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高齡者教育育的策略與規劃
李奕昕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及醫療水準的提高,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地延長,高齡人口快速成長已成為社會一致的趨勢。隨著高齡人口佔總人口數比例的增加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的相關議題日益受到重視,而高齡者的教育也逐漸受到重視,高齡者教育在高齡化社會已成為一個重要且急迫的課題。因此,本研究將探討高齡化社會中高齡者教育的策略與規劃。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具有下列之目的:
(一)了解高齡者教育在高齡化社會的意義。
(二)探討高齡者教育之相關理論。
(三)提出我國高齡者教育之策略與規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方法,係採用文獻調查法,藉蒐集概覽相關的書籍、期刊、雜誌、學報各重要文獻,以獲得高齡者學習的基本概念,並探討相關理論,期能真正了解高齡者教育在高齡化社會的意義,進而提出高齡者教育之策略與規劃。
貳、名詞解釋
一、高齡者定義
高齡者的年齡劃分標準尚未一致,英美地區相關法令,一般以六十五歲為界定點,但有時亦包括60-65歲的高齡者。根據我國公務員退休法,內政部台灣地區人口統計顯示,均以六十五歲為老人的開始(教育部教育社會司,民80)。因此,高齡者一般係指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
二、高齡教育的定義
(一) 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所進行有系統、持續的學習活動,其目的在促進知識、態度、價值和技巧上的改變(教育部教育社會司,民80)。
(二) 廣義的含意:是指為一般人或特定人口所提供的有關老化過程與概念的教育(吳永銘,民87)。
(三) 狹義的定義:指高齡化過程中所必須獲得的身心健康與社會活動
之基本之能,以其老人在社會化有良好適應,它是終身教育的一
環,也是高齡者應享的基本權利( 乾源,民91)。
(四) D.A.Pterson認為高齡者教育的目的在擴增與應用有關高齡者以及教育領域既有的研究成果,以擴增老人的生活領域,提升高齡者生活品質的社會科學(林美和,民83)。
三、高齡化社會的定義
就學術的觀點,係指總人口數中有百分之七(或以上)達到六十五歲(或以上)的社會,就屬於人口老化的社會,也就是所謂的高齡化社會(沙依仁,民85)。
參、高齡者教育在高齡化社會的意義
一、人口結構問題
根據內政部(民91)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總人口數已從民國七十九年底的一百二十六萬人左右(佔總人口數百分之六點二二)增至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底的一百九十七萬人左右(佔總人口數百分之八點八一)。
從統計數據得知:台灣地區已在民國八十二年底(六十五歲以上總人口數約為一百四十九萬人八百零一人,佔總人口數百分之七點八三)達到高齡化社會之標準,亦即,依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我國已正式步入高齡化之社會結構。因此,在高齡化社會中提供高齡者教育,可以使逐漸高升的高齡人口有教育及學習的機會,使其可以適應變遷急速的社會,並學會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
二、生命餘年延長問題
隨著科技及醫學的發達,人類平均壽命逐漸延長,使得老年期幾乎佔滿了個體生命全程的三分之一,依據台灣的平均餘年水準,六十五歲的高齡者約有十五年的餘命,故提供高齡者教育可以使高齡者不斷地發展自我、擴展視野,瞭解社會並具有適應變遷、與時俱進之能力,透過學習,有助於老人重新確認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對高齡期的生涯發展有重大幫助、有助於高齡者完成在成年晚期應有的發展任務。
三、提昇國家生產力
行政院研討會更預測到2024年生產力人口與退休人口之比將為四比一,即四個生產人口負擔一位退休人口(白秀雄,民83),顯示出老年人口對我國的生產力有重大的影響,而高齡者已成為社會必須負擔的問題之一,因此提供高齡者教育,經由學習的過程使高齡者學習各種不同的技巧,使其創造及發展事業第二春,並提昇高齡者再度參與社會的能力,並開發高齡者的人力資源,藉此提昇高齡者在社會上的生產力及重要性。
四、提昇高齡者個人生活的能力
高齡者隨著年齡的增加,因為老化而引起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的變化,使得高齡者逐漸喪失健康、心智、社會地位權力及經濟上的優勢,使高齡者成為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但長久以來,教育的投資和最大受益者是兒童及青少年,彷彿學習只是年輕人的權力,高齡者教育反而被忽略且成為一件可有可無的是,使得原本處弱勢族群地位的高齡人口,不但缺乏教育及學習機會,更使其地位不受重視(蔡培村,民85)。
