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與社會資源之整合—淺談高齡化社會的成因及因應之道
鍾燕昭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研究生
壹、
前言
根據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所公布的最新調查資料顯示:台灣的生育率是世界倒數第二名,依據內政部的統計,1976年適逢龍年,全年新生兒有42.5萬個,2000年的龍年,全年出生數降到30.5萬人,而2003年出生數再降至22.7萬。四年來,我國平均每年減少2.6萬個新生兒,2003年全年的新生兒,幾乎只有1976年時的一半。台灣出生率正不斷的下滑中,人口下滑的速度遠比經建會2002年大規模人口推估來的快。此外,人口統計也顯示,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在1980年為23.8歲,2003年延後到27.2歲。1980年時,20到24歲的婦女,有偶比例為百分之50.3,在2003年降為百分之10.8;同時期23到29歲的有偶比例則由百分之88.1,降為百分之40.1,降幅超過一半。而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也指出,台灣單身未婚人口數,在10年間呈現暴增現象,以台灣女性為例,適婚年齡25-34歲的區間內,去年未婚比例高達46%,較10年前只有13%的比例,明顯增加。平均近2位女性,就有1位可能遲婚或不會選擇婚姻。截至2003年底,依據內政部所發佈的台灣地區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百分之9.2,首次超過聯合國的分類標準中「老人國」百分之七的標準比例;也就是在十年內,老年人口數上升了兩個百分比。據內政部統計,自2000年至2005年總生育率大幅下降33%,少子化的結果,將使台灣高齡化社會提前發生,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表示,最新推估,台灣將在民國106年進入高齡化社會,107年達到人口高峰,在108年開始負成長。晚婚、遲育和少子化等三大趨勢,近年來更為明顯,讓台灣加速邁向老人國。
對於少子化所可能造成的人口加速老化(20年後,老年人口將超過15歲以下兒童的數量)、人口素質下滑(2003年,全台有七分之一的新生兒,由外籍配偶或大陸配偶所生),以及連帶的人力斷層與勞動力不足對台灣經濟所可能帶來的巨大衝擊,政府部門都必須速謀對策。現代社會人口結構已逐漸走向高齡化,可以說是全球許多國家擋不住的趨勢。而百歲人瑞佔人口結構的比例,也在快速成長!齊若蘭(1999)提到在工業化國家中,百歲人瑞的數字每年以8%的成長率快速增加。而德國的人口研究機構估計,到了公元2000年,全世界將有10萬個長命百歲的老人。根據聯合國的定義,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百分之八以上就是「高齡化社會」。依此標準計算,台灣在民國八十五年左右即達到;且到了公元2024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將達百分之十二.七二,平均壽命也將突破八十大關。所以,台灣目前可說是邁入高齡化社會了。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去年十二月底止,台灣老人人口已達兩百二十八萬七千零二十九人,占總人口約百分之十;另外,依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推估,到民國一百一十五年時,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比率將達百分之二十,且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僅次於日本。
一個社會擁有較多的老年人口,就人類的發展歷史而言,其實是一種嶄新而特殊的經驗。它帶來的影響將是多面的,就正面的意義來看,表示人類對於追求長命百歲的理想似乎已逐漸達成;但同時卻蘊含其他更多的意義值得我們思考。像社會需要更多的醫療設備、老人安養院或收容機構,以及大量的醫護人員來提供適當的照護。負責生產勞動力的青壯人口佔較少的比例,卻要負擔相當比例的老年人口;而上述情況所需要的經費,如果是由社會福利的機制來運作,將會導致國家的財政困難。吉田壽三郎(1990)指出由於各國積極推廣節育觀念,使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會形成日本人稱的「縱向家族的社會」;長此以往,也就成了一種「舉目無親的社會」--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也沒有伯叔姑表及舅姨。這樣的現象一旦成為事實,將會衍生出許多超乎我們想像的問題。
