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小學校體制內與體制外之比較-以全人實驗中學小學部為例

  

彰師大工業教育與技術所研究生

 

一、前言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不斷的修改與進步,教育法令亦逐漸鬆綁,根據八十五年教育改革總議報告書四大教育改革理念之,對教育的鬆綁,發現我國國民教育已從過去政府主導的權力,調整為民間團體亦享有辦理國民教育的權力,而政府於八十八年通過「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其辦法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定之」,因此,「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遂成立,對於關注教育人士紛紛開啟另類學校教育風格,如由民間興辦體制外學校森林小學、華德福實驗學校和全人實驗高級中學、在家自行教育或自主學習實驗種籽學苑和自主學習實驗,皆統稱為「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或「體制外教學實驗」。 

        實驗小學的興辦,是一股教育體制改革的力量。基此,本研究選定全人實驗高級中學為例,全人為台灣第一所、也是至目前為止唯一所體制外另類實驗中學,而以其國小部作為體制外學校之學校制度為例,與現今體制內國小學校的學校制度之差異比較,並且探討政府努力教育改革之下,如「開放教育」、「田園教學」等教育改革措施,和體制外的學校所呈現的教育方式之不同,並針對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學效果作統整的比較,試圖找出兩者成效之背後因素,進而提出建議,使得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育吸收其所長處,彼此觀摩、交流,以期我國國民教育能更進步成長,並嘉勉體制外學校亦能為國家教育貢獻,共同達成教育目標和理念,提升國家教育的精神和意涵,以塑造我國優秀人才,具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立於這競爭的大環境中。

 

二、我國現行國小學校制度

(一)學校制度

學校制度(school system)是教育制度中的一項重要環節,而其定義又可以分為廣義及狹義二種:狹義的定義,認為學校制度就是泛指學校系統;廣義的學校制度,是指包含學校教育目標、政策、人事、經費、課程、教學設施...等正規教育機關之教育事業的制度。換句話說,學校制度係指針對學校系統作完善的安排,並設置各種規則、程序、方法...等活動,以促進其合理之運作,更希望能夠滿足個人和社會之教育需求 

        我國現今教育制度的現況成形於中華民國政府1968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直至今日,六年學制的國民小學和三年學制的國民中等學校教育對於中華民國的所有學齡國民是屬於義務教育的。而大約95%以上的國中畢業生會選擇進入三年學制的高級中等學校高級職業學校繼續升學。而高中,大學,研究所等等的各級學校遴選,現今大都依舊有名稱不同的考試遴選方式。 

(二)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因此,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其基本內涵至少包括:

     1. 人本情懷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2. 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和、知與行之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等。

     3. 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4. 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生態)

     5. 終身學習方面:包括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等。 

(三)課程目標

國民中小學之課程理念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潛能;涵泳民主素養,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國民教育之教育目的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與世界觀的健全國民。為實現國民教育目的,須引導學生致力達成下列課程目標:

     1. 增進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能。

     2. 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3. 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4. 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5. 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6. 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7. 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8.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9.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基本能力

為達成上述課程目標,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

     1.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 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五)學習領域

      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

 

三、體制外學校

(一)體制外學校介紹

        另類學校的英文為alternative school,在台灣,史英老師稱它做理念學校ideal school),因為他認為這些學校之所以創辦,背後都有一個理念支撐,如森林小學,就是人本教育。也有人從字面上翻做「替代學校」,因為它可以說是另一種教育的選擇。所謂另類教育,指的是不同於一般學校教育的教育方式,如在家教育、體制外學校、契約學校(Charter School)等等。在台灣,因為這種教育方式才剛起步沒多久,所以通稱為體制外,與現行一般體制區別,甚至通通冠上「森林小學」的名稱,其實這些學校的理念與教育方式相差十萬八千里遠,不可以混為一談。這類學校,有私立也有公立,一般而言,採取的方式不同於現行一般學校教育方式,如沒有固定課程、甚至沒有所謂老師這個身份。

(二)體制外學校的存在意義

       1. 提昇國家的自由形象:

           教育自由化是一個國家進步的象徵,而另類學校正是教育自由化的深層指標。台灣自解嚴以來,教育自由化走著一條迂迴

           的道路。從大學法人化、開放私人設校禁令、開放教師結社、開放民編教科書、開放私人興辦國民教育…等等一路走來,

           充滿坎坷;其中,開放私人興辦國民教育更有諸多波折。國民教育一向有著政治工具的傳統,中外皆然;但愈是被認為自

           由、進步的國家,教育自由化的程度愈深;其中,表現在國民教育階段的另類教育則被認為是一個重要指標。當別的國家

           有著歷史悠久、又品類繁多的另類教育,例如:蒙特梭利學校(Montessori-school)、(瓦爾道夫學校WALDORF-school

           、佛列尼學校(freinet-school)、自由學校(free school)、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台灣

           極少數的另類教育(學校)則在掙扎求生。

       2. 催化教育改革: 

           十多年來,台灣的另類學校先行者(森林小學、種籽學苑、雅歌小學、全人    中學、融合中小學、慈心小學、苗圃小學、

           沙卡小學…等)能在法令不完備、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前仆後繼、不絕如縷,即因理念學校認真實踐教育理想,以致教

           育成效斐然。不但因此獲得家長們的信賴,在相當程度上,也因為社會輿論而形成帶動台灣教育改革的力量。

       3. 為各種教育難題尋求可能出路開創進步的教育方法和內涵:

     教育一向有著難解的問題例如:教育的形式化、文雅教育vs生活教育、德育的可能性…等,而新時代又有新的難題

     例如:電視造成學習弱化、資訊革命及產業變遷對教育的衝擊…等。世界各地不斷的進行教育改革,也都是為了尋求

     教育難題的解答。然而,學校作為教育難題的解答者,必須擁有幾個關鍵條件:使命感、團隊共識、和開創精神。而由於

     另類學校多為自發創立,先天上即擁有此三項條件。至於一般學校(體制內學校),卻因為制度或文化上的因素,比較不

     容易有此條件。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已有眾多的私立學校,卻還是立法鼓勵設立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

(三)體制外學校的困境

      1. 法令不完備,有違法之虞;地方法規亦有無法適用之處 。

          行政程序法通過後,凡無法律授權之行政命令都將失效。致使原依「教育部指定中等學校及小學進行教育實驗辦法」之學

          (如北縣種籽學苑)恐有違法之虞;而地方法規,在不能抵觸中央法規的情況下,是否適用仍待商確。甚至,地方法規

          也有限制過多之處。目前,國民教育法中之各種限制性條文,僅在設備基準(第8-1條)授權地方政府可另訂適用之基準。

          其它皆未授權,根據地方制度法第30條,應屬無效。 

      2. 無法源依據,生存受制於行政裁量

          由於缺乏法源,幾個以實驗計畫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另類學校(如自主學習計畫),有隨時被終止之危機。 

      3. 無法源規範,造成經營困擾

          由於無法源規範,會出現諸多管理者定位混亂、學生資料處理標準不一等經營上或行政上的困擾。

      4. 部分學校因資源不足(或不穩定),影響辦學體質 。

          由於地方政府大多財政困頓,因此,在提供另類學校的協助上,不是付之闕如,就是逐漸緊縮。而另類學校在資源不足

          (或不穩定)的情況下,往往會分心於辦學外之事務(如募款),或過於遷就家長的需求,以致犧牲原有辦學理念。

 

四、我國現行體制外之小學-全人實驗中學

(一)全人的簡介

位在苗栗卓蘭的全人中學設校已經超過10年,剛開始每屆只有34名學生,這幾年每屆增加為810人。因人數少,每學期學費13.5萬元。上課不分年級但分程度,必修課是國、英、數、社、自、藝術、體育與登山、探險、公民;另外大家還討論要不要規定看過多少部電影、讀完多少本書才能畢業。全中只要有6個人要求開一門課,學校就負責找老師來上,所以開過滑板、街舞、劍道、德文等課程。修課不過的,可再修一年,或改自學,即使沒修過的課,也可要求自學,學校鼓勵主動自學,只要通過檢定,就可拿學分。

