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學習的家庭因素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研究生

 

壹、前言

家庭是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單位,是個人接觸最早的社會組織,更是個人成長、社會化、受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對孩子而言,家庭提供了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更是他價值觀形成的基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孩子的一生受父母的影響很大,父母給的教育是對的、好的、完全的,那麼孩子的將來已成功了一大半。如果父母所採用的教育方針是錯的、落伍的、有缺陷的,那麼孩子的將來很可能就此毀了。根據過去的研究結果,有太多青少年犯罪或問題兒童的產生,都是因為家庭教育的不當所引起。要養活小孩是沒多大困難,但如何教育小孩,卻是多數父母心中永遠的痛。

 

貳、家庭功能與父母角色

一、家庭的意義

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個人最早的社會化單位。然而對於家庭的意義,中外學者各有不同的見解。「家庭」的定義是以婚姻與婚姻契約為基礎的一種社會安排。它的包括三種特性:夫妻與子女住在一起、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夫妻在經濟上負有相互扶養的責任(謝秀芬,民78)。在傳統家庭的定義裡包括人、住所和關係的組合,人指家的組成分子;關係指婚姻關係、血源關係和收養關係;住所指住處、固定居住場所(引自黃迺毓,民84)。

社會學家Goode 為「新家庭」提出註解,認為家庭不是單一觀念;許多社會單位或多或少都被視為家庭,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類似傳統的家庭模式;這些與傳統家庭相似的不同方面都源出於傳統家庭角色關係的不同類型(魏章玲 譯,1988)由法律的觀點來看,在我國法律上也對「家」有清楚的定義。民法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條:「稱家者,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更詳細規定:「家置家長,同家之人,除家長外,均為家屬;雖非親屬而已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視為家屬」。

綜合上述所言,可以為家庭下一個普遍的定義,即:家庭是經由婚姻、血緣或收養等關係,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居住在一起,並產生互動的一群人。家庭是社會團體一種,具有社會性質,因而有其社會功能。

二、家庭的功能

家庭與個人的成長息息相關,是個人人格教養培養的地方,許多的動作技能、生活知識與價值觀念均於家庭環境中學得,基本人格特質也大多是在家庭中形成(黃,民84)。陳奎喜(民84)認為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個組織,賦有生物的心理、經濟、政治、教育、娛樂、及宗教的功能等等;而家庭對個體的影響很大,不論是人格發展、語言發展、價值觀念或是個人經驗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家庭的功能大致上可歸納為:繁衍種族、規範性關係;決定個人社會地位、促進社會統合;賦予個人恩愛、策進健全人格發展;在生理、心理及經濟方面,具有某種程度的保護功能,家庭不僅是奠定少年健全人格發展及適當社會化之重要機構,同時,其功能之發揮與否與少年反叛及偏差行為有顯著密不可分之關係(洪士仁,民92)。

三、父母親職角色

一般而言,以父母親的行為特質來看,父母親在家庭中有三個基本的角色,即照顧、管教及養育,這些角色經常重疊及互相連接。而父母的特質中有許多與子女成長的正向結果密切相關。以下將簡要介紹父母親的三個基本角色及其行為特質:

(一)照顧角色

父母必須提供子女適當的生理資源及社會資源,以滿足子女生理及情緒的短期需要。照顧目標放在營造一個能使嬰兒及兒童滿足基本生理需要及感到安全、不受傷害的環境。在營造這種環境時,最重要的是父母要顯示出立即的回應、敏感、一致及溫暖。

(二)管教角色

父母要做的不只是教訓懲戒子女而已,還要顧及子女的發展情況,特別是子女的行為,父母在執行管教角色時,有五種特質要顯現,包括:彈性、一致性、愛心、堅定及一些特別的管教方法的使用(例如:以道理來感化)。

(三)養育角色

        在這個角色中父母不僅要提供照顧及管教,也必須提供領導、保護及照顧,目的是為了助長發展上的改變,使能與預期相符合。父母的重要特質是要以支持、鼓勵和包容的態度對待子女;尊重子女及允許他們有某些自由;對子女有高度而合宜的期望及規範子女的行為,以幫助子女的發展(施欣欣等,1998)。

 

叁、家庭環境對子女教育的影響

所謂「環境」是指培養一個人生活的知識、技能、學習方式與適應環境的價值(吳國 譯,民85),即是在不同的環境裡,每位個體所養成的適應能力也會有所不同。家庭環境的定義很廣,中外學者各有的見解,國外著名的卜勞頓報告書(Plowden  Report)將家庭環境區分為家庭物質設備、子女人數、父親職業以及父母的教育程度等(林清江 譯,1984)。Kellaghan、Sloane、Alvarez、Bloom(1993)將家庭環境著重在家庭過程變數上,共分為五個研究取向:家庭的工作習慣、學業的指導與支持、提供探索並討論觀念與事件的刺激、語言環境、以及對學業的抱負與期待。國內學者對家庭環境,也有以下不同的解釋:

王怡(民84)將它分為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依附關係及父母的參與、居家環境的安排。吳明隆(民87)對家庭環境的定義,分為家庭結構與家庭社經地位兩個向度。周新富(民88)將家庭的研究範圍定義在家庭背景與家庭文化資源兩個層面上。其中家庭背景包括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地位、社會階級、家庭每月收入、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源包括家庭文化資本、家庭教育資源、家長參與學習與家庭教育氣氛。賴保禎(民82)則指出家庭環境可包含家庭的一般狀況、子女的教育設施、家庭的文化狀況、家庭的一般氣氛、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關心。王曉慧(民89)將家庭環境的定義著重在家庭文化環境,她將家庭文化環境分為三個層面:家庭文化設施與文化活動、家庭成員之間的語言互動、以及父母教養方式。

綜合上述,在學術研究中所探討的家庭環境,大致包括了家庭環境分為家庭的一般狀況、子女的教育設施、家庭的文化狀況、家庭的一般氣氛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關心、家庭社經地位等六方面。

一、家庭的一般狀況:

        包括家庭結構(如單、雙親)及居家環境。詳細內涵包括家中的成人為親生父母、繼父母或是養父母;是否與親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或親戚有無精神異常的人以及居住環境是否寬敞等。

二、子女的教育設施:

        指家中子女學習環境及硬體工具。包括:家中子女有多少玩具;子女有無課餘時間學習的樂器;有無專門為子女訂閱的報紙或雜誌;子女有無自己的書桌或書房;有沒有課外書籍;有沒有玩樂的空間以及課外有沒有學習才藝等。

三、家庭的文化狀況:

        指家中的物質生活及休閒。例如家中有無電視機設備;有多少家庭用具;有多少種字典;書籍;有沒有訂閱雜誌、報紙以及雙親的興趣嗜好等。

四、家庭的一般氣氛:

        指的是父母管教態度、親子關係以及家庭成員之間和諧與否。雙親是否會吵架、兄弟姊妹是否會吵架、家庭是否和諧、家中要決定一件事是否會商量、雙親是否有一方常發脾氣、家人有沒有長在一起作消遣活動等。

五、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關心:

        指父母的教育態度以及參與子女學習活動的程度。例如,父母是否注意子女的穿著儀表、注意其說話用詞;處罰子女是否會用鞭打等方式;對子女的不良習慣是否會加以糾正或控制;是否會幫助子女複習功課等等。許文敏(民90)認為父母的學業關注可以分為六個層面說明:(1)對學童的學業採取經常性的鼓勵,而非指責其過錯。對於其優良的表現,給予口頭上的讚美或贈送小禮物,讓學童自行感受良好的表現是非常美的一件事。(2)父母要督導學童的課業及閱讀活動,對於學童每一科的學習都能確實掌握,並隨時掌握其優點及缺點。(3)安排安靜的閱讀環境,選擇適當的圖書、參考書以及其它學習材料。 (4)和學校教師積極的聯繫,以及對兒童所學習的內容作深入瞭解。(5)父母應對學童的學習表現出瞭解的興趣,並且隨時能夠作積極的分享,藉由分享來了解其學習狀況,並適時提供協助。(6)父母應該根據學童的能力,對學童的學業成就有所標準與期待,且這份標準與期待必須是持續的關注與溝通,而非偶爾為之。

六、家庭社經背景:

        林義男(民82)研究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績的關係、發現不論以父母教育程度或以職業水準做為衡量社經背景的指標,其結果都是家庭社經背景水準越高者,學生學業成就越高。陳昺麟(民84),指出前後段班學生的家庭地位指數有顯著差異存在。譚光鼎(民81)針對台灣地區國中升學狀況研究中發現: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社經水準與家庭環境越高的國三學生,其學校教育經驗得分越高;家庭居住地區越接近都市地區者,其學校教育經驗得分也越高。由上述的研究可知,父母教育程度與職業與學生學習成就、職業發展及生涯取向有關,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學生,父母在其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較高,進而使學生對自己有較高的期許和抱負。

 

肆、結語

家庭因素這個概念牽涉的範圍十分龐雜,家庭因素與兒童發展的關係,一直是社會科學家們關切的重點所在。一個人自出身以後,舉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莫不受家庭中父母或其它成員的影響。不論社會變遷的速率與型態如何,每家庭的結構、過程及其生的獨特文化內容,始終是兒童社會化的根本動力來源,也深深的影響到兒童的人格特徵、語言能力、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的形成。

 

參考文獻

迺毓(民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書局。

(民90)父母之愛。台北:遠流出版社。

周新富(88)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86)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8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吳明隆(87)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35-54。

吳明燁(87)母親就業對於父母角色分工的影響以育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為例。社會文化學報(專輯:家庭與台灣社會變遷),6 期,頁113-146。

吳國 (85) 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書局。

林義男(77)國小學生家庭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第期,頁95-141。

林義男(81)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