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密宗在台灣的本土化以金剛乘學會為例

 

莊樂禪

南華大學 應用社會學系

第一章、緒論

 

    本研究將以西藏密宗團體金剛乘學會為研究主體,從其發展事實的考察中,分析西藏密宗在台灣發展的特質,以及如何的本土化,瞭解西藏密宗發展的意義及脈絡,反省當代西藏密宗在台灣發展的機制和限制,並且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概念來探討此宗教之現象。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西藏密宗起源於印度,再由西藏、尼泊爾輾轉傳入台灣。自80年代以來,西藏密宗在台灣的蓬勃發展,逐漸受到宗教研究學者的重視。也因西藏密宗是台灣地區晚近流行的新興教派,他同時具備正統佛教的血脈,以及濃厚的神秘色彩,對保守、日漸失去生命力的台灣傳統佛教帶來衝擊,吸引了眾多佛教信徒。

 

    由於密宗傳至台灣並非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一般人對於其內容並未能瞭解,將密宗誤認為只是能祈福消災,而對真正的教理卻毫無所知,在台灣的密宗受到了扭曲,變的具有功利性,人們經常是有所求才會去信仰,例如:之前達賴喇嘛來台,前幾天的傳法、講經都是乏人問津,直到最後一天的加持灌頂,卻從四面八方暴增許多信徒,可見大多數人的心態都只是想直接獲得成果。又如:前陣子很熱門的簽賭、買樂透,大家在向神佛求明牌的時候都是非常的虔誠,但開獎結果並非自己所預期,就會失去理性的毀神滅佛。這些問題都是我所要探討的,原本在西藏並無此觀念、舉止,但傳入台灣之後,因地方風俗習慣的不同,因而逐漸產生本土化。

 

    本研究所針對研究的西藏密宗團體是「金剛乘學會」,它在台灣的北、中、南部及香港、澳門等地皆設有分會,「金剛乘學會」是屬於西藏密宗裡的一個派別—甯瑪派,即所謂的紅教。在台灣,西藏密宗也是屬於新興的宗教,筆者想探討他們是如何興起並立下根基,為何能成為西藏密宗在台灣本土化的成功範例。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不以所有藏傳佛教來討論,而是以「金剛乘學會」為主軸,探討以下問題:

 

(1)    西藏密宗傳入台灣之後,在面對不同社會文化的台灣民眾,將如何傳揚佛法?

 

(2)    台灣社會近幾十年來,尤其是在解嚴之後,宗教團體快速的增加,其中重要團體之就是西藏密宗,在台發展就一定要順應台灣的風土民情,所以密宗在傳揚佛法的過程中,會遭遇到何種挫折、困難,而又將如何與之解決?

 

(3)    究竟西藏密宗是如何在台灣本土化,是什麼原因造成本土化,以及西藏密宗是以何種方式融入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與宗教生活?

 

    這些都是本研究想探討的問題。本研究將藉由西藏密宗甯瑪派「金剛乘學會」,來探討以上的各種問題,並對於西藏密宗在台灣本土化的現象,將其所隱含的問題,與以系統化的分析。

 

第二章、文獻探討

 

    姚麗香認為,「藏人上師來台時間有限,為了廣結眾緣,自然以密集傳法灌頂最有效果,加上語言溝通上的障礙,無法深入指導信眾修法,因此,多數流於浮面的應對形式。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藏僧來台除了因為台灣信眾的信心虔誠外,最主要是為了台灣的信眾樂於布施,這是促使藏人喇嘛相繼來台的一大動力。對於流亡的藏僧而言,台灣信眾的大量供養金,是支助他們重建寺院、養活流亡的僧團、甚至家族的最大來源。也因此,不少喇嘛認為:“如果要傳法,要到歐美去;如果要募款,要到台灣來。”」(姚麗香,2000334-335)

 

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筆者的目光,藏人上師、喇嘛因為簽證、語言上的問題,所以在台灣停留的時間很短,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的確是以密集的灌頂最能吸引台灣的信徒,台灣人的生活非常的緊湊、忙碌,沒有時間慢慢的鑽研佛法,往往只想取其菁華,妄想一步登天,而藏人上師的密集灌頂,正好符合臺灣人功利的心態,但是藏人上師來台的短短幾天,只憑幾次灌頂就能有所得嗎?這和原本密宗的教義就有很大的差別,因為密宗的修行是非常講求次第的,想修得正果,一切都必須按部就班,經由努力的修行,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就。而台灣人民往往急功好利,平時不下苦功,只想要速成,而某些藏人上師、喇嘛就是利用台灣人的這種心態,直接與其灌頂加持,滿足台灣人的心理,這也可以算是本土化的一種特徵。

 

藏人上師來匆匆、去也匆匆,無法將其佛法深根於台灣。而讓密宗在台灣生根發芽、成長茁壯的幾乎都是漢僧,而本研究對象「金剛乘學會」的導師福德法幢金剛上師,就是一個例子,他到西藏向流亡於印度的敦珠法王求法,將之傳回台灣,創立「金剛乘學會」,並且定居於台灣,將密宗融入於台灣的生活中,爲了配合台灣,他將密宗的學習方法稍加改變,例如:持咒的音調就和藏音有很大的差別,修持的儀軌也有很大的差別…等,我們可以說密宗已在台灣漢化、本土化了。西藏密宗在台灣生根並且本土化,發展成適合台灣人民學習之西藏密宗,而信徒們也不再爲了求法千里迢迢的跑到西藏,在台灣就能接觸到西藏密法,不會因為西藏喇嘛匆忙在台的時間只接受灌頂,而沒有辦法長期俢習佛法。

 

另外,雖然學習藏文的信徒不少,但是真正能做到能將傳法上師在法會中所說的每一句藏文都聽懂,或能和傳法上師以藏文討論佛教義理的信徒,仍屬於少數。因此,培養藏文翻譯人才可以說是目前藏傳佛教推展中最急切的需要(耿振華,1999318)

 

    藏文的學習和翻譯人才的確是在台灣社會很急切的需要,必須有人將藏文的儀軌翻譯成中文,藏人上師在傳授佛法時,如果旁邊有一個能及時翻譯的人,對於求法的信眾將更為有幫助,在語言上還可以溝通,不會只是灌個頂就離開了。「有些台灣密宗佛學中心經常開辦藏文課程教授,使信徒能克服語言的限制而能和喇嘛仁波切溝通;然而,如何在佛教顯宗的基礎上發展密宗僧團制度與寺院教學,則是密宗在台灣地區朝向本土化發展的關鍵」(耿振華,1996366)

 

在台灣和西藏佛教風氣有所差別,也造成在密宗和學術上不能交流之處:在台灣,認為顯密二分,顯教對於密宗多有相當濃厚的排斥心理,因為有的密教舉行過多不切實際的灌頂法會,而忽略在灌頂之外應給予參加者必要的佛學概念(王俊中,199991)。但也不是每一個灌頂法會都是如此,據筆者觀察所知,「金剛乘學會」與之不同的是,上師在灌頂前會先修法,等灌頂完之後,還有佛法的開示講經。雖然灌頂是個殊勝的儀式,但參與信徒若能多學習些佛學義理,這對於信徒本身將會更有收穫。除了這個西藏密宗本土化的例子以外,另外西藏人在持咒時的聲音,是非常的低沉,因為是藏文,所以會有些許聽不懂,但傳來台灣之後,漢僧將藏文翻譯之後,將咒語念法的音調稍微改變,讓台灣信眾念起來比較能朗朗上口。

 

第一節  西藏密宗簡介

 

    西藏密宗是佛教傳入西藏後所發展出來的獨特地方形式,在對它的稱謂上學術界長期以來存有不同的意見,稱作:「喇嘛教」、「西藏佛教」、「藏傳佛教」、「西藏密宗」、「藏密」。「喇嘛教」一詞是早期外國研究者介紹西藏佛教時所用的名稱,當時此一名稱隱約含有「墮落的低級的混淆型態」之否定意義。西藏人排斥「喇嘛教」的名稱,因西藏人視自己的宗教為純粹的佛教。完整的西藏佛教涵蓋大、小乘,顯、密教,只是不同教派在傳承上所側重的部分不同 (姚麗香,2000315)

