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生涯發展趨同的可能性–
從大學生對『家庭主夫』的接受度談起
劉雯馨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二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避孕工具的發明、兩性平權運動的興起以及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升,傳統的性別角色似乎產生了很大的扭轉。在這些條件出現之前,婚姻與生育是女性的終生大事,走入家庭、踏入廚房是唯一選擇。然而當這些條件成熟後,女性的生涯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發展趨勢,她們可以自主決定獨居、結婚或同居,也可以決定生育與否。這樣的轉變並非一步到位,我們可以說女性踏入勞動市場是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性別角色的轉折點。當女性在「工作」與「家事」間來回的同時,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有些妻子仍然必須負擔大部分的家務,形成蠟燭兩頭燒的窘境;有些夫妻則協調出較為平等的家務分工,性別不再是分工的主要判準;更有些人則請他人協助家務,使得妻子與過去的丈夫一樣,不再負擔日常的家務工作。這些都是因應女性角色改變發展出的家庭模式;換句話說,女性的生涯發展是一路多樣變化,而男性呢?
雖然「新好男人」一詞斷裂了「男人不能進廚房」等傳統觀念,廣告、媒體也開始創造類似的字眼,並不時營造這樣的情境與氣氛,鏡頭下經常出現父親牽著兒女的小手,背著裝滿玩具、零食等可愛包包的身影。而電影「窈窕奶爸」更是因為挑戰傳統的性別角色而轟動一時。然而,若將這些影像置入現實生活中,情況又是如何?一直到今天,「工作」似乎仍屬多數社會中男性生涯的唯一選擇,只有當勞動市場的就業結構發生變化,才會有短暫性或長期失業的男性踏入傳統女性的空間(廚房),從事傳統女性負責的家務。不過有些社會已出現不一樣的發展跡象,在歐洲,部分男性離開勞動市場完全走入家庭,網路上也有報導指出瑞典開始流行「男主內,女主外」的家庭分工新模式,並由此衍生出「家庭主夫」新名詞。
在女性生涯發展從「家庭」轉向「職場」的同時,男性是否可能從「職場」走向「家庭」?男性的生涯發展能不能像女性一樣,有各式各樣的選擇?女性生涯發展選擇多樣化以後,許多人憂慮其對於生育率及家庭功能的影響,或許「家庭主夫」的出現可成為穩固家庭功能與家庭結構的新力量。在台灣,可能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主夫產生了,但或許是文化因素使然,有關家庭主夫的討論並不多,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大學生對家庭主夫的看法,來推測未來兩性生涯發展趨同的可能性。選擇大學生有兩個考慮,一是大學階段是與異性建立長期親密關係的最普遍階段,沒有親密關係者也會經常思考組織家庭的各種可能性。二是台灣的大學生錄取率相當高,現在的大學生並非特殊族群,他們的看法當可反映一般人的看法,可據以推測未來的趨勢。
貳、文獻探討
我們經常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是「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但傳統並非自然發生,也非放諸四海皆準,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內容也不斷地變化。在許多社會中,傳統的女性角色是經濟生產主力,「家庭主婦」只不過是已開發國家今日的傳統,而未來很可能「職業婦女」佔據傳統寶座,全職家庭主婦乃成為曇花一現的歷史偶然。換句話說,如果把時間拉長,以「家庭」與「職業」為道路的兩端,不論以何為起點,我們都可以看到有些女性在開疆闢土,有些則固守舊有城池,而更多的人可能在攻城掠地的路上,思考著應該繼續前進或打道回府,使得女性生涯發展呈現多樣化的面貌。反觀男性,似乎沒有一條道路串聯「家庭」與「職業」,所有的道路都指向「職業」這個唯一終點。本節首先回顧「男主外、女主內」是如何成為傳統的,並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其次說明女性的生涯發展變遷趨勢,討論其變化的原因與過程;最後則說明這些變化對於社會上的性別角色態度,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一、傳統性別角色分工
「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分工並非一直都是如此,是到父權社會鞏固後才成為穩定的組成形式,並使得女性自此之後皆附屬於男性。女性進入勞動市場初期,也因為教育與文化不斷地強化「男主外、女主內」,使得與女性相關的工作與勞動價值隨之低落。爾後女性教育程度不斷提升,投入勞動市場的比率也逐漸增加,婚後的女性除了是家務勞動者之外,同時是家計協助提供者,更加重女性肩上所扛的擔子,才使得家務分工的議題受到更大的重視。
