較不能符合每個家長不同的需求與期望,若能以小團體方式實施更實際有效的親職教育,應更能收改善親子關係與溝通之效。因此我贊同研究者欲研究瞭解的目的十分重要且對當前國民中學教育來說有其研究必要性。

參、研究假設

此論文的研究問題均包含一個以上的變項,問題一包括『家長職業、家庭關係、子女特質等』變項,問題二包括『家長職業、婚姻關係、子女年齡、管教行為、教養態度、親子關係等』變項,問題三包括『研究方法、方案時間、活動內容、家長特質等』變項,問題四包括『家長特質、方案時間、活動內容、子女特質等』變項,變項之間的關係互相影響,每個研究問題的結果也彼此環環相扣具有順序性的因果關係。每個問題中的變項可以藉由研究中的各項表格與量表測量得知,因此這樣的假設與問題應能夠達成此研究的目的。

肆、重要名詞界定

本研究清楚說明親職教育的定義在藉由教育與學習,讓父母『了解子女的身心發展需要及增進父母管教子女的能力』,在親子關係中表現正向而稱職的角色。

於文獻探討中,研究者探討了行為取向(行為學派模式)、阿德勒/崔克斯取向(崔克斯模式)、反映取向(吉諾特模式、戈登模式)、溝通分析模式,以上幾項親職教育的理論皆認為親職教育是讓父母瞭解子女的發展與情緒感受,學習與子女溝通的技巧與改變子女行為的技術,給予子女正向支持與鼓勵,進而改善親子關係間的困擾與問題。因此其名詞界定確實從文獻中探討得來且明確清楚。

伍、文獻探討

一、本章節中研究者針對『親職教育』的意義、重要性等內涵以及國外親職教育方案的理論架構做探討,並進行統整工作,製作了國內親職教育方案之相關研究與國內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與發現之調查研究一覽表來,確實涵蓋了親職教育的內涵意義、理論到實際施行的各個層面的主題。

二、親職教育方案的理論方面所參考引用的研究範圍是否能夠更廣泛與跨領域?親職教育課程可分為個別學派取向及系統、互動取向兩大類,研究者所參考與採用的戈登模式(反映式溝通方案)、行為學派模式(行為改變技術)都屬於個人學派取向。簡文英、卓紋(92)在『國內親職教育團體研究的回顧與分析』中指出,國內初期的親職方案研究大多依據個別學派的理論,強調某些技巧的學習。然而後來的親職方案研究理論取向日趨轉移至系統與互動的動力觀點上,考量家庭系統與親子互動的因素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例如:家庭系統理論(顏碧慧,83)、婚姻與家庭系統環繞模式(邱獻輝,民89)而『理情U型自尊模式』理論來自人際歷程取向,其內含也包括了家庭系統理論(李孟貞,民89)。也就是從個體發展所處的環境、脈絡來瞭解個體行為,藉以提昇親子的溝通和父母效能,以上這些研究都強調親子間互動影響的過程,並採取相對應的介入方式來提升父母的親職效能。但此篇論文所採用的團體理論取向似乎忽略了家庭系統與親子互動的因素與影響力,於文獻探討中也並未見到『活潑有效的親子課程』的理論根據與內容,因此在整體的文獻探討、理論根據和方案的活動設計上,層面也容易顯得較狹窄。

三、由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結果調查表中可歸納看出,許多家長認為『學校提供的親職教育內容並不能滿足家長的需求。學校採用的親職教育方式不夠豐富與多樣化』。但另一方面,家長對較高的需求只有『專家學者演講、家長座談會、家庭聯絡簿、教師家庭訪問』等家庭涉入模式的第一層次,但一方面又對學校提供的親職教育感到不滿意,對於親職教育內容之實施做法,也只有「升學以及了解青少年各階段的心理發展及溝通技巧」之需求度最高。     

