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內涵
沈美杏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研究生
壹、前言
從早期倡導「兩性平等」到現在所談的「性別平等」之內涵實有些許的差異,傳統的兩性平等,其起因始於長久以來以男性為尊的社會中,女性受到壓抑。因此,初期的「女權運動」或是「女性主義」便以追求男女兩性的平等為目標。
但是在承認多元文化價值的社會,不再以單一價值為社會的價值標準,傳統的「兩性」劃分也被認為需要再加以檢視。截然劃分為兩性,只以生理上的性別的認定來指稱一個人的性別,使得社會上的性別刻板印象仍舊存在,當生理上為男性而其具有社會所認為的「女性特質」時,往往成為社會上所謂「娘娘腔」而受到排擠,而當生理上為女性,但是具有所謂「男性特質」時又會被稱為所謂「男人婆」,而遭受到社會上異樣的眼光。因此在追求「兩性平等」多年之後,繼之而起的便是「性別平等」,不再以追求男女兩性平等為滿足,更要達到對於各種性別認同不同者之尊重,因此有了「性別平等」運動的掘起。
在追求兩性平等或是性別平等的過程中,對於所謂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破除,一直是追求「兩性平等」或是「性別平等」的目標,但是在破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同時,對於所謂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似乎應該要加以檢視,所有的所謂「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否均應加以破除,將這些刻板印象加以破除是否對於「兩性平等」或是「性別平等」有所助益?以最常見的例子而論,如:無論男女均要分擔搬負重物;或女性爭取和男性一樣站著上廁所等,這些代表著什麼樣的意涵,這些即是本文所要加以探討的。
貳、性別刻板印象
(一)性別刻板印象
一般而言,「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或「性別刻板印象」是指以概括的特徵來標記男女,並有些共同的假定與期望;甚至在訊息來源不足或不當的情形下,便做出先入為主的判斷,卻未必符合事實。由於性別刻板印象有過度類化的傾向,因此也有人將其視為一種偏見或歧視(李美枝,1984;李美枝,1996)。
由於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存在,社會傳統中才會對男女行為有不同要求的雙重標準,以及重男輕女的偏見發生。所謂雙重標準(double standard)就是指不以同一標準(指社會規範)評判男女兩性角色(或其他兩種對象)的情形(張春興,1989)。這種雙重標準是先入為主、過度類化的結果,極易形成為一種偏見、甚至歧視,表現出性別的差別待遇。
儘管刻板印象造成了兩性的不平等,但刻板印象其實只是造成分化兩性團體的手段,為了助於保持或創造某些團體分化的價值,保有和創造某一性別優勢地位的保障(葉至誠,1997),其目的就是要使社會成員的發展能夠符合標準,這樣社會化結果反映的其實是一種權力的鞏固和提昇。所以儘管目前針對性別刻板印象的研究頗多,致力於兩性平等的努力不少,但是性別刻板印象仍舊非常普遍的存在著,無論各階層、各年齡層,甚且兩性本身都仍持有相似的觀點,然而這種以性別分化為中心的組織是任意決定的,只是一種文化關切的反映,而非不可避免的(危芷芬、陳瑞雲,1996)
(二)、性別刻板印象形成基礎
針對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產生的原因,較著者有三個理論,即真實核心理論(
the ”kernel of truth” theory )、社會角色理論(social-role theory)和社會層級理論(social stratificationtheory)(劉秀娟、林明寬,1996)。
假定兩性的行為之間本就存有差異,而刻板印象只是把這些差異誇大而已,也就是說刻板印象只是反應早已存在的差異,是一種簡單的類化行為。
2、社會角色理論:
認為刻板印象的產生是由於男女所採的社會角色典型不同所致。男性自小玩槍、打鬥,是為了方便長大後的謀職;女性自小玩洋娃娃、扮家家酒,是為了適應長大後的管家工作。然而Eagly 和Steffen 認為這一類的差異是因為人們對男性及女性的內在特質與能力有些基本假定,而刻板的從事不同的活動之故(劉秀娟、林明寬,1996)。換言之兩性間的工作分工是源自於對兩性期待的差異,也就是女性被期待要表現大眾性,男性被期待要表現統御性,導致其發展出不同的信念和技巧,而表現在外顯行為上,造成可被觀察的刻板印象。兩性在刻板印象的刺激下,重複的表現出角色期待的行為,甚至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更加深了性別刻板印象的事實,並以此印象去檢核他人的行為差異,而認定這些差異係來自個體內在的特質或能力所造成,否定或忽略學習的功能。
3、社會層級理論:
持性別角色分化即是社會地位角色的分化。將男女兩性的特質、行為和工作⋯等刻板的一分為二,事實上是與社會地位有關。觀之在以男性為主體的父系社會裡,男性為支配者、女性為從屬者;男性為強者、女性為弱者,然若在女性為主體的母系社會,男女角色正好相反。這也正足以解釋為什麼多數國家的刻板印象總建立在男性的刻板印象上,因為男性通常是具有較高的地位,刻板印象的存在無疑是社會地位的維繫。
(三)性別刻板印象之構面
在國內研究「性別刻板印象」的相關論文中,研究者大都擬有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量表以進行各構面的檢驗或是統計分析,侯佳惠(2001)曾就國內相關研究之性別角色板印象構面作一比較表如下:
表1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構面比較表
註:引自侯佳惠(2001)。「 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11-12。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此六位研究者,其所提出的性別刻板印象構面綜而論之,實包含了人格特質、家務分工、休閒活動、職業取向、角色取向、生理差異、外在形貌、活動遊戲等面向。侯佳惠(2001)將上述的構面加以綜合而將性別刻板印象分成七個構面,即人格特質、職業、家庭事務、活動或遊戲、學習能力、社會行為、角色取向等七個構面如下表二。
表2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內涵
構面 |
內涵 |
(一)人格特質 |
愛好運動、細心、溫柔、勇敢、調皮、害羞、體貼、聰明、愛計較、粗魯、勤勞、愛打架、有力量、順從、愛哭、任性、有責任感、膽大 |
(二)職業 |
運動員、店員、護理人員、程式設計者、軍人、幫傭者、舞蹈家、商人、空服員、工程師、業務員、秘書、計程車司機、保姆、漁夫、家務管理者、工人、模特兒、國小老師、農人、郵差、教授、警察、醫生、廚師 |
(三)家庭事務 |
買菜、修理水電或器具、煮飯燒菜、洗衣服、洗碗、油漆粉刷房屋、掃地、拖地板、洗車、倒垃圾、整理內務、澆花、選購家俱用品、記帳理財、修車或檢查車況、接送子女 |
(四)活動或遊戲 |
玩機器人、釣魚、玩 |
(五)學習能力 |
數理能力、語文能力、情感表達學習能力、工作能力 |
(六)社會行為 |
消費行為、約會行為、行俠仗義、支配行為 |
(七)角色取向 |
男主外、女主內,一家之主,女人是男人背後的推手,女人嫁個好丈夫最重要,兩性收入 |
註:引自侯佳惠(2001)。「 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11-12。
就此七個構面而言已涵蓋了大部分的層面,而對於劉淑雯(1996)所提的生理差異、外在形貌等,在此七個構面中只有人格特質的「有力量」一項屬於「生理差異」,外在形貌則未提及。下文即先就此性別刻板印象七個構面的內涵進行討論。
(一)人格特質
就人格特質此一構面的內涵而言,愛好運動、細心、溫柔、勇敢、調皮、害羞、體貼、聰明、愛計較、粗魯、勤勞、愛打架、有力量、順從、愛哭、任性、有責任感、膽大等內涵,其中「有力量」一項應屬於生理的特質而非人格特質,其他的人格特質就兩性之間其存在的差異如何,實有待檢証,若真有這些差異,也須要去追究成因,是否是因於「真實核心理論」;即原本就存在的,或者是因為社會角色理論;是因為認同所造成;或是因為社會階層理論是因為社會所造成的。
(二)職業
就職業此一構面而言,除了以以體力為主的工作外,在現在的社會上許多的職業其實不同性別者其在該領域中的表現並無太大的差別。
(三)家庭事務
家中的家事誰來做,一直是家庭生活中的一個問題,在傳統的社會中,男主外、女主內是普遍的分工方式。在現代的雙薪社會中,家事應該是一種平衡,而不是平均分配,另外需注意的是家事的工具或設備也應考量到兩性使用的方便,既然家事是兩性均分,即應考慮到合乎使用者的人體工學。
