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聊是非

王雅鈴

南華社研所研究生

 

 

倒扁何時能成功?

翻開報章雜誌,大約有四分之三的篇幅都在講倒扁和挺扁的相關報導,對立與衝突更是少不了的話題,倒扁進行到現在已經超過半個月了,不免會發生些許摩擦,而且多多少少導致一般民眾交通與生活上的不便和恐慌,因此有人覺得倒扁行動只是一個禍亂的根源,而且認為臺灣沒有亂的本錢,對於這種社會運動的行為感到很荒唐,並且希望能夠快點回到寧靜的生活。

我想最希望能夠回到寧靜生活的應該是陳總統本人吧!姑且暫不論複雜的政治影響因素,誰是誰非,這次倒扁行動可以說是臺灣史上重要的一次社會運動的紀錄。

群眾的力量真的不小,倒扁總部要將維持共同體的力量延續下去,其實是一個倒扁能不能成功的關鍵課題,我想或多或少靠的是施明德個人煽情的、革命英雄式的、慷慨就義般的言論發表,況且弔詭的是倒扁總部若是希望支持的群眾越多,維持共同體的力量的困難度就越是增加,像是19日在高雄倒扁活動所造成的暴力事件,難免讓一般民眾對倒扁行動產生負面印象。同時我個人認為時間拖的越久,倒扁成功的機會越是渺茫。因為靜坐的群眾在熱情冷卻以後,疲累不堪的身軀與現實的生活總是要去面對,所以唯一不讓熱情退去的方法就是不段的製造衝突與對立的場面,好讓靜坐的民眾不至於睡著,因此挺扁的民眾如果希望倒扁行動快速停止,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對立的發生,但是臺灣人輸人不輸陣的觀念極深,也許就註定了對立與衝突的不可避免。

陳總統下台不下台,兩年之後倒扁的訴求自然會實現。在民主的社會裡,人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激情過後總是要回歸到現實生活層面的,但願此次倒扁與挺扁的對立能夠順利落幕。

 

你相不相信陳水扁貪污?

前陣子看新聞說有人為總統收集發票,目的在反諷阿扁的貪污。你相不相信陳水扁貪污?乃是倒扁與挺扁信念的一條分界線。

在行政事務上的處理上,有許多的限制,例如規定的可以補助的項目以及不能補助的項目都非常明確。但是這些明確的項目對於整個計畫執行上確有很大的困難,變成很多時候要自行吸收那些費用。到底事情有沒有好好去完成才是重點所在。

因為很多時候補助的項目具有非常大的爭議,補助到多細節的程度?哪些項目是真正需要的項目?中國人情上交際應酬費用是否也能補助?補助多少才算合理?就變成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收集發票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陳總統情有可原。但是我必須聲名,我要他下台的原因則不是總統拿假發票報國務機要費這件事情。而是第一夫人禮券案以及駙馬爺涉嫌台開案等事件,陳總統必須要負責任雖然這些事情沒有跟陳總統有直接的關連,但是他身邊的這些人,卻是因為他的威望而得到一般人所沒有的待遇。雖說總統夫人因罪證不足而不起訴,但總統已經因為這些事情而形象大壞,陳總統推不掉的責任是因為吳淑珍是他老婆,趙建銘是他的女婿。相反的,我並不痛恨那些靠著總統權威而得到特權的人,因為如果不是有那些阿諛奉承,想藉著拍馬屁而得到好處的人,又怎麼會有今天涉嫌貪污的醜聞被新聞媒體報導出來。

所以,我想奉勸倒扁或挺扁的支持人士,在參與付出相當成本的社會運動之前,是否先想一想倒扁或挺扁的理由是什麼?抑或是人云亦云?抑或是被煽情的言語所鼓動?阿扁所犯的錯誤真的需要下台嗎?我想如果只是盲從的花時間在參與運動,到不如多閱讀一些政治或社會方面的書籍,提昇臺灣人民的公民素質。

 

政府在做人民在看

    十三日二度罷免案再次失敗,立委領票數未能通過三分之二,就已經確定罷免案無法通過。然而又在罷免案被否決之後,親民黨預計在二十日又將提出倒閣案,但十六日卻傳出連署人數不足,況且國民黨內對倒閣案的共識凝聚仍未成形,若仍是莽撞推行,難免讓人質疑罷免或倒閣動機的正當性,亦指這真的是多數人想要的嗎?可以明顯感覺到,這次的提案過於草率。

