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資訊教育之沿革

張琬翔
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所研究生


摘要

資訊教育包括與資訊有關之課程、教學、師資與設備等教育措施與活動,目的在於培育學生具備基本資訊素養、活用資訊知能於學習中、進而瞭解資訊社會,擁有正確的資訊態度與倫理。我國資訊教育由民國七十一年行政院成立「資訊課程及設備標準委員會」,到民國八十六年「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八十八年「擴大內需方案」與九十年「資訊教育總藍圖」公佈執行後,目前現階段我國資訊教育已具相當規模的普及。本文旨在說明我國歷年資訊教育之發展過程與政策,並說明「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暨擴大內需方案」與「資訊教育總藍圖」之政策內涵,最後簡單說明未來政策推動的重點方向。

 

壹、前言

社會的演進與科技發展有密切的關係。科技造就人類文明的進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電腦的出現更被譽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電腦以豐富多元的功能,大大改變人類生活的環節與工作方式。而網際網路的普及,更是顛覆地理空間與時空環境的限制,造就e時代的來臨,不但使得資訊快速成長,對教育也形成新的挑戰(Marsh, 1993)。

邁入e時代的今天,學生、教師與學校都將面臨資訊科技強大力量的衝擊。如何利用這股強大的力量,達成知識的傳播、分享與創造,將是能否提升教育品質的關鍵。故世界各國接連進行教育改革,並制定政策推展資訊教育,培養其國民具備基本資訊素養,以適應資訊社會的生活。美國教育部率先提出「國家科技教育計劃」、芬蘭教育部推動「資訊社會五年國家策略計劃」、日本文部省以「資訊化教育立國」為「日本千禧年大計劃」打下基礎、新加坡推出「資訊科技教育總計畫」、香港推展「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我國教育部亦推行「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等政策。由此可知,世界各國莫不致力於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與資訊教育的推動,期望藉由資訊教育政策的推動,提升國家競爭力,進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脫穎而出。

 

貳、我國資訊教育之回顧

我國資訊教育最早是由交通大學於民國五十一年設置電腦設備開始,民國五十八年淡江大學率先推校務行政電腦化,建置e化校園。為厚植國家資訊發展基礎、培育全民資訊素養及應用能力,從民國七十一年由行政院成立「資訊課程及設備標準委員會」,到九十年資訊教育總藍圖公佈與九十二年「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執行後,目前現階段我國資訊教育已具相當規模的普及。

一、民國71 年至 75 年:試辦草創階段

     我國資訊教育政策最早可追溯至民國七十一年由行政院成立「資訊課程及設備標準委員會」著手擬資訊教育課程及設備標準。次年該會提出「各級學校資訊教育課程及設備暫行標準」為我國推展資訊教育的基礎(吳鐵雄,1988)。在此基礎下,民國73年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將資訊教材融入工藝和實用數學兩科之課程內容,並立即對教師進行短期培育,以因應新課程標準之需要(何榮桂,1998)。同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亦訂定「臺灣省國民中小學實施資訊教育計畫」,由屏東師專附小和台北市民生國小在受補助設置電腦教室,辦理電腦輔助教學實驗」,為國民小學實施資訊教育的開端(鄭麗雪,1993)。

民國七十四年台灣師範大學成立資訊教育學系,為我國高等教育培育專門人才之始。民國七十五年,省政府教育廳訂定「臺灣省國民中小學實施電腦教學計畫」,正式建立國民中學資訊教育推行網,於各縣市選定一所中心學校,負責輔導各該縣市學校資訊教育推動(何榮桂,1998),高雄市亦制訂「資訊教育四年計畫」。此一階段是我國資訊教育的探索時期,由行政院、教育部、教育廳慢慢推展至各縣市學校,逐步規劃與執行資訊教育的推展。