根據92.12.29中國時報頭版刊載內容,指出台灣目前正快速進入老年化社會。老化程度再創新高(年老化指數飆至46﹪),國內老年人口依賴比首度突破13﹪,老化速度超過全球各主要國家。依此趨勢繼續發展下去,經建會估計,十年後台灣的老年人將超過幼年人口數,平均每四名工作人口養一位老人,年輕人除了負擔自己還必須撫養龐大老年人口,壓力相當沉重。面對此種趨勢,我們要重新審思人口結構平衡的問題,必須視嬰幼兒為未來國家資產,使養育責任社會化,要逐步計畫退休年金的領取年齡慢慢延後,以促進中高年齡人力之運用,且要落實老人福利政策,因高齡化社會已是必然趨勢,必須正視及審慎處理。就像生態環境一樣,有一定的消長和均衡的發展,如果不予重視並提出因應之道,國家未來的發展一定會陷入危機。
因此,我國針對此問題亦重新探討並在相關的做法和措施有了更積極的改變,像是老人福利法的修正就是一例。老人福利法在六十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公布施行,雖曾在八十六年全面修正,但迄今近十年,現行規定已不足以因應未來環境變化所產生的需求。因此,再次修正老人福利法有其必要性。故立法院院會於2007/1/12三讀通過修正老人福利法,棄養老人將處罰款並公告姓名。內政部對於老人福利法的修正通過一案,也樂觀的預期能有效推動人口老化的照顧服務,達到聯合國老人綱領所揭示的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及尊嚴等目標。內政部同時說明,這次的修正案屬於全案修正,修正的重點包括,「強化權責分工、專業服務」;「加強經濟安全保障措施」;「規劃在地老化、社區化服務及多元連續性服務」;「促進社會參與、維護仍在職場服務老人權益」;「增強老人保護網絡」等面向(李佳霏,2007)。
貳、高齡化的成因背景與主要問題
高齡化社會的發生,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一個是「人工長壽」的技術發展,也就是醫療照護、營養的攝取與公共衛生等技術的進步;另一個則是節育技術與觀念的普及。前者原因使人們的平均壽命提高,老人的存活率增加;而後面的因素卻使青壯人口在控制下減少。(吉田壽三郎,1990)。
人口政策是相當深奧的,如果不能有宏觀的做法,就會使人口結構失衡。探究起來,之所以發生高齡化社會的兩個因素,也是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在過去,有許多國家是陷入人口過剩的恐慌中的,所以採取節育措施。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年輕的勞動力逐漸集中,工業地區發生都市化,成為人口密集的地帶,造成居住環境惡劣,產生住宅問題,也就是引起所謂的「公寓化」。公寓化使人類的生活空間變得很狹窄,就生物的觀點來看,在這種不良情況下,出生率自然會降低。另一方面,高度工業化則形成了物資豐富的社會,國民所得大幅增加,人人的物質生活變得更好。使得許多人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跟著提高,他們強調子女素質,重質不重量,這也促使出生率更為降低。
接著我們再來談「人工長壽」的問題。就自然法則來看,各種生物必有其各自的壽命。人類也不例外,幾百萬年來,人類也一直遵循這種自然法則直到今天。由於人力開發的結果,加上醫學的發達、營養的普及,使得工業化社會的國家,其大多數國民都能活過七十歲,而展開了迎接「人工長壽」的時代。其中醫學的發達,特別是對傳染病的控制,對人工長壽的出現影響尤大。除了醫學的進步,農業技術的改良,也使得許多糧食不受天候左右,因而得以確保,使得營養更充實,也更助長了生命維持的時間。雖然如此,凡事都有正反兩面。「人工長壽」使許多人可以享受高齡期,也就是達到長壽的目標,但是它也同時造成許多問題。自從西方醫學在對抗人類疾病的努力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後,由於許多疾病或致命因素得以控制,使許多人的生命延長,但也增加許多一些苟延殘喘的生命。也就是說雖然生命得以維繫,但卻是不健康的生命體。這對照從前的年代,人類壽命不若現在活得長,但能到達高齡期的老人,必須都是身心健康、社會和經濟上都得天獨厚的人,而這樣的長壽才是人們嚮往與追求的目標。在東正德翻譯,吉田壽三郎原著的『高齡化社會』一書中也提到:
