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領導觀點談高職導師班級經營之研究

許翠華

彰化師範大學技職行政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一、緒論

近年來,面對國內外經濟自由化、貿易國際化、科技尖端化及政治民主化等趨勢的急遽變化,深深的影響到教育制度的發展。少子化的問題,學生來源之不足,都在考驗高職學校該如何提升學校競爭,以吸引學生及家長對高職教育的信心,並選擇接受高職教育。高根據95年1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www.stat.gov.tw) ,顯示產業之就業市場持續復甦,未來更需要基層服務人員,尤其高職商業類科的畢業生人數正增加中,其就業率隨之提升。高職學校即在培育基礎技術人才,因此,高職商科學生應該把握在學期間努力充實,期能做到畢業即就業。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風潮下,家長、學生及社會大眾對於教育品質與教育績效,產生高度重視與深切期許,教師的工作是面對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績效,也同時面對著「典範變革」「未來趨勢」的創新責任,因此,如果透過「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的展現,在教師教學的場域中提升教師的專業表現,進而促進高職教育品質的提升陳木金,2006)。良好的班級經營可以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為、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而言,有效的班級經營更可以凝聚學生對班級的向心力、歸屬感,讓學生沐在溫暖的班級氣氛中,樂於學習;更進一步,班級經營的終極目標則在於使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有自治自律的能力 (陳木金,2006) 。根據張以儒(2001)研究認為綜合高中教師轉型與交易領導行為表現良好,且以轉型領導最高。藉由轉型領導理論應用在教學活動及班級經營中,將有助益學校的發展與成長。

 

二、轉型領導

民主時代的領導,是一種影響力的發揮,本尊重人性、發展個性的原則,使屬員自動自發、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分工合作、共處事功,這種民主的領導方式,已是時代的潮流趨勢,也是中外人心的普遍期望(柯進雄,1993)。學校領導就是在學校環境中,藉著學校行政者影響力的發揮,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而有效的達成學校組織目標的一種歷程或行為(蔡進雄,1993) 。教師領導最直接影響的是班級和學生,教師的領導風格也會影響班級氣氛及班級成就(蔡進雄,2004)。目前研究領導的趨勢,較向於魅力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及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尤其採用轉型領導之行政主管,可透過領導提升部屬成為主動的、積極的自我實現者,改變部屬的價值觀念,提升機關的倫理水準(蕭武桐,1998)。轉型領導者常較能發揮領導效能,帶領組織發展與協助組織適應環境的變遷,而且轉型領導有助於教育的革新與進步(Bass,1985; Bryman,1992;Silins,1994) 。秦夢群(1997)也認為要使學校起死回生或大放光彩,一定要實施轉型領導。由此可見,轉型領導是一種很新的領導概念,它強調變革的領導型式,已成為領導研究的主流。

() 轉型領導的定義

轉型有蛻變革新之涵義,不僅是組織結構之改變,更是價值觀念上的成長,亦即轉型兼顧組織實務與成員價值之革新(范熾文,2006)。最早提出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sdership)的概念是由J. M. Burns於1978年首先提出。轉型領導不在於控制,而是領導他人通往更高層次之判斷與自我管理( Snauwaert,1993:7 ; Avolio,1994) 。根據國內外學者或研究者對轉型領導的論點如表2-1:

2-1轉型領導的論點

作者/年代

論點

Burns/1978

轉型領導是領導者與成員相互提升道德價值及滿足至較高層次需求的歷程。

Peter & Waterman/1982

轉型領導是領導的本質,是建立在人類的需求上,同時也強調組織的目的,所以領導者需有遠見

Conger /1988

轉型領導是一個能提出共同願景,授權部屬,為部屬設有挑戰性的工作,且具有正面性及鼓舞性的領導者。

Yukl/2002

領導者本身具有領導魅力與遠景實現之能力,運用鼓舞激勵之方式,塑造成員的認知與協調溝通來達成組織之目標。

彭昌盛/1993

轉型領導是影響組織成員,促其在態度與基本假定上產生改變,並建立對組織任務、目標、策略等的承諾。

林合懋/1995

轉型領導是指追求卓越,促進革新,並讓組織與成員轉變成功的主管領導行為。

張慶勳/1997

領導者以前瞻性的遠景及個人魅力,運用各種激勵的策略,激勵部屬提升工作動機及工作滿意感,以使部屬更加努力工作的一種領導。

蔡進雄/2000

轉型領導是領導者藉著個人魅力及建立願景,運用各種激勵策略,提升部屬工作態度,以激發部屬對工作更加努力的一種領導。

陳嘉惠/2001

轉型領導是教師藉由個人的魅力,與班級前瞻性的遠見,與學生進行理性的溝通與良性的互動,並運用各種激勵策略,激發學生智能與創造力,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滿足感,進而造成班級學習文化的革新。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參考相關資料整理而成