(一) 男主外、女主內分工的興起
遠古以前,婦女為主要的繁衍力量,因而形成以母系血統計算世系。在母系社會中,女生挑選男性婚配,生下的孩子從母姓,例如「姚」、「姒」、「姬」、「姜」、「嬴」等,以母親氏姓為氏姓,並以母親的氏族為氏族,是個以母性為中心的團體(陳東原,1994;引自陳増穎,2005)。到了遠古時代(夏、商、周),雖然以採集為主,但同時也發明了利刃石器、強弓長箭等工具,男性擅於使用工具,從事狩獵與畜牧工作,而女性則擔任植物採集的工作。由於採集對生活安定的貢獻較大,因此農人的地位遠勝獵人,女性的地位仍然不變。後來男人放下獵弓,以體力上的優勢以及新式農業工具的發明,取代婦女的地位,將女性逼到廚房內室去,「男耕女織」才成為定局,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兩性生產地位的轉化,使男性在家族與社會地位上提升,女性由中心漸漸降為奴隸,男權抬頭(引自陳増穎,2005)。至夏禹時期,母系氏族的組織還是普遍存在,但當禹傳位給兒子啟後,父權制便已確立(引自陳増穎,2005)。自此之後,「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也隨著流傳,歷史悠久。從農業時代就開始這種依性別、依體型體力的分工,至工業革命後,機械代替人力,才開啟女性向外發展的契機。
性別分工經常與性別的特質、生理構造以及可以擔負的工作、責任相連結,包括女生應該要端莊、賢淑、溫柔,因此適合女性化、不需太多體力、專業技能的工作;而男性應該要陽剛、堅強,因而適合競爭性、耗費體力、專業技能的職務。性別角色分工以婚姻家庭與公共領域做區隔,一般家庭包括家務被歸類為女人的領域範圍,將女性與家庭之外的公共領域隔離,包括工作、戰爭、政治等,而女人成為家中不支薪的奴工,承擔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傅偉勳主編,1997);男性可以發揮所長的公共領域之一即是工作場合。在傳統婚姻裡頭,公眾事物皆由男性主導,女性被要求做個無聲的人。這些傳統的性別分工在以男性為主的文化下不斷地複製,並且透過各種習俗、教育強化,使得女性默認這種體制,無法加以質疑。因此,女性處於這種文化結構的環境下,其社會位置總是比男性要低。
(二)、女性勞動力價值低落
雖然工業革命後機械代替人力開啟了女性向外發展的契機,但女性勞動力的價值一直是遠低於男性的。
工作的意象是社會所建構的,工作除了對社會有所貢獻,還反映出我們對社會位置與性別的限制。除了父權文化與資本主義的結合對女性工作價值低落造成影響外,兩性對於工作價值的觀念亦多來自上一代的傳承與強化。Looker&Victor (1999) 檢視年輕人對男性工作、女性工作、家事的印象,發現青少年普遍認為女性工作相對於男性工作較沒有價值。大多數的男性雖然樂於跨越性別界線,但他們不希望將工作與女性連結。而多數男性青少年認為母親的工作很無趣、家事是女人的工作,且比起有給職的工作較為沒有價值;女性青少年則認為母親的工作雖有價值,但卻會讓人感到疲憊。
另一方面,既定的性別刻板印象 (sex role
stereotypes)經常造成女性欠缺一般男性化職業需要的能力,進而影響職業選擇的機會 (翟智怡,2003)。Wallin(1950)曾將自己做的研究與Komarovsky 於1942-43年間對女大學生做的研究相較。Komarovsky的結果顯示40%的女生時常裝笨、隱藏學術榮譽、在課業上表現的很無知。Wallin的再次研究裡則有一半的女性裝做是劣勢的一方,甚至在知識上故意表現不那麼強勢。另外,雖然女性認為自己與男性平等或超越男性,但仍會扮演從屬於男性的角色。當她們剛開始與男性交往時,會表現得比男生低等,不過一旦親密關係確定後,便開始表現出「現代」的角色,也就是比女性特質再更多一些男性的特質。由此可見性別刻板印象對女性的影響,以及社會期待女性對家務與家庭的貢獻,都會使得女性對於未來可能的發展機會望之卻步,如同「蒙那麗莎的微笑」一劇,當女性擁有機會升學獲得更好的成就,卻往往因為傳統女性的終極目標-結婚生子的觀念而打住念頭,放棄升學或升遷的機會。
(三)、職業婦女家務、工作蠟燭兩頭燒--家務分工的討論
當勞動市場逐漸對女性開放,但家務工作仍由女性負起主要責任時,乃產生職業婦女家務、工作蠟燭兩頭燒的問題。張樹棟、李秀領(1996)將中國家庭演化過程分成三階段,其中最早的原始婚姻是自然形成,在生產與消費中男女平等,女性的生育在氏族與部落的發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所生子女由氏族共同撫養,一切勞動都是社會勞動,沒有所謂的家務勞動,家務勞動則是第二階段「男主外、女主內」性別角色興起後延伸出的分工型態。至女權主義、婦女運動出現要求兩性平等,加上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的比例漸增,女性在法律(法規制定)、教育、文化、家庭與工作等各領域的性別角色與定位都逐漸發生轉變,才面臨家務分工的問題。
一般討論家務分工的理論為性別角色理論、時間可利用論、相對資源論三種觀點。李美玲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顯示性別角色意識獲得最有力的證據,相對資源論獲得部分支持,時間可得論則與經驗證據互相矛盾。蕭美玲(2005)的研究顯示當個人擁有較多的經濟資源時,有較多的籌碼選擇家務的參與程度(相對資源論)。當個人對性別角色態度趨於平等,已婚男性對家務參與程度越高、已婚女性對家務參與程度越低(性別角色理論)。如果妻子外出工作的