然而家長在需求內容方面又提出『維繫良好家庭關係的方法、兒童心理、人格與道德發展各階段的特質與需求、父母如何指導子女有效學習。』然而這些親職教育的需求內容又並非只有演講座談、家庭訪問、與聯絡簿溝通即可達成,顯示出家長對於自己在親職教育方面的真正的根本問題與能夠解決此需求的方法也不甚瞭解,或者甚至是不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需要改進,只將親職教育的需求著重在子女學業方面的知識,似乎更顯示出家長對自我覺察的不足。

若研究者能多加宣導推廣親職教育的內容與實際幫助等相關訊息讓更多的家長有進一步的瞭解,進而吸引家長能夠針對自己的問題與需求來參加各項親職教育活動,或許更能解決上述的矛盾現象。因此建議研究者可針對家長對親職教育的認知與瞭解,針對家長在親職教育方面的迷思或誤解先做廣泛的調查瞭解與澄清,在親職教育活動的推廣或親職教育方案中,特別強調提升家長的自我覺察能力,再進一步去分析不同家長的不同需求來設計親職教育方案。

四、在『第四節國內親職教育方案之相關研究』中的許多研究結果,包括陳雅琴、簡文英、李孟真三人以實驗法為主的研究中,其研究發現都顯示父母溝通姿態、親子溝通、管教方式、改善母親接納子女行為的態度、增進母親瞭解子女行為的態度、改善子女知覺的母親教養態度、追蹤輔導效果等目標結果都不顯著,但在團體成員的訪談與回饋中又說明,『成員對本團體持正向肯定的態度,認為參加完團體獲得的學習包括增進同理心…成員也表示經實驗處理後,他們較能促進家庭成員關係…。』似乎成員的反映回饋與研究者所得之結果有相互矛盾之處。是否是因為團體成員填寫回饋表時,對方案與領導者有預期會改善問題的效應,但是實際回到家庭中仍對親子關係感到沒有太大的改善而出現此一矛盾結果,建議研究者可將此現象考慮入方案的設計與回饋表的內容,或是加入團體成員的家人的回饋表,應更能得到較公正的研究結果。

五、研究者於文獻探討與第三章第二節研究工具中皆提到國內學者發展之『活潑有效的親子管教』方案,但在此章節與第三章研究工具中都並未提到『活潑有效的親子管教』方案內容為何,因此無從得知其內涵與此研究中是否參與此方案而形成。

陸、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設計方面

檢視論文中『國內親職教育方案研究一覽表』列出的所有親職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中,只有張愛華(民75)、劉姿吟(民81)、張子正(民87)、、趙梅如(民88)和李孟真(民89)將受試者隨機分派。除邱獻堂(民89)、魏渭堂(民87)和洪淑雅、卓紋君(民90)外,其他研究居設有控制組。顏碧慧(民83)在控制組外,另設以純粹自由討論方式進行的對照組來檢驗實驗結果。所有研究均採前-後測比較;其中鄭玉英(民73)、許月雲(民79)、劉姿吟(民81)、張子正(民87)和趙梅如(民88)則另外進行追蹤以檢驗長期輔導的效果,追蹤測量的時間在四周至八週之間。總結以上各個研究團體的總時數,範圍為1230小時間,只有四人之研究不到20小時,其餘皆超過20小時以上,因此從這些研究結果來看,親職效能團體的實施若要有成效,在時間長度上至少要有20小時,方能兼顧團體發展與教材深度,從而達到實施效果。(簡文英、卓紋君,民93)而本研究的方案總實施時數為八週16小時,相較於其他親職教育方案的研究設計上,是否稍嫌不足?也因此雖然研究者的課程包括父母自我覺察,但是在活動內容的設計上較少見到此方面的設計,或許與研究設計中的實施時數有關。