    看著那些黨派在政治的舞台上盡情揮灑他們的熱力,每天的新聞不是誰爆料那個立委的醜聞,不然就是陳幸妤今天去哪裡買東西?這或許是在小小的台灣媒體過度發達所造成的現象,但是殊不知人民透過這些看待政治的心已經冷到谷底了,因而對於政治產生一種冷漠或甚至是排斥感,這對民主國家的推動無疑是一種深深的傷害,人民對政治已經沒有信心,政治不再是大家的事情,政治已經淪為上層階級的權力鬥爭遊戲。兩千年總統大選,陳水扁總統創造了一個平民也能當皇帝的傳說,證明了在台灣這個社會只要努力總會有出頭天的時候,給人民無限的希望之於,在這六年後又給人民無限的失望。

    但願當權者好好聽清楚人民的聲音,對於那些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並不容易找到一個最佳的方式來回應,該認清的是行動的方針不是以個人政治生命為依歸,也不是政黨的利益,並非只為顯而易見的短利而忘卻所能看得見的遠見,台灣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政客。台灣人是愛台灣的,台灣人還是對政治有一定關心程度的,否則不會有紅衫軍的出現,然而試圖去尋找一個走向民主國家的道路才是王道。

 

陽澄湖大閘蟹致癌,中國農產品形象受損?

    近來一則有毒的大閘蟹讓愛吃螃蟹的民眾買不下手,最近剛好是盛產大閘蟹的季節,不少出國的民眾都會買當地的食材回國送親朋好友,但是卻在台灣入海關時被沒收並銷毀,政府當局決策到下令太快來不及宣導,有損民眾權益,應該也要給被沒收的民眾一些賠償才說得過去。 

    22日中國當局也宣佈暫時停止陽澄湖大閘蟹運輸至台灣,不只傷了台灣老饕的心,也傷了中國蟹農的荷包。我個人認為,如果品質好可以讓客人吃的安心,成本高反應在消費者的身上也是正常的,蟹農大可不用用抗生素來提升競爭力,連住在湖邊的當地居民都不吃水產了,中國當局應該拿出魄力,將大閘蟹的價格維持在一定水平上,讓蟹農用藥的動機減低,另一方面加強檢測和取締,以確保再次發生類似的情況,我想這對在國際貿易和形象上對中國的傷害也是不小的,中國要在經濟上和現代化的各個強國競爭,這種形象的維持應該是須受重視的。

    如何讓蟹農不再用抗生素來養蟹,才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能從最根本的地方去解決—提升蟹的品質,那麼再大的量或再便宜的價格也是無法讓消費者動心,因為量的擴展並非發展經濟的長久之計

  

學生的興趣哪裡找?

日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在參加高中與大學交流對話會議時指出,根據成大對南部學生所做的調查結果發現,有很多大三或大四學生覺得自己選錯科系,所以提倡大學大一不分系,認為能讓學生在大一的時間裡扎根於基礎學科,並且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後再讓學生自由選系,同時更鼓勵各大專院校實行分院不分系的招生方式。

    問題是學生讀了一年大學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該怎麼辦?是否要再多讀一年?或者造成熱門科系學生多到上課教室不夠用,冷門科系無人問津的現象?況且後者問題之原因仍然可歸咎於第一個問題。

    大學是一種高等教育,美國的高等教育為何比台灣高等?台灣大學如陳水扁總統所認為的是一種對個人的自我投資?我想問題就在於台灣的教育太過於主張多元化,我個人並不反對多元化對於學生所帶來的好處,但是我並無法認同在高等教育中能夠讓學生多元發展,我認為多元的概念在於政府應提供給人民多種方向的教育資源,像是高職學校的蓬勃發展就是一個好例子。然而高職並不是一種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應該提供學生學習更專業化的知識體系,而專業化的知識體系也不是大學四年就可以精通的,何況台灣的大學畢業門檻過低,學生唸四年也玩四年,只要維持在基本的水平就好,老師也不敢當太多學生,以顯示自己的教育失敗。這樣一來學生大學畢業跟一般高中畢業有何區別?門檻低的畢業機制讓大學生滿街跑,跑什麼呢?找工作不容易,那為什麼老闆不僱用呢?因為學歷已經不足以代表一個人專業知識的保證,所以需要學生再考很多其他政府證照或執照的,無非是多拔了學生家長一層皮。

