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營養教育的發展背景
張琳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一、
前言
Booth et al.(2003 )發現澳洲的肥胖率在持續上升中截至2001年的調查結果兒童的體重過重比率已升至25%,謝曉雲(2003)的報導指出日本兒童的肥胖率近30年來也增加了三倍為10%。對於肥胖的困擾最重視的國家,應該是美國了。根據Shortt (2004)的研究報告,目前全美國體重過重及肥胖的人口比例已超過64%,兒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各為15%。教育部2006年2月最新國小學童體位調查發現,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是小胖子,其中過重比率:台南縣24.9%、嘉義縣25.6%、嘉義市26.3%,過重比率超過25%的縣市全在南部,尤其以嘉義市最嚴重,推論其原因,可能因為北部都會區資訊發達,家長較注重體重,而南部鄉下,隔代教養多,爺爺奶奶疼孫子較放縱飲食,所以才會出現「重南輕北」的現象(謝國棟,2006 )。這種肥胖率日益升高的現象,祝年豐(2004)兩年前就已發出沉重呼籲,因為根據他的研究報告指出,自1970年起,六到十二歲兒童肥胖率開始增加,1980年開始肥胖高峰期,近二十年來,肥胖盛行率攀升了三倍,再這樣胖下去,孩童健康將亮起紅燈。
研究發現(Abraham,1971) ,兒童肥胖是成人肥胖的危險因子之一,肥胖兒童中大約有80%的人在成年之後成為肥胖者。而LeBow (1984)也認為, 除非有介入措施,否則大部分的過重兒童將成為過重成人。面對這一波波來勢洶洶的世紀流行病―「肥胖症」,全球專家學者莫不全力以赴,研究防堵策略。回顧台灣近十多年來的相關研究報告,發現台灣的營養教育無論在課程設計或方案規劃上仍多停留在知識、技能上,對於飲食心理方面的研究相當欠缺(許秀珍,1994 林莉馨,1996,李慧鶯,2000,周佳音2004) 。
美國在1980-1990間,兒童的肥胖率突然暴增了一倍(Troiano,1998 ),而不得不正視此問題的嚴重性,早期的營養教育多將肥胖兒童視為一個有問題的個體(Identified patient),力圖矯正其飲食及生活習慣(Glenny,1997),並多以學校為單位,推動營養教育,但很少能成功的改善兒童的飲食行為,也許是侷限於對兒童飲食心理方面的無知(Saylor,1982),近年來有多位學者相繼發現,母親參與兒童的營養教育,效果竟令人十分滿意(Epstein,1990
),於是漸漸有許多學者將研究重心,轉移到家庭的營養教育。
二、家庭營養教育近年來的發展概況
1.Geronilla(1981)的研究: 對母親授予行為治療學派的技巧與方法,來改善兒童的飲食與活動習慣,發現只有7%的兒童達到令人滿意
的體重,結果顯示此方案雖然可行,但並非所有參與者皆有效。
2.Perry(1988)發現學校營養教育可增進兒童的營養知識,但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營養教育,才能有效改變兒童的飲食行為。
3.Graves(1988)針對兒童肥胖問題,將親子分成三組同時進行了問題解決訓練、行為療法及講解指導法三組實驗,發現只有問題解決訓練的效果最好,其次為行為療法,最差的為講解指導法,且追蹤六個月,差異依然存在,所以建議在兒童減重方案中,宜加入問題解決訓練的課程。
4.Klesges(1991)的行為觀察法研究發現,父母的確會影響兒童對食物的選擇,但對體重皆過重的親子而言,這種影響力卻不存在,而且體重過重兒童與正常體重兒童在食物的選擇上,似乎差異不大,是否因有被觀察的感覺而影響選擇,就不得而知了。
5.Johnson(1993)的研究:
父母對子女教養方式越趨於高控制程度者,子女自我調節飲食能力越差,父母對子女飲食行為的控制程度越高,子女越容易肥胖。
6.Moreno(1993)的調查發現,女大學生有暴飲暴食及採激烈節食行為的飲食障礙患者,大多數都自覺受到父母較大的壓力而去節食及運動。
7.Goldberg(1994)的研究:
女兒會模仿母親的節食行為。類似的研究結果,國內亦有,王元玲(2002)發現: 父母參與孩童減重程度越高者,兒童減重行為越多,減重成效越顯著,但有時父母的過度參與,反而會造成孩子的自我規律行為低,兒童易有反抗的情緒,甚至有偷吃的行為,影響其減重的效果,所以父母的參與固然重要,但是教導父母參與的技巧更重要,因為不當的干預,反而對孩子有害。
8.Golan(1998)設計了一個實驗,控制組為傳統的營養師指導兒童,課程內容有營養教育、飲食行為的改變、自我監控、問題解決訓練、認知的重建、身體的運動,實驗組的課程主要以教育母親為主,課程內容有父母楷模、飲食行為的改變、問題的解決、認知的重建、責任的限制、營養教育等內容,追蹤一年結果發現,「母親教育組」的兒童體重下降效果高過「兒童教育組」。由此可見教育母親比教育兒童的成果要好。
9.Gable(2000)的調查結果發現增進父母相關的兒童營養知識,減少兒童看電視的時間,可有效改善兒童的體重問題。
10.Golan(2001)整合了「行為社會學」及「家庭系統」的研究,提出有效改善兒童肥胖的理論模式 見圖一
家庭營養教育發展至2001年Golan理論出現時已逐漸成熟穩定,也為大眾所肯定,心理學派將營養教育的功能終於發揮出來,這項成果也促使美國飲食協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 ADA)開始探討親子間飲食行為的關聯性(Alicla 2003)。IC(Woman,Infant,and
Children)協會更致力推廣以家庭為單位控制兒童體重的活動,發現多喝白開水及增加家庭活動 參與兒童遊戲對體重的改善最有幫助(McGarvey 2004)。近來後現代主義興起,質性研究漸為大家所重視 Hesketh(2005)以質性研究方式提出,將家庭營養教育所遇到的迷思,矛盾訊息整理討論,對營養教育工作者亦頗具參考價值。
二、
結語
國內的家庭營養教育尚處於起步的階段,也由於國內的親職教育未普遍受到重視,故推廣起來格外吃力。但綜觀國外家庭營養教育的發展 概況,可為我們省卻許多摸索的時間,相信藉著他人的成功經驗,更為我們在推展國內家庭營養教育上,增加許多信心。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李慧鶯(2000)。國小學童體重控制介入計劃對健康指標影響。中國醫藥科學雜誌,1( 3 ),211-219。 |
周佳音(2004)。體重控制計畫對國小肥胖兒童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台北。 |
林莉馨、姜逸群(1996)。國小體重控制介入計劃效果之實驗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第九集,13-35。 |
祝年豐(2004,11月)。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Taiwan.。論文發表於中華醫事學院「E世代減重新趨勢」研討會,台南 。 |
許秀珍(1994)。營養教育對肥胖學童營養知識、飲食行為 體位 血壓及血脂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食品營養研究所,台中。 |
謝國棟( 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 網址:http://tw.news.yahoo.com/06228/19/2w6nz.html |
謝曉雲(2003)。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愈來愈胖。康健雜誌51期。 線上檢索日期: |
英文部分
Abraham, S.,Collins, G.,&Nordsieck, M.(1971).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weight status to morbidity in adult.Public
