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行為改變技術『倒返實驗設計』(reversal design)模式改善單親父親忽略教養之實例

詹麗玲

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一、研究動機

小明(化名)是幼稚園中班的幼兒,父親為建築工人,母親為越南外籍配偶,與小明的父親離異,回到越南。因父親沒有育兒經驗,小明在進入幼稚園之前,就在村子裡四處遊盪,飲食則四處至親友家解決。進入幼稚園後,因為父親之疏忽照顧,小明經常多天沒有洗澡,衣物及身體常油膩不堪,早餐則是乾泡麵和汽水為主。

由於父親的不善照顧,致使小明在班上人緣不佳,常遭同儕排擠,經班導多次利用早上到校時間、聯絡簿、班親會、電話…等方法溝通,均不見改善,為了避免小明在同儕裡產生挫折,研究者曾經修習過行為改變技術課程,於是想以「倒返實驗設計」模式,了解小明父親忽略之行為改變情形,藉此驗證自變項及依變項的因果關係,以提供未來遇到相關問題之個案其具體實施方案。

 

二、倒返實驗設計之意義:

又稱(A─B─A─B)設計,是個案實驗設計模式中最基本的一種,在至少兩種條件下(一是基準線A,二是處理B),反覆測量行為的改變情形。處理條件介入後,受試行為異於基準線階段的行為,即可認為此種處理條件可能影響受試行為的改變,為了證明此假設是否成立,研究者可以撤回介入之條件,若經過這一步驟,受試者行為又恢復到基準線,則可證明介入條件確實影響其行為的改變,若再度作處理條件,受試者行為又再度變化,則證明處理條件行為對其研究的行為改變確實有影響。

 

三、研究人員:

班級導師

 

四、研究日期:

民國95年9月1日~10月15日

 

五、受試者行為分析

本實驗者為小明的父親,現年四十五歲,家住學校附近,上班地點距學校約三十分鐘,回到家時間約晚上六點半,居家環境髒亂,換洗衣物囤積。

家中有一年老父親,年約八十歲,有重聽及行動緩慢的現象,與小明互動情形不佳,常有祖孫謾罵的場面發生。

小明在9月入學以來,身上衣物經常沒有換洗,也多日沒有洗澡,早餐也以垃圾食物充當,多次和其父溝通,父親都以敷衍塘塞來面對。

觀察小明父親平日上班前的打扮,衣著整齊乾淨,並會噴灑香水,分析其疏於照顧的原因,其非本身經濟因素。

 

六、實驗程序

實驗步驟和情況描述

A1(量基準線階段)

對行為提出操作性定義,量化其基準線

在實驗前十五天,測出小明沒有洗澡和換洗衣物的次數基準線,平均數為三天洗一次澡和換洗一次衣物

B1(實驗處理階段)

操弄自變項改變其行為

給小明爸爸一本特製的集點卡,若能每天都幫小明洗澡並換洗衣物,則盖兩個章,並在其評語項目裡寫上具體鼓勵的話,每週定期呈給校長及教導主任檢視

A2(倒返階段)

徜若其行為改變已穩定,撤回自變項。若行為又回復到基準線階段,則進入下一個階段

經過兩個星期,小明天天都穿著乾淨的衣物,並且身上清爽整潔來上學。於是研究者不再為小明爸爸蓋章,經過一個星期,小明開始又回復到之前不洗澡、不換衣物的情形

B2(再處理階段)

再度操弄自變項,行為經過此處理恢復到B1的水準

研究者再給予蓋章獎勵和註明具體鼓勵的評語,小明的父親又開始每天幫小明洗澡和換洗衣物

結果

證明自變項影響其行為

證明蓋章獎勵和寫具體鼓勵的評語,對其行為有影響力

 

七、討論及建議

綜觀本實驗的處理過程,可以發現受試者之疏於照顧小明的原因,不是因為經濟因素或工作繁忙的理由,實由於受試者希望獲得來自學校老師的精神鼓勵,在實驗的過程中,研究者因曾於教育大學修習相關課程,運用「倒返實驗設計」模式策略,嘗試以社會增強物(social reinforcers),給予小明父親積極鼓勵,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實驗結果,受試者行為大為改善,可見社會增強物不只對幼兒有顯著的影響。

不過任何的實驗設計都要視受試者的行為及情境而定,不同的增強物要能切合受試者所好,如能運用得當,即可改善親子間的問題,並使得受試者和教師間建立和諧的關係,此為研究者最大的期盼。

 

【參考書目】

林正文 (1996)。行為改變技術制約取向。台北市: 五南.

張世彗 (2000)。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概念─特性、迷思及正思、簡史及挑戰。 國教新知, 47, 15.

陳榮華(1986)。 行為改變技術。台北: 五南.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