美國的家務分工長期變遷趨勢之研究則提供我們另一層面的思考。60年代女性進入勞動市場時,男性對家戶的貢獻並沒有增加,到了70年代後期才有微幅的增加
(Lein, Laura,1990)。Lein (1979)針對男性家庭生活參與的研究結果指出,丈夫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對家庭的貢獻,因此丈夫
(家計負擔者) 與太太 (家務維持者) 都很難放棄原始的角色責任,且兩性都體驗到社會對於改變家庭成員之間的責任與任務分配的壓力與不同的眼光。其中,男性體驗到趨向傳統角色維持的社會支持系統。另外,家務分配還反映出家庭成員的關係,受訪者認為家務分工代表著家庭成員的自我意象,包括薪資收入、家庭決定權的平衡,因此要不影響家庭生活與其他面向來改變家務分工,是不可能的。
70年代的男性不排斥女性勞動市場,但他們堅持在家中的決定權,且認為即便女性投入勞動市場,也只是暫時性的,因此家計負擔仍落在男性的身上,而女性本身也不願意放棄照顧家務的責任概念。因此,在70年代晚期,當太太開始有工作時,男性正在增加他們對家務工作的比例
(Pleck, Joseph H.,1979)。到了80年代,Blair& Lichter (2002) 對美國配偶所做的研究仍顯示高度性別區隔的家庭工作模型。在家務分工的兩性平等達成之前,男性花在其他事務上的時間,已超過家務工作時間的60%。此分析顯示這種家務工作的性別基礎分工是種持續性別不平等,亦代表美國性別角色社會化的象徵。
因此,自婦運開始至今,性別家務分工的公平性雖有改善,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有些研究顯示女性的家務勞動時間比起以往少了許多,但家事工具的科技發明,是使得女性減少家務勞動時間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促使男女家務勞動時間的差距縮小,卻也引起兩性家務分工趨於公平的誤解。Shelton&Daphne (1996)建議,研究者應取徑社會結構主義的觀點來進行家務勞動的研究與評估,也許會對家務分工改變的緩慢速度有更好的理解。而Fuwa(2004)在比較22個工業化國家家務分工的變異與影響因素後,指出雖然微觀層次性別不平等對家務分工有些影響,然而像經濟發展、婦女勞動參與、文化脈絡與國家政黨對家務分工也都是重要因素。這些發現整合了巨觀-微觀相互影響的理論,其結果顯示出在較平等主義的國家裡頭,時間的可利用性與性別意識的平等結果對女性來說影響更為強烈。因此,Fuwa認為,若只在個人層次上改變,而沒有減少巨觀層次上的性別不平等,對於達成平等的家務分工是困難的。
二、女性的生涯發展變遷趨勢
傳統女性的生涯發展,不論就學或技能培養都是為將來結婚生子而做準備。Yalom(2003)提到,傳統上婚姻對女性而言是種經濟保障與未來生活的保證,男女結婚以「生育」為目的,因此「妻子」的頭銜具有正當性,未婚生子、離婚、單身女性不被認可,而歷史上,多數的婚姻都是因各種理由(如財力、權力),而非心靈結合。如今,自由戀愛普遍,多數男女都會期待雙方爲家庭經濟盡力,雙薪成為常態,單薪已無法維持生活,因而大部分的妻子都有全職或兼職的工作。「男主外、女主內」雖然仍是今日重要的性別分工型態,但已不是唯一的型態,甚至於不是最主要的型態。
Hakim(2000) 將現代女性依其生涯發展模式分為三類,分別是:家庭生涯取向婦女(home-centered women)、工作生涯取向婦女(work-centered women)、以及彈性生涯取向的婦女(adaptive
women),三個群體的特徵如表2.1。表2.1顯示20世紀末,英、美兩國各約有五分之一的女性分布在家庭生涯取向與工作生涯取向兩個團體。通常,家庭生涯取向婦女對就業與經濟獨立沒有興趣,除非生活艱苦才會暫時性的工作,她們的目標就是結婚,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與母親。工作生涯取向的婦女則排斥家務性別分工,離開教育後便投入全職工作,在生活上希望與丈夫的角色平等,不論結婚、同居或有無子女,均追求職業成就,希望成為主管。彈性生涯取向的婦女則在大部分的已開發國家中都是比例最高的,其特徵是較彈性,亦最矛盾的,她們希望兼顧家事與工作,經常面臨兩者的衝突,多成為家中第二個賺取薪資的人。她們早期也許從事全職工作,但結婚或有子女後,則經常只從事兼職的工作。
此一分類是以經驗研究結果為基礎的社會理念型(ideal type)形式,不同的國家因為不同社會偏好與社會政策,將誘導三類女性的人數分布。例如以荷蘭、瑞典與中國三個國家來比較,荷蘭強調母職,家庭生涯取向婦女的人數比例就較高,瑞典的家庭政策多因應職業婦女的問題而來,婦女必須有職業才有對應的公共給付,因此勞動參與率全世界最高,彈性生涯取向的婦女佔絕對多數。中國則因為解放運動以女性撐起半邊天為號召,女性完全投入勞動市場,數十年下來,使得工作生涯取向的婦女人數有大幅度的增長(Hakim,2000)。
表2.1 21世紀女性在工作-生活型態優先選擇的分類
類型 特徵 |
家庭生涯取向婦女Home-centered women |
彈性生涯取向婦女 Adaptive women |