高齡者教育應該讓高齡者學習如何解決老化的問題,透過學習有助於高齡者重新確認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對高齡期的生涯發展有重大幫助、有助於高齡者完成在成年晚期應有的發展任務,並提昇其規劃晚年生涯及生活的能力,使高齡者不至於與社會脫節,並可以適應變遷的社會(陳清美,民90)。
肆、高齡者教育之相關理論
一、發展任務階段說(黃富順,民81)
(一)依據哈維赫斯特(R.J.Havighurst)的發展任務論,其認為某一年齡
的人能適度的做好該年齡應該做的事,就等於完成了社會要求他的發展任務,而老年其應有之任務為:
1.能夠調適逐漸老化的身體和健康。
2.能夠適應退休和減少經濟收入的生活。
3.能夠適應喪偶的生活。
4.參與一個親和的老年團體。
5.以更彈性的方式調適自己的社會角色。
6.安排一個身心健康的生活。
(二)艾利克森(E. Erikson)之社會發展論將個體的發展分為八個連續的發展階段,後三個階段著重於成年期的發展,包括: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與成年晚期。成年晚期的發展任務在於解決自我統整與悲觀絕望的心理社會危機,艾氏認為,當成人進入生命發展的最後階段,應認為他們的生活是統整與一致的,且必須接受自己的生活,並從中發覺意義。而且,艾氏也強調持續參與社會或學習活動,乃是晚年生活充滿活力的重要關鍵,因為藉由這些活動的參與,能讓高齡者有連貫性與整體性的感覺。此即凸顯高齡者參與高齡者教育的意義與價值(黃富順,民81)。
二、老化理論(黃富順,民84)
(一)生命週期理論
生命週期理論中強調老化過程只是人類生命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它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生命階段,就如同青少年時期與壯年時期般一樣,每個階段都只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罷了,老化只是在走完生命的一個階段所顯現出來的生理機能變化。
(二)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指出活動力對於一個老年人的影響程度是很大的,活動力大的老年人可以透過社會活動的參與而獲得較大的幸福感與滿足感,相對的身心上也會覺得較為年輕化與健康。在國內外有許多研究都顯示老年人身體、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與參與活動層次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社交活動與老年人所表現的活力,有很強的相關性。
(三)撤退理論
此一理論由國外學者在一九六一年所提出撤退理論。主張人們步入老年階段之後,將會逐漸地退出過去對他們而言很重要的職業生涯,也會相對減少以往年輕時所參與的許多商業活動。由這個理論看來,我們可以發現支持老年人的從職場上退出是必須且重要的,此一重大轉變也意味著權威地位以及家庭重責大任的轉移,高齡者能在有生之年將終生的棒子交給年輕的一代,完成下一代的佈局,也因此避免了老年人因永久的撤退-死亡,而影響到家庭甚至社會秩序的運作。換言之,老化的另一個社會目的是為了維持家庭及社會秩序的運作,以期增加世代交替的機會。
(四)持續理論
持續理論認為高齡者對於已經失去的社會角色,會想要以類似的角色型態去取代,持續地去維持與現行社會適應的模式,以這個理論來說,高齡者的生活及角色的確會改變,但是高齡者本身會企圖以替代的活動去穩定心理上的需求,以求得心靈上的肯定。由以上的理論模式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老年生活在身體與心理層面的改變,甚至於角色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也常會帶給高齡者許多衝擊,所以高齡者心理上的建設也就變得異常重要。
伍、高齡者教育的目的與功能
一、高齡者教育的目的
H.Y.McClusky認為老人教育的實施可以保護與改善老人的情境,有助於福利社會的實施(蔡培村,85)。D.A.Pterson認為老人教育的目的在擴增與應用有關老人以及教育領域既有的研究成果,以擴增老人的生活領域,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林美和,民83)。林美和(民83)認為老人教育的目的在擴增老年人的知識與技能,以增進其應付問題與適應社會的能力,始老人接受當前社會態度與政治結構所賦予的的社會地位,或政治結構地位。黃富順(民83)認為老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老人在知識、態度、價值和技巧上的改變。故綜合以上學者之意見,可歸納出高齡者教育之目的為:
(一)保護及改善高齡者的環境並擴增高齡者的生活領域