 

  西藏密宗歷史悠久,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並傳播到相當廣泛的地區。藏傳佛教在台灣的發展,自80年代以來,隨著台灣社會的解嚴,藏籍喇嘛大量來台弘法開始,帶動了另一股學佛的熱潮,各派中心、學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設立,形成台灣佛教發展的一種獨特現象,藏傳佛教在台灣的蓬勃發展,也已逐漸受到宗教研究學者的重視,信仰者有增多的趨勢。

    西藏密宗,現在有紅、白、黃、花四教,分別為下:

 

() 甯瑪 (rnying-ma-pa):通稱紅教,於八紀為蓮花生大士所創,時間最為久遠。

() 舉派 (dkar-brgyud-pabka-brgyud):通稱白教,取清靜之義,白教與紅教

                        接近,就祖師而言,有與紅教共傳承者。

() 格魯派 (deg-lugs-pa):通稱黃教,十五世紀時為宗喀巴所創,後來成為藏密

                        之主流。

() 薩迦 (sa-skya-pa)通稱花教,接近黃教,又稱草地教。

(金安一,199114-15)

 

第二節  西藏密宗傳入漢土

 

    密宗是即身成佛的法,傳入中土比較晚,直到唐元宗的時候,才有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三藏,挾密宗從印度而來。但是,自此之後的每朝代都只能在宮闈供奉,民間是不許流傳的。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密法公開,但因久經戰亂,甚少安定的日子,所以對於密法的弘布大受阻礙。

 

    不過,在80年代末,台灣經濟起飛多年,加上社會、政治運動時常發生,所以人心常感覺到不安和空虛,於是傳統佛教在那時,以禪坐、佛和吃素的方式,一時風靡許多民眾,藏傳佛教各大派亦是在那時大量傳入國內,並設立相當多的道場,因密宗即身成佛的修法、藏密弘法的儀式與上師的威儀,很快吸引不少人前去供奉,懇求灌頂,亦引起前往西藏各寺巡禮的「觀光熱」(王俊中,199974)

 

但是當台灣經濟發展能力越好、越迅速,生活越富愈充足的同時,現代性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有些人的心靈會因此感到空虛、焦慮,但這並非富裕的經濟所能解決的,這時人們非常容易渴求在宗教信仰上,有一個精神上的寄託,藉由宗教信仰的慰藉,安撫自己寂寞、空虛的心靈。一般民眾比較少接觸西藏密宗,而西藏密宗的活佛轉世制度也讓民眾們有很大的興趣,再加上抱持著外來的比較好的心態,所以就會選擇信仰西藏密宗,渴望藉由宗教的力量來安撫自己的心靈。

 

第三節  台灣民眾對於密宗的迷思

 

    另外有一個現象也是筆者非常感興趣的,台灣有很多信眾都認為密宗是個非常神秘的宗教,將密宗和神秘、高不可攀…等形容詞畫上等號,筆者也想藉這份研究報告破除此種迷思。而大部分的台灣人相信西藏上師更勝於本土的上師,或許是受到「活佛轉世[1]」的影響,西藏活佛已修成正果,來世又轉世為活佛,如此交替下去,這在一般民眾的認知裡是所謂的「佛」的轉世,相較於漢人上師,只是「人」去修成正果,似乎就沒那麼神聖、厲害,這是另一種迷思。筆者有一位朋友,在他即將考大學的時候,他的高中老師給他一張西藏上師的法照,並告訴他這是西藏的一位大德喇嘛,只要每天膜拜,考試就一定會很順利,從中隱約透露,有很多人認為異國的信仰就是比本土的靈驗,甚至覺得信仰西藏密宗是一件很體面的事,以上種種迷思,都值得研究探討。

 

第四節  何謂本土化

 

    在探討西藏密宗本土化之前,須先清本土化的定義。一提起本土化,即難免令人有政治上的聯想,其實不論是政治、文化、宗教、學術、藝術、科技乃至生活習慣,本土化的意識形態一直不斷的在我們周圍環繞著。簡單來說,所謂本土化就是將習俗、技術以及思想在絲毫沒有扞格下融入我們的社會,是針對事與物的本土化,而非對族群與人的本土化。

 

    本土化也可以視為意含融合互動過程的觀念,其本質意涵是指居住在某一地域的人們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尋求相互包容與忍耐,達成合作與融合的狀態。所以西藏密宗若要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中,就必須與其合作,並且要做到「去距離化」,和當地人們之間不要保持距離並與其風俗融合,讓當地人覺得此一教派很好相處、接近,不會使他們產生排斥、厭惡的感覺,如此才能使西藏密宗在那個地方順利的發展、傳播。

 

第五節  西藏密宗本土化

 

    本土化的定義究竟是什麼,之所以必須清,牽扯到的主要是這一波運動中,「時」「空」是如何被理解及定位的。時空的定位可以直接影響到本土化運動的內涵(郭文般,1999179)。在這裡本土化的意涵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金剛乘學會」吸取本地文化,與之將本身的教義、儀式作連結;而另外一方面,「金剛乘學會」也在本地文化注入密宗的色彩,如在當地建造寺廟、佛塔。

 

    任何宗教都必須和本土的文化、風俗習慣…等結合,才能使之在當地生根發芽,使之發揚光大,宗教要發揮它的力量,就一定要符合當地人民的需要,這樣在推廣方面,就更能被民眾所接受。

 

    西藏密宗本身是非常注重修行次第的,若想修成正果,就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但在台灣爲符合民眾的心理,會舉辦較多的灌頂法會,但福德法幢金剛上師也不是只有讓信徒灌頂而已,在灌頂之前要先修法,灌頂完還有密法的開示,既不會影響到西藏密宗的本質,也不會只是進行徒有表面的宗教儀式,而是採用折衷的方法,希望信徒們能從中學習到佛理。此種將西藏密法稍加變化,並配合台灣當地風俗及民眾的心態,即為西藏密宗在台灣的本土化。以下由「金剛乘學會」來看西藏密宗是如何在台灣發展,如何本土化。

 

 () 福德法幢金剛上師生平簡介[2]

 

    福德法幢(舒囊卓之贊青)金剛上師,姓劉名其鈍,字銳之,原籍廣東省東縣員山鄉,民國三年甲寅元月二十二日出生於廣東省高要縣之豪居里。民國三十六年奉派為國民黨廣州特別市第十三區黨部執行委員,同年十月參加考試院之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及格,後因中共的緝拿,轉往香港避難,擔任教職。基於種種的體驗,所以在這段時間更堅定步上修行之路,遂往印度求法,後來爲了翻譯藏文書籍,到台灣向歐陽無畏學習藏文,從此之後就在台灣定居。

 

    福德法幢金剛上師承事寧瑪巴法王—敦甯波車,得傳授四灌,開示「大幻化網導引法」,並頒賜教傳派、嚴傳派兩派及極近傳承之傳承表,並為攝受弟子,授命以來,努力弘揚佛法,數十年如一日,創立了港台數所金剛乘學會,為了發揚甯瑪巴法,福德法幢上師到世界各地弘揚佛法,播下了無數佛法種子。

 

    為使源遠流長之佛教義理發揚光大,福德法幢上師努力的開發文化事業,出版書籍計有佛經選要、大幻化網導引法、西藏古代佛教史、西藏密宗靜坐法、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金剛乘季刊、金剛乘全集等。而且直到其晚年都還在學習藏文。

 

 () 西藏密宗甯瑪派金剛乘學會簡介[3]

 

  1. 西藏密宗甯瑪派之傳承

       

    唐朝時期,蓮華生大士,將佛法由印度弘揚於西藏,創立了歷史悠久的密宗甯瑪(俗稱紅教),其後代相傳,有教傳及嚴傳之傳承。目前身兼教傳、嚴傳於一身之西藏甯瑪派領袖甯波車,是乘願再來之佛,為普渡眾生已轉世十八次,西元一九五九年時,在林邦將其所有無上密法傳給劉銳之金剛上師,授權為西藏無上密宗甯瑪派繼承人,並賜以法名「漢地演教福德法幢」。此後劉銳之金剛上師乃在港台兩地傳授西藏無上密宗,受灌弟子達數千人。