在生物學上,將人類視為一個個體,從誕生以致死亡的過程中有許多變化,亦即從乳兒期、幼兒期、少年期、青年期、成長、成熟之後,經過壯年期,最後朝向衰退期,這個衰退期即為「老齡期」。生物因時間的經過所產生的變化便是「衰老」(Aging),只要是生物便無法避免,這也是生物個體的宿命。
所以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高齡者其實已進入衰退期,不論其活的時間有多久,因身體的老化過程所引起的退行性變化,以及產生的疾病都是必然的現象。而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高齡者的生活都能有一良好的適應或得到妥善的照顧?還是痛苦孤單的活著?所以,長壽對人而言到底好不好,實在讓人產生疑慮。主要的問題就在於,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如果能保證長壽的人也能健康年輕,相信這真是天大的恩賜。所以「高齡」就等於活得越久,問題也越多;不單是個人方面,它是牽涉到家庭、社會乃至國家政策層面的事。
對某些人而言,老年期這一階段代表著身體上或精神上或兩方面的衰退狀態。其中若處於貧困的狀況或面臨苦難則是對身體和心裡最大的打擊,尤其老化慢性病使其在人生最後階段蒙上一層抑鬱和絕望的陰影。而這些疾病也會給子女帶來嚴重的心理上和經濟上的困難,且子女們也會發現他們的父母正逐漸衰退。由於這些變化,結果使得老人們開始感到自己的生活似乎與週遭環境格格不入,並爲其逐漸退化的能力感到沮喪。因此在規劃老年生活或思考老年期的發展階段時,謹記住老人的身心健康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叁、老年期的健康因素與家庭生活
接下來,我們進一步談談老年期的健康因素。老年人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是:疾病的易感性增加。這種情況較之慢性病或長期疾病更嚴重,而急性疾病一時意外病況的罹患率,則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大部分6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會爲一種或多種的慢性病所苦。在這些個案中,只有少數人會需要加以嚴重限制其活動能力。通常活動會受限制的慢性疾病為心臟病、關節炎、高血壓、視力損傷,與矯形外科方面的問題。雖然這些病況給老年人帶來極大的問題與困擾,但其實由這些疾病所引發的次發性效應,才更使他們難以自處。因這些疾病常需要他人的協助,會讓老年人感受到極大的挫折感(胡月娟,1991)。
除了上述情況外,另有兩大心理疾病,會對老年人產生衝擊—就是功能性疾病(functional disorders)和氣質性腦部症候群(organic brain
syndromes。)功能性疾病的解釋是無明顯生物或生理病因的心理疾病;氣質性腦部症候群則定義由器官或生物病因引起的心理疾病。這兩種病的常見特質是:會引起實質性的認知、人格上的變化。老年人最常見的功能性疾病包括抑鬱症、妄想反應、疑病症、與長期焦慮。其中又以抑鬱反應最常見,其特徵是極度悲傷,社交退縮、抑制、自尊降低、優柔寡斷、悲觀甚至厭世,有時也可發現心智過程與身體活動度的遲緩。研究者們發現,老年人的心理衛生,與其感知到的身體健康、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和婚姻狀況有顯著關聯。認為自己身體健康者,也會認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而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多的老年人,心理問題較少。最後,已婚者的心理狀況則較鰥寡或未婚者佳(胡月娟,1991)。
人們進入家庭生命週期的最後階段就是老年期。Duvall(1977)提到大部分的成年人,平均會耗費約10至15年的時間,從退
休到死亡為止。而這些過程,產生的變異相當大。且女性通常比男性長壽,他們所經歷的老年期就會比較長。
家庭生命週期在此一階段,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的確與過往不同。現代人的營養狀況較佳、醫療照護的進步與改善、社會服務
的增多、生活品質的改善與老人福利的受重視等因素,皆有助於減輕老化的負擔,使得壽命延長。因此夫婦倆步入老年的生活時
間變得較長,在這樣的家庭情境下,有哪些發展任務要面臨,老年人本身及家人又要如何準備與因應?