(二)提供高齡者社會參與的機會
(三)幫助高齡者的自我實現
(四)促進高齡者在知識、態度、價值和技巧上的改變並增進其解決問題與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高齡者教育的功能
D.A.Pterson認為老人教育是一種投資而非消費教育可幫助老人瞭解社會變遷、預期變遷和應付變遷;亦可使老人瞭解其身心的變化過程,更可幫助老人學習扮演新角色的技能,詳而言之,我們若從老人本身,社區家庭與社會發展三方面來分析,更能瞭解老人教育的功能所在(邱天助,民75)。
(一)對老人本身方面
成年後期是生命的動盪時期,老人教育課程可幫助老人學習如何學習、評估價值、克服成長的心理障礙,以發展一個完整的個體,故對老人本身而言有以下之功能:
1.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強化個人適應社會生活之能力。
2.啟發自身潛能,追求自我實現,享受閒暇生活,獲致精神慰藉。
3.老人教育可幫助老人瞭解疾病的發生原因及預防知識,治療方式,以維護老人的健康。
4.發揮「退而不休」之精神,追求「老有所用」之境界。
5.提升高齡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對社區家庭方面
1.經由老人在學習過程中,加強與家庭成員間之接觸,可減少「代溝」,增進家庭和樂關係。
2.經由老人的學習成效和輔導功能,可協助老人再就業或創業自力更生,減少社區家庭對老人的經濟負擔。
(三)對社會發展方面
老人並非是老人教育的唯一受益者,透過教育增進老人適應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適應不良的情況,對其家庭、親友或社會都可以減輕不少負擔,故推動高齡者教育對於社會發展有以下之功能:
1.高齡者教育可使得人力資源再開發,達到「人盡其才」之目標。
2.高齡者在高齡化社會發展中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可藉由高齡者教育提升國家生產力。
陸、我國高齡者教育之策略與規劃
規劃高齡者教育的策略時,我們必須先了解高齡者之生理與心理之特性及學習需求與學習特性,如此才能做有效性的規劃,並了解現階段高齡者教育實施之現況,如此才能做有效之策略規劃,進一步達到高齡者教育的目標。
一、高齡者所面臨的問題
(一)社交上
高齡者面臨子女長大離家的空巢期,以及配偶與朋友的死亡,因社交圈的縮小而變得失落與孤獨。
(二)生理上
高齡者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理功能逐漸老化,再加上生理疾病的增加,可能使高齡者心理受到衝擊。
(三)經濟上
由於高齡者退休之後收入銳減,沒有財務的支持,使得高齡者在經濟上沒有安全感。
(四)心理上
高齡者受到「沒有學習能力」的刻板印象所影響,認為參加學習活動對生活沒有助益,導致高齡者缺乏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此外,他們在學習中因害怕跟不上進度,進而產生壓力和緊張焦慮,使他們失去自信心,故減低其參與學習的意願。
二、高齡者的學習特性(陳清美,民90)
(一)自尊心強,學習信心低
一般而言,高齡者在參與學習活動,常顯現自尊心強,而學習信心低落的現象,高齡者在心理上一方面顯現自尊感,但另一方面在學習上卻表現相當的沒有信心。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抱持懷疑的態度;再則他們離開學習機構已久,當再度參加學習活動時,心理就會顯得相當害怕。
(二)學習以完成發展任務為目的
個體在某一發展階段均有一些任務要完成,故高齡者的學習,常以完成發展任務為其目的。而高齡者的發展任務大致相同,故學習上相同年齡一起學習,有助於發展任務的完成。
(三)學習動機主要在於認知興趣及社交關係
高齡者的學習動機,主要在於認知興趣與社交關係。這種動機取向,與成人以職業為取向的學習動機有相當大的不同。
(四)學習活動講求準確度而不在於速度
高齡者由於自尊心較強,故對學習活動的反應,要求正確、安全,沒有不良後果,因此對決定往往產生猶豫。此外,老年人由於年紀增加,已累積相當多的經驗,面對刺激時,往往有較多的選擇,故在作決定時,常有較多的考慮。他們對反應的要求,是準確度高於速度,故所需反應的時間較長。
(五)主動的參與學習
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是高齡者學習的重要學習特徵。高齡者的學習雖可藉由外在的因素激發,但畢竟是少數,而且這種外在的動機驅力,在參與學習活動之後,可能會迅速減低,而形成中途輟學。對於高齡者主動、自發的學習行為,宜以激發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與熱情,才能獲致比較理想的效果。
三、高齡者教育的實施特性
我國現階段高齡者教育,具有下列幾項特性:
(一)社會福利服務取向
(二)參與進修對象差異性大
(三)兼具多重功能
(四)實施內容與課程規劃以符合高齡者的需求與特性為依歸
四、我國高齡者教育的策略與規劃
(一)制訂完善的高齡教育有關法令及實施辦法