 

  2. 金剛乘學會之成立

 

    由於西藏密宗傳至漢地民間僅數十年,一般人對於密宗教義內容未能瞭解,有誤認為宜於祈福消災,或誤認為宜於修持事相,對「即身成佛」之理,均無所知。故有金剛乘學會之成立,以破除偏見,宏揚甚深之無上密宗。

 

    先後成立六間金剛乘學會,分別為:香港金剛乘學會(西元1962)、台北金剛乘學會(西元1975)、台中金剛乘學會(西元1976)、高雄金剛乘學會(西元1978)、台南金剛學會(西元1984)、澳門金剛乘學會(西元1994)

 

  3. 金剛乘學會之密宗法會

 

    比較主要的法會有以下四種:(1) 傳法灌頂法會[4](2) 會供法會[5](3) 度亡法會[6](4) 法會[7](5) 密宗經典教授法會[8]此外,尚有長壽佛法會、放生法會、咕嚕咕法會,使參加者增福添壽

 

    有些宗教團體,他們會邀請在西藏的高僧來台灌頂,西藏喇嘛給台灣民眾的感覺,是很有威儀的,而且民眾一聽到灌頂,就會認為,無法在台深根蒂固的原因,筆者在參與觀察時,曾參加會供法會,會供法會是在每個星期日的早上,法會通常是從八點半開始,由學會裡的成員聚在佛堂裡一起修法,法會後就是彼此交流情感的時間,學會裡的成員都好像家人一般,大家訴說著彼此的近況,閒話家常。

 

  4. 西藏密宗靜坐法之公開傳授

 

    西藏密宗之靜坐法一向神祕,必須受密宗二級灌頂後才能學習。此法具有修身修心之功效,可使大眾身心獲益,經甯波車之特准後,劉銳之金剛上師才在漢地傳授。

 

    現在靜坐法在台灣很盛行,筆者在參與觀察時,很多學會的成員一直告訴筆者,說靜坐可以幫助自己思考,而且能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例如:棒球國手陳金鋒每次在上場比賽前,也都會靜坐使自己頭腦保持清醒,藉此能發揮實力,並且順利的打完比賽。

 

  () 密宗山簡介

 

    密宗山是「金剛乘學會」一個很重要的傳法道場,它位於山中,給人一種清幽、殊勝的感覺,很多重要的法會、灌頂、儀式都是在此地舉行。筆者發現,有一些漢僧很喜歡以「山」這個字來爲自己的道場命名,如:佛光山、法鼓山、靈山…等,它們並非都位於高山上,但爲何要以山來命名,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台灣,甚至是華人世界,山給人的感覺是很清淨殊勝、不可侵犯、與世隔絕的,所以如果在道場名稱上加一個「山」字,就會讓信眾感覺此一道場很殊勝、是很與眾不同的。相較之下,在西藏的團體並不會特別使用「山」這個字來命名自己的道場,由此可知,「密宗山」這個命名,其實已經跟台灣本土的認知結合,就是一個本土化的最佳例子。

 

   1. 得名由來

 

    密宗山位於台南縣南化鄉菁埔寮,佔地十甲界內有大、小二湖,可曰日、月,明湖山色,宛若世外桃源。其周圍高山環繞,猶若蓮瓣,此地正是《蓮師七支祈請文》中所謂之「啤瑪給薩」,即蓮花的胚蓬,於此立塔、建寺,都將得大成就。民國七十七年經本山的遠永導師福德法幢金剛上師勘定購置,即著手規劃,擬成為一完整的甯瑪弘法道場,遂命名為「密宗山」。

 

   2. 閉關中心

 

    宗山的購置,最初是想要開闢一個閉關中心,以供港、台成員閉關之用,爲加持此山為一實修道場,首先於七十八年三月俢上師關房一間,七月完工,福德法幢金剛上師閉關百日與以加持。翌年完成護關房及福利社各一間。至今閉關修行者已逾三百人次,閉關日數已逾六千日,閉關已成為學會成員年度課程之必修課。

 

   3. 菩提塔

 

    爲了使國土得到加持、國泰民安以及在此修行者亦可成就,更爲對敦珠法王的追思,按藏密傳統—先建塔後建廟的傳統,福德法幢金剛上師於80年間倡建菩提塔。爲求一切圓滿,透過敦珠佛母覓得一位完全熟悉建塔儀規之錫金大喇嘛—色拉杜德仁波切,來台督建。此菩提塔悉依藏式建築,與北平妙應寺之白塔遙相呼應,意義非凡。

 

   4. 施燈房

 

    點燈其實就是在爲自己增添福報,在《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下》有提到:「若復有人施燈供養佛舍利塔,獲十功德。云何十種?一、肉眼清靜;二、獲淨天眼;三、離於三毒;四、得諸善法;五、聰明智慧;六、遠離愚癡;七、不墮黑闇三塗;八、尊貴自在;九、往生諸天;十、速證圓寂。如是功德,施燈供養佛舍利塔獲斯勝報。……」根據筆者的參與觀察發現,「金剛乘學會」的會員非常喜歡點燈,他們深信每點一盞燈,就能開啟自己的智慧,讓光明讓亮自己的心。

 

   5. 大圓滿廟

    爲了紀念始傳大圓滿教法到漢土的三位恩師—諾那呼圖克圖、貢噶法獅子及敦珠法王,也爲了令大圓滿教法能於漢土生根茁壯,福德法幢金剛上師乃倡建大圓滿廟。此廟乃參照印度噶林邦祖師廟之結構比例,整個型式仿蓮師桑多巴利宮而建。廟分三層:一樓四方形為化身殿,供奉蓮師、釋尊及藥師佛;二樓八角形為報身殿,供奉十一面觀音;三樓四方形為法身殿,供奉普賢王如來。廟裡壁畫所繪,即為《敦珠新寶藏》的三根本壇城,畫師們技藝高超、布局嚴謹,稱之為藏傳佛畫之瑰寶,絕不為過。

 

  () 福德法幢上師廟

 

    位於南投集集,於2000101,由甯瑪巴具諾法王主持勝住(開光),在廟中的塔裡供奉福德法幢金剛上師的舍利,廟外為庭園式造景,並設有點燈房,點燈可以開啟自己心中的智慧,是非常殊勝的。

 

    從以上「金剛乘學會」的各種簡介、發展來看,就筆者觀察,此密宗團體似乎有本土化的現象,因他融合台灣各地的風土民情,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從其獨特的建築及各種傳法儀式可窺知一二。福德法幢金剛上師到西藏學習佛法,並成為西藏無上密宗甯瑪派繼承人,將佛法傳回台灣,結合台灣的風俗習慣,並將之稍加變化,發展出其獨特的一面,這和在西藏是不太相同的方式。而且福德法幢金剛上師使密宗在台灣落地生根,不只在港、台成立各個「金剛乘學會」,也在台灣本土建立佛塔、建造廟宇,已然和台灣本土文化相互結合。傳揚佛法,畢生對於翻譯藏文經典不遺餘力,同時也積極的培育翻譯人才,這對於西藏密宗在台灣的在地化、本土化著實有很大的貢獻。

 

第六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本研究所採取的具體研究方法包含下列三項:一、歷史文獻與金剛乘學會出版品分析;二、參與觀察;三、深度訪談。藉由此三項研究方法的配合,對本研究議題得以達到預期上的成果。

 

    研究方式及步驟方面,筆者以階段方式來進行:歷史文獻與金剛乘學會出版品分析,歷時三個月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同時進行,歷時一個月;最後,撰寫研究專題,歷時四個月。而在研究專題進行期間,不定期的與指導教授討論、請教,並且與同學或相關人士就研究專題上的討論與意見交流,使本研究議題能在客觀、精確、完整的詮釋下完成。

