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Web 2.0 的認識與應用

張文賢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研究生,高職資訊教師

壹、前言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估計,今年,全球網路人口即將突破10億大關,打破了語言障礙,再加上Web 2.0時代的來臨,每一個網友都可以在網路上分享部落格、相片、書籤,在網路上這10億的人口,彼此間的距離將比以往更近。

Web 2.0的世界中,這10億網友正形成另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透過對知識與興趣嗜好的分享,小到一個網路社群的經營,大到集眾人之力合力編寫百科全書,網路讓人際關係有更大的串聯力量。這樣的網路力量對於經濟、教育及其他方面,潛力無限。

 

貳、認識Web 2.0

用一句話來描述Web 2.0的精神就是,在Web 1.0時代比較重要的行為是下載與閱讀;而Web 2.0則是上傳與分享(詹宏志,民95)。

一、何謂「Web 2.0」?

Web 2.0」這個名詞,最先是由 O'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奧萊禮(Tim O'Reilly)提出,標幟著自二00一年網路泡沫化後,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這些網站主要在幾方面有別於傳統網站:首先,他們朝思暮想的再也不是如何賣「軟體」,而是「服務」,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網站再也不純粹只是個『空間』, 而是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大門』 」;其次,「使用者」的角色將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這些網站經營者開始學習「信任」,將生產、掌控資料的權力交還給使用者,「由底層發聲」的部落格是最明顯的例子。這些符合Web 2.0的網站都具備以下三項特點:

1.所有在網站做的事,都要從使用者為中心出發。

2.強調開放的重要性,因為透過開放的討論,才能回過頭來豐富使用者的經驗。

3.使用者網路具有的外部延展性。

Web 2.0的概念開始於一個會議中,在這個會議中,大家發現網路公司都經過了泡沫化,令人興奮的是,採用新應用的網路公司,不斷地冒出來,而那些經過網路泡沫化,倖免於難的公司,似乎有著某些共同之處,這個Web 2.0的輪廓開始越來越清晰。

透過集體互動,Web 2.0也是一種大眾智慧的呈現,過去網友努力打造「個人網站」,在個人網站中,向大家介紹某位歌手最近新發行的CD非常好聽,而現在的網友,成為「部落客」(blogger)在「部落格」(blog)與大家分享聽了某位歌手新發行CD的感想,而其他看過這篇文章的網友,也紛紛針對該文做出回應,新上站的網友可以看到不只一個人的意見,透過大家的心得,很容易做出是否購買的決定。

二、Web2.0鮮明的特徵,可以分成五類:

1.    即時通信軟體和服務(messenger, IM)。這部分軟體和服務在Web1.0時代就已經嶄露頭角。但是鑒于其強調人和人溝通的作用,仍可劃分到Web2.0中,代表有QQ,MSN Messenger,Skype等。

2.    用於發布個人信息的平台,帶有聚合性質。代表有各式各樣的部落格(Blog),個人空間(如MSN Space)等。

3.    社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根據“六度分隔”理論,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實現的社交網絡服務,代表有Linkedin、 Friendster、 openBC等。

4.    由網路用戶合作完成某種任務或服務的平台。例如世界各地用戶同時編輯的Wiki(維基百科全書)等。

5.    具有Tag功能的計算機協同工作軟體,在某些軟體工程師群體中極其流行。

 

参、認識Web 2.0的十個關鍵詞

任何一個趨勢,都是由許多小改變匯集而成,了解這十個名詞,就能大致的掌握Web 2.0的來歷與去向:

ㄧ、Tag(標籤)搜尋資訊不用大海撈針

        標籤的設計,主要是用來做文件內容的分類,類似關鍵字的用法。當網路的文章越來越多時,這些標籤將變成一個分類的方法,使用者可以很容易找到含有關鍵字的標籤。

二、Ajax網頁切換動起來

        Ajax是javascript與XML的結合,是一種網站程式開發技巧。對開發者來說,Ajax提供一個讓使用者端與遠端伺服器在不需要切換頁面的情況下,進行資訊的交流,並透過動態網頁的方式,讓使用者能了解資訊的變動。

三、RSS主動訊息更新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指的是一種可以進行內容交換的技術,早在1999年的網景瀏覽器裡,就已經在採用這個技術,提供使用者訂閱一些新聞網站,而這些新聞列表會透過一個RSS格式的檔案,讓使用者不需要每天瀏覽各個網站,也可以確定內容有無更新。

四、Creative Commons讓著作權更有保障

        由於網路內容易於取得,往往衍生出不少著作權的問題,一群網路熱心人士開始推動「Creative Commons」運動,透過「姓名標示」、「禁止商業用途」、「禁止改作」與「相同方式分享」四種授權標章,以簡單、易懂且成本低廉的方式,說明作者對於網路上創作作品權利的態度。

五、Mash-up讓資訊更多元豐富

        Mash-up的觀念,就是將各個網站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工具組合在一起。整合各項資訊及工具。