    全人教育首先即要回到以「人」為主體的全方位思考上來看待學習的發展機制,重新改換位置,跳出原來被生產與消費所造成的安全體系,在 學習發展中不斷使用認知、批判的辯證方式,重新瞭解外在的真實世界,不斷建構與解構對世界的認知,進而使人走向開放發展的道路去,一切的 學習都要以學習者自身的經驗為基石,所有分析性的認知發展(人類的文明能力)都是為了深化理論、技術、溝通、批判的能力,而非把人當成裝載許多疏離知識的良好儲藏庫,故全人教育的觀點不同於五育並重,也不同於拼裝出來的聯科教學,而是把人當成一整體的對象來看待的

(二)全人教育的內涵、理念與目標

      1. 全人教育的內涵:

全人教育的內涵,簡單來說,就是「自由」兩個字,相信一個在開放而不壓抑的環境下成長的心靈,本身就具備有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的能力,這是生命的本質,也是人本教育及自然主義教育學說的根本精神。 

      2. 全人教育的理念:

全人教育理念,建立在從根本去探討「人的學習動機怎麼來的?」,相信從好奇心、從遊戲來的動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全人教育因此特別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以親身體驗為媒介,輔以對語文、邏輯等基本能力的掌握,讓小孩子有多元發展的機會。在這裡,每孩子的不同觀點都能被尊重、包容與啟發;大人與小孩的關係像朋友,可以互相聆聽與辯證。透過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希望學習者能透過自身的體驗、探索與成長,去求得思想與心靈的解放,及內在的最大發展,並對世界永遠保持好奇心與熱情

(三)學校特色與課程特色:

      全人教育強調,在自由與包容的環境下,以溝通與討論取代管理;以啟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知識的喜悅,取代以記憶為主的考試主義。全人中學最大的特色,就是堅持給小孩子很大的空間,給他一個真正自由與包容的環境。有了這個環境之後,孩子的探索才可能比較全面,除了知識以外,孩子可能還對善惡、對人際關係及人性等等作各種探索,幾乎是全面的探索。

 

五、學校體制內與體制外之比較

        基於上述之說明,可知現行教育體制內與體制外之教育理念極為不同,故在其教育目標、教育核心對象、課程安排、師資來源、學生來源、施教場所、施教方式、學習方式都有所差異,整理如表3所示:

       

 

六、結論

在台灣,體制外學校的發展已有十餘年的歷史,雖已開創出不少珍貴的教育經驗,但整體規模卻仍處於萌芽階段(全國約十所,學生人數約千人,僅基礎教育人口不到萬分之三)。展望未來,由於社會上開放多元的風氣已逐漸形成,體制外學校理應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政策或法令上的屏障卻必須有進一步的突破。在策略上,首先應爭取政府在政策上的接納,並取得法律上對體制外學校(強調辦學內涵的自主)的認可。 

以往在學校教育傳遞政治、社會價值的過程裡,無論是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或是校園空間形式皆為國家意識主導所一致性與統整化,而今日以教育行政當局為主導的教學改革實驗或許能提供當前基礎教育回歸教育本質的機會。由體制外的刺激到體制內的覺醒是我們樂見的教育發展過程,而當前所積極推動的教育理念,意念上是一種強調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在面對以往僵化的教育體質時必會面臨檢視與挑戰。此時,當我們在反省校園空間的同時亦需認清,此一機制所產生的影響,方有機會回歸教育的本質。而且選擇就讀體制內或體制外的學校,並無一定的對錯,純屬個人的決定,沒有人能夠保證讀體制內學校的學生,其創造思考的能力就會較差;相對的,也沒有人能夠保證讀體制外學校的學生,其課業成就的表現就會較差,因為人的潛能無窮,任誰也無法下定論。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6730取自http://www.edu.tw/. 

曹常仁1999)。學校制度的涵義分析及其研究方法的省思。中等教育,506),40-52 

全人實驗中學2006728取自http://holistic.so-buy.com/front/bin/home.phtml. 

吳清山(2003)。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挑戰與策略。北縣教育,4518-26 

任懷鳴2006學術研討:另類學校的困境與出路2006731取自http://www.alearn.org.tw/mag/doc/e000801.htm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