目前我國高齡教育屬於社會局福利範疇,大多由社會局統籌辦理,這對設立或實際推行高齡教育不夠有力和明確,故應增訂高齡者教育實施辦法及法規以利高齡者學習。
(二)提供多元的入學管道
由於邁入高齡化社會,故高齡者教育是政府目前首要重視的課題之一,政府應規劃完整之高齡者教育並擴大結合社會資源,提供高齡者多元化之學習管道,並採取學費優待或免費方式,激發鼓舞缺乏學習動機或缺乏學習能力的老人參與學習(楊國賜,民84)。
(三)採行多樣的課程及多元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習
為了因應高齡者的不同學習需求,課程規劃者應結合多元生活化的課程,符合老人的需求,並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例如小組討論、分組座談,及個別化教學,以促進高齡者參與學習。
(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高齡者在學習上表現相當的沒有信心,主要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抱持懷疑的態度;再者他們離開學習機構已久,當再度參加學習活動時,心理上就會顯得相當害怕,故應提供較不具威脅性的學習型態,以建立學習者信心。
(五)高齡者人力資源在開發
高齡者具有豐富的經驗,故應整合高齡者、政府與企業界的合作夥伴關係,以及年輕人與年長者雙向互動的學習夥伴關係,利用高齡者學習經驗的薪火相傳功能,傳遞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結合企業合作夥伴關係,擴充對高齡者的訓練及技能的發展(楊國賜,民84)。
(六)提升高齡者資訊素養
由發展趨勢可見電腦網路與學習科技是輔助學習活動的利器,年長者可以由此拓展更多學習空間,加上現今科技快速變遷的資訊社會,大部分的資訊藉由電腦網路、電視電子媒體傳輸,故應提升高齡者的資訊素養,使高齡者在家可隨時隨地獲得各種多元的資訊。
(七)在課程設計上採分齡及合齡的方式
高齡者偏好分齡的教學活動,因為分齡的學習較不具威脅性,可促進班級良好的學習氣氛,根據老年人的學習能力與程度分級開班,可避免老年人因為害怕而面臨失敗、挫折或覺得跟不上他人而放棄學習。而合齡的學習可增進兩代彼此的了解並可以促進兩者之間感情交流與知識經驗分享。故高齡者教育應針對其教學目的而採取不同的方式(陳清美,民92)。
(八)培養高齡者教育師資
從事高齡者教育專門人才應接受正式的教育與訓練,增加其專業素養,提昇教育服務的品質。
(九)將高齡者教育落實在社區
工業化、都市化帶來了人際間的疏離,社區教育意識可使居民有認同歸屬感,老人的參與可減少社會問題、增進社會和諧;而老人的活動主要場所為社區,故社區老人教育實施的基礎可運用社區發展的組織理念,以社區為範疇,運用社區廣泛資源,結合社區的人力、物力資源,組織社區老人,並推動社區老人教育,規劃老人的第二生涯,提昇老人服務社區之能力,運作社區組織與教育功能,建構學習形社區,發揮其合作、自主精神,促進老人與社區共同成長與發展。
柒、結論
目前台灣地區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的時代,高齡者的教育已成為成人教育的主流,而老年人的學習權在「終身學習年」中應受到大家的重視。故對高齡者的學習問題,一定要未雨綢繆,預先準備進入老年教育的領域;另一方面對於高齡者教育需求的迫切性,也需有所回應,進而提高高齡者學習的動機,並達成「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社會」的實現。
捌、參考書目
吳永銘(民87)。我國老人教育辦理現況暨發展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沙依仁(民85)。高齡學。台北:五南。
林美和(民83)。「教育老人學」的發展及其研究領域初探。輯於教育部社教司主編,老人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邱天助(民75)。我國老人教育的現況與改進之道。社教雙月刊,14,61-62。
邱天助(民75)。我國老人教育的現況與改進之道。社教雙月刊,14,61-62。
陳清美(民90)。高齡者的學習特性。成人教育雙月刊,63,45-50。
陳清美(民92)高齡者學習組織的合齡與分齡的初探。成人教育雙月刊,72,22-30。
黃富順(民81)。成人心理。台北:台北空大。
黃富順(民83)。老人教育的意義、目的及其發展。輯於教育部社教司主編,老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4)。老化與健康。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民84)。當前台灣地區地區老人教育政策與展望。台灣教育,535,4-12。
教育部教育社會司(民80)。老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乾源(民91)。國民中小學辦理日間高齡者教育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