一、老年期的婚姻:
一般人對老年夫婦的印象是不快樂、孤立、寂寞與不被親人照顧,事實上則不然。有許多老年人的婚姻生活品質相當好,甚至有些人認為這段時光是他們婚姻生活中最快樂的階段。老年夫妻的調適,代表的是多年來的相處,對於彼此的學習與認識已經歷長久的歲月。雙方會漠視一些小摩擦,及接受對方或環境方面無法改變的層面。他們接受對方的習慣與生活方式,並較少投入情緒,這可能是晚年婚姻生活較能隨遇而安的原因,而且也較能化解衝突與壓力情境。胡月娟(1991)提到根據亞當斯的說法,老年人婚姻的兩大特色是:生活重心漸漸的不以子女為主、及先生(或太太)自
工作生涯中退休。這兩大特色會減輕老年夫婦外在的責任與義務,因此現階段夫妻二人能傾注較多的時間在對方身上,這可能也是促成晚年婚姻較幸福的因素之一。當然對退休生活的成功調適,是非常重要的。使婚姻關係趨於緊張的情況,常見的原因是疾病。當配偶擔任起照護的角色時,可能會發展出新的依賴關係。而貧窮是婚姻失和的另一原因,特別是發生在晚年才初次陷入窘境的情況時。也有的人是在忍受大半輩子痛苦的婚姻生活後,在子女都長大能獨立自主時,老來才提出離婚的要求,想要在時間不多的人生過自我的生活。通常夫妻雙方的退休會造成經濟收入實質性的減少,因此必須大幅度調整其生活水準,如果長時間未能作一較適當的調整,也會使婚姻關係陷入緊張中。另有一看法也有助於解釋晚年婚姻生活成功與否的因素,就是性別角色的顛倒。當夫妻還在置身於職業生活時,許多夫妻的性別角色分野會較明顯;不過當進入晚年時,為人父母的角色與工作的要求降低,就會使性別角色的差異明顯降低。有些男性會變得比較容易表達體貼、細膩、關切等情緒上的支持,女性則變得較果斷。這些都可以降低夫妻間的緊張,使他們能更坦然的作溝通及分享彼此的感覺。中年和老年夫妻對婚姻的滿意度似乎不同,無論如何,當孩子離開家庭,和夫妻進入退休期,婚姻滿意度似乎增加。在晚年期間,其他角色的要求可能已經減少,夫妻現在可能有機會將焦點放在彼此的關係上。因此中老年的夫妻可能需要再學習如何彼此互動,如何符合彼此的需要,當他們的孩子離家時,夫妻需要去發展滿意的休閒生活,和努力創造符合個人的和另一半的需要。
二、老年期的性生活:
老人還需要性生活嗎?研究顯示,人們進入老年期時,性交頻率會降低。不過,老年人性關係的減少,並不代表老年人對性不感興趣或不需要,可能只是方式改變罷了,老年較關心的是愉悅感,而不是表現的能力情形如何。性對中年和老年家庭可能是個議題,但是在家庭的文化中,性在這階段的生活時期,幾乎沒有受到重視。老年人的性興趣和活動常常以幽默感或諷刺文學描述,很少直接注意到它在老年人生活的重要。老年人有性興趣是清楚的,即使他們在性活動的數量可能下降。對某些夫妻而言,性活動量的下降,可能和他們的健康問題有關,雖然健康可能限制性活動,但不會永久停止。無論如何他們可藉助其他形式的性表達,例如觸摸、關心、握手、按摩、表達感情等。我們必須要承認性是中老年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所以各種表達性的方式和性的需要,對親密關係的維持是很重要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老人對性的表達,生物與生理方面的改變就是重要的因素。像外觀表淺性的變化—皺紋增多與皮膚鬆垮、頭髮脫落花白等—會造成負向的自我影像,而降低對性的需求。生物性的改變像性荷爾蒙的減少,就會改變生殖器官的功能與構造。對女性而言,由於陰道壁變薄、變短、擴張性差、潤滑度也不夠,容易引發性交疼痛。對於男性,勃起時需較多的時間,有時會長達30-40分鐘,且高潮也較弱。若再加上內科性的問題,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炎…等,會使老年的性問題愈形複雜。
除了生物與醫療因素,有許多社會因素也會影響老人的性關係。因為大部分的性活動,多半是在婚姻的關係內進行,老年男性會害怕與陌生女性在一起,以免出醜。而老年婦女對性的態度則變得十分謹慎,也不敢隨便與陌生男子建立關係。且性經驗是否存在,端賴其配偶是否健在。也有外國報告指出,老年的男女仍能擁有活躍的性生活,約有70﹪的健康已婚老年夫妻,在性方面依然活躍。因此,影響的因素不是年齡,而是取決在是否擁有固定的伴侶(胡月娟,1991)。