工作生涯取向婦女Work-centered women |
人口比例 |
約20% 於10% - 30%間變化 |
約60% 於40% - 80%間變化 |
約20% 於10% - 30%間變化 |
家庭態度 |
以孩子與家庭為生活重心 |
沒有一致的家庭態度,但約可分為兩種類型:(1) 積極兼顧工作與家庭(2) 無特定規劃、且戰且走 |
無子女的女性集中在這個類屬。以就業或公眾事務(例如:政治、運動、藝術等)為生活重心 |
工作偏好 |
最好能不工作 |
有意工作,但工作生涯並非唯一指標或生活重心 |
積極參與職場或公眾活動 |
教育態度 |
教育投資為增加文化資本 |
教育投資考量工作需要 |
致力於文憑之取得,積極參與就業相關的訓練 |
生育行為受社會政策的影響 |
生育子女數受社會政 策、家庭所得的影 響。對於就業政策不關心。 |
對社會政策、就業政策、兩性平等方案、景氣經濟循環等均非常敏感。關心內容如 1.所得稅制與福利給付 2.教育政策 3.學校課程 4.兒童照顧 5.女性就業促進方案 6.兼職與彈性工時機會 7.工會對職業婦女態度 8.公眾對職業婦女態度 9.經濟榮景與成長。 |
積極爭取經濟、政治、藝術等領域的機會平等,對於社會政策與家庭政策的關注較少。 |
資料來源:Hakim,Catherine(2000).Work-Lifestyle
Cho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P158
Hakim(2000) 使用偏好理論(preference theory)來解釋這三種群體。偏好理論確認三個生涯傾向的組成與工作-生活形式偏好,引領人們對社會、經濟與政治環境等,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與對政策的不同回應。另,偏好理論可以超越性與性別,來討論男性與女性的的社會角色。偏好能夠凌駕性別與避孕方法的改革有很大的關係。簡便的避孕方法意味著並非所有女性都會成為母親,必須花上絕大部分的時間在孩童照顧上面。在這之前,懷孕是女性生活中無法控制的偶發事件,而孩童照顧是不可避免的婚姻結果。女性的生育力使她們很難追隨家務之外的生涯,除非是富裕家庭才可能委託他人照顧孩童。避孕工具的改革使得生育、性活動與婚姻的關係分離,給予女性獨立與可靠的生育控制,讓女性可以控制生育時間以配合其他活動。機會平等的改革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機會平等使得女性進入勞動市場及其他具有競爭性的公共領域活動的門檻較低,意味著工作生涯取向、無子女的女性能與男性生活沒有太大的差異。此外,勞動市場結構一連串的改變也導致更多的女性工作拉力,增加女性生活型態選擇的豐富性。換句話說,今日女性與男性一樣,欲在公共領域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已具有選擇權。那男性呢?其能否產生如女性一般的多樣化變遷,可以自由地選擇在家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三、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
男性生涯如果能有多樣化的發展,那將是性別角色態度的進一步突破。我們如何定義自身的性別角色,以及如何看待性別角色,將影響生活中的職業分工與家務分工。
(一)、性別角色態度
性(sex)指的是身為男人與女人的生物性狀態;而性別角色(gender)則是社會用來區別男女之間差異的非生物性特徵,包括穿著、言行、人格特質與在家中的角色等等(李美枝、鐘秋玉,1996)。70年代以前的心理學,認為性與性別角色應該要相符合,且認為兩者的符合程度將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而早期性別角色測量工具的檢測,則出現非男性化就是女性化的二分法結果(李美枝、鐘秋玉,1996)。不光是在心理學,1970年代的婦女研究,一般將性別討論的模式分成三種:以勞力分工區分的「自然/文化」和「複製/生產」的二元論,及以角色和活動領域來區分的「家內./公共」二元論。如此是將男、女性過度化約,忽略其他包括年齡、親屬角色、族群、社經階級等影響女性地位的因素(盧惠馨,1999)。
透過性別角色的討論,可以得知文化對性別的結構性影響,性別角色並非天生,且性別角色的區隔也因為討論而逐漸鬆動。在性特徵上,男女的差異自古至今都沒有改變,但在性別角色的區隔上開始出現鬆動,傾向較不明顯區隔的性別,例如:女性男性化、男性女性化,或出現女性帶有男性特質、男性亦有女性特質的說法。Jung對「兩性相吸」觀點就提到男人的內在都有個女性特質面,而每個女人的內在也有個男性特質面,所以男人透過另一個外在客體-女人,來認識自己內在女性面;反之,女性亦然(轉引自王行,1999)。當性別角色不再如同傳統絕對二分,在各種場域裡頭都可以看見兩性對於傳統性別角色分類的破除,有男護士、男老師,也有女飛官與女機師,不論在教育程度、職業場合、社會地位,有些女性的成就不亞於男性,因此許多傳統的性別分工都逐漸趨向專業能力分工。此外,女人類學家Mead的著作《三個原始社會的性與氣質》更推翻了性別的生物決定論(盧惠馨,1999)。