    那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如果要學得更精通的話,學生自己再往碩博班唸就好啦!那還不是拔了另一層皮。中國大陸人口眾多,奇能異士特別多,哪一個不是從小就開始培養特殊技能,我認為知識也是一樣。台灣要提高人力資本,必須要讓學生學習的代價減低,除了量的增加之外,是否也要考慮到質的提升,質量之間是否能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一個能夠思考的方向。

 

誰要守秩序

前一陣子我在往學校的鄉間小路上,由於路上都沒什麼車,再加上上課快要遲到了,即使看到紅燈也往前開了過去,沒想到稍遠的路旁的警察把我攔下,開了我一張罰單,心理滿是不開心,但是卻不敢表現出來。

一個制度或一個政府能不能有效的運作,公民的素質佔有很大的影響因素,公民素質是什麼,就是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共同遵守公共訂立的規則,同時也能期待別人受到規範的約束。紅燈停綠燈行,這是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不會因為深夜沒有車子就能夠暫時不遵守規則。但是在臺灣,深夜紅燈停下來還會被後面的車撞上,這是非常弔詭的、諷刺的現象。

在台灣,有人違反秩序也沒受到處罰的時候,那誰要守秩序,久而久之大家都在心裡產生不守秩序的共識,也就形成了台上一套台下又一套。制度如果有問題讓人鑽漏洞,那就改制度,如果有官員貪污卻沒受到處罰,那誰不想分一杯羹,試問如果沒有人要守秩序,那制度改得再好會有用嗎?如果公民素質沒有改變,那麼換一個總統會有用嗎?

 

下台!下台!非下台不可!

    近來藍綠兩黨互相牽扯出扁馬的貪污風波,國務機要費與特別費吵的沸沸揚揚,大家來超級比一比,每天新聞好像連續劇一樣,對於政治人物的每一舉動大家都有不同的解讀,而解讀的方法無一不是向自己偏好的政黨靠攏,所以每個人各自選擇自己想相信的去相信,除此之外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期許司法獨立於政黨之外,能夠讓真相大白。 

    選舉時我們總被灌輸要選賢與能,則表示賢能一直是我們對政治人物好壞的主要標準,因此如果政府官員涉及貪污則代表「不賢」所以必須下台,或者政府官員闖了禍,做不好事情表示「不能」,所以必須下台以示負責。在台灣沒有人可以反對以上這些論述,但是吾人總以為任何一個官員下台都不是件好事,除非已有明確的證據證明涉嫌不法,尤其是擁有政治經歷資深的政府官員下台更是台灣政治上的損失。理由很簡單,政治乃是管理眾人之事,一個成功的政治人物不但要有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資歷,資歷代表著一個人的處事能力,政治不是一個人關在房間裡改改公文就能處理的,除了長期地專業知識的培養,更倚重其對於政治現實的觀察能力與經驗,同時要在整個工作團隊中培養與成員間的默契以及情感,這都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

    台灣的政壇似乎有著奇特怪的現象,那就是立委們動輒要政治人物下台,殊不知其背後需要累積多少的時間與心血才能有那一些些成就,因為我相信有權利就有相對的義務,那些表面上光鮮亮麗的政治家一定有他挑燈苦思政策執行與評估的時候,因此我們要多給政治官員一點信心,讓他們在遇到困難或瓶頸的時候多一點時間,少一點壓力,相信他們可以找到解決之道,如果下台就是一種負責任的話,那誰又能保證換人做做看會比較好?

 

 陳律師請不要再說了!

國務機要費在日前偵結,扁嫂被起訴貪污,陳總統涉嫌貪污共犯,並且偵訊的同時曾向檢方說謊,這對於當初帶頭同時大動作要執政官員宣示將財產交負信託以求清廉為政的陳水扁總統而言無疑是一種天大的諷刺。據說5日陳水扁總統還要提出向人民說明國務機要費疑雲的電視演說,像第一次罷免案表決之前一樣,仍不開放給記者提問。而且近日一直與律師在玉山官邸密談,似乎想要對檢方的控訴提出有利的反駁,我不禁想要問陳水扁總統,您是在當總統還是在當律師?