六、Wiki集體合作的智慧

        隨著維基百科的普及,各式各樣的Wiki網站成為Web 2.0時代網站經營模式之ㄧ。Wiki的設計除了提供類似百科全書的方式,在字詞中交互參照外,並可以讓多人同時修改、編輯網站的內容。一些設計上的特色,特別適合團隊合作的寫作方式,並有許多現成的模組與元素,方便快速組合出完整合適的網頁。

七、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開發更好用的軟體

        開放原始碼的精神,就在於使用者可以使用、複製、散播、研究、改進軟體。Linux開啟了開放原始碼的風潮,而近幾年來網路的發展如此迅速,開放原始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八、Ruby-on-Rail加快網站開發的時間

        Ruby-on-Rail是一種程式語言,他的設計能夠減少系統開發者的時間,並降低重覆開發某一項程式的機會,特別適合在Web 2.0這變化迅速的網站競爭市場上,短時間內就受到系統開發者的歡迎,並被許多知名的Web 2.0網站所採用。

九、Public Beta每天都要求新求變

        Web 2.0改變了傳統網路應用的軟體發展週期模式,使用者的參與,使服務處於動態更新狀態中,因此在許多Web 2.0網站中,時常可以看到網站會標明「Public Beta」的字眼,表示該網站的服務,短時間內還會有相當程度的變動。

十、Social Network擴大交友圈

        社會網路在Web 2.0的應用上,指的是一種透過網站服務,建立社會網路的型態。這類網站大都會提供好友名單的設計,讓使用者由一位使用者,建立起人與人的社會網路。向無名小站就是典型的代表。

 

肆、Web 2.0的四股力量

        全球的網際網路中,Web 2.0正以雨後春筍的速度大量爆炸開來,在這蓬勃的成長背後,關鍵來自四股推升的力量。部落格、多媒體、搜尋引擎、Wiki四大技術應用的突破,讓Web 2.0有更豐富的分享與使用空間,也孕育出更多嶄新的創意在網路上實現出來,不知不覺中Web 2.0時代的網路浪潮,推著使用者慢慢向前邁進。

ㄧ、部落格(Blog):一個人的力量也是可以很大的。

        過去一兩年中,每幾個月部落格的數量就增加一倍,全世界平均每小時就有幾萬篇、每天有一千多萬篇新的文章在部落格出現,部落格的威力、現象及影響力,持續以驚人的方式超越傳統的媒體,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熱門、威望、影響力,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部落格信仰與理由,只有參與分享與互動的部落客,才能實際體會出「一個人也可以有大力量」的微妙滋味。

二、影音多媒體

        和以往的電子商務泡沫化比起來,目前的網路發展首重「分享」的精神。但是網路的發展速度,卻絲毫沒有因為重心的轉移而減緩,前一刻才談部落格和相片的分享,這會兒影音分享就已經躍上檯面。影音分享閱讀已經超越主流媒體。不管是電腦公司、網路公司,甚至是握有娛樂內容的電視台,近來皆以前仆後繼之姿投入線上影音的領域。這樣的動作,主要是押寶寬頻普及帶來的娛樂需求,也成功的培養了大眾消費線上影音的習慣。

        近兩年來,具有社交網路性質(social network)的網站大量出現,在1990年代網路泡沫中,一度盛行的社群經營再次捲土重來。分享的精神和多媒體娛樂混合的結果,產生了相片分享網站(無名小站)等、影音部落格(Vlog)以及影片分享網站。

三、垂直式搜尋引擎

         過去網路就像一個龐大且毫無章法的虛擬圖書館,除非知道網址,否則就無法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一直到搜尋引擎技術發明,藉由索引和關聯性的機制,我們開始在茫茫的網海中探索自己所需要的資訊。

        但是,隨著搜尋引擎發展成熟,也產生了新的問題。首先,搜尋引擎雖然能將網路資料分門別類,卻無法判斷使用者的搜尋意圖。而現今,隨著垂直式搜尋引擎的出現,不只有化繁為簡的功能,也象徵著網路應用的價值漸漸從「電腦判斷」轉為「人腦判斷」。如果無法取得對自己最有意義的「有限」資訊,擁有再強大的搜尋技術也是枉然。人為的主觀判定,是垂直搜尋引擎很重要的元素。因為搜尋引擎不但間接界定了網路大小,也為資訊探索開了一扇大門。

四、Wiki百科

        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分語言文化,都有人奉獻自己所知,成全這部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知識庫—維基百科。創辦維基百科的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有向來興趣的是去發堀更多的可能性,並形成正向循環。他在2001年時成立了維基線上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並把撰寫內容和編輯這部百科的權力,開放給世界大眾,不分族群及語言,人人都能貢獻自己的知識。

        過去的五年來,吸引了無以數計的人投入。目前維基百科上頭有超過350萬則文章,都來自網友自發生產,威爾斯沒有花過一毛錢。不論他成立的最初目的為何,目前維基百科的成就已經超出他的想像。

       