二、民國76 年至85年:持續推動階段

民國七十六年北高兩市分別試辦電腦輔助教學(CAI)實驗。民國七十八年省政府教育廳公佈實施「台灣省國民中小學資訊教學及應用推展計畫」,由教育部、教育廳及各縣、市政府負擔經費,購置國中電腦設置。民國七十九年開始,教育部、省教育廳逐年進一步補助校務行政電腦化經費,協助國中小學校建置校務行政資訊系統(陳文進,2000)。電算中心亦完成台灣學術網路(TANET)之架設,使我國透過TANET與全球網際網路接軌,迎接網路時代的來臨。

民國八十一年,教育部訂定「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課程範圍標準參考綱要草案」,並推動「電腦輔助教學發展與推廣計畫」,該計畫並於八十二年正式推動(何榮桂,1998)。為配合資訊電腦輔助教學正式進入普及推廣階段,提昇電腦普及率,在設備方面執行「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82年7月~86年6月)持續改善學校資訊設備;在師資方面,為解決資訊教育人才不足問題則執行「資訊人才推廣教育計畫」以增加資訊教育的專業人員。教育部並於民國八十五年推動「TANET到中小學」計畫,為八十六年國小與八十七年國中正式實施電腦課程奠定基礎。

上述二階段由於是為我國資訊教育的初創發展時期,根據教育部的調查顯示,民國八十六年之前資訊教育推動的問題與困境有以下幾點:1.資訊人才培育質與量仍不足、2.教學資源缺乏,應用教學亦待推廣、3.教學目標及課程實施方式有待調整、4.行政支援與推動組織不足,且未予整合、5.資訊設備及網路環境建置不足,管理維護亦有困難等五項有待改進之處(教育部,1998)。

三、民國86 年至90年:基礎建設階段

為持續促進資訊教育,改善既有困境與問題。教育部於八十六年整合「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發展及推廣計畫」、「TANet到中小學計畫」,彙整為期十年(87年~96年)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長達十年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將使中小學資訊設備、網路設施、教師素質、教學資源等各方面基礎充實。同年,教育部並推動「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II)人才培育中程發展計畫」(86年7月~ 90 年6月)、「遠距教學中程發展計畫」(86年7月~ 90 年6月)及「社會教育資訊網路計畫」(86年7月~91年6月),這幾項計畫勾畫出未來數年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方針(教育部,2005)。

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追加經費,實施「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至此,全國各國小均具備電腦教室與網路設施,解決以往學校硬體建設的不足問題。但為管理與維護資訊硬體建設,民國九十年教育部發布施行之「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條文第十七條規定:「國民中小學十二班以下者必要時得置資訊教師,十三班以上者在教務處下設資訊組,負責管理、維護電腦教室與推展校內資訊教育之相關事宜。」,調整現有學校組織與人員配置,支援資訊教育的推及。

四、民國90 年至今:資訊普及階段

民國九十年國中小教育進行重大調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資訊教育列入重大議題。同時為確定國家資訊教育政策未來走向,教育部於同年亦提出「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塑造「資訊隨手得,主動樂學習;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的整體願景(教育部,2001)。民國九十一年推動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設置資訊種子學校,發揮示範作用,提升地區資訊教育水準(教育部,2003)。行政院於民國九十二年提出「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教育部負責「建構全民網路學習系統」之目標,並執行各項「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配套措施加速偏鄉資訊及網路基礎建設(教育部,2005)。並於九十四年起,預計以四年的時間分階段建置300個「數位機會中心」,提供充足的數位學習機會,減少城鄉的數位落差(教育部,2006)。九十五年起再推動為期3年的「全國校務行政e化諮詢及輔導計畫」,設置諮詢輔導中心與北、中、南三區域輔導團,協調國內各大專校院及縣市網路中心進行策略聯盟,分享校務e化建設的成果和心得,縮短校際間的數位落差(教育部,2006)。

整體而言,早期資訊教育的重心是以建設資訊硬體為主,並逐步實驗、試辦到正式實行。近年來由於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將資訊教育納入重要議題,提出完整的課程內容與目標;「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則從政策面落實各項軟硬體配套措施,再加上「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彌補數位落差的鴻溝,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擁有數位學習權,達成全面普及的資訊教育。

 

