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另一道親師溝通的橋樑
Building the bridge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
鄭白玉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你是我的寶貝」這是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心聲。在特殊教育學校也是如此!在特教學校服務十八年的工作生涯中,接觸智能發展遲緩學生或伴隨著肢障或多重障礙的學童家庭,這些家庭必須面對長期的困境,家庭成員也受到極大的身心壓力,影響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品質甚鉅,同時也影響障礙者的教育成效。深知教育的成效,需要透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作方能相輔相成。尤其
個體皆存有個別差異,對智能發展學生而言,其個別差異更是懸殊。身心障礙者接受教育是一個寶貴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很多不同角色、各種專業的協助;護理專業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不只在疾病的預防和身體的照顧外,心理的支持更是有顯著可發揮的空間。除了對學生的照顧和對教職員的支持,更可以把觸角延伸到協助學生家長的健康促進與成長方面。
貳、特殊教育護理工作十八年有感
本著樂於助人及善用專業知能和學以致用的習慣,並以科學方法兼顧人文需求的方式處理問題,溫暖照顧學校成員的身心健康。筆者在特殊教育護理工作十八年所見,心有所感,每天所接觸的學生,都具備了天真善良的心。幾乎感動的事天天上演,雖然偶而遇到感傷的事,也常看到學生家庭的辛酸,總是想盡最大心力給予支持與幫助。
由護理出發結合輔導與家庭教育,由本職特教團體中去協助所接觸的學生家庭。祈特殊學童的家庭發展正常化、生活化、不與社會現況脫節,所以他們更需要適切性的提供親職教育。特教專業團隊諸多人員中,身為護理人員的我,希望能以最大的努力為特殊家庭提供合適及較周全的服務。雖然個人的力量微薄,但我仍珍惜為他們提供服務的機會,減輕一點家長的壓力,更期待社會中有更多的力量為促進家庭的健康而努力,當然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需要比較特別的和比較多的關懷。
參、孩子的照顧者,您一定要保重
多數身心障礙者的主要照顧是由媽媽承擔,對於患童的照顧問題是長期的觀察和點滴的學習而來。只是照顧者的探索時間太長,辛酸無人能瞭解,在摸索的慌亂中和長期的負擔中,照顧者的痛苦、無助與無奈,並不是「願不願意照顧他」這麼簡單的問題,有時甚至是沒有能力或是感覺到訴求無門的悲哀。依據楊建源(2004)的身心障礙者父母的生活經驗研究,障礙兒父母會出現如晴天霹靂的打擊、徬徨無助亂了分寸、傷在兒身疼在娘心、失落自責等等的心境。以上這些情緒很多照顧者都艱辛經歷過的,其過程難免舉步唯艱。
在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過程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要求身心障礙者的主要照顧者,學這個、學那個,以便能共同來增進孩子的學習。但是我要大聲的對身心障礙照顧者的家長說:您是他/她最重要的人,無論是在漫漫的復健長路下,一定都要您的參與協助治療;在孩子的成長教育路途中,同樣也要您的陪伴;身體病弱的時候更需要您的悉心照料。在心疼他照顧他/她的同時,不必要太多的自責以徒增自己的壓力。認識孩子的潛能及限制,不要過於放任或苛求孩子和自己。不可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學習放鬆的技巧,放鬆一些身體的疲累和放鬆緊繃的心情,照顧好自己才有本錢照顧孩子;把握參與一些學習成長的機會,盡量帶著孩子參與一些社會活動,活動的參與可以活絡您的身心與視野,並能增進自己的人際關係與社會資源。
另外,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尤其是導師們所承受的壓力也是逐年增加;護理人員及照顧學生的生活輔導員們,忙碌的程度是有增無減,學校的團隊和家庭,再結合社區的資源,大家好好的溝通共同勉勵互助合作,不但對處在這之中的個人有利,對學生的照顧也將會有加分效果。
肆、身心障礙者的親職教育
根據林淑玲(2001)透過與身心障礙者之座談與討論,統整身心障礙者親職教育如下:幫助身心障礙者之家長認識並瞭解其身心障礙子女的優點,相信子女的能力,並有適當的教養期望與態度、教養行為。身心障礙者父母對於正常子女的教養態度會影響正常子女對於障礙子女的互動與態度,因此也要教導身心障礙者父母學會省視自己對於非障礙子女的教養,是否因家有障礙兒而受到忽略或剝奪。
在特殊教育中,由於學生的特殊性,使得身心障礙學生的家長與教師的合作關係,更加複雜與重要(陳惠茹,2003)。以教育期限而言,親職教育是一種父母的繼續教育,課程的設計以短期為主。但是,參加單次的親職教育課程是不夠的,因為隨著子女年齡的增加,管教問題的變化,以及時空的推移,如何成為一位有效能的父母,便成為一門父母終身要學習的課程。而親職教育的研習內容,應視父母的需要,以及心理衛生預防層級而定(林家興;n.d)。