綜合上述學者之觀點,本研究將「導師轉型領導」詮釋為「導師藉由個人獨特魅力與影響力,企圖激發學生的強烈學習動機,以透過共同遠景、激勵鼓舞、啟發才智、個別關懷等各種激勵的策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學業之滿意度,以實現遠景的一種領導行為。其意涵為:

1. 建立願景:本研究是指導師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與眼見,塑建班級共同願景,作為課程、教學與學習的指引與方向,並得到學生們的認同與承諾,且與學生分享並能預見班級未來之發展,並將願景傳遞給學生。

2. 魅力影響:指導師具有活力,發揮個人特質或行為,在親和力或言談舉止間吸引學生,贏得學生的認同與支持,進而成為學 生崇拜學習的對象,因此產生強烈的向心力。

3. 激勵鼓舞:指導師運用激勵鼓舞策略,使學生對班級產生一股向心力,而自發努力,並鼓勵學生見賢思齊,精益求精,朝向成

                        功努力。

4. 啟發才智:指導師具有高度的智識涵養,鼓勵學生以創新的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藉由導師以身作則,追求新知,影響學

                        生並帶動學習風氣。

5. 個別關懷:指導師關心每位學生個別差異、獨特性需求,主動聆聽學生心聲,解決困難,並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

 

三、班級經營

由於高職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背景,其社會化的程度不同,加上學生本身的個別差異,也就形成不同的班級文化,西諺有句話說:「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可見老師在班級經營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麼的重要;再者老師所傳授的教學課題、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都需在教室中運作,由此可知班級經營是複雜又繁瑣的,所以良好的管理,可以控制複雜性;有效率的領導,可以帶動班級的革新。本研究藉由班級經營的文獻探討及相關研究,提昇班級經營效能,教出五育兼備的好學生與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提升教育成效所不可或缺的主因,為研究的重點。

() 班級經營之內涵

中外學者對於「班級經營」之論述不勝枚舉,茲說明如下:如表2-2

2-2班級經營之內涵

作者/年代

論點

E.T.Emmer/1987

班級經營視為教師一連串的行為和活動,主要在培養學生班級活動的參與感與合作性

Froyen/1988

教師在班級情境中以有效的方式或技巧,以增進學生有效的學習及呈現良好的行為,而能協助學生增加學識技能,提高學業成就以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措施

Brophy/1987

教師創造與維持學習環境,以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採取的管理行動,有安排教室環境,建立常規、啟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提高學生注意力

Jones & Jones/1990

教師解學生個體發展知識,遏止學生不良行為,啟發學生學習動機,提昇學習效果及預防班級經營問題的方法

Burden/1995

在建立與維持可使教室整體運作的系統,並非在處罰學生的錯誤行為,而是要求規範內的行為

方炳林/1976

是教師或師生共同處理教室中人、事、物的因素,使教室成為適合學習的環境,便於達成教學目標。

張振成/1995

班級經營是以班級為單位,以導師為中心,以科學的方法及人性化的理念,配合社會的需求、學校的目標、家長的期望,透過導師做適當的規劃推動,達到建全學生身心發展的目標。

王文科/1996

教師為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以求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而對學習情境的佈置、學生學習行為的控制、秩序的維持,所做的處理方法或技術。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參考相關資料整理而成

總合上述國內外專家學者之觀點與班級經營之內涵分析結果,本研究者將班級經營之內涵分為「班級輔導經營」、「班級行政經營」、「班級教學經營」、「班級常規經營」、「班級學習環境經營」、「親師關係經營」、「班級氣氛經營」等七項。其內涵為:

1. 班級輔導經營:班級輔導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教育歷程,主要是在幫助高職學生了解與發展個人潛能,促進學習及生活方面的適應,運用溝通與回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人格獲得建全的發展,班級輔導的目的,是在幫助個人自我實現,並使高職學生恢復自信心;由於有些職校學生畢業及就業,因此職業輔導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有些學生有繼續升學之意願,因此提供學業輔導,有其必要性;輔導的內容可分為學業輔導、職業輔導及生活輔導三項,輔導的實施應依對象需求不同,採取不同的輔導方法,靈活運用,使高職的學生認識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並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2. 班級行政經營:班級是學校組成的基本單位,也是學校教育活動實施的基礎。班級行政是指在導師運用計劃、執行、考核的步驟,指導班級學生完成自治組織與各項教育活動,以提昇學習興趣,增進學習效果,發展健全人格,完成教育目標,並促進學校發展。行政經營包含學生入學註冊、建立學生資料認識學生、座位安排、生活照顧、班訂定、各項競賽、學生問題處理、安排班級行事曆及協助學校行政工作、校令轉達等。

3. 班級教學經營:行政經營是增進學生學習的利器,但是班級教學經營是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範圍包括了課程設計、教材選擇、安排課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潛在課程等。

4. 班級常規經營:常規的經營主要在引導、掌控學生班級行為,矯正不良行為,不在於處罰,而是教導學生能自我約束,使學生行為表現符合學效期望,而成為品性端正的人。在班級中常訂定的規則有:教室禮節、教室公約、教室秩序等,用意是輔導學生實踐日常生活規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有效的教學須建立在良好的教學常規管理上,班級秩序常規的建立與執行。

5. 班級學習環境經營: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能夠發揮境教效果,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態度的養成及學習成就的增進,有莫大的助益,因此,高職導師應該提供學生開放的空間、充足的資訊設備、適當的學習區域,良好的活動場所等,以便對不同個別差異學生予以適當教育。

6. 親師關係經營:親師關係包含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師生互動關係情形,教師在班級經營中難免遇到學生之問題,可能自己無法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尋求家長的協助,主動與家長聯繫。Holden(1989)認為良好的師生互動在剛開始教學時是班級經營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所謂良好的師生互動,是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需求,並提供適合的教材,使學生能集中注意力,教師隨時掌控班上秩序,用師生間語言或非語言的溝通,予以矯正或阻止,避免不必要的問題發生。

7. 班級氣氛 :班級氣氛乃是班級師生或學生彼此之間產生交互作用影響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氣氛。這種獨特的班級氣氛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結果。有:師生關係與學習、教師教導方式與班級氣氛、學生同儕團體中的人際關係等。

(二)班級經營效能原則

班級經營的內容繁瑣而複雜,如何能有條不紊的運作,須講求原則與方法,以提升班級經營之績效。黃德祥提出班級經營效能需要具備五項原則,各原則關係如圖2-1

 

2-1提昇班級效能之五個層面

資料來源:黃德祥(1996c),頁235

因此高職導師班級經營效能須具備下列之原則:

1.建立起明確的班級目標

2.善用領導魅力、智力刺激、個人關懷等導師領導行為,凝聚班級向心力

3.領導者應採取民主的作風原則,讓學生養成自主自律良好行為

4.應該尊重學生個別發展與開發學生的潛能原則

5.適時適地的輔導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親、師、生關係注重聯繫溝通原則

6.塑造有班級特色的班風、教師於教學、管理上創新原則

7.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達到教育的目標

(三)班級經營的功能

班級經營的功能消極的除了控制班級秩序、防止學生產生違規的行為外,積極的可讓學生自動自發提高學習成效,高職班級經營的功能有:

1.創造師生良性互動。

2.指引學生正確價值觀,促成人格發展;塑造願景,訂定學生未來的生涯發展。

3.凝聚班級的向心力,激發同學學習動機。

4.同儕之間相互關懷,形成優良的班級文化。

5.導正學生行為觀念,提昇自我約束力及自省能力。

(四)有效能的班級經營

Emmer, Evertson與Anderson(1980) 發現有效能的班級經營具有下列特徵:(1) 行為管理方面:能有效將班級規則教導學生,並隨時注意學生的行為,當學生有違規行為時,能馬上給予制止。 (2)教學管理:能充分掌握教學目標、妥善規劃教學活動、活動的轉換流暢、時間掌控得宜、注重個別學生的學習。 (3)教室環境的佈置與規劃:能妥善更動課桌椅利用空間不讓外界的環境限制影響學生。(4)滿足學生心理需求:重視學生對班級的感受,營造愉悅的班級氣氛,同時課程多樣化,教材符合學生的興趣。(5)教師特質:能傾聽學生的心聲,關心學生。

