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之探討
陳志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1.前言
傳統教學的型態,大概就是一個空間、一塊大黑板、一位在講台授課的老師、一群在座位上聆聽的學生。隨著電腦科技的深入家庭及網路的普及,教學方式將有新的風貌,根據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臺閩地區家戶電腦普及率為76.2%,在連網率方面,臺閩地區目前有66.6%的家戶連網(資策會ACI-IDEA-FIND/經濟部工業局「電信平台應用發展推動計畫」)。因此不同於傳統教學方式的「網路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應運而生,也是目前實施中及可行性較高的另一種教學方式。從其演進的歷程來看可以追溯一八四○年代英國所實施的函授教學,雖然當時沒有網路,可是已經搭起師生時空隔閡的橋樑且沒有教室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文獻中已有很多關於網路教學的作法與成效之研究,本文將討論網路教學理論,期能推動利用「網路教學」進行教學。
2.「網路教學」的演進:
網路教學是「遠距教學」(Distance Education)的一種方式,雖然遠距教學早在一八四○年代已存在,但是隨著電腦科技及網路的興起,從早期的函授、廣播、電視教學方式逐漸被網路取代,形成最方便的一種遠距教學方式(表1)。
表1.遠距教學的演進
遠距教學演進模式 |
主要教學媒體 |
媒介方式 |
互動性 |
函授教學模式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
印刷式教材 |
郵寄 |
無 |
影音教學模式 (Multimedia Education) |
錄影帶、錄音帶 |
郵寄、販賣 |
無 |
電子學習教學模式 (Telelearning Education) |
電腦教學軟體、電視廣播、電傳視訊 |
販賣、無線電 |
差 |
彈性教學模式 (Flexible Learning ) |
互動式教學軟體、線上網路教學 |
販賣、網路 |
良 |
3.網路教學的定義:
進一步探討網路教學時得先釐清遠距教學與網路教學的差異,就如以上所述「網路教學」是「遠距教學」的一種方式。簡單的說「遠距教學」並沒有定義固定的傳送媒介方式,而「網路教學」清楚地表示得利用網際網路當媒介。也可以說「網路教學」是目前「遠距教學」的主流。
4.理想的網路教學環境具備要素
一個理想的網路學習環境應具備以下五項要素:(林奇賢,民87)。
(1)線上課程:課程的設計必須以學習活動為導向,不單是將教學文件放在網路上供學習者閱讀而已。課程的內容應具互動性、多媒體內容、超連結功能為基本課程設計。而課程內容的正確性也是必須的。
(2)線上測驗:教學評量是教學的一部份,又由於每個學生有其個別的特質。透過多媒體呈現的線上測驗可以給學習者適性的回饋。
(3)虛擬教室:所謂虛擬教室是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習者與教師的互動工具,學習者可以藉它來進行討論、觀摩與合作學習,教師也可以藉它來進行學習輔導。網路學習環境畢竟與傳統學校情境不同,既然是一種教學活動就得根據教學理論進行規劃與設計,而設計的主要原則就是互動性。
(4)教學管理:基本教學管理的功能應能記載學習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歷程,而學習者的學習成就也應能加以記錄及分析並提供相關資訊給老師。
(5)學習工具:係學習者在網路學習環境學習過程當中的輔助性功能,例如一些工具軟體或檢索站內資源功能。
5.網路教學的理論與課程設計
5.1網路教學理論
在網路教學最常運用到的教學理論有建構理論、情境學習論及合作學習論。當設計者將上述理論融入教學平台設計,將使整個網路教學平台更臻完善。
(1)建構理論(Constructivism
Theory)
建構主義是一種知識論的理論,強調透過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試圖將所獲得的資訊與其原有的知識與信念取得聯結,進而改變先前原有的概念。而建構主義亦以適應來描述知識的建構過程,取代傳統上將知識視為真理的說法,唯有透過學習者的經驗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才能確認知識的適存性。(劉宏文,民88)。由於網路教學學習者必須於網路上進行學習,除了網路教學系統的輔助功能外,有關資料的搜集、課程的學習及同學中的互動都得靠自己,所以許多獲得的知識是經過自己統整之後所得來的。
然而每個人的學習歷程及經驗不同產生個別差異很大,知識建構的過程也不一樣,在傳統教學情境中教師很難滿足每個學生的個別需求,但在網際網路的訊息連結環境中提供超鏈結(Hyperlink)功能協助學習者組織知識,就有如人類大腦的思考模式,所以網路教學是落實建構主義教學的最佳利器。
(2)情境學習論(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需要融入實際社會文化與脈絡情境中,方能建構出有意義的知識。其要點為:強調學習情境的重要性、重視主動探索操作與經驗學習學習、強調學習活動的真實純正性、重視學習互動參與和分享、重視學習者從邊緣參與到核心參與的涵化(enculturation)學習過程以及提倡認知學徒制的教學模式等。王春展(民85)。在網路教學環境中,我們可以運用電腦來模擬情境,加上網路環境的無遠弗屆之優越互動性及生動活潑之多媒體效果,必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網路教學環境。
(3)合作學習論(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合作學習的精神是使學習者經由小組間的諮詢及其它互動而主動投入學習的過程,其強調學習者以互動的方式進行溝通並以學習者為中心。透過小組的合作方式,並由教師或其他較有經驗的學習者來扮演教練的角色,提供學習者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並引導學習者主動學習和參與小組討論。整個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中,相互協調與合作來完成他們共同的目標。現在網路上流行以blog建立學習社群,如果好好利用是一個實惠的教育平台。身為一個教師如果能充分運用的話,透過blog師生可以有良好的互動,它也可以當成教學網頁。例如教師可隨時更新公告,提供最新資訊,也可將優良作品公開發表,讓學生互相觀摩、交流。另外學生可以在此提問,作為補充上課時間不足的方式。更進一步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其他教師分享,這種網路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教學上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若能發揮合作學習的精神則能提高教學品質與成效。