 

    以下將就這三項研究方法之內容做更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歷史文獻與金剛乘學會的出版品分析

 

    研究資料包括已出版的書籍,中文報章雜誌,以及相關研究主題的博碩士論文。藉由這些由不同角度、角色、學門的視野等,所做的各種討論資料,協助我在相關主題的分析討論中避免陷入太過主觀的意識,同時,這些資料文獻將可提供筆者在研究時,有其他面向的思考邏輯。

 

    為了對藏傳佛教在台灣的本土化有更深入的瞭解,在研究的文獻資料的掌握上,主要以金剛乘學會的出版品為主,藏傳佛教各大派在台灣發展的研究資料為輔。最後再以實際的參與觀察與之相互比較應證,以期能在此議題有預期上的發現。

 

()、參與觀察

   

    相較於其他的研究方式,西藏密宗本土化的現象以參與觀察的方式進行最為適合。在進行田野調查時,研究者該以何種角色身分進入此一參與觀察中,有四種參與觀察角色可供參考:

 

1. 完全觀察者:避免和他人互動,暗自在旁觀察。

2. 扮演觀察者的參與者:較偏向參與者而非觀察者。

3. 扮演參與者的觀察者:較偏向觀察者而非參與者。

4. 完全參與者:完全以成員的身分進入田野。

 

    因為筆者的父母與「金剛乘學會」有所接觸,所以筆者以觀察者的角色介入,之後在父母的協助下,慢慢進入「金剛成學會」此一團體的核心部份,基本上筆者是以扮演參與者的觀察者角色進入此參與觀察。

 

    雖然參與觀察的重點不在於理論的試驗,但是此種研究方法取得的發現確適合用來檢驗理論及其他知識性的主張。筆者親自以信徒的身分,參與靜坐課程、各種灌頂儀式及學會成員的共修法會,藉以觀察密宗是如何的本土化。

 

 

()、深度訪談

 

爲了能更為深入的了解此一學會,所以使用此一研究方式,因深度訪談法可以提供更豐富、直接的資料。深度訪談的類型可依問題設計的嚴謹度分為三類:

 

1. 結構式的訪談:研究者在訪談過程,運用一系列預先設定的結構式問題,

                  進行資料蒐集的工作。

2. 無結構式的訪談:研究者在進行訪談過程,毋須預先設計一套標準化的訪

                    談大綱作為訪談的引導指南。

3. 半結構式的訪談:是介於結構式的訪談與非結構式的訪談之間一種資料收

                    集的方式,研究者在進行訪談之前,必須根據研究問題與

                    目的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的指引方針

(潘淑滿,2003141-144)

 

    本研究最主要的方法是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訪問方式是在進行訪問前事先設計訪問大綱,在藉由訪談大綱對「金剛乘學會」的會員進行訪問,訪問時根據受訪者的反應,適時調整問題的內容和順序,可以讓受訪者有目標的回答問題,筆者也可彈性的引導出深入之內容。

 

    本研究的對象,筆者訪談了金剛乘學會一位學會的會長、四位較為資深的信徒、三位剛皈依「金剛乘學會」的信徒、及兩位「密宗山」附近的居民,共計十人。在作訪談研究之前,筆者詳盡的告知研究對象此次研究訪談的目的,並爲防止訪談過程中漏失了重要的訊息,所以在徵得受訪者的同意之後進行全程錄音。

 

第三章、金剛乘學會如何深耕台灣

 

第一節  破除迷思

 

密宗真有這麼神秘嗎?:

 

    現今台灣仍有很多信眾認為密宗是個非常神秘的宗教,而將密宗和神秘、高不可攀…等形容詞畫上等號,而從字面上來看,密宗的「密」看上去也很像是神秘的「秘」,再加上在一般民眾的認知裡,密宗的佛陀轉世是所謂「佛」的轉世,相較於其他上師,只是「人」去修成正果,似乎就沒那麼神聖、厲害了,所以很多台灣人相信西藏上師更勝於本土的上師,但是密宗真的有這麼神秘嗎?根據筆者研究的結果,其實密宗一點也不神秘。

 

密宗就像其他宗教信仰一樣都是公開傳法、都有建立廟宇…等,而他神秘的地方指的是修行的密法(即不對未成熟的眾生說密法)與眾生自密(即眾生無知,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是佛,所以為密),因此對於密宗,因緣尚未成熟、沒有信心的人,還有對於密法不能容受的人,對於這些人都不該向他們宣說密法,否則反而會害他毀謗密法,令他墮入金剛地獄,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為了對眾生慈悲的緣故,所以不得不密。

 

西藏密宗在台灣本土化的過程中,常遭人質疑「密宗非佛教」、「密宗真能即身成佛嗎?」、「密宗之雙身佛像」種種諸多的疑惑,為了想瞭解這方面的問題,故訪談幾位金剛乘學會的師兄,據師兄告知所談之內容大部分是摘錄自「福德法幢」上師的開示。為了讓世人對密宗有正確具深入的了解,不致誤解固有此訪談。

 

外人對密宗「即身成佛」之質疑:

 

    密宗為何能即身成佛,簡單的說有下列幾個因素。

一、密宗的目的即身成佛。

二、密宗的手段(辦法)—依此修行人有次第可循,不至於盲修瞎練。

    () 四皈依:1. 上師(完全依止上師,一切成就依上師而得)2. 佛寶(上師之意)3. 法寶(上師之語)4. 僧寶(上師之身)

    () 五訣要:1. 灌頂,2. 傳咒,3. 儀軌,4. 導引,5. 口訣。

    () 三根本:1. 根本上師,2. 根本本尊,3. 根本空行護法。

三、密宗所學(理論)—

    () 四部密:1. 作密,2. 行密,3. 瑜珈密,4. 無上瑜珈密。

    () 灌頂:1. 初灌寶瓶灌頂,2. 二灌秘密灌頂,3. 三灌智慧灌頂,4. 四灌大樂灌頂。

    () 三瑜珈:1. 嗎哈瑜珈(大相應)—修生起次第(初灌),跟本尊完全相應。

                2. 阿努瑜珈(無比相應)—修圓滿次第(二、三灌),修脈氣明點。

                3. 阿的瑜珈(無上相應)—修大圓滿(四灌),修心及脈氣明點。

 

四、密宗所修(實踐)—

    () 常修:1. 靜坐,2. 四加行,3. 會供,4. 布薩(誦戒)5. 閉關,6. 施食,7. 供護法,8. 三密加持,9. 淨化心意識、圓滿三學、戒三薩埵,10. 拋哇(遷識)11. 慧自性攝陰陽,12. 屍陀林修,13. 種子字,14. 隔胎迷(活佛)15. 瑜珈起、睡、沐浴、飲食、行道、時要、隨貪,16. 觀想次第。

    () 反修:對世間的世物起顛倒的想法,即煩腦即菩提。密宗最殊勝是反修,力量也是最大的,成就也最快,但也是最危險,同時也是最容易被世人所誤解。

              例:貪:修貪欲定。

                  嗔:修忿怒尊或忿怒母。

                  癡:修睡眠定(眠光明)

                  慢:修五蘊成五方佛(佛慢堅固)

 

五、密宗的戒條稍犯即墮。除了菩薩戒共同之外,四級灌各有應守之戒條與三昧耶。

 

六、密宗所證十三地半;五身、五語、五意、五功德、五事業;金剛不壞之身;化成虹光身飛去。

 

    由上可大略瞭解,密宗所謂的即身成佛是有其經典依據的,而成就者的修行實證經驗可見於《西藏古代佛教史》,在這本書中描寫很多成就者的事蹟,例如:西藏密宗紅教的祖師蓮花生大師,就是依其理論修行而成為偉大的成就者。

 

 

 

上師與弟子之間的關係:

 

    密宗弟子根器於「法行人」與「信行人」中,屬「信行人」,所以其修學不但依法更「依人」,故能速得成就。當弟子以恭敬虔誠的信心,親近其上師,並且認為上師就是佛,由於上師具有無上的加持力,再加上弟子的信心互相配合,就可以使弟子內在的智慧生起,也就能證悟了。