也建議研究者在方案結束後,另外進行長期追蹤來檢驗方案實施的效果,應更能得知與評估實施親職教育方案的成效。

二、研究方法方面

CIPP評鑑模式的應用-----

背景評鑑方面---

1.在『第一節研究方法與架構』中研究者提到,在『背景評鑑』部分,『本研究使用背景評鑑的文獻探討、調查等方法,了解目前政府對親職教育的政策背景,了解今日台灣社會經濟變遷及家庭結構改變等環境背景…』,但在論文中並未提到政府對親職教育的政策背景為何,台灣社會經濟變遷及家庭結構改變等環境背景也只有在第一章研究動機與背景中簡略提到,讀者無法深入瞭解親職教育的政策背景與此研究設計的關連。

2.並提到『背景評鑑是用在一個已經定義的環境中,評估其需求、問題、資產與機會(曾淑惠,民91)。』並提到『背景評鑑的主要目標之一為『定義可能用以強調目標群需求的領域資產獲得基金的機會』,但在研究者的並未提到參與方案的團體成員面對親子關係與問題時擁有的優勢與機會,只列出成員的需求與遭遇問題,是較不足的地方。

3.研究者在使用CIPP評鑑模式中的『背景評鑑』時,運用『活動前說明會』先了解親職教育方案參與者的問題背景、心理狀態和對方案的期待,並使用「親職教育訪談表」了解參與者對子女教養態度的起點行為是不錯的方式,若能針對『父母與子女間自認良好的關係或特點』做瞭解與整理,運用在方案設計中並發揮父母某些潛在的特性與優勢,或許方案效果會更好。

投入評鑑方面---

1.文中指出『投入評鑑所應用的方法…利用文獻探討、訪視成功的類似方案、建議小組以及小型試驗等方法(黃光雄編譯,民78)。』,作者也幾乎據此原則來進行,不過並未看到作者是否訪視成功的類似方案,若能列出或是加入訪視成功的類似方案的方法,並將成功方案的優點納入研究者的方案中,或許能收方案之更大效果。

歷程評鑑方面----

1.文中提到『歷程評鑑旨在持續檢查計畫的實施,並將過程加以文件化,定期提供回給執行計畫的人(胡悅倫,民84)。』而研究者身兼活動帶領者,是團體帶領者也是執行計畫者,可能產生實驗者偏誤,因此在『定期提供給執行計畫的人』檢查計畫的實施部分,可能容易變得不客觀。

2. 沒有在每次活動結束後,定期評估參與者實踐其角色的程度,因此沒有達到背景評鑑目標中的『定期評估參與者接受並能實踐其角色的程度。』

3.研究者運用了『單元回饋表』、『成員的出席率』、『親職教育方案活動評估表』、『錄音帶、錄影帶的回顧』、『協同領導者、觀察者的觀察』來蒐集資訊並評估實施的過程,符合背景評鑑目標中的『檢視執行人員依時程實施計畫活動的達成程度、幫助執行人員界定實施上的問題,並對活動與計畫進行必要的修正、報告觀察者與參與者如何來判斷方案或計畫執行歷程的品質。」

       成果評鑑方面------

1.『成果評鑑要廣泛蒐集所有方案,相關人員對計畫的判斷,要從群體、個人等數個有利的角度來檢視成果,有時也要與類似的方案作比較。運用先前的背景、投入、與歷程評鑑的資訊,將成果評鑑加以合理的解釋 (曾淑惠,民91)。』在此研究中,只有列出國內相關之親職教育研究,但是並未將此方案與其他類似研究方法的方案作比較,因而無從得知與類似的親職教育方案之間的異同、優缺點與成效差異。