隨著時間的遷移,許多人相信年輕世代的男性與女性趨向更多在家中的平等關係,如同女性認為伴侶的好處是能夠享受有酬工作與分享家中活動,包括孩童撫養。在歐洲指標調查裡頭,只有55歲以上的受訪者中,40-50%會認為支配為區隔配偶間角色的主要界線;但是15-24歲的受訪者則多數喜歡平等的配偶角色;甚至25-39歲的群眾有半數喜歡這種安排。毫無疑問地,越是晚近的世代,越是脫離完全角色區隔,而傾向於平等角色
(Hakim,2000)。
(二)、「家庭主夫」興起?
以前我們常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現在有許多成功的女性,她們背後是否也有一個「偉大的男人」?13年前,《財星》雜誌曾以「足堪炫耀的主婦」為題;5年前,《財星》想寫高階女性主管家中的「足堪炫耀的主夫」,最後卻因為很難找到有人願意公開談論自己的選擇,以及大家都將此話題當作禁忌而放棄。但現在情況卻大不相同,美國電信業者Verizon與矽谷的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都表示,幾乎所有的女性高階主管都有待在家裡的丈夫。2002年,《財星》舉辦了「最有權力的女性高峰會」,與會者中,有三成伴侶待在家裡。2002年出爐的《財星》最有權力女性,上榜的50人中,超過三分之一者的先生待在家裡,或從事兼職工作(徐仲秋,2002)。
至於一般人,除了參與家務外,陪孩子的時間也逐漸增加。Rost提到,20世紀的德國,不同因素使得父親的角色轉移,兩性平權計畫與相關的改變使得性別角色變得公平。當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夫妻爲求家事與工作間的平衡點,輪流負擔家務。若雙親必須工作時,則由他人來照顧孩童。家事經由討論分配,讓待在家裡時間較長的一方做家務工作,亦可藉此建立社會網絡(Rost,2002)。這對於那些曾體驗家務工作的父親來說是種新的經驗,身為父親,他們不再像傳統一樣,只是主要的薪資提供者,不過角色完全逆轉還是很少見的。
不僅是西方,著名導演李安亦曾有6年時間擔任家庭主夫。商週曾對「家庭主夫」有過這樣的討論,「家庭主夫的趨勢,逐漸從歐美向東方擴散」。而日、韓兩國,亦紛紛推出以家庭主夫為主題的偶像劇,收視率創新高,例如:2004年日本的「老公當家」、韓國的「不良主婦」。這兩部偶像劇,都描述在經濟不景氣下,原是一家之主的先生,返家當主夫後,從無法適應到最後打開心房接受事實把家務做好,還贏得老婆尊敬的過程。該報導作者林正峰認為「家庭主夫」的成因主要有「家有英雌」、主夫「自我覺醒」與「形勢所迫」三類型。第一類是妻子工作能力相對強,發展機會與發展潛力大,在家務與子女乏人照顧下,由先生扛起重任。第二種是有些個性適合主內的男性,卻礙於過去傳統的性別框架,在職場上載浮載沉,直到主夫意識覺醒,加上妻子支持,得以如願。第三類是因為本身失業或因病無法工作,只好暫時擔任家庭主夫(林正峰,2006)。
先前我們在Hakim(2000)的討論裡頭,已看見女性的三種生涯模式。台灣的當女性也有類似的發展趨勢,而當女性逐漸從家庭領域跨入工作領域來佔領男性的地盤時,一向以「工作成就」為生涯目標的台灣男性,是否可能以「入侵家庭來反攻?換句話說,兩性的生涯發展是否將殊途同歸,未來將以「專業分工」取代「性別分工」。
參、研究方法
雖然逐漸出現「家庭主夫」的劇碼及討論,開始抹除傳統性別的界線,日常生活裡我們也會經驗到一些「家庭主夫」,但他們似乎並不樂意曝光,而到目前為止,台灣也甚少文獻討論家庭主夫議題,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大學生對家庭主夫的看法,來推測「家庭主夫」興起的可能性。由於大學生階段普遍開始與異性建立長期親密關係,即使沒有親密伴侶,也會想像未來的家庭生活與生涯取向。另一方面,台灣的大學生錄取率相當高,現在的大學生並非特殊族群,他們的看法當可反映一般人的看法,可據以推測未來的趨勢。
本研究將利用問卷調查與訪談兩種方式進行。問卷內容包括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對性別角色與分工的態度、對生涯規劃的傾向以及對家庭主夫的接受度四個部份 (請參考附錄一)。其中,問卷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測量大學生對工作的選擇是否異於傳統性別角色的固定分類,而其工作是否承襲長輩的傳統期待,並檢驗兩性對於男性成為家庭主夫的一般看法與對家務分工的態度;第三部份為生涯規劃的傾向,從受訪者對事業、家務工作、婚姻與生育之傾向,了解其偏好選擇,並以之對照Hakim的三種生涯發展模式,預測兩性生涯發展趨同性的可能。第四部則進一步考量經濟壓力與家庭主夫擔任時間長度,來評估對對家庭主夫的接受程度。最後一題則試圖了解實際有接觸過家庭主夫的受訪者,對家庭主夫的看法,以了解有接觸過家庭主夫者是否對於家庭主夫的接受度會比未曾接觸過家庭主夫者來得高。
而此份問卷將以嘉義縣三所大學-南華大學、中正大學、嘉義大學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pps抽樣方法抽出1200人,也就是先從各年級抽出系,再從系中抽出受訪者。除了透過大學生的回答,了解其對性別角色看法、家務分工態度以及對家庭主夫的看法外,研究者還會找到1-2位曾經擔任家庭主夫的夫妻進行訪談。希望藉由訪談內容讓研究者對於量化資料的分析有更深刻的掌握。訪談的內容大致包括受訪者擔任家庭主夫的原因、親友的看法、夫妻的感受與對婚姻家庭的影響。