 

    密宗有這樣的說法:「上師有如日光,弟子的信心有如取火鏡,二者和合,生起智慧之火」。「若你看上師是佛,則你最高成就可成佛;若你看上師是菩薩,則你最高成就只成菩薩;若你看上師是羅漢,則你最高成就只成羅漢;若你看上師是凡夫,則你修行定不成就。」根本上師與弟子之間,西藏中師擇弟、弟擇師,往往彼此觀察十二年。師弟之間關係之密切有如一條繩綁兩頭牛,一牛墮入山谷,另一牛隨即墮入。若能得到一個根本上師,成就就有希望,但事實上往往都不容易。

 

一般人對於密宗「雙身佛像」(俗稱歡喜佛)的誤解:

 

密宗的義理深遂,而且很講究實踐,將繁雜的道理以簡單的符號呈現。例如:用佛堂壇城的擺設表示佛剎土;用佛像的莊嚴表示佛的斷德和證德,使修行者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有個入手處,而能達到證悟。

 

「雙身佛像」就道理上來說,表示出整個法界(宇宙)真理,並非一元也非二元,而是任運成就,亦即非空非有,而是空有相融、空有不二的境界。就修行上來說,它的道理簡單來說有兩種:

 

其一,密宗以成就報身(虹光身)為期許,欲成就報身一定要攝受大自然的精華不可,因此以雙身佛像表示攝受大自然的陰陽後,給予融合成無二(雙運)

 

其二,密宗的修行辦法很多,萬一今生修行不能「即身成佛」,還可以在「中陰身中成佛」。因為人死後在投胎之前,看到未來父母發生男女關係時(雙運),由於生前觀想自己是本尊(雙身佛菩薩)純熟有力,所以在投胎的時候可以想起平時所修的本尊,因此可以不投胎,而往生自己本尊的佛土去,所以不致於再投生於六道中輪回。

 

第二節      以累積信徒宗教資本的方式吸收信徒

 

    在台灣,有很多民間信仰或是其他宗教信仰,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是以累積信徒們宗教資本的方式來吸收信徒,台灣一些宗教信仰,可能是以放生的方式吸引信徒加入自己信仰的教派,他們發佈有放生法會,主要是藉由放生來消除自己的業障,同時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功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即使不是信徒也可以參加,以這樣的方式吸引很多人去參加他們的放生法會,因為他們定期會舉辦放生法會,這些參加的人們,參加過一次覺得很不錯,可能就會邀親朋好友下次再一起去,無形中,不只是信徒人數增加,同時這些人也會根深在這個宗教團體裡,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台灣其它宗教團體也有使用其他的方式,例如:他們會在佛寺或附近開才藝班,讓學童們可以去學習才藝,讓人能學習才藝看似是造福鄉里,使孩童能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其實他們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吸收信徒,因為家長在接送孩子的過程中,也能常到佛寺拜拜或是父母間大家彼此交流,若此寺廟有舉辦什麼活動,他們也會因為自己的小孩在那裡上過才藝課程,自然的就會想要幫忙,不知不覺他們就已經成為此教派的一份子,在潛移默化之下也吸收了不少教義,參與了不少活動,這也是宗教團體運用看似尋常的方式在累積信徒們的宗教資本,並吸引信徒加入。

 

    這些宗教團體以這種初步、入門的方式引導信徒們漸漸進入教派之中,累積他們的宗教資本,使信徒們比較不會游離,而會一直信仰這個教派。而金剛乘學會也是如此,一開始他們是以「靜坐法」這個方式來吸引信徒入門,修習靜坐法可以讓身體的經脈順暢、並淨化身體內的菁華,以細微的脈、氣點來引導較為粗糙的身體,讓身體各處經脈通暢,使身體更為健康。而在西藏密宗裡,靜坐法是非常神聖的修行方式,一般人是不能隨意學習,只有已經通過二級灌頂的人才有資格俢習,但金剛乘學會的導師福德法幢金剛上師除了想讓密法更為普及化、更重要的也希望所有人都能身體更健康,所以開放一般民眾也可以來俢習靜坐法,藉由靜坐來引導信徒們進入密宗,並累積他們的宗教資本,讓他們成為金剛乘學會的一員。而這種不同於西藏的方式,也可以算是本土化的一種。

 

另外,金剛乘學會也很注重家庭教育,希望父母以身作則,把所學的佛法道理應用於家庭中,如此可使自己的兒女耳染目濡於佛法的薰陶中,而來自動學佛,這是最佳的弘法方式。若每個人都實行佛法的六波羅蜜(六種成佛的方法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那天下就太平了。簡單舉例:佈施,一個佈施修行者,不管認識或不認識,凡是有所需要救助的人,都是佈施的對象,因此,對於一個當老闆的人,員工也是佈施的對象,所以怎麼可以對員工的福利苛薄,相對的身為一個員工,領老闆的薪水,也是要付出勞心勞力給老闆,也就是說老闆就是員工佈施的對象,所以怎麼可以對老板有所不滿,而要求太多,若雙方都能互相佈施,那今日的勞資糾紛、街頭群眾抗議運動大概就不會存在了。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此佈施,則國家太平,如果每個國家都能如此,那世界就太平了。所以才有人這麼說,世界和平就在於佛法是否能在人間實現。

 

    綜合以上所述,加上訪談所得,金剛乘學會落實本土化,為了能讓社會大眾認同,也就是累積其資本的方式,大致有下列七種:

 

一、藉由上師知名度的號召力,吸引和上師、學會的有緣者。

二、會員向其家庭、親戚、好友等宣傳介紹,這可以說是最直接、效果較好的方式。

三、經常向外舉辦「靜坐研習班」,吸收一般想改善身體健康的人。

四、向外不斷公開演講「密法大要」及各種結緣灌頂,吸引對西藏密宗有興趣及好奇的人。

五、定期發行「金剛乘季刊」,免費供人索取、訂閱,藉由這個方式吸收另一部分未能直接參與學會所舉辦的各種弘法活動的人,也能藉此打開學會的知名度。

六、成立「密乘出版社」,出版關於密宗的書籍,以這個方式吸引廣大的讀者群,引起讀者對密宗佛法的好奇、興趣及研究,甚至參與其學會各種傳法活動。

七、請報社、雜誌記者,以報導的方式將學會的例行法會訊息、傳法的內容、時間、地點及聯絡方式等公告。讓讀者們知道,引起他們參加之機會,藉此擴大吸收各階層人員。

 

第三節  由放生活動探究其本土化

 

    不只是密宗有所謂的放生活動,很多宗教團體也都有類似的活動。但可能彼此在放生的方式會有點不太一樣,物種方面,在西藏,他們所舉辦的放生,所要放的生物是牛、羊,而來到台灣之後,隨著台灣的環境,選擇放生的生物就改成魚類、蝦子、鳥..等生物,這是為了配合台灣本土的風土民情,因為在台灣很少有廣闊的地能夠釋放牛、羊等動物,所以才會選擇能配合台灣本土的生物。不過在放生的同時,環境的問題也是要注意的,如果為了放生而影響、污染環境也是不行的,不然我們的善心就互變成惡心了。

 

在研究的過程中,經由觀察訪談了解金剛乘學會其放生的方式為「開示」、「加持」、「祈願」。

 

一、開示:深信因果離苦得樂,「欲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問來世果,今生做者事。」開導這些放生的眾生為什麼會墮入畜生身,因多生罪業障重,歷劫不聞三寶,不遇上師,不知皈依三寶,加上又以我為根本,如此沉迷不悟,也不知到為他人著想,以至於流轉於生死之間,轉生墮入畜生身。

 

二、加持:以上師的功德力及諸佛菩薩的加持力,加持所要放的眾生,並為這些眾生宣說佛法、懺悔業障、發菩提心、皈依三寶,使得能趣入佛法,速得解脫畜牲身,得寶貴人身。

 