(四)活動或遊戲
活動或遊戲若以真實核心理論來解釋,則表示兩性間存在著先天差異,但是若以社會角色理論或是社會階層理論,則活動或遊戲不只是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形塑,更型塑性別刻板印象。
(五)學習能力
就如同「真實核心理論」所提男女之間本質的能力就不同,女性語文及情感表達能力較強,男性則是數理方面推理演繹能力較強,但這些特質並非定律。但因社會角色理論認定差異係來自個體內在的特質或能力所造成,否定或忽略學習的功能,導致性別刻版化印象產生。
(六)社會行為
兩性社會行為上的差異受限於社會角色理論之影響,因社會角色的期待,造就了可被觀察的刻板印象。兩性在刻板印象的刺激下,重複的表現出角色期待的行為,甚至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更加深了性別刻板印象的事實。
(七)角色取向
男主外、女主內是傳統父系社會體制寫照,角色的分化是以社會層級理論所提之社會地位為依據。男性為支配者、女性為從屬者;男性為強者、女性為弱者。無以個人能力才幹為圭臬,即使女性以個人能力爬升至社會地位較高階層,也常因性別刻板印象必須接受父權體制度的挑戰。
叁、結語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其存在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實是因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以偏蓋全,以特例來代表群體的屬性。破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或者進行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研究,對於這些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應該加以檢視此一特質是否確實存在於兩性之間有著顯著的差異,即使有顯著的差異,也應加以檢視這些差異之成因,就如前文所言,真實核心理論、社會角色理論和社會層級理論三種理論對於兩性的差異之解釋亦有所不同,若是與生具來的差異,諸如力氣的差異,生理的差異,兩性之間其平均值明顯的有顯著的差異,男女平均身高有顯著的差異,男女的力氣也有顯著的差異,男女的身體構造也有明顯的差異,一味在這個方向追求表象的平等,如要求不分男女均要背負一樣的重量,要求男女一樣「站立方便」,並不能達到真正的平等,認清這樣的先天立足點不平等,而彌平這些不平等,提供充足的機會才是適切的方法,如果只是為了表象的平等,把原本單純的問題弄得更複雜,諸如「站立方便」之事,倒不如確實調查女廁數目,提供與男廁相同數目的女廁,才是適切之道。
再者,如果兩性特質的差異之存在是因於社會的因素,則首先應先檢視這些特質的存在對於個人或社會是否有所助益,如果這項特質的存在,雖然在性別刻板印象中是屬於某一性別所特有,不論具有此一特質的個體是否符合社會對於此一角色的期望,社會大眾應加以尊重,而擁有此一特質者亦應加以珍視,如此應才是合乎性別平等的真義。
性別平等的目的不是在爭男權或女權至上,而是在解放世俗對不同性別的限制,將不同性別的潛能激發出來;不因性別的限制來開發潛能,不受性別而阻礙機會。
古今中外皆有性別歧視、偏見、刻板印象的問題,要改變這些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漸進的且需從各方教育著手進行,這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也是性別多元化時代應走的路,世界的美好就視性別平等發展的程度而論了。
參考書目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
期。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揚智。
危芷芬、陳瑞雲(1996)。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謝臥龍(2000)。性別解讀與跨越。台北:五南。
侯佳惠(2001)。「 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