但是親職教育課程不是解決所有孩子問題的萬靈丹,在有限的時間和人力之下,它只能達到某一些特定的教育目標。通常親職若已出現問題,往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人是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扮演親職的角色,做中錯,錯中學,而累積了很多經驗法則。但萬丈高樓平地起,親子之間,心的距離往往會比實際的距離更加遙遠,沒有人願意讓親子關係降至冰點,很多人相當用心,但卻常常不得其門而入。若能找到適當的路,就不怕路遙遠,親職教育的路上,大家ㄧ起來學習(蘇森永,2005)。
父母對學校應有適當的態度,以合理的態度面對學校教育,主動與老師保持聯繫,不宜過度焦慮、過度要求或漠不關心。推展親職教育可以增進家長合理的對待學校的態度,培養家長正確的教養態度和有效的教養方法,以促進子女身心健全的發展,並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伍、護理師建立起另一道親師溝通的橋樑
在學校裡親師合作的諸多管道中,但是很少人提及護理人員的助力。而在從事實際護理工作中發現,在學童只是小病痛的護理照顧時,正是關懷最直接有效的時刻;而緊急傷病處理,不但是身心照顧的重要時刻也是親師關係危機的轉機。當護理人員妥善的緊急救護後,不但安撫學生
在本校情緒障礙、過動、精神疾患需要就診心智科的學童很多,筆者常看到父母因不了解或害怕病況而抗拒就醫;又因孩子的狀況,不被了解而心灰意冷、憤恨不平;有時,因孩子的失控與攻擊行為被〝告狀〞,(至少家長自己這樣認為),使得內心生氣防衛。在剛開學的時候,有一個高大的高職部學生天天不停快步或跑步、五至十分鐘就如廁、看到開著的門一定要把它關上,假若有人制止他,他一定使勁將你甩開並尖叫、看到剪刀或刀子就搶走並往自己身上劃。老師的壓力高漲情緒緊繃;但家長一口咬定學生星期假日在家裡行為很正常,他已經智障了,為什麼還要說他有病,當然拒絕學童看心智科。
在親師意見懸殊,兩者情緒都到了最高點,互相頗有怨言,衝突儼然即將引爆。大家都知道親師合作,首先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信任關係」,而護理師首先個別與
另外要與特殊教育人員共勉的是,雖然我們的業務繁忙、時間緊迫、壓力很大,遇到複雜度很高的個案,要先靜下心來想一想之後才採取行動,給自己一些時間與空間,給親師彼此一些時間和彈性及心理準備,接著需要給予積極關注、並確實處理問題。當結合同事或主管的力量時,不論是書面或口頭溝通都要即時,通常主管知悉已發生的事件或我們的處理方法和計畫,很容易能取得共識,因此他們會成為我們的後盾,同時也會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陸、結語-多加照顧這些天使寶貝
我可以肯定的說他們雖智障但非情障,我們給予的「安全」與「愛」,他/她皆能感受。他/她感受之後,則會自然流露並回饋出來,這是令人感動與欽佩的。在困難度較高的工作中,我發現了學生的諸多可愛,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哲理。在給予他們護理照顧,與他們互動的過程,學習到專業知識的運用,還需要加上自己瞬間的敏感度才能靈活運用專業技能,因此累積了很特殊的護理專業與人生經驗。
在我的工作中,中重度智能發展遲緩學生的〝無法控制〞、〝不願配合〞是常態;〝死命抗拒〞是正常,但是我要完成護理工作是〝必須〞是〝應該〞;所以學生的「信任」是我的秘訣。在每一次正式與非正式的接觸時,給他們真誠的對待,自然吸引小朋友的喜愛,再加上對環境的熟悉與平時努力的基礎,當他們喜歡見到我或喜歡到健康中心時,我的雄厚關係已經建立。無論語言的或非語言的、無論他聽懂或不懂,應用增強技術或軟硬兼施皆是可能奏效的方法。當他認得我時,已經對我有所信任,有時會令人意外而驚奇的合作。他們是需要特別照顧的天使寶貝。
這些美好的體驗,在我一天奔波忙錄精疲力竭時,還帶著喜悅的心回到溫暖的家。即便有時震憾、花盡心思或挫折,各種心情故事終究沉澱,學生的天真可愛仍然帶引自己逐步踏實。學生
參考文獻
林家興(n.d)。2005.1.16
取自:http://new.counsel.shsps.kh.edu.tw
林淑玲(2001)。身心障礙學習型家庭方案策略彙編。嘉義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陳惠如(2004)。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與教師之合作。台東特教,26-31。
楊建源(2004)。身心障礙者父母的生活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蘇森永(2005)。父母天生?—親職教育新思維。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四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