伍、Web 2.0的應用及族群

        根據數位時代雙週刊整理統計出60個熱門的Web 2.0網站,涵蓋台灣、美國、歐洲、日本、韓國、中國等各個國家,藉此可以體驗更多Web 2.0所帶來的好處。而這些Web 2.0網站共可分為六個應用族群,簡介如下:

(ㄧ) 新聞與資訊類

        即時新聞的分享與閱讀,人人適時的發聲與編輯文章,分享網路書籤及摘記篩選資訊,讓你掌握各項新聞資訊及重大訊息。

(二) 社交網站類

        社群交友、相簿分享及線上聊天,創造專屬網頁,使用無所不包的個人網路媒體,人人依據興趣及目標來交朋友,共同支援及分享。

(三) 旅遊遊戲類

        旅遊結合網路交流,分享各項旅遊經驗提供評論;電子寵物及虛擬世界人生,網路遊戲讓你生活更精采。

(四) 搜尋與系統平台類

        整合資訊系統,打造Web 2.0時代的平台,無論人在何處都能即時通訊,快速搜尋各項資訊並透過互助學習的搜尋社群,迅速0精確得到所需。

(五) 藝術與多媒體類

        多媒體影音分享、電子雜誌、網路相簿及藝術作品集合分享,虛擬圖像、攝影作品資料庫、數位出版及錄音資料下載等;藉由彼此分享,開拓更寬廣的視野。

(六) 購物、生活與嗜好類

        分享閱讀心得、隨手生活娛樂八卦、美食旅遊吃四方、拍賣交易,在充滿驚奇的網路市集中,生活大小事都能得到解決。

 

陸、結語

近年來,全球化的發展與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急速成長,使得網路成為社會上最主要的傳播管道,Web 2.0的快速成長發展更帶給世界無限希望。

在台灣,儘管網路使用高度普及,網友每天花在網路上的時間名列全球前茅,但台灣在Web 2.0的發展速度,始終不如其他國家,根據專家(陳豐偉,民95)觀察原因有幾:

 

一、       台灣網路人口不足,台灣本身的人口與其他大國相比並不多,而且台灣的網路使用行為很「淺」。大部分的網友,會經常性瀏覽的網站不超過五個,通常是Yahoo、PCHome,再加上無名小站..等等,並沒有太多的需求。台灣本身市場小,網友也沒有太多不同的需求。而對Web 2.0真正有需求的網友,這些重度使用者,往往對軟體或網路技術並不陌生,在台灣Web 2.0網站尚未出現之前,便已經開始國外的網路服務,像網路相簿、網路書籤等服務,不少專業台灣網友很早就開始使用。在台灣的Web 2.0網站,一方面創意不足,應用內容也來的比國外晚,再加上初期鎖定需要的人,都已經用慣國外網站的服務。唯有發揮台灣特色、具有全球觀,努力擴展市場,才能有所希望。

二、       Web 2.0網路人氣不足,往更深入一點來看,台灣Web 2.0的服務,普遍是直接複製國外網站的成功模式,背後重要的原因都是資金不足,沒有足夠的創投機制與資金,來支持Web 2.0的發展。也因此,即使有好的想法與計畫,考量到資金因素,相關的硬體設備也無法做到。若政府及民間企業適當的挹注資金發展Web 2.0將成就不同的網路社會結構。

三、       服務要比外國網站更有競爭力,要在台灣推行Web 2.0,心態一定要調整。不能老是想著自己是新創公司,競爭不激烈,這種心態不對。現今推行Web 2.0,是在跟像Yahoo這樣的網路巨人競爭,除了複製成功模式外,希望能有更多屬於台灣獨創的模式出現。這樣才能找到活路。

 

Web 2.0網站的推行也已數年,除了要提升台灣的競爭力,成功複製模式及推出台灣獨創模式外;對於教育更應盡心盡力,將Web 2.0的優點推行至教育,建構以人文為主軸的資訊科技發展、適當運用Web 2.0融入於教與學中,發揮Web 2.0在教育上的正面效用,培養新世代的學生成為運用資訊科技的主人而不是奴隸,才能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教育的提升、企業及政府的合作,將使台灣真正在全球化的網路世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詹宏志(民95)。「Web 2.0是社會權力轉移的巨大力量」。數位時代Web 2.0專刊,P8-10。

2. 陳豐偉(民95)。「要做,就要比網路巨人更好」。數位時代Web 2.0專刊,P16-17。

3. 李欣岳(民95)。Web 2.0搶近新市場。數位時代Web 2.0專刊,台北:巨思。

4.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一)源頭在成本。[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08/20

5.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二)新媒體初成。[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08/27

6.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三)廣告養不活。[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09/10

7.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四)Google典範。[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09/17

8.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五)搜尋3.0版。[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09/24

9.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六)報業的掙扎。[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10/08

10.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七)中間人之死。[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10/15

11.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八)電信業變革。[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10/22

12.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九)新電子商務。[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10/29

13. 數位之牆(民95)。Web 2.0革命(十)3.0大未來。[線上資源],http://www.digitalwall.com/2006/11/0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