Health Reports,85,273-284. |
Alicla,M.,Aida,M.,Melissa,M.(2003).What
kids say they do and what parent think kids are doing: The ADAF/knowledge
networks 2003 family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03(11),1541-1546. |
Booth,M.L.,
Chey,T.,Wake,M.,Norton,K.,Hesketh,K.,Dollman,J. and Robertson,I.(2003) Change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young
Australians,1969-1997.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77,29-36. |
Epstein, L.H.,Valoski,
A.M., Wing, R.R. Ten year follow-up of behavioral,family-based treatment for
obese children. JAMA 1990;264:2519-23 |
Gable,S.,&Lutz,S.(2000).
Household, parent, and child contributions to childhood
obesity. Family Relations 49(3),293-300. |
Geronilla,L.S.,(1981)A
study of weight control in pediatric obesity using mothers as behavior
modifiers(PublicationNo.AAT8123569).Kant State University.(ProQuest document ID:753493081) |
Glenny AM, O’Meara S, Sheldon
TA, Wilson C.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obesity: a system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1997;21:715-37. |
Golan,M.,Weizman,A.(2001).
Familial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obesity: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33,2,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102-107 |
Golan,M.,Weizman,A.,Apier,
A.,&Fainaru, M.(1998) Parent as the exclusive agent of
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obesity.Am
J Clin Nutr 67:1130-5 |
Goldberg,E.S.(1994). Body-image
dissatisfaction and eating attitude in mothers and
daughters(CD-ROM).Abstract from:proQuest: Dissertation.Abstract Item:AAC 9407438.Health,94(9),1490-1495. |
problem-solving training in the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childhood obesi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56(2),246-250 |
Hesketh ,K., Water, E.,
Green, J., Salmon, L. & Williams,J.(2005). Healthy eating, activity and obesity preven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parent and child perceptions in |
Johnson,S.L.(1993) Parental influence on
children’s eating style and weight outcome. Dissertation. |
Klesges,R.C.,Stein,R.J.,Eck,L.H.,Isbell,T.R.,&
Klesges, L.M.(1991). Parental influence on food selection
in young children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childhood obesity.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53,859-864. |
LeBow,M.(1984).Child obesity: a new frontier of behavior
therapy. |
McGarvey,E.,Keller,A.,Forrester,M.,Williams,E.,Sward,D.,&Suttle,D.E.(2004)
Feasibility and benefits of a parent-focused preschool child obesity interven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94(9),1490-1495. |
bulimia nervosa. Addictive Behaviors,18:681-689. |
Perry,C.L.,Luepker,R.V., Crockett,S.,&Jacobs,D.R.(1988)
Parent involvement with children′s health promotion :The Minnesota team.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78(9),1156-1160 |
Saylor KE,CoatesTJ,KillenJ,et al(1982).:Nutrition research: Fast or famine? In: Coates TJ, Petersen AC, Perry
C(eds): Promoting Adolescent Health: A Dialog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
Shortt
,J.(2004).Obesity―a public health dilemma. Association
of operating Room Nurses.AORN Journal,80(6),1069-1078 |
Troiano
RP, Ogden CL. (1998 ) Overweigh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description, epidemiology and demographics.Pediatrics 1998;101:497-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