在評鑑方案成果方面,只以『每次成員的反映』及『第八次單元活動「回顧與展望」的心得分享』來評鑑方案成果,都是針對團體成員做單一層面的評估。然而父母教養或親子關係基本上應該是動態的歷程,這類單一家庭層面的評估不太符合家庭互動關係的動態特質,也無法適切地反映家庭系統的構念。因此,未來研究可將『多元循環性』、『複合性』、『動態歷程』等觀點融入,測量單位上可突破僅以個人或兩人關係為單位的判准,擴展為以整體家庭互動做衡量單位。(黃宗堅,民88)在成果評鑑上,除了團體成員外,或許也可對團體成員的家人或是子女做親子關係與溝通方面的多元測量評估,來檢視方案的成效,應更能找出方案的改進與加強之處。

2.在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者不斷與參與者對話並分享經驗,隨時做批判反省,將親職教育方案的規劃、行動、評鑑結果的事實發現視為一循環的過程,經由這動態循環的過程,把評鑑結果回饋到下一單元的規劃、行動與評鑑,如此循環不已,最後形成方案,確實的落實了CIPP評鑑模式應用在研究上的方法。

3.在張子正(民87)和趙梅如(民88)整理國外諸多親職課程學者的研究也指出,最常見研究方法的缺失為受試未隨機化,未設控制組、未評估研究的長效性、研究者身兼實驗者的實驗者偏誤與過度依賴父母的自陳結果等。(簡文英、卓紋君,民93)研究方法中,也出現未設控制組、為評估研究的長效性、研究者身兼實驗者而可能產生實驗者偏誤、評量方案成效也多半為父母自陳的量表之情形,因此建議研究者可另加上控制組、質的資料分析、個別深度訪談、成員和其子女的焦點團體訪談、在家庭成員之外,再納入學校導師和同學的觀察回饋等紀錄,應更能公平公正的評估此方案的真實成效。

三、方案類型方面

歸納研究者於文獻探討中提到的親職教育方案與此研究採用的理論與方案內容,大多偏重解決子女問題與學習教養方式,較重視訊息提供、技巧介紹等問題解決層面,而忽略了父母的自我覺察層面,少提到父母本身對子女的影響,例如對子女行為的解讀、面對問題的應對方式和檢視父母過去被教養的經驗等。而事實上父母本身的發展與成長過程形成了父母的人格特質,筆者也從事教職,在與家長的相處互動中也發現,父母本身的人格特質與成長經驗,對其教養子女的態度與行為期十有很大的相關和影響。因此學者指出親職教育方案應以促進父母本身的成長、自我覺察為主;親職知識與技巧、子女問題解決、教養方式的學習為輔,讓父母瞭解自己在親子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及造成的親子互動關係,並協助他們釐清教養子女的意義不再錄製自己,將自己意願放在孩子身上,而是讓孩子為自己生命負責的教養態度。(吳麗娟,民88

柒、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發現與結論:

此研究之主旨在了解國民中學家長對親職教育的需求與期望,發展並擬訂適合國民中學家長的親職教育方案,分析本方案團體歷程之發展,同時了解參與成員對本方案滿意度情形。同時以CIPP 的評鑑模式為方案的設計、實施與完成,進行一個全面性與系統化的評鑑,並對未來親職教育方案的進行,建立一套可以進行的架構。從文中的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評鑑模式、三角驗證法、各量表的回饋、領導者、協同領導者、觀察者的觀察評估、檢討改進,可得知此研究確實依照其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套親職教育方案的架構,所得之研究結果與成效也很高,成員的方案的結果大多感到滿意,並從成員回饋中得知有效改善參與成員的教養態度,從總回饋表的資料可知,參與者對活動的進行程序近乎相當滿意,此親職教育方案的整體實施成效應可說是相當不錯,研究者也列出了研究中的兩個可能的研究限制。