三、與成年子女的關係
現在的家庭形態似乎以核心家庭為主,根據一般的看法,老年人較無立足之地,被視為遭受拒絕與寂寞的一群,事實則不盡然。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渴望協助其年邁雙親,在處理許多事務上能當父母的代言人。不過,在情緒或經濟上,老年人通常不依賴子女,施與受的關係是同時存在的。老年父母也提供成年子女很多的協助,例如照顧小孩、家務服務等,甚至給予子女的協助,超乎子女回報的協助。雖然,老年人一直希望自己是獨立的,能照顧自己的。但不可否認的,到健康情況衰退時,他們仍需要接受子女及其他人的協助。所以到後來,有大部分的照料工作,是由其成年子女來提供。特別是女兒,不論是照顧自己的雙親,或者是夫家的公婆,似乎是中外皆然。
四、與孫子女的關係:
祖父母介入其孫子女的程度,差異頗大。有些孫子女的成長是由祖父母負責照顧,即所謂的隔代教養。當然彼此的關係與互動自然不同;有些則是一段時間固定去探望。但是現代人由於壽命延長,人們的健康與活力都是前所未見的,所以祖父母對年輕家庭成員的影響就相當大,因為相處的時間增加。特別是祖母,因其較祖父活得久。但是並不減低祖父的影響力,因為祖父常是智慧的象徵,所以影響也很大,特別是他們對待孫子女的態度較寬容、較有耐性,經常扮演給予情感支持的角色,這也帶給孫子女們溫暖的感受。
成為祖父母經常是與晚年生活聯繫的第一個家庭角色 。 這在許多老人的生命中意味著一個重要的時刻,但是,成為祖父母的經驗是否良好通常與其子女相處情況有關,是否會有代間衝突或面臨照顧上的矛盾。其中之一在兩代之間的困擾,是對老人的忽視或心理和/或身體的虐待。受虐老人的預防是特別困難的,不只是因為年邁者無法改善家庭環境,使家庭興旺,還因為他們無法離開虐待他們的家庭。事實上,有些老人認為被送到護理之家或安養院是一種虐待,這會令他們覺得不愉快,但兩種虐待相比較,後者較能令人忍受。
肆、高齡者家庭教育
大多數人都知道,身心的健康與否是影響老年生活的關鍵。若將重要性依序排列,首先是健康的身體,其次是經濟基礎,再其次是積極樂觀的心態。許多人對愉快的老年生活並不抱太高的期待,可能只有部分覺得自己會有舒服快樂的老年生活。但是,已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反而比較樂天知命,事實上,一般人平時很少想到老年的問題,根據調查結果,會積極規劃、預先安排老年生活的人只佔兩成左右。因為就心理學的觀點,我們的心理防衛機轉中,自己所貶抑的,往往是自己最害怕發生的結果。我們會無意中歧視或拒絕老年,其實是對『老』的恐懼。齊若蘭(1999)提到,根據《康健雜誌》在1999年8月所做的健康長壽大調查顯示:
大多數的民眾並不真的希望長命百歲、五成四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希望活到100歲,有將近三成的人希望活到70歲(佔27.6%),13%的人希望活到80歲!一般民眾對愉快的老年生活並不抱太高的期待,只有半數覺得自己會有舒服快樂的老年生活;但是,已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反而比較樂天知命,65歲以上的老人有將近四分之三覺得目前過得舒服而快樂。受訪者對於老年生活最擔心的是老來行動下便或疾病纏身。
一般人想到老,跟著來的幾乎必定是殘障、病痛、死亡等負面聯想。但實際的結果發現今天老年人的實況,與社會上對『老
年』的許多印象,其實是背道而馳的。例如,由於醫學的進步,幫助了人類減少病痛,因此,老了未必疾病纏身;而且,不管年
紀多大,只要開始改變行為模式、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都可以立刻大幅改善身體功能,降低生活上與健康方面的風險。在現代