參、近十年重大資訊教育政策之探討

目前台灣資訊產業總產值名列全球前三名,資訊國力排名全球第七、亞洲第二,2006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獲得三銀銅佳績,這些豐碩成果顯示出我國推展資訊教育的努力已獲得國際肯定。因此研究者將分析比較近十年資訊教育相關政策,包括: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暨其擴大內需方案、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等三項重大政策。

一、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暨其擴大內需方案

民國八十六年教育部為配合行政院提升國家競爭力,整合「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發展
與推廣計畫」、「E-MAIL 至中小學計畫」等資訊教育相關計畫,彙整為期十年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該計
畫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兩階段,分別論述如下(韓善民,2001):
(一)短期目標(86 年至 90 年):本計畫短期目標為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電腦輔助教學計畫、TANet至中小學計畫,
各項重點工作之延續與拓展。具體短期目標與實施策略,詳如表1所示。
1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短期目標與實施策略

目 標

實 施 策 略

1.     充實資訊教學資源

n           建置全國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整合軟體資源。

2.     改善教學模式

n           加強資訊科技融入各科之教案設計,推動各科觀摩教學。

3.     加強人才培訓

n           開設電子計算機概論班、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班、台灣學術網路技術管理班等課程,培訓在職教師,使70%教師具資訊基本素養。

4.     推動調整組織制度

n           建立推動組織持續規劃、推動資訊教育相關事務。

5.     提升設備

n           逐年補助國小至專科充實及換電腦軟硬體設備,達到部頒參考標準,使100%國小有電腦教室。

n           逐年補助資訊推廣中心學校,購置筆記型電腦供普通教室使用。

6.     延伸台灣學術網路

n           逐年推動高中、高職、國中、國小連線台灣學術網路,預計80%學校連上TANet

7.     普及資訊素養

n           國中自八十七學年度開始實施電腦必修課。

n           辦理資訊教育相關推廣活動。

(二)長期目標(90 年至96年):長期目標則為建置一個多元化、全方位、突破時空疆界的主動學習環境,普及全民資訊教育。
具體長期目標與實施策略,詳如表2所示。
2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長期目標與實施策略

目 標

實 施 策 略

1.     充實資訊教學資源

n           繼續推動各校連線台灣學術網路,預計達100%。

2.     改善教學模式

n           持續開設資訊相關課程,培訓在職教師,使100%教師具資訊基本素養。

3.     加強人才培訓

n           將資訊素養列入教師資格檢定之項目之

4.     推動調整組織制度

n           助學校朝教室有電腦方向發展,且使網路延伸至各教室。

5.     提升設備

n           各校結合圖書館,設置教學資源中心,專人負責推動資訊事務。

6.     延伸台灣學術網路

n           推動修改相關法令制度,使有線電視與電信網路得以整合應用。

7.     普及資訊素養

n           將重點學校教學成果推廣至各校實施,使資訊科技之應用在各學科中落實

 
綜合上述,期望透過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達到以下四項成效:
1.資訊教育向下紮根、普及全民資訊教育,使國民具基本資訊素養、輕鬆邁入資訊化社會。
2.資訊教育基礎環境之建置暨網路科技,將使各級學校共享教育資源,縮短城鄉教育差距。
3.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使教材、教法及教學媒體多元化,改善傳統教學模式與制度,建立啟發式、互動式學習環境,提升
學習效益。
4.以電腦資訊網路連結成開放式學習環境,延伸學校教育為更多元化的遠距學習,使一般民眾可共享各地教育資源,終身學習
理念得以逐步落實。

 

教育部為加速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資訊產品的需求,且由學校內的資訊教學進而擴大帶動家庭對電腦的需求,促進資訊與通訊產業界的發展,教育部乃於民國八十七年提報「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追加預算案,將計畫原訂於民國九十年六月完成的短期目標,提前二年(至八十八年六月)達成,使所有國民小學皆有電腦教室且可上網路,並且加速培訓所有的中小學教師具備資訊基本素養,使資訊教育向下紮根。「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重點工包含: 

