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體--新台灣之子之教學策略探討

張櫻仔

嘉義大學_幼教研究所

              

    近年來,台灣地區的外籍新住民與日俱增,使得台灣家庭結構有著巨大的改變,也由於外籍新住民的大幅成長,「新台灣之子」成為台灣不可忽視的重要族群。

    然而因為這些外籍新住民家庭,主要教養者本身就有文化差異的調適或語言、生活適應等等問題,在語言、文化上較無法給予孩子最及時的家庭教育,加上社經地位的弱勢,接受外界良性刺激的機會也較少,使得這些「新台灣之子」,進入幼稚園過團體生活時,常常出現了適應不良的問題,也直接間接影響了老師整體的班級經營。

    吳盈慧(2004)在落實多元文化—協助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適應一文中,提出在子女的教養上,外籍配偶所生的子女人數,較一般家庭子女人數多,在教育子女上也易產生溝通與文化差異等問題,其孩子進入學校之適應問題也一併產生,例如:語言發展緩慢、適應力較差、人際互動障礙及部分學習遲緩等現象。因為在跨國婚姻下,外籍配偶們自己本身都要面臨生活適應上的問題,例如:文化適應、家庭適應、情緒適應、工作適應、鄰里關係、親子關係等,所以相對的她們可以給予孩子的協助就減少許多,其子女在課業學習、同儕互動、語言表達等等,很容易產生適應上及學習上的困難,這種現況,對未來整體社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如何使外籍新住民家庭迅速融入台灣社會,發揮應有的家庭教養功能,以降低各種衍生的社會問題,業已成為政府及教育相關單位正視的課題。而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幼教老師更是首當其衝,針對此議題,林玲如(2004)在新台灣之子教養觀一文中提出8大項建議:

 

    一、遵循『孔子』的有教無類理念: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教育之前人人平等,只要是人,憲法之前人人平等,決不因這些孩子的出生背景而對他面另眼相看。老師若能以身作則,孩子也較不易替這些新「台灣之子」貼上不良的標籤。

 

    二、教師要多給予愛心、耐心:

  新台灣之子很容易因語言及文化的差異,處在學習的弱勢,這些需要教師多給予愛心、耐心的指導,可在上課時借助實物、圖卡、或肢體動作、表情、聲音的呈現,並多重複1-2次,增加其理解的機會。

 

    三、入園前先做「教學前評量」:

                 利用教學前的評量,先找出孩子在哪些領域有學習落差,知道其強勢、弱勢的學習領域,再加以加強或輔導。

 

    四、利用課餘時間做「個別化補救教學」:

                     多利用不影響正課的時間,例如:晨間自由活動時間;放學等待家長接送的時間…,實施補救教學,讓孩子不會因跟不上而放棄,並建立自信心。

 

    五、 善用班上的「小天使」,建立孩子的友誼:

                     通常學齡前的孩子,會因為老師的褒獎而增強他們的行為,也會因為老師的喜愛,全班群起模仿並效法,若透過語文小天使、美勞小天使…來協助這些新台灣之子,並於團討時,公開給予小天使鼓勵及讚美,孩子對他們的排斥則會減弱,協助的意願也會相對的提高,同時也可以達到同儕相互教導、相互學習的成效。

 

    六、主動與家長聯絡:

                    讓家長知道孩子在校的生活作息及學習情形,並提醒要注意及配合的事項,搭起親師橋樑。

 

    七、請家長擔任園所「愛心家長」:

                    除了可讓這些新台灣之子的家長,深入了解台灣的教育型態,亦可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行為表現及同儕互動的情形。

 

    八、 課程設計上增加「世界地球村」的內容:

                    讓孩子認識世界各國的文化及風俗民情,增加孩子的國際觀,又能讓班上的孩子,對異國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其實外籍子女並非素質比較差,而是文化刺激不夠,孩子在成長過程因為無法得到應有的模仿學習,而使得某些方面發展得較緩慢,在筆者任教的歷程中,就發現有些「新台灣之子」因為家長的用心及關心,生活適應及學習成效反而優於一般孩子的情形時有所見。因此面對這些攸關國家未來發展的孩子,我們幼教老師如何適時幫助他們呢?運用上述觀點,筆者提供在班上曾經實行的小策略,與大家分享。

 

(一)策略一 了解他 幫助他 - 採用軼事觀察找出問題焦點

                                     利用軼事觀察紀錄表,協同同班老師,將孩子在校與班上同儕互動情形記錄下來,以了解他與其他幼生互動的情形,找出需改善的焦點行為。

 

(二)策略二  同儕支持—推行守護小天使

利用在班上人緣較好;表現較佳;較願意照顧他人的幼生,擔任守護小天使,主動陪他玩與他講話,協助他日常生活自理事務,減低在班上交不到朋友的焦慮與對週遭環境的不安全感。

 

(三)策略三 一對一個別語言教學-

利用每天午休時間提早20分鐘,叫醒欲輔導的對象,選擇其有興趣的主題;並以圖片精美及文字簡單且重複性高的繪本為主,逐頁逐字說故事給他聽,以增加孩子語詞、語彙的經驗。實施方式:

1)老師唸一次  → 老師念完孩子複誦一遍

         2)讓孩子可以選一本書帶回家看,增加其閱讀興趣

 

(四)策略四 提供新台灣之子表現的機會與資源   

           每次上課,可利用機會,適時給予新台灣之子表現的機會,讓其他孩子也能藉此機會認同他們的能力,例如:介紹該國文化

       或請他們教孩子講該國 簡單的問候語,讓孩子藉此機會認識不同的文化語言。

 

(五)策略五  教室內增加多元文化角落

                 在角落內放置班上孩子原生國的風土民情等相片、圖卡、書籍、服飾或建築模型,讓孩子可以欣賞、分享及討論,如果可以商請

             外籍媽媽入園分享,則更有加分效果。事實上,在教育金字塔底端的幼教老師,在最近幾年,班上應該很容易有外籍新住民的孩子就

             讀,因此老師常常會面臨「新台灣之子」的就學適應衝擊,其實如果換個角度思考,「新台灣之子」的出現是一個在地國際化的起

       點,如果老師能加強自己的輔導知能,同時吸收多元的文化資訊,並培養對多元族群文化的包容態度,屏除刻板印象,真心接受每個

             不同背景的孩子,多多關懷這群弱勢的孩子,適時給予他們教育資源的協助,他們的表現將令人刮目相看,同時,也能使學校教育效

       能達到最有效的發揮。

 

參考文獻

吳盈慧(2004)。落實多元文化—協助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適應。幼教資訊16116-17

林玲如(2004)。新台灣之子教養觀。幼教資訊,16736-38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