附錄一:
您好:
我是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生劉雯馨,目前正在研究「兩性生涯發展趨同的可能性–從大學生對『家庭主夫』的接受度談起」。而此份問卷目的是想了解大學生對家庭主夫的看法,問卷內容並沒有標準答案,您只需根據您的想法作答即可,非常感謝您抽空填寫此份問卷。
祝 平安、順心
研究生 劉雯馨 敬上
問卷編號:□□□□
填寫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一部份 填寫者基本資料 |
||||||
1 |
性別 |
(1)
□ 男
(2) □ 女 |
□ |
|||
2 |
年齡 |
___________
|
□□□ |
|||
3 |
居住地(填縣市即可) |
___________ |
|
|||
4 |
系別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5 |
年級 |
(1) □ 先修生
(2) □ 一年級 (3)
□ 二年級
(4) □ 三年級 (5) □ 四年級
(6) □ 其他 |
□
|
|||
6 |
家庭狀況 (可複選) |
(1) □ 與父、母同住 (2) □
只與母親同住 (3) □ 只與父親同住 (4) □ 與祖父母同住 (5) □ 與兄弟姐妹同住 (6) □ 與親友同住 (7) □ 家中只剩自己一人 |
□□ □□ □ □ □ |
|||
7 |
宗教信仰 |
(1)
□ 無 (2) □ 民間信仰 (3)□ 佛教 (4)
□ 道教 (5) □ 回教 (6)□ 基督教 (7)
□ 天主教 (8) □ 天理教 (9)□ 一貫道 (10)
□ 其他______ |
□□ |
|||
8 |
交友情形 |
(1)
□ 目前有要好的固定異性朋友 (2)
□ 曾經有要好的固定異性朋友,目前單身 (3)
□ 從未有過要好的固定異性朋友 (4)
□ 已婚 |
□ |
|||
第二部份 對性別角色與分工的態度 |
||||||
10 |
將來您想擔任什麼工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11 |
想任職的工作是依誰的看法而做選擇? |
(1)
□ 老師
(2) □ 父母、親友 (3)
□ 同學或要好的朋友 (4)
□ 自己 |
□ |
|||
12 |
您覺得工作是否應該分性別? |
(1)
□ 是
(2) □ 否 (3)
□不知道
(4) □ 沒意見 |
□ |
|||
13 |
是否認為自己婚後一定要 成為家中主要經濟負擔者? |
(1)
□ 是,原因是(可複選)
1□ 因為自己的性別 2□ 想實現願望、追求成就感 3□ 經濟獨立 4□ 兩性機會平等 5□ 社會傳承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6□ 才能成為家中事務主要決定者 7□ 其他___________ (2)
□ 否,原因是(可複選) 1□ 誰有能力就誰負擔 2□ 婚後只想在家裡負責家務 3□ 社會傳承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4□ 只想從事兼職的工作 5□ 其他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14 |
您是否可以接受未來的另一半沒有工作,在家擔任主要家務勞動者? |
(1)
□ 是,原因是(可複選)
1□ 因為女生擅長家務 2□ 依能力分配家務或工作 3□ 依興趣分配家務或工作 4□ 希望另一半在家負責家務,少拋頭露面 5□ 其他___________ (2)
□ 否,原因是(可複選) 1□ 男生必須負擔家計 2□ 雙方都應該共同分擔家計 3□ 擔心親友與鄰居的異樣眼光或責難 4□ 其他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15 |
是否可以接受自己沒有工作,在家擔任主要家務勞動者? |
(1)
□ 是,原因是(可複選) 1□ 因為女生擅長家務 2□ 依能力分配家務或工作 3□ 依興趣分配家務或工作 4□ 體驗從事家務的感覺 5□ 其他___________ (2)
□ 否,原因是(可複選) 1□ 男生必須負擔家計 2□ 雙方都應該共同分擔家計 3□ 擔心親友鄰居的異樣眼光或責難 4□ 其他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16 |
若另一半負擔主要家計,是否還需要幫忙家務? |
(1)
□ 是,原因是(可複選)
1□ 家庭功能必須由雙方維持 2□ 長輩教導的家庭觀念即是如此 3□ 社會傳承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4□ 家務勞動無法像工作一般有休息時間 的劃分 5□ 其他___________ (2)
□ 否,原因是(可複選) 1□ 外頭工作很辛苦 2□ 家務與工作是依能力與興趣分配 3□ 社會傳承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4□ 其他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17 |
若本身是家庭主要薪資來源,是否還需要負擔家務? |