三、祈願:希望信徒們都能了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並不是放了他們就算了,而是應該藉此放生的因緣,希望他們潛伏僻處不要讓他人捉到,要好好的思考之前所開示的因果道理,並能自討善終,速速投身做人,然後學佛皈依三寶,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由此放生可以看出,密法真的很不可思議,不但智慧深廣、慈悲,而且也很方便,對於信徒們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第四節  符合台灣民眾需求

 

    從廟中的壇城擺置,我們可以了解,除了求取成佛之外,為了接引世人來學習佛法,也隨著台灣的民情設有「藥師佛」求消災解厄;「長壽佛」求長命百歲;「觀世音菩薩」求福祿壽、子女等;「文殊菩薩」求智慧;「咕嚕咕叻佛母」求懷愛;「財神」求財富等諸多壇城,以此滿足信眾等的需求。

 

    在西藏,雖然也有超渡的法會,但是為了配合華人的民間習俗,金剛乘學會在每年的清明節及農曆七月中元普渡,都會舉行超渡祖先的「大型超度法會」。不論是學會的弟子或是學會之外的人都可以參加超渡。

而在西藏密宗,超渡的主要意義是由具有傳承的金剛上師,以自己的功德力並連同諸佛菩薩的加持,法界的真實力等,將歷代祖先及一切亡魂度到清淨安樂的佛土,以免受到輪迴之苦。依據佛法,人在死後魂魄飄蕩常會感到徬惶不安,特別是有的人在生前造了惡業,死後魂魄會感到特別的痛苦、焦躁,即使是生前沒有什麼過錯的,也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個時候如果有金剛上師的引導,亡魂一方面可以感到安適,一方面又可以接受灌頂加持,以至於可以往生佛土。為人子女的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如果父母仍然健在,當然應該盡其孝道,倘若父母已經亡故,就該找到好的金剛上師,為父母超度。在超渡的時候,金剛上師先把自己修成的「金剛薩埵」(佛的名號),然後依「靜念大幻化網超度法」對亡者給予灌頂與加持。而灌頂的作用在於消除被灌頂者的罪障,清靜其身、語、意,以至於能往生佛土。加持是一種「能力」,其中包含了修法上師的功德力,佛、菩薩的加持力,道場的法界力及壇城主伴的真實力等。所以由具有傳承的上師,依特定的方法修超度法,就可以使王者受到極大的利益,超度亡魂圓滿使亡者不再輪迴苦海後,就將亡者的牌位燒成灰燼,再投到清靜的河流或海中。

 

另外,藉由下列三項也可瞭解金剛乘學會的去距離化、在地化:

 

密宗是否需要素食?

 

密宗絕對不能傷害有情,也就是所謂的不殺生,不過也不一定要素食。若生活環境許可,當然最好素食,能夠培養慈悲心,否則就吃所謂的三淨肉(非我殺、非為我殺、非見殺),有些人可能會想加入此宗教,但一知道要素食,可能會就此退步,所以如果沒有素食的限制,參加的信徒想必一定會更多。

 

密宗是否一定要出家?

 

    密宗也跟一般顯教一樣,有出家眾和在家眾,金剛乘學會幾乎完全是在家眾,曾經只有幾位出家眾而已,這和素食的心態是一樣的,信徒只是單純想加入,但卻不想出家,所以信仰密宗不一定要出家。

 

配合政策與眾生生活在一起。

 

    金剛乘學會堅持絕對不涉入政治,但若政府有政策宣導,也都希望會員能配合政府政策,若有重大災難事件發生,也盡其所能給予救助,把修行中的道理智慧與慈悲,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實踐,達到修行與生活互相融合,理論與實踐合一,增長修行成果(寓修行於日常生活中)

 

建立大圓滿廟、塔,福德法幢上師廟及各地金剛乘學會。

 

    藉由建立廟、塔及各地的金剛乘學會,拉近與一般民眾的距離,並且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中與其合作,做到「去距離化」,讓當地人覺得此一教派很好相處、接近,不會使他們產生排斥、厭惡的感覺,而且藉由佛塔的興蓋,也能帶起那一地區的繁榮,不僅能吸引人群,還能成為觀光景點,如此才能在那一地方順利的發展、傳播。

 

    由上得知,其生活習慣大致與一般人沒兩樣,如此能跟一般人打成一片,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對他們的傳教有一定的幫助,也是本土化的一大助緣。

 

第五節  金剛乘學會本土化成效檢視

 

一、成立六間學會弘揚密法:

        包括了香港、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澳門等六間學會。受學人員約有數萬人。對人類文化心靈的提升、社會風俗的改善,尤其對佛教界注入了新生命力,影響深遠。

 

二、海外遍豎法幢:

計有美國之藩市、洛杉磯;加拿大之多倫多、溫哥華;法國之巴黎;亞洲則有新加坡,馬來西亞之古晉、沙巴、吉隆坡、怡保、太平、檳城及香港、台灣、澳門等各地傳法、演講主題以「西藏密宗」為主。

 

三、文化事業:

為使佛教密宗教理發揚光大,開發文化事業,計成立:

 

() 密乘出版社:出版「金剛乘全集」三套,每套五種,計十五本。另《佛經選要》、《西藏古代佛教史》、《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等二十多種佛教書籍。

() 金剛乘季刊:定期三個月出版一次。內容於密法要節,應有盡有,可以公開的秘密就會盡量公開,所以深受眾多讀者的歡迎,以國內尤甚。

() 密法反哺基金:大陸經過數十年的變亂,文化盡受摧滅,尤其宗教思想,更是受到全面的禁毀,宗教信仰受到干涉,所以更談不到佛典的流通。自從宗教信仰自由開放之後,民間宗教團體已漸漸復甦,尤其是寺廟經過長期摧殘,大部分破爛不堪,重修及保護是在所必需,尤其佛教書籍更是難求,故有密法反哺之舉,深受佛教界所推崇擁護。

 

 

第四章、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建議

 

從西藏來的宗教有其組織脈絡,「金剛乘學會」在離開那個脈絡之後,面臨台灣的制度、文化、風俗習慣、政治及經濟,都能融合的很好,將此經驗應用,放在台灣其他宗教團體本土化過程中來看待,能有效運用和擴展此經驗,必能為台灣提供一種新的本土化模式。

 

    從研究中筆者發現,不論是哪個宗教,若想要吸收信仰的民眾,就一定要本土化,而西藏密宗也不例外,若要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就必須與其合作,並且做到「去距離化」,和人們相處不要保持距離,要與其風俗融合,不讓人們產生排斥、厭惡,如此才能順利的發展、傳播。而金剛乘學會之所以是個成功的例子,就是因為他們做到這點,為了配合台灣的民眾,而做些許的改變,不只以累積信徒宗教資本的方式吸收信徒,也爲了符合民眾的需求,舉行超度法會、放生活動,也設置「文殊菩薩」、「長壽佛」、「藥師佛」、「財神」、「觀世音菩薩」等壇城供信徒祈求。因為有這樣的努力,所以本土化才會如此成功。

 

    對於外來的各種制度或宗教、文化等的漢化,可以尤其精隨來檢驗。檢視漢土的外來文物,多加以吸收、融合,並使之發揚光大,這遠勝於關心他的的來處,所謂青出於藍勝於藍,我們善用原有的長處,補足自己缺乏的,從而運用固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使之改良而同化。台灣的藏密及金剛乘學會若能研得西藏密宗的精隨,再融入我國固有的文化,並訓練培育弘法人才,說不定此一本土化可以轉變整個藏傳佛教的思想史,因為自此之後,不再是西藏僧徒到台灣來傳法,而是所有的人們都向台灣學習「台灣藏密佛法」了。因此在西藏密宗的基礎上,吸收整理融合並將密宗教義發揚光大,創立合乎藏密精神宗教團體的制度與弘法教學的寺院、培育僧才,並融合台灣固有的文化,是台灣密宗向本土化發展的重要關鍵。

 