Emmer, Evertson與Anderson之敘述可知,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者包含有教師的人格特質、教師的班級領導。而教師的班級領導則包括教學的經營、環境的規劃、班級氣氛、時間管理、常規經營及關懷學生。

Cooper(1990)提出教師在班級經營中扮演著決策者(decision maker)的角色,他認為一個良好的決策過程,有助於學生更有效的學習,也可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決策過程包括了計畫、策略及評量,根據此教學過程提出決策者的能力模式,如圖2-2:

教師能力領域

 

 

2-2教導式決策教學者相關能力過程型態

資料來源:Cooper(1990)p.9.

由上圖可知,形成有效能的班級經營需要有導師的領導,導師應具備有:學習及人類行為理論知識、良好學習態度的培養、主要學科相關知識、教學技巧實務演練等的能力,教學過程透過計畫、策略實施、評量,並透過對學生的態度與成就作評量,使班級經營更為有效。

 

四、結論

影響班級經營之良充滿錯綜複雜的因素,因此建議:(1)教師可透過練習得有效的班級經營技巧,因為教師特質隱含的是教師身教,更道出教師為一專業的訴求(2)教師班級經營信念、班級經營知識、班級經營策略、教學信念、教師知識管理能力等影響班級經營效能,所以導師應善用轉型領導行為,選擇適當而有效的策略,因人、事、時、地、物彈性運用,以提昇班級經營效能(3)著重師資培育、協助教師人格發展與經驗成長, 培養教師成為能主動求知、具教學熱情、專業自覺等特質的反省實踐者(4)宜加重領導技巧的相關課程、鼓勵高職教師參加進修、並辦理高職班級經營相關研習,強化高職教師專業能力。

高職學生在人生的發展上正值青少年的轉折期,需要導師、學校、教育單位同時關心、注重,了解導師問題所在,協助解決問題,促進導師專業成長,才能提升班級之經營效能。

 

參考文獻

1. 王文科(1996) 。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 方炳林(1976) 。 普通教學法。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3. 林合懋(1995) 。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換型領導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 柯進雄(1993) 。學校行政領導研究。台中:台聯。

5. 秦夢群(1997) 。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6. 陳木金(2006) 。從班級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34-62。

7. 陳嘉惠(2001) 。國小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學生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 范熾文(2006) 。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1-22。

9. 彭昌盛(1993) 。轉換型領導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0. 黃德祥(1996c) 。班級經營效能的增進。載於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219-233)。台北:三民。

11. 張慶勳(1997) 。學校組織轉化領導。高雄:復文

12. 張振成(1995) 。班級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4)。14-17。

13. 張以儒(2001)。綜合高中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4. 蔡進雄(1993) 。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師大書苑。

15. 蔡進雄(2000) 。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

16. 蔡進雄(2004. ) 。教師領導的趨勢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59,92-98。

17. 蕭武桐(1998) 。行政倫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8.  Avolio, B. J. (1994). The Alliance of Total Quality and the Full Rnge of Leadership. In B. M. Bass and B. J.  Avolio( Eds.),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pp.121-145).Thousand OAKS,CA:Sage.

19.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20. Brophy,J.(1987).Socialization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advance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Enhancing: Motivation,5,181-210.

21. Bryman,A.(1992).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21. Burden, P. R.(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Methods to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struction. New York: Longman.

22.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23.Conger, J.A. (1988). Charismatic Leadership.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24. Cooper, J .M.(1990).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4th ed.). Canada: D. C. Heath and Company.

25. Emmer, E.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M.T.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437-446). Oxford : Pegramon Press.

26. Emmer , E. T. Evertson , C. M.,&Anderson, L. M. (1980).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year.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0(5), 219-231.

27. Froyen, L. A.(1988). Classroom  Management :Empower tescher-leaders. Columbus, OH: Merrill Publishing Co.

28.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0).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Motivating and managing students. (3rd ed.). Boston,MA: Allyn & Bacon.

29. Peter, T.J. & Waterman, R.H. (1982).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 New York: Harper & Row.

30. Silins,H .C. (199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improvement outcome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5(3),272-298. 

31. Snauwaert, D. T.(1993). Democracy, education, and governance: A development concep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32. www.stat.gov.tw

33. Yukl(2002). Yukl,G.A.(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