(1)
□ 是,原因是(可複選)
1□ 家庭功能必須由雙方維持 2□ 社會傳承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3□ 幼時家庭教育觀念即是如此 4□ 兩性平等 5□ 除非另一半也有工作 6□ 其他___________ (2)
□ 否,原因是(可複選) 1□ 外頭工作很辛苦 2□ 社會傳承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3□ 幼時家庭教育觀念即是如此 4□ 依能力分工 5□ 依興趣分工 6□ 其他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第三部份 對生涯規畫的傾向 |
|||
18 |
您是否希望將來只努力於事業? |
(1)
□ 是
(2) □ 否 |
□ |
19 |
您將來是否想成為家庭主夫或家庭主婦? |
(1)
□ 是
(2) □ 否 (3)
□ 不一定 |
□ |
20 |
您將來是否想要結婚? |
(1)
□ 是,原因是(可複選)
1□ 婚姻是令人嚮往的一件事
2□ 社會傳承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3□ 幼時家庭教育觀念即是如此 4□ 可以有伴侶共度一生,不孤單 5□ 其他___________ (2)
□ 否,原因是(可複選) 1□ 不想被婚姻束縛 2□ 一個人的生活比較多采多姿 3□ 生活比較簡單,不需顧慮太多 4□ 不希望生涯規畫被打亂 5□ 結婚會影響升遷機會與職業成就 6□ 其他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21 |
您將來是否想要有孩子? |
(1)
□ 是,原因是(可複選)
1□ 養兒防老 2□ 社會傳承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3□ 幼時家庭教育觀念即是如此 4□ 長輩會期待 5□ 小孩很可愛 6□ 透過孩子可以增添家庭生活樂趣 7□ 希望孩子能為我完成我未成的夢想 8□ 其他___________ (2)
□ 否,原因是(可複選) 1□ 不想被孩子束縛 2□ 考慮將來職場升遷機會
3□ 生活簡單,沒有經濟與照顧孩子的負擔 4□ 不希望生涯規畫被打亂 5□ 其他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第四部份 對家庭主夫的看法 |
|||
22 |
假使沒有經濟壓力,您是否接受只在家負責家務? |
(1)
□ 是,原因是(可複選) 1□ 興趣 2□ 社會給予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3□ 體驗家務的樂趣 4□ 希望給予家庭較完整的功能 5□ 希望親自給家人完整的照顧 6□ 其他___________ (2)
□ 否,原因是(可複選) 1□ 男生應該要出去工作 2□ 應該在職場上有一番成就或擁有自己的事業 3□ 家務是很無趣的工作 4□ 沒有成就感 5□ 其他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23 |
假使沒有經濟壓力,您是否接受另一半沒有工作,只在家負責家務? |
(1)
□ 是,原因是(可複選) 1□ 另一半開心就好 2□ 社會給予的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3□ 其他___________ (2)
□ 否,原因是(可複選) 1□ 男生應該要出去工作 2□ 雙方應該共同分擔家計 3□ 擔心鄰居與親友給予的異樣眼光及壓力 3□ 其他___________ |
□ □ □ □ □ □ □ □ □ □ |
24 |
您認為您允許自己有多長的時間沒有工作,只在家中負責家務處理? |
(1) □ 半年以下 (2) □ 半年至一年 (3) □ 一年至三年 (4) □ 三年至五年 (5) □ 沒有上限 (6) □ 不允許 (7) □ 其他_______ |
□ |
25 |
您認為您允許另一半有多長的時間沒有工作,只在家中負責家務處理? |
(1) □ 半年以下 (2) □ 半年至一年 (3) □ 一年至三年 (4) □ 三年至五年 (5) □ 只要他(她)喜歡,也可以一輩子都待在家裡
(6) □ 不允許 (7) □ 其他_______ |
□ |
26 |
下列哪些情況,您會允許自己在家裡負責家務,不外出工作?(可複選) |
(1) □ 失業 (2) □ 孩子還小 (3) □ 另一半工作能力強 (4) □ 家務是我的興趣 (5) □ 傳統觀念即是如此
(6) □ 任何情況都不可以 (7) □ 其他 _____________ |
□□ □ □ □ □ □ |
27 |
家中是否曾有男性親友擔任過家庭主夫? |
(1)
□ 是 擔任時間多長?___________ 與您的關係?____________ 您的想法是 1 □ 還不錯,是個新體驗 2 □ 很奇怪 3 □ 感覺他很窩釀 4 □ 沒意見 5 □ 其他________________ (2)
□ 否 |
□ □ □ □ □ □ □ |
問卷結束,感謝您的填答
參考文獻
Yalom, Marilyn(2003),《太太的歷史》,何穎怡(譯)。台北:心靈工坊。