    若想真正的了解一個教派的真正教義,尤其是教義深遠、組織嚴密的密宗,唯有自己全力投入其教派,從基礎的教義思想宗旨學起,接著依其教義身體力行,真實修學並與以貫徹到底,如此才有辦法真正了解此一教派的宗義,不至於觀察、評斷有誤。筆者從這次的研究,深深的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膚淺了,只是看到其外表,而不能真正的了解其思想體系內涵之淵博,對於密宗及其本土化只是知其皮毛,未能得其精隨,希望此一報告對於藏傳佛教的本土化能有所貢獻。在台灣的藏密團體有很多,經過不斷的融合及改進,與台灣本土有所結合,孕育出成熟的本土化,而金剛乘學會就是此一成功的例子。

 

第二節  研究限制

 

筆者覺得自己與金剛乘學會會員的認知可能不太一樣,例如:筆者覺得他們一開始是利用「靜坐法」這個方式吸引信徒加入,累積信徒們的宗教資本,但是他們也許不這麼認為,他們可能只是單純想吸引信徒加入,想藉由靜坐這個方式引導信徒進來學會,可能覺得靜坐是個比較簡單能讓一般民眾接觸的入門,所以才選擇這個方式,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樣的方式,可以累積信徒們的宗教資本,所以針對這方面,在研究的時候會比較困難。

 

另外,想要徹底了解一個宗教有無本土化,甚至是他們的起源、發展及教義等,這是需要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辦到的。筆者礙於研究的時間有限,無法多次親身參與其活動,不能夠真正了解其宗義、思想,而訊息的來源只能藉由書籍、期刊、觀察以及與金剛乘學會師兄的談話而略知一二,對於訪談的一些內容甚至是聽不太懂的,只能一直詢問其意義,不過金剛乘學會的師兄們人都很好,總是不厭其煩的解答我的疑惑。所以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筆者只能盡其所能的蒐集資料、觀察訪談來完成此一研究報告。

第五章、附檔

 

◎ 參與觀察--

 

 

主題:共修法會

時間:民國9410300820-1530

觀察地點:南化 密宗山大圓滿廟

觀察者: 莊樂禪

觀察筆記

分析

1.      冷清的人潮。

 

 

 

 

2. 一些信徒聚在一起聊天。

 

 

 

 

 

 

 

3. 一些信徒虔誠的在繞佛塔。

 

 

 

 

 

 4. 進入大圓滿廟裡不能拍照、攝影,而且說話要很小聲,最好是禁語或持咒。

 

 

5. 法會一開始,先向廟裡的佛像頂三個禮,再向黎上師頂三個禮。。

 

 

 6. 黎上師帶領信眾們點燈、繞塔。點燈房有個功德箱,點燈者可隨意的捐獻金錢。然後向佛塔頂完禮之後,就開始繞佛塔,走在最前面的是黎上師,再來是身穿紅色法衣的信徒,接下來是黃色法衣,再來就是便服。

 

 

 

 

 

7. 再進大圓滿廟裡修法。

 

 

 

 

 

 

8. 中午用膳時間。

 

 

 

 

 

 

9. 下午130又開始進行下午的法會。

 

10. 法會結束之後。

 

1. 法會是從九點開始,而我們到的時間是820,我想因為時間還很早,所以才會沒什麼人,略顯的有些許的冷清。

 

2.      我想我們看到的這些人,應該是和我一樣,為了避免法會遲到,所以提早出發,甚至有人前一天晚上就借住在閉關房或鄰近地區。他們聚在一起聊天,可能聊聊事業、家庭、政治等,彼此閒話家常,這就是在培養宗教的人際網絡,人際網絡對於宗教是不可獲缺的。

 

3.      據我所知,繞佛塔是種很神聖的儀式,除了可以消除業障,若內心有所求,藉由繞塔就可達成心願,這些提早抵達的信徒,可能是利用法會前這段空閒時間,多繞塔祈福,也可能是因為一大早,所以比較沒有人,趁著這個時候去繞塔。

 

4.      我想這是因為拍照、攝影對佛像會有不尊敬、冒犯的意思,也有可能是因為不想廟內的景觀讓人隨意拍下吧。

 

5.      頂禮是代表尊敬的意思,所以先向諸佛菩薩頂完禮之後,才向導師黎上師頂禮,而為什麼頂三個禮,我想是因為三這個數字代表多的意思吧。

 

6.      平時大家也可以自己去繞塔、點燈,但是跟著上師一起點燈、繞塔的功德可能會比較殊勝吧。也可能有在法會的一開始,藉由黎上師的帶領,向四方諸佛請教、打招呼,以示敬意。而功德箱的用意可能是想讓點燈者做個功德,另一方面,我想可能是可以用來補貼這些燈油錢吧。法衣顏色的區隔是指修行的深淺而區分,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穿著法衣,再來就是顏色的區隔了。

 

7. 所有的信徒看著儀軌一起跟著上師持咒修法。儀軌是由梵音直接轉成中文,所以即使是不懂梵文,也可以念出梵音,我想這正是筆者想研究的地方,像這樣的儀軌在西藏應該是看不到的,從這裡可以發現金剛乘學會的確有將密宗在台灣本土化,發展成適合台灣民眾。

 

8. 膳食都是素食,黎上師和幾個大弟子、各學會會長,在裡面的房間用膳,其餘的人則是在外面,大家一起吃著東西,彼此有著情感上的交流,因為信徒是來自各地的金剛乘學會,有些很熟識,有些是見過面但不熟,但看的出來每個人都聊的很熱絡。

 

9. 和早上一樣,大家一起持咒修法。

 

10. 收下佛壇上的供品,大家一起享用。有些人到樓下去開學會會議,有些人則因有事情回家,有些人是不感興趣,認為只要學會有派人參加即可。

 

 

 

 

主題:共修法會

時間:民國9411200800-1200

觀察地點:台中金剛成學會

觀察者: 莊樂禪

觀察筆記

分析

1.      一大早人來的很少,只見到一位師兄。

 

 

 

 

 

2.      先到佛堂的人,自動的將椅墊、供米擺好,也將一盤一盤的水果端上各個壇城,並將油燈點起。

 

 

 

 

 

3.      很快的,法會即將要開始,由一位身穿紅色法衣的師兄,在點香之後,依序在各個壇城上香,接下來帶領大家一起向十方諸佛菩薩頂禮,然後各自就座,身穿紅色法衣的師兄坐的位子比較高,其餘的人皆坐在紅地毯上的坐墊。

 

4.      法會快結束的時候,修到了會供,有所謂的殘供,就是有師兄將主壇釋迦牟尼的供桌上收下一包餅乾,每個人咬四分之三,放在盤子中,傳回主持法會的師兄那邊,師兄拿有孔雀羽毛的寶瓶,灑淨水在那些餅乾上。

 

5. 法會結束之後,有些人將壇乘上各個供品收下來放到旁邊的房間,有些人將油燈弄熄,有的人則是將剛才的供米用吸塵器西乾淨,一起將佛堂打掃乾淨,再到隔壁的房間吃供品、聊天。

6. 法會結束之後,有些人將壇城上各個供品收下來放到旁邊的房間,有些人將油燈弄熄,有的人則是將剛才的供米用吸塵器吸乾淨,一起將佛堂打掃乾淨,再到隔壁的房間吃供品、聊天。

 

1. 法會是830開始,我想是因為距離法會還有30分鐘,所以大家都還沒來,這位師兄住在烏日,卻都是最早到的,我想是因為他怕遲到,或者他是個很虔誠的信徒。

 

2. 這種感覺似乎就像是社會學裡,彼此心照不宣,但又視為理所當然,大家自動自發的做自己的事,供米是法會的時候會用到,至於供上水果,我想這就像是一般民間宗教一樣,是為供品,而點油燈也代表有祈福的作用吧,將油燈點起之後,整間佛堂看起來真是莊嚴。

3. 身穿紅色法衣的人代表他修行到達一定程度,所以才能坐在主位,帶領大家一起修法。向各個十方諸佛菩薩上香,應該是代表有請安的意味,就如同一般宗教燒香拜拜的意思。

 

4. 殘供這個儀式真的還蠻特別的,每個人所咬剩下四分之一的餅乾,是要給眾生的,意思是我將我的修行回饋給眾生。

 