社會中,只要妥善規劃,勇於改變,也可以老得健康、老得自在、老得愉快;而唯有扭轉觀念,才 能培養出真正面對老化的現代
人。
人口高齡化,其中的意義代表退休後的老年生活,將會在每個人人生中所佔的比重大幅提高!相對的子女和老年父母相處、
或照顧老人的時間也延長了許多,那麼,我們要怎麼看待或推展高齡者的家庭教育?首先,在生理上,老年人最關心的事,是健
康的問題。健康是老年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家庭成員對於疾病和年邁耗損的關心與照顧,是會造成家庭的壓力和潛在危機的,
雖然女人是典型的照顧者,但男人和女人卻同樣有照顧者的壓力,壓力來自於只能擇其一的多重角色要求,和平衡照顧者在其他
工作和角色的需要。如前所述,老年人本身及家人要如何準備與因應的幾個發展任務,例如婚姻關係的重整與維繫、性生活的議
題、祖父母的角色等,都說明了老年期的家庭生活,其實就是一種退休狀態,也常常是意味著最後資源的改變,角色轉變,和與
配偶互動的改變,有些人可能在尋求自我接受上變得混亂。配偶可能對退休有不同的定義,但家庭成員(配偶和親戚)的反應對一
個人的退休生活有重要影響,可以決定退休生活能否滿意。另外中老年面臨喪偶也是一重要的議題。雖然失去配偶大部分是婦
女,配偶死亡對男性或女性而言都是難以調適的,但每天家庭事務仍然必須執行,生理和情感健康仍必須注意,與孩子、孫子和
其它親戚的家庭關係依然繼續,與朋友的聯繫照常維持。寡居的人可能依靠他們的孩子作為支持,他們的兄弟姐妹也可以在一個
獨特的位置幫助他們,所以親朋好友是一重要的支持系統。
綜上所述,Arcus(1993)說明了我們在規畫或推展高齡者的家庭教育時必須考慮幾個重點:
第一是家人和老年人必須了解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幫助個人尋找他們生命的真正意義。
第二是要考慮有關祖父母的角色及隔代教養問題(成為一個更好的祖父母),就是去增加在扮演祖父母角色的滿意度、改
進祖父母的工作以及降低祖父母的困難和挫折。
第三是雙性議題課程,也就是強調充實婚姻品質的課程基於婚姻中適性成長的觀點,以及主動建構良好關係的願景。
第四我們比較少在探討老年人的性需求,考慮到性需求是很重要的觀念。不要認為老年人是不需要性生活的,用積極健康的態度去看待老人的性需求。
第五在退休方面,從生命週期的觀點來看,要強調其歷史性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可以幫助老年人更加了解個體對退休生活這種過
渡時期的反應。我們可從退休前就開始計畫,而計畫的內容應從傳統上財務計畫的觀點去擴充,以便能 探索家庭相關問題
(角色改變、配偶的期待)以及對於休閒活動和維護健康方式的選擇。
第六針對老年人的喪偶問題也要給予關注。保持與朋友的聯絡及滿意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使喪偶者產生正向的感受。而經由有
經驗者提供新近喪偶者服務,交換心情與感受也是一種有效的支持性服務。
第七提供社會性的支持,老人與其他人之間的支持是一種「雙向的」互賴關係,而非單向的依賴。當父母年老時,由於其老化的
關係使其處於一種弱勢的地位。為使老人能超越他們日常生活所受到的侷限,應使他們能生活在一個受到尊重的社會關係網
中。當然這種社會關係支持系統並不是在晚年才開始,可以說一個人與社會有所接觸時就已開始,而家庭成員通常是社會支
持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來源(張月霞譯,1997;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因此,當老年人受到足夠的尊重與接納時,
他們的有形資源就不是那麼重要,他們會覺得溫暖、有價值,而感受到自己是一個能積極生活享盡天年的幸運老人了。
伍、老人福利與社會資源
「家庭」是社會體系運作賴以建構的基石,是個人人際關係發展的基點,家庭成員透過獨特的家庭經驗、關係網絡的累積,