1.補助中小學資訊教學軟硬體設備,使所有國小均有電腦教室,並以上電腦課時一人機為目標。

2.補助中小學連線設備建置及偏遠地區學校通信費用,使所有學校均可專線連接網際網路。  

3.補助中小學在職教師資訊應用培訓費用,使所有中小學教師均有機會進行基本資訊素養之培訓。

4.補助設置國中小及高中職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充實中小學學科網路教材。

5.補助資訊推廣重點學校購置二部可移動式電腦費用,每縣市四所重點學校每校10萬元。 

6.推動台灣學術網路(TANet)到中小學,補助各縣市教育網路中心、連線機房及各網路中心設備費、運作維護費及業務推廣費等。

7.補助無障礙電腦工作站供特殊學校使用。 

8.補助九所師範學院購置電腦教學設備。 

依據教育部電算中心統計,至民國88年10月為止,藉由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及其擴大內需方案的推動,已得到以下的成果(陳文進,2000)

1.台灣學術網路已延伸至全國各中小學,所有國小均有電腦教室並且達到一人機的標準,且專線連接網際網路,完成資訊教學環境之建置。

2.辦理在職教師資訊應用學分班,累計培訓51%中小學教師,普及資訊素養與網路教學應用能力。

3.已成立全國國中小與高中職之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共計七十九所,達到豐富與共享教學資源的目的。

4.已藉由「試行開放國民小學教育資源與社區共享計畫實施原則」之實施,結合民問資源力量充實學校資訊設備, 協助學校電腦維護更新

5.國中自八十七學年度起設電腦必修課,國二、三之學生每週一節課,國小學生依興趣於課外活動中學習。

6.已辦理各項國際性、學術性研討會及各項活動,使資訊教育逐漸受到重視,達成普及全民資訊素養目的。

 

二、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提昇國家整體競爭力,政府應培育擁有終身學習、創新思考、尊重倫理與國際視野的國民。故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以全國的高中、高職、國中和國小為對象,著手規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總藍圖以教師為核心,依序指導學生、影響家長,進而提昇全民運用資訊的能力與資訊素養,勾勒出未來資訊教育的願景。

 「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是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整體願景,詳述如下(教育部,2001):

(一)資訊隨手得

各級學校均能擁有良好的整體資訊化環境,讓學生、教師、學校以網路與世界相連,突破時空限制;同時透過開放共通教育平台,使網路教學資源共創共享;同時做到無障礙的科技化學習環境,城鄉均衡發展,數位無落差,達到「隨時隨地隨意隨身隨手學習」的理想。

(二)主動學習樂

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使學習管道多元化,學習資源更為寬廣而豐富,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提昇學習的興趣,並可配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學習。

(三)合作創新意

運用資訊科技與網路平台,將學校轉變為社區中動態和創新的學習場所,培養學生成為好探究、具創意、既可獨立又可合作學習的學習者。

(四)知識伴終生    

普及全民資訊與學習素養,發展以生命關懷為本的資訊教育,使學生都具備資訊科技與網路學習之基本能力與人文素養,以適應未來資訊與知識經濟社會的需求,終身進行學習,充實自我。

 為實現上述願景,達到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學習情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分由「網路與硬體基礎建設」、「教材與軟體」、「學生、教師與學校」、「城鄉均衡發展與縮短數位落差」、「社區與產業參與」以及「教育行政」等六個構面進行規劃,最主要的十項策略如下:

1.        建設優質的資訊教育環境,學校均能達到點對點基礎網路頻寬,以達成「班班上網路」的目標。

2.        鼓勵師生購置資訊工具,善用電腦資源,促使「師用電腦」,增加資訊設備使用效率。

3.        融合資訊科技於「九年一貫課程」中,創新學習典範與型式,鼓勵各縣市發展具地方文化特色教學資源。

4.        建置共創共享的開放資訊教育平台,發展整合素材庫,活用網路教育智慧財。

5.        培訓與支援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鼓勵將資訊融入各科教學能力納入師資養成教育及教師聘標準。