5.2網路教學的課程設計
網路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活動就得設計課程與實施,圖1代表介面設計(interface design)的要素,有了教學內容(Content)以後,可以透過介面設計來達到一些特定的目標,把介面設計套用到網路教學,就有很多想像的空間了。
圖1.介面設計的要素
(http://www.nathan.com/thoughts/unified/2.html)
圖2是一個教學設計決策的非線性模型,可以應用在網路教學課程設計。中間是確認學習者的需求及目標,緊臨在外是課程設計要素(如學習者特性、資源、傳送系統、教學策略、成果評估、教學目標及教材內容),整個課程設計要素包含在一個動態框架,並適時的做評量及修正。
圖2.互動式媒體決策模型(Ehrlich/Reynolds,2002)
6.網路教學的實施
網路教學的應用方式,針對不同的對象與不同的內容,在實施上也採用不同的方式,而目前最常見的模式分為同步網路教學與非同步網路教學兩種:
6.1同步網路教學(Synchronous Course Delivery)強調的是一種即時的資訊傳輸,意即所有參與者(包括教師)必須在同一時間透過網際網路系統進行互動。但是並非每一種課程都適合利用同步網路教學,例如實驗課程或技術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需要很清楚的進行觀察,個別的學習歷程有差異,遠端的教師難以因材施教或協助每位學習者,這樣看來似乎同步網路教學的效果不理想,不過我們可以從個別的學習目標來考量是否適合運用同步網路教學(Hofman 2004):
(1)參與的學習者是否散佈各地?假如本來就集中在同一個地方,似乎沒有必要使用同步網路教學。
(2)學習內容是否比較固定不變?假如學習內容會持續改變,專門為此發展非同步的龐大教材可能不符效益,考慮直接進行同步教學比較有效益。
(3)課程是否會持續而且經常的開設?假如課程不會持續而且經常的開設,則發展完整的非同步教學教材可能不符效益,直接進行同步教學比較經濟。
(4)學習者是否絕對需要與教學者直接即時互動?假如需要的話,勢必需要同步教學。
(5)學習者之間需要什麼樣的互動模式?假如需要的話,勢必需要同步教學。
6.2非同步網路教學(Asynchronous Course Delivery)將學習內容長時間放置在教學網站上,學習者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隨時可上網學習獲取新知稱為非同步網路教學,這也是目前網路教學中最常用的方式。圖3顯示Gilly Salmon提出的非同步網路教學的five-stage model,代表學習者在非同步網路教學學習的發展過程,假如在教學上能充份了解這樣的特性,就可以在不同的階段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使學習者得到最好的學習輔助。
圖3.five-stage model(Gilly
Salmon,2004)http://www.atimod.com/e-tivities/5stage.shtml
7.結論
無論是同步或非同步網路教學,透過網路教學帶來的不僅是多樣化的學習機會,更帶來了新的學習選擇;有別於老師為中心的模式,改以學習者為中心,透過視訊及多媒體技術,老師與學生可以在不同地點互動學習,只要連上網際網路,老師與學生就可以跳脫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創造一個使學生無時(any time)無地(any where)都能進行學習的空間,達到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效果。
8.參考文獻
1.林奇賢(民87)。網路學習環境之設計及應用。資訊與教育。頁24-50。,
2.蔡振昆(民90)。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中山大學資管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7-30。
3.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民89)
。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頁163-191。
4.江憲坤、林志豪(民88)。群體合作學習機制在WEB教學環境上的探討。大業學報。第八卷,第二期。
5.中山網路大學。網路教學概論。http://cu.nsysu.edu.tw/10001door/book/a04.htm
6.王春展(民85)。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頁53-71。
7.顏春煌(民95)。同步網路教學的設計與經營。空大學訊(364)。頁127-136。
8.顏春煌(民95)。非同步的網路教學。空大學訊(363)。頁82-83。
9.Nathan
Shedroff,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
http://www.nathan.com/thoughts/unified/2.html。
10.Diane Berger
Ehrlich ,(2002)
,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Interactivity Factory for a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5(1) , 48-49.
11. McLaughlin T.
F. , & Vacha, E. F. (1992) ,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 19, 66-68.
12. Gilly Salmon,(2004),five-stage
model, http://www.atimod.com/e-tivities/5stag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