二、研究限制

在研究限制中,筆者認為,其中尤其以成員基於領導者與協同領導者皆為學校教師的身份,可能高估方案之成效的研究限制,確實值得未來親職教育方案研究者應避免與探究的部分。

三、個人省思與研究建議、對未來的研究方面

研究者確實針對從事前準備到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困難做省思與檢討,最後針對研究問題與目的做了結論與建議,多數的結論與建議與過去國內親職教育方案的結論多半相同,其中一項『母親的教養壓力顯然高過於父親,建議在課程規劃時,考慮性別角色等議題,並利用各種管道將母親壓力過大傳輸給父親瞭解。』筆者認為應特別強調的在課程規劃時,除了應考慮性別角色等議題與傳達壓力給父親瞭解外,更應對未來的親職教育方案研究提出建議,包括考慮如何規劃出能夠吸引更多父親參與的親職教育方案,應更能解決母親教養壓力與家庭內夫妻與親子關係問題。

捌、結語與建議

GetzGunn1988)曾批判親職課程為納入家庭系統觀點之不當,指出家庭系統動力的覺察與分析對親職教育訓練十分重要。但一般親職教育模式卻長期忽略家庭系統的影響,多數模式為深刻考慮親子互動為互相影響的系統。在此一親職教育方案研究中,雖然研究者試圖從國內外親職教育模式與相關之方案研究、CIPP評鑑模式、三角驗證法等研究方法來使其研究更嚴謹並更能達到親職教育方案之成效,但仍如同一般多數的親職教育研究,深究其內涵,多半仍屬於單一層面的評估,但父母教養或親子關係基本上應該是動態而互相影響的歷程,這類單一層面的評估似乎不太能符合家庭互動關係的動態特質。

因此,未來研究若能從家庭系統中親子互動關係、親子溝通、家庭規則、親子界線,尤其是代間傳遞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等歷程來瞭解子女所受父母之影響,例如根據MathisTanner2000)的觀點,具結構性的探索原生家庭活動可提升成員連結原生家庭的概念,達到團體預防和成長甚至治療的功能(卓紋君、簡文英,民93),透過這些歷程應有助於以整體的角度釐清現代父母面臨的困境,透過家庭成員互動與家庭系統的改變來實施親職教育,促進親子溝通與互動,進而改善以女行為,應是比單純傳授與學習教養知識與問題解決技巧的方式來得更有效。成長團體的主要目的在於體驗、成長,經由團體過程協助心理健康的人變得更能覺察,完全發揮功能及自我實現,成員的成長乃經由闊展個人之有效層次而獲得。(謝麗紅,民84)如同吳麗娟(民88)、劉惠琴(民89)所說,未來親職團體方案應著重父母的自我成長,先從協助父母親自覺式的教育著手,幫助父母主體性的呈現,主動尋找生活的平衡點,以父母親自我的個人成長為焦點,再以適切的教養技巧作輔助,將更能夠達到親職教育的成效。

玖、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簡文英、卓紋君(2003)。國內親職教育團體研究的回顧與分析。諮商與輔導,211期, 2-10

卓紋君(2003)。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5期,163-188

謝麗紅(民84)。成長團體過程與團體效果之分析研究。彰師大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惠琴(民89)。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理想的父母哪裡找?應用心理研究,7期,42-46

吳麗娟(民88)。『共依附』父母的親職教育:放下孩子,釋放自己。諮商與輔導,157期,17-23

李孟貞(88)。「理情U 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獻輝(民89)。青少年家長「親子溝通諮詢團體」之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子正(87)。統整式親職教育訓練團體輔導方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愛華(75)。父母效能系統訓練對母親教養態度與教養行為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月雲(79)。反映式溝通親職教育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雅琴(91)。「溝通分析親職團體」對國小母親親子溝通及管教方式之成效。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趙梅如(民88)。主題情境測驗的編製及其在父母效能課程中對親子溝通效果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姿吟(民81)。父母效能系統訓練方案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未出版

鄭玉英(民72)。操作性制約論導向親職訓練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文英(90)。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碧慧(民83)。家庭系統取向訓練方案對單親母親親職效能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西文部分

Camille, S., Ruth, P.,& Catherine, L. (2002) Parent education. In Bernstein, M. H.(ed.),Handbook of parenting.(pp.389-410).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