與另一個家庭或更大的社會網絡(例如鄰里社區、社會機構、政府組織等)產生關連,以建構自己與家人在社會體系中的身份地
位與生活形態。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家庭」更是社會體系中最重要的社會組織,舉凡一切政治、經濟、教育、宗教及娛樂等
社會制度無一不受到家庭制度的影響。然而,過去二、三十年來,台灣地區的「家庭」在快速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變遷的衝
擊下,家庭結構趨向核心化,家庭功能也逐漸縮小,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減弱,家庭內個別成員的生活福祉也不免受到影響。因
此,面對近年來變遷中家庭的新建構與新挑戰,傳統立基於血緣關係的家族福利系統應如何充實與轉化,以協助家庭成員因應鉅
大社會變動所帶給家庭種種失調的情境,成為未來社會福利施政與社會工作實施的重要議題。傳統上,家庭除了提供照顧幼小的
功能外,子女奉養父母、終老天年也一向被視為家庭天經地義的任務。但隨著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家庭結構核心化的變
動,子女照顧父母的孝道思潮也逐漸薄弱,繼續依賴私有化、家庭化的老人照顧系統將無法因應日益增高的老人照顧需求外,也
將加重日益縮小家庭負擔影響其關係互動。未來如何訂定與規劃適切的老人福利政策,已是迫在眉睫之事。而家庭教育人員在思
量高齡化社會可能帶來的衝擊及相關需求時,必須充分體認善用社會資源的重要性,除了了解社會資源的意義與內涵,在推展實
務時亦須注意將概念轉為範圍較小的社區,因社區是一群居住在鄰近的鄉鎮或鄰里的居民,具有社會互動、彼此會有共同利害關
係且共享服務體系和社區意識;因此若能從現有的社區資源建立支持網絡,對於有關的家庭教育方案之推廣必能產生具體的成效
(高淑清,2001)。在制定高齡者家庭教育方案與推展老人福利措施時,有一些觀念必須釐清,下列原則可提供相關人員做進一
步的思考與評估:
一、人口老化會衍生許多照顧問題,故需先確立或澄清健全家庭各項功能的對象範圍。
二、重視老人傳統觀念「安土重遷」的需求,老人對土地與故居大都有深厚的感情,喜歡有老友相伴,因此在地老化的照顧政策應是可行的方向。
三、因應「社區福利化」的趨勢,整合現有的家庭相關的福利政策,結合民間團體與社區在地組織共同運作,期能提供永續服務,達到最高效益。
四、結合醫療社工專業,有效運用人力。因家庭福利服務有關的專業人員配量不足,未來更面對精簡人力的政策衝擊,將使各項福利服務所預期發揮的功能大打折扣,因此整合相關的專業人員作一適當配置,仍可提升服務品質。
至於台灣老人福利的現況有何具體做法或成效?就筆者接觸的心得認為嘉義縣政府的相關措施值得參考。因嘉義縣的老人人口佔全台最多(14%),因此老人福利一直是該縣的社會福利重點工作,除了在年度的編列預算佔最高的百分比外,於相關工作的推動及策略的運用,更有如下具體做法:
第一、結合專業團隊,透過公開招標方式,結合民間社福團體與醫療單位兩大專業團隊。
第二、逐年增加年度預算的編列,並推廣「使用者付費」的觀念與模式。
第三、運用社區既存資源,並訓練在地服務員提供長輩專業服務。
第四、鼓勵在地性團體共同參與,例如社區發展協會或老人會組織,從基層紮根使服務理念能永續運作。
第五、充實服務內涵,朝多元化發展。藉由觀摩他縣市做法做不同的嘗試,豐富照顧層面。
第六、加強服務員在職研習,以提升服務員專業知能,提升服務品質。
陸、結論
雖然老年期的家庭生活規劃在家庭生活教育中似乎較被一般人忽視,但隨著高齡化人口的增加,可以了解他們是需要投注更
多關注的一群。特別是最近這幾年都在發展相關的方案,去討論這個年齡層的兩代間的問題、配偶和個人的問題。當一個家庭生
活教育者對老年人家庭的需求有所回應時,就必須多方考慮與衡量,例如誰是這些方案中最適合的教育者,仔細考慮這些成年人