 

5.      大家一起將環境清掃乾淨,還有一起享用供品、彼此聊聊最近的狀況,做個情感上的交流,這個對於整個學會有凝聚的力量,好像彼此的心都團結在一起。

6.      大家一起將環境清掃乾淨,還有一起享用供品、彼此聊聊最近的狀況,做個情感上的交流,這個對於整個學會有凝聚的力量,好像彼此的心都團結在一起。

 

 

第六章、附圖

 

 

◎ 台南南化密宗山:

 

 

 

 

 

 

 

 

 

 

 

 

 

 

 

 

 

(圖一) 為台南南化密宗山的大圓滿廟。

 

 

 

 

 

 

 

 

 

 

 

 

 

 

 

 

 

 

 

 

(圖二) 為台南南化密宗山的佛塔。

 

 

 

 

 

 

 

 

 

 

 

 

 

 

 

(圖三) 超渡法會外面的會場。

 

 

 

 

 

 

 

 

 

 

 

 

 

 

 

 

 

(圖四) 舉行超渡法會:黎上師正在加持信  徒們之三世冤親債主。

 

 

      

 

 

 

 

 

 

 

 

 

 

 

 

 

 

 

(圖五) 舉行超渡法會:將所加持的名單火化。

 

 

 

 

 

 

 

 

 

 

 

 

 

 

 

 

 

 

 

 

(圖六) 黎上師走在最前面帶領大家繞佛塔,接  著為身穿紅色法衣、黃色法衣,最後為便服之信徒。

 

 

 

        

 

 

 

 

 

 

 

 

 

 

 

 

(圖七) 於大圓滿廟外,將要放生的蝦苗。

 

 

 

 

 

 

 

 

 

 

 

 

 

 

 

 

(圖八) 上師與信徒們於大圓滿廟裡共修法會。

 

 

 

◎ 南投集集福德法幢上師廟:

 

 

 

 

 

 

 

 

 

 

 

 

 

 

 

 

 

 

 

(圖九) 南投集集福德法幢上師廟。

 

 

 

 

 

 

 

 

 

 

 

 

 

 

 

 

 

 

 

 

 

 

 

(圖十) 南投集集福德法幢上師廟中的佛塔。

 

 

 

 

 

 

 

 

 

 

 

 

 

 

 

 

(圖十一) 南投集集福德法幢上師廟的點燈房。

 

 

 

 

 

 

 

 

 

 

 

 

 

 

 

 

 

(圖十二) 南投集集福德法幢上師廟,有著庭園式的造景,同時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

 

 

◎ 台中金剛乘學會:

 

 

 

 

 

 

 

 

 

 

 

 

 

 

 

 

(圖十三) 台中金剛乘學會正照。

 

 

 

 

 

 

 

 

 

 

 

 

 

 

 

 

  (圖十四) 台中金剛乘學會側照之一。

 

 

 

 

 

 

 

 

 

 

 

 

 

 

 

 

   (圖十五) 台中金剛乘學會側照之二。

 

 

 

 

 

 

 

 

 

 

 

 

 

 

 

 

 

 

 

 

(圖十六) 台中金剛乘學會的走廊。

 

 

 

第七章、參考文獻

 

1. 王俊中,1999,〈台灣與西藏及在台的藏傳佛教研究〉,《思與言》第37卷 第2期,頁69-101

2. 王惠雯,1999,〈近十年台灣藏傳佛教弘法研究著譯作品分析〉,《西藏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

3. 王森,1997,《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 王輔仁,《西藏密宗史略》。台北:佛教出版社。

5. 金安一,1991,《密宗輯要》。台北:財團法人噶瑪三乘法輪中心(貢噶精舍)

6. 金剛乘學會,《西藏密宗初階()》。台北:金剛乘雜誌社。

7. 金剛乘學會,《西藏密宗初階()》。台北:金剛乘雜誌社。

8. 金剛乘學會,《西藏密宗初階()》。台中:密乘出版社。

9. 金剛乘學會,1988,《金剛乘學會三十五週年特刊》。

10. 金剛乘學會,1997,《金剛乘季刊》第72期。

11. 金剛乘學會,1998,《金剛乘季刊》第74期。

12. 金剛乘學會,1998,《金剛乘季刊》第75期。

13. 林崇安,1992,《西藏佛教的探討》。台北:慧炬出版社。

14. 姚麗香,2000,〈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的初步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頁313-339

15. 耿振華,1996,〈藏傳佛教源流及其在台灣地區的發展〉,《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學報》第二十七期,頁353-371

16. 耿振華,1999,〈台灣藏傳佛教的現狀與發展〉,《西藏學術會議論文集》 。台北:蒙藏委員會。

17. 陳玉蛟,1990,〈台灣的西藏佛教〉,《西藏研究論文集》第三輯,頁105-117。台北:西藏研究委員會。

18. 許明銀,2000,〈密宗的生態觀〉,《輔仁宗教研究》第二期,頁67-85

19. 郭文般,1999•〈台灣天主教的本土化〉,《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頁171-219。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暨應用社會學系。

20. 黃慧琍,2000,《藏傳佛教在台發展初探——以台南地區的藏傳佛教團體為研究對象》。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鄭志明,1996,《台灣當代新興宗教》。台北: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22. 蔡東照,1998,《密宗大精彩1解開密宗的輪廓與奧義》。台北:唵阿吽出版社有限公司。

23. 談錫永,1997,《閒話密宗》。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

24. 劉銳之、釋明珠譯,藏曆947,《西藏古代佛教史》。香港:金剛乘學會。

25. 劉銳之,1981,《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台北:密乘出版社。

26. 劉銳之,1985,《佛教對漢土文化之影響》。台北:密乘出版社。

2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28. 盧蕙馨,2001,〈台灣現代佛教社群的『宗教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舉辦「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究」研討會。

29. 諾布旺丹著,2002,《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台北:大千出版社。

30. 韓同編,1979,《民國六十年來之密宗》。高雄:華藏贈經處。

31. 蕭金松,2002,〈台灣藏傳佛教發展管窺〉,《法光學壇》第六期,頁102-116

32. 藍吉富,2001,〈台灣地區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佛教圖書館館訊》第二十七期,頁50-53

33. Babbie, Earl 著,邱泯科、陳佳潁、蔡毓智、江馨彥 譯,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34. Jorgensen, Danny L. 著,王昭正、朱瑞淵 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35. Yin, Robert K. 著,尚榮安 譯,2001,《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

 

◎ 網站資料:

 

35. 金剛乘學會 數位佛學網。 http://www.cs.nchu.edu.tw/~yhhuang/main.htm

 

回首頁

 



[1] 所謂活佛轉世即是某位大德喇嘛在佛教教理和實踐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證得菩薩地之後,

  便下凡救渡眾生,這便是活佛;他在有情世界的不斷化現,就是活佛轉世。(諾布旺丹,20021)

[2] 本段主要節錄於《西藏密宗初階()》:序1-3

[3] 本段主要節錄於《西藏密宗初階()》頁22-29

[4]  不定期舉行。由劉銳之金剛上師親自設壇灌頂以傳授密法,所傳授的有初級灌頂、二級灌頂、

   三級灌頂級、四級灌頂。其他如護法、財神法、拋斡法等多種灌頂。

[5]  會供是於佛前陳設供品,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護法等,用以迫己之貪嗔癡,增己之福慧。

[6]  本為西藏密宗所獨有之度亡大法,且公認以甯瑪派所修之法最為殊勝。是以上師之功德力,

   諸佛之加被力及法界之真實力加持而行之,使亡者超脫六道,永不輪迴。

[7]  布薩,義即誦戒。戒律為佛法之基礎,故密宗地子必須嚴守戒律。每月聚會誦戒一次。布薩

   時,十方諸佛共知共見,故功德殊勝。

[8]  不定期舉行。由金剛上師依據西藏密宗之經典,宣講密宗之甚深教理並開示法要,使修行者

   能依經典及口訣修行,不落入邪見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