王行(1999),〈(愛情的)墳墓、天堂?婚姻與家庭〉,《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177-193。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林正峰(2006),<家庭總裁>,《商業週刊》,944。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739
徐仲秋(2002),<將菲奧麗娜推上第一的那雙手>,《商業週刊》,777:66-68。
張樹棟、李秀領(1996) ,《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台北:南天。
陳東原(1994),《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增穎(2005),〈從女性主義觀點看中國歷史上的婚姻家庭與性別〉,《諮商與輔導》,233:2-8。
陳麗文(2002),〈兩性平權在家庭〉,《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173-274。
傅偉勳主編(1997),《女性主義》。台北:立緒。
翟智怡(2003) ,〈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相關因素〉,《諮商與輔導》,214:2-4。
蔡明璋(2004),〈夫妻的親密關係與家務分工〉,《台灣社會學》,8:99-131。
盧惠馨(1999),〈婦女人類學〉,《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17-27。
蕭美玲(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34:115-145。
賴爾柔、黃馨慧(1996),〈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0-18。
Blair, Sampson Lee.& Lichter, Daniel T. (2002). “Measuring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1): 91-115
Fuwa,
Makiko. (2004). “Macro-level Gender Inequality and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in 22 Countr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9(6):
751-767.
Hakim,Catherine(2000).Work-Lifestyle Cho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in, Laura (1979). “Male Participation
in Home Life:Impact of Social Supports and Breadwinner Responsibility on the
Allocation of Tasks, ” Family
Coordinator28 (4):489-495.
Lein, Laura (1990). “ Male
Participation in Home Life:Impact of Social Supports and Breadwinner
Responsibility on the Allocation of Tasks, ”Family Coordinator28 (4):489-495.
Looker, E. Dianne &Victor Thiessen (1999). “Image of Work
:Women’s Work , Men’s Work,
Housework,”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 y 24(2): 225-254.
Pleck,
Joseph H. (1979). “Men's Family Work: Three Perspectives and Some New Data,” Family Coordinator 28(4): 481-488.
Rost, Harald (2002). “Where are the new fathers?
German families with a non-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family
work, ”Community, Work & Family 5 (3):371-376.
Wallin ,
Paul(1950). “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and Sex Roles:A Repeat Study,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5 (2):288-293.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