方案的目標是很重要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努力結合兩方面的專家,包括專業人員和有共同經驗者。
家庭生活教育者在設計此類方案時,不只是要考慮中老年人家庭的相關訊息,也要具備有關的知識和學習過程。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教育者不能假設老年人學習的方法需要和年輕人相同,要針對問題提出適切的家庭教育方案。中年人家庭,特別是雙新家庭,一些典型的教育方案很難找到適合的時間介入,或者他們寧可採個人學習的方式。一些老年人,特別是有健康問題和行動不便者,會發現很難參與按表排定的家庭教育方案。因此,老年人的功能退化會影響他們的能力,連帶會使相關的家庭教育活動完全受到限制,所以如何找到實施的困難點並具體的提出解決之道是很重要的!
照顧父母,是為人子女者需要努力學習的且是人生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所以這也是家庭教育工作人員在推動相關措施或方案時要加以特別注意,無論我們是否作好心理準備,不知不覺中,從前照顧我們的父母已然老去,順理成章的加入了急遽成長的高齡人口。在生理學上,老化是一種進行式,是體能上、身心上,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執行的一種狀況。老,不能光用年歲來決定,但是大多數為人子女者,對於『老』是怎麼回事,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對於怎麼樣才能陪伴父母快樂過老年,協助父母作心理調適,甚至照顧父母的健康,更是一片茫然。事實上,照顧父母,是需要用心學習和準備的。為了讓父母和自己將來都能從容適應老年生活,尤其想要同樣擁有快樂和健康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因此更需要積極規劃。而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先從自身家庭做起,時時努力積極的經營安康和樂的家庭生活;今天的努力和堅持,就是為未來的美好生活打下最厚實的基礎!
參考書目
內政部(2007)。老人福利法三讀修正通過。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
http://www.moi.gov.tw/news/news_list.asp
李佳霏(
網址: http://www.cna.com.tw/ciplist.php?date=1168677525&class=1PD
吉田壽三郎/東正德譯(1990)。高齡化社會。台北:遠流。
胡月娟(1991)。實用人類發展學。台北:匯華。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83-115)。台北:師大書苑。
齊若蘭(1999)。你可以自在陪父母過老年—快樂迎接銀髮生涯。台北:天下生活。
Kendig, H. L., Hashimoto, A. & Coppard, L. C.(1992)/張月霞譯(1997)。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台北:五南。
Newman, P., & Newman, B.(1991)/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Arcus, M.E., Schvaneveldt,
J.D., & Moss, J.J.(eds.)(1993).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Vol.Ⅱ).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Duvall,
Smel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