6.        設立種子學校發展教學特色,引領並協助提昇同一地區學校資訊教育的水準。並鼓勵各校成立各領域資訊教學小組,形成學習型組織,學習共同拓展教學模式。

7.        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的發展,推動城鄉資源共享,締結資訊姊妹學校。

8.        學校應建立產學合作機制,並結合社區力量,形成親、師、生共同學習社群,提供再教育的機會,達成終身學習。

9.        透過資訊科技簡化教育行政管理程序,提昇教育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使教學與行政能相互支援。

10.    針對網路對學生、學習、教師、教室、學校、家庭、社群、社會、國家的影響,持續進行評估與研究,適時反映於資訊教育相關施政中。

教育部為完成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之願景,詳列出各項指標作為施行之依據(謝景岳,2003):

1.    用電腦,處處上網路。

2.    教師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使教學活動時間達20%。

3.    教材全面上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特色之教學資源(含素材庫、教材庫等)。

4.    學生均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瞭解並尊重資訊倫理。

5.    建立600所(20%)種子學校,發展資訊教學特色。

6.    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路學習環境,協助特殊教育等弱勢族群,縮短數位落差。

7.    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資訊化、自動化、透明化。

 

從上述我國近年重大資訊教育政策可知我國資訊教育範圍從早期課程、教學與基礎建設,到民國八十六年後則逐漸將社區、社會團體和產業界納入,可說是全方位的推動,因此目前資訊設備與網路設施均達到普及與向下延伸,各種教學資源也相當豐富。且由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資訊教育的授課時數、核心價值、學習階段目標、及與其他學習領域和基本能力的對應表等內容都詳細明列,更是為各級學校教師提供落實資訊教育的方針,奠定我教育邁向自由化、國際化、人本化、精緻化之基礎,為科技島做紮根的籌備。

 

肆、總結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和學習型社會的時代,如何提升國民的資訊素養,迎接新時代的挑戰,一直是最受關注的議題。我國資訊教育發展至今,在中央部會、縣市政府、各級學校與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國共有1,538萬人曾上網,全體民眾上網的比例為67.2%。家庭能上網的戶數為525萬戶,比例達72.1%。網路族每天上網的比例高達86.5%(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這些數據都顯示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已經深植到日常生活中,電腦更已成為個人與家庭的必需品。

目前電腦網路等資訊科技應用在教育上已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個人的資訊素養也將是生活必備的基本能力。但目前我國仍面臨城鄉數位落差鴻溝益深、資訊設備汰舊換新經費不足、學校相關管理人才負荷過重、教師資訊素養層次不齊、融入教學形式單調過時、學生資訊倫理淪喪與網路成隱等困境,如何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將是未來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的重點,期盼我資訊國力能持續保持優勢,以因應中國大陸與鄰近國家之挑戰。


參考資料

A. N. Hunt(2004).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chool.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06, from http://www.ace.ac.nz/learning/tech/ict/education/.

Jonassen, D. H., Peck, K. L. & Wilson, B. G.(2000).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Inc

Marsh, George E., II(1993). Computers: Literacy and Learning. A Primer for Administrators. Roadmaps to Success: The Practicing Administrator's Leadership Series. U.S.; California.

行政院(2003)。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6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eco-plan/2008content/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雙月刊,68,2-13。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教育推廣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

吳鐵雄(1988)。台灣各級學校資訊教育之研究:全國性調查。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77-0301-H003-10)。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92年教育部補助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作業要點。2006年12月15日,取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5)。資訊網路教育。2006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6)。校園e路通。2006年12月15日,取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6)。讓偏鄉看見全世界 數位機會中心。2006年12月15日,取自:  http://www.edu.tw

陳文進(2000)。我國資訊教育之演進與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80,78-88。

葉宏達(2003)。資訊教育政策在東部地區落實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108,22-31。

鄭麗雪(1993)。台北市資訊教育之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36,17-21。

戴建耘(1996)。電腦與教育。現代教育論壇,64-79。

謝景岳(2003)。台灣與紐西蘭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比較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