無論藍綠或挺扁倒扁各界人士再怎樣爭執不休,陳總統貪污的事實擺在眼前,但是總統對於這件起訴案的態度真是令人心寒,再一次躲在電視機後面為自己辯解,不得不令人想到以律師身分出生的他,是否只是在他最熟悉的法律遊戲規則底下鑽漏洞,卻想不到這次的辯護對象竟然是他自己本人,所以多說無益,只有越描越黑,何況人民也不是笨蛋,再多的口舌也比不上證據來的有公信力,何不想想該如何向人民道歉,該如何對自己所作所為負責任,認錯並不可恥,或許人民還能原諒,可恥的是錯了不但不認錯還想狡辯或推卸責任,那就真的無法原諒,如果不想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道歉下台的總統的話,難道認為死皮賴臉的坐著總統的位置比較不丟臉嗎?難道不知道人民選的是總統,而不是只會為自己辯解的律師”!

國家元首是在國際上代表一個國家,元首的形象對任何事情來說都重要的多,無論總統是否對國家有實質的貢獻,人民都應該對總統有一定程度的信任以及尊重,但是在2006年現今的台灣已經看不到這種現象,呼籲忠實的扁迷,好好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吧!

 

殺雞不警猴

從台中市長胡志強及其夫人邵曉鈴女士在高速公路遭遇嚴重車禍,到昨天一輛遊覽車在台南縣山區翻覆導致二十幾人死亡,這種駭人聽聞的事故已經不是第一起,但是對台灣人來說有多少警惕作用?是否在傳媒播送這些事故的熱潮過去之後,交通安全的概念依然故我?

如果能夠有多一層的檢查手續,是否就能夠避免意外的發生?事後檢討也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每次檢討出來的原因不是大同就是小異,出事後就只會把矛頭指向政府或是出事的公司單位沒有進到監督和安全維護的工作,試問到底要付出多少條人命,我們生命才能不再受到類似的事故所威脅?

綜觀這幾年來的車禍因素,有多少件是因為車子臨時故障所致,平時看似簡單枯燥的例行維護保養工作,個人是否確實執行,政府是否應該多增加車輛維護的費用或補助,或是鼓勵例行保養工作的執行,因為還有什麼比生命更佳可貴的呢?

不論政府所採取的因應措施為何,都不該只是僅僅將這次的意外當成個別案例來處理,等到下一次意外發生的時候,再把法律往前推一點點,這種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做法筆者實在無法認同。

 

面對少子化問題,政府手足無措?

近來許多人都已經開始關注台灣人口少子化的嚴重問題,皆認為少子化將是讓台灣面臨危機的關鍵因素,這些危機包括像是最直接受到衝擊的學校經營困難以及教師失業,未來勞動力不足國家經濟衰退,未來老人經濟安全問題,一直到討論得沸沸揚揚的M型社會等等。而政府面對這樣的人口結構性的問題,其實也有一些因應措施,像是育嬰假的實行、推行第三胎人口政策、補貼幼童掛號費50元等等,但是從民眾的反應可以預見效果有限。

從政府開始著手少子化的人口政策時,可以發現從前被認為養兒育女是家庭的功能轉變到國家政府的責任,少子化的問題也並非只有台灣才有,日本、韓國、德國以及歐盟等國,然而每一個國家內部少子化的癥結問題都不太相同,不能僅僅將國外的因應政策引進台灣,應將台灣的風俗民情加以考慮才是。

在日本最新版本的少子化社會白皮書中指出,日本的超少子高齡社會將至,在去年日本的死亡率已經比出生率要高出兩萬一千人,所以證實了日本人口已經在減少的趨勢,同時也有專家學者估計,台灣2050年人口將會減少到一千兩百萬人左右,也就是說40多年以後台灣人口會只剩下目前的一半。然而白皮書中也指出,有必要進行整體社會意識的改革,從結構與意識面去進行改革,因為這是依個循環性的問題,並非只單從片面的提供福利能夠加以改善的。

台灣內政部也積極的邀請國內有關家庭、人口以及福利相關學者進行台灣的人口政策白皮書研究計畫,期望能集合相關研究學者的意見,針對台灣的現況進行全面性、整合性的分析,同時藉著參考他國相關的政策,希望能提出一套減緩台灣少子化問題的方案。

 

選票至上的台灣政治,可悲!

    前天勞保條例初審通過,讓多達126萬無雇主的女性勞工能夠加領兩個月的生育薪資補助費,相較於德國在今年補助生育的新政策,父母不但可以留職停薪,而且政府每月還可以補助相當於新台幣76千元的福利,雖然只有12個月,但是對於不管是母親還是家庭,相信對目前少子化的困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這樣的福利政策讓台灣人好羨慕。

不禁令人想問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別的國家可以這樣做,台灣就不能?難道我們比人家落後嗎?我想一些政府官員會拿出很多理由來說明,為何台灣不這樣做,你能想像到的什麼風俗民情不同啦,政治環境不同啦,還有什麼經濟情況不同,必須再做評估等等,我並不想全盤否決這些理由的正當性,但是在選票至上的台灣政治,我很難相信哪些福利政策不是政黨競爭下的產物。

    也許政策本來就是政黨互相競爭才能讓全民得利,不過目前的問題是就是因為競爭讓這些政策失去了遠見,大家都想要讓自己的成果在自己的任內展現出來,加上民進黨執政後這些頻頻調動的官員,怎麼樣才能將有遠見的政策提出來?個人是存疑的。

    個人以為政府應該要將眼光先於人民一步的,這樣的政府才能帶領人民,而現在的台灣不但沒有先於人民一步的想法,更缺少了說服與領導人民的能力,才會使政府的正當性產生危機。

 

媒體亂報

不知道是台灣民眾喜歡還是台灣太小媒體競爭壓力太大的關係,使得媒體不得不往腥羶色的型態傾向,像是之前美國傳出小男童疑似模仿伊拉克前總統海珊被絞刑而發生意外,除了家長悲痛傷心之外,是否媒體也必須要負起部份責任?媒體的力量之大可以想像。

台灣媒體的政黨色彩鮮明,而且許多類似全民開講的節目一個比一個越來越紅,邀請一些資深媒體人一起開始砲轟和爆料,好像爆的料越私密越火辣節目就越紅,似乎形成一種台灣特有的爆料文化。雖然常常有些媒體報導了不實的消息之後,已有公開道歉,但是相同的情結還是在上演,難道媒體可以藉由新聞自由的免死金牌,窺探與侵犯各種私領域?不,當然不是這樣。也因此媒體的名聲已大不如從前,原本媒體的根本目的是要將公領域的事情傳播開來,讓大家都有知的權益,但現在的媒體已經有太多擾亂人心的報導,往往經過媒體已經將真相扭曲或誇大變形,這是令人遺憾的。

還記得好幾年前,每星期日晚上都有十分鐘的新聞橋的節目,這個節目是在反省媒體,然而這個節目也已經停了好幾年,在我年幼的印象中卻依然深刻,也許那正是當時國民黨時代所謂對媒體自由的另一種控制手段。雖然沒有人想要再回到那種言論不自由的時代,然而我們大家都知道,媒體是我們日常生活絕大多數人接觸這個社會最直接的管道,每天無形中影響民眾的想法之深,難道就不能夠讓媒體自清,不加以評論與價值判斷的去報導每天所發生的事情?因為如果台灣媒體注定要走向爆料文化,那麼真相是永遠不被人知的。

總之,媒體太過於鑽研於公眾人物私領域的部份,反而使得台灣缺乏一種公共空間的討論,這種概念指的是在一種對公共事務的討論上,大家對於這個空間有言論的自由同時也有責任,並且在尊重異己之見的基礎上共同分享,也許這也是民主的基石之一。

 

 台北市政府不愛老人票

高齡化的社會是當前全球最先遇到的人口問題,再來隨著少子化的問題被重視,各先進國家紛紛推出生育類的福利政策,目的就在於提高生育率,減少少子化的困境。

然而在台灣除了對少子化的因應之外,特別的是台北市政府昨天宣布,從71號開始,將增列排富條款,台北市可能會有五萬名老年人,每個月604元的健保補助,會被取消。根據新任臺北市長郝龍斌的說明,這項排富條款是首開各縣市先例,目的在於減少福利的支出,將有效的利用與分配福利資源,將資源運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

這個政策對老人的福利作刪減,打破以往以老人選票致上的政府施政策略,姑且不論其目的是否為了有效的福利資源分配,但是在老人福利政策積極推行的這個時代,像是老人年金草案也預計在今年會通過,不過台北市政府卻逆向操作,雖然個人的想法大不同,至少我是肯定此項政策並非以選票為考量的出發點。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