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黃幼幸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緒論

俗云:『養兒方知父母恩 』,這是我在生產之後照顧自己第一個孩子時的深刻體驗。在生產前,我從來不知道家裡多了一個娃兒,竟然能將我們原本甜蜜愜意的兩人世界在一夕之間瓦解;我也從來不知道沈浸在尿布、奶瓶的日子竟然如此繁忙。從此我對婚姻的滿意度也下降了(陳姿勳,2001),而育兒的重擔開始壓在我的身上,我的生活也從此改變……。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歷經辛苦十月懷胎後,好不容易生下小寶寶的媽媽,在生產後,大多數會覺得不安與焦躁,這是因為產後體內荷爾蒙濃度急劇改變,不僅身體機能尚未恢復正常,還得分神去照顧只會哇哇大哭的小寶寶,常導致情绪上的不穩定(陳伊伶,2004),加上初為人母角色的轉換及生活重心調整,常有角色上的心理糾葛與矛盾,這些不習慣新生命的必經階段都會影響婦女產後的身心狀況,因此也很容易導致產後憂鬱的情況。

產後憂鬱中,又以「輕微產後憂鬱」最常見,臨床上高達七成的新手媽媽有類似症狀,主要是在生產後一星期時為最高(王怡文,2004),新手媽媽會出現情緒起伏、焦慮、失眠、煩躁易怒、容易掉淚的情形,不過大都在兩個星期內症狀會逐漸改善,這時候最需要家人的支持與鼓勵。

而另一種則是「產後重鬱症」,通常在生產之後的幾個星期到幾個月之間出現,患者會有情緒沮喪、凡事提不起勁、食慾減退、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及動作遲緩、無助及失落感、罪惡感、自覺無價值、常常抱怨身體不適、重複出現自殺的念頭,時常感到沒有辦法勝任為人母的責任,有些媽媽會出現想要傷害嬰兒的想法,這種想法甚至在腦中盤旋,揮之不去,嚴重的案例甚至真的會出現殺害嬰兒的行為(高千雅,2003)。這些困擾都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功能,使母親無法妥善照顧寶寶,甚至會出現輕生的想法,必須積極治療,若未接受治療,症狀容易慢性化,也會對母子關係及孩子的心智發展也有負面影響。

而國外也有相關的研究,有研究顯示母親的憂鬱症對兒童的注意力缺失問題是有關連的,其關連性是由環境中的負因子所造成,尤其是生活壓力、婚姻問題及低社經地位對兒童的影響更明顯(Feruusson1993)。國內則有研究以十四個月大的嬰兒做研究,其研究結果指出當母親有憂鬱症時,女嬰幼兒可能會出現比較多的逃避型行為和解組行為;當母親有焦慮與憂鬱症時,男嬰幼兒可能會出現較多的阻抗行為和解組行為(劉培鈴,2002)。

由此可見母親若有憂鬱症的話,對其孩子的影響將是非常大且深遠的,所以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其壓力大,產生憂鬱症狀的機會也比較大,因此對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其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的研究重要性可見一斑。

剛生產完的媽媽要除了要面對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的問題之外,還要注意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和認知發展狀況,由於兒童在三歲以前是智力、認知、語言能力等發展最迅速的階段(林登圳,2003),因此,母親對嬰幼兒的照顧更是馬虎不得。

職業婦女在短短的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除了要適應為人母的角色外,還得趁此空檔休養身體,而且產假之後即將恢復上班,也得預先做準備,因此其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研究者在探討相關文獻後發現:國內外與母親親職壓力相關之研究中,大多著重於特殊需求兒童的親職壓力研究,而一般兒童的母親親職壓力研究有任文香(1995)以育有學齡前幼兒的母親為對象和洪榮正(2003)育有國小子女的職業婦女為對象,並沒有研究對於育有嬰兒職業婦女的母親親職壓力加以探討,而研究者目前正處於此一時期,對於此時期的母親親職壓力感受特別深。研究者認為已婚職業婦女在同時面對孩子處於嬰兒期的親職壓力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之下,極容易產生身體的疲倦和心理上的不適應,許多的衝突也會因而產生,對其婚姻及家庭的影響甚鉅,因此針對育有嬰兒的職業婦女,所面臨的各種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確有其研究之必要。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在於:

一、瞭解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其親職壓力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其親職壓力因應方式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其因應方式之相關。

五、探討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之背景變項與因應方式對其親職壓力之預測程度。

六、探討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之背景變項與親職壓力因素對其親職壓力因應方式之

預測程度。

 

第二節 待答問題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之待答問題:

一、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之現況為何?其因應方式為何?

二、家有嬰幼的職業婦女其親職壓力是否因其人口背景變項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原生家庭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三、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其親職壓力因應方式是否因其人口背景變項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原生家庭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四、探討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其因應方式是否相關?

五、探討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之背景變項與因應方式對其親職壓力之預測程度為何?

六、 探討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之背景變項與親職壓力因素對其親職壓力因應方式之

預測程度為何?

 

第三節 名詞界定

為便於閱讀者的理解,以下將對本研究的幾個重要名詞提出解釋以釐清其範圍:

一、嬰兒

此處所指的嬰兒包括新生兒期(出生至二週),嬰兒期(二週至二歲),即皮亞傑認知發展論(1970)中的感覺動作期階段,此時嬰兒憑感覺與動作來認識週圍的世界,極需要大人的照顧與協助。

二、職業婦女

本研究所指之職業婦女係指育有0~2歲嬰兒並有全職或兼職工作之女性。

三、親職壓力

「親職壓力」即是在扮演父母角色時,所遭遇的壓力,並不包含其他角色及事件所引發的壓力(Tam, K. K., Chan, Y. C., & Wong, C. M.,1994)。在臨床心理學者 Abidin, R.R.1990)的臨床工作中發現許多父母對身為父母、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極大的壓力,稱為親職壓力,包括親子愁苦 、親子互動失調及難養育的小孩等三方面。這種壓力會受到其個人的人格特質、親子互動關係、子女特質及家庭情境因素的影響。其操作定義為嬰兒母親在親職壓力量表的得分。

四、因應方式

因應是一種複雜的概念,包括社會支持、認知評價、信念、承諾和問題解決策略等要素(洪珮婷,2001)。Lazarus Folkman1984)定義「因應」是當個體評估他的外在事件與內在狀態,耗損個人資源或已超過、危及個人資源所能負荷的狀況時,個體不斷改變認知與行 動以符合這種要求的努力,因應也是動態的,當壓力情境改變時,因應行為也自然會改變。在任文香(1995)的報告中將因應策略定義為「指母親面對親職壓力時,為避免焦慮或受傷害所做的反應,其因應行為,即為因應策略。」而其操作定義為嬰兒母親在壓力調適量表的得分。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有哪些親職壓力,及其因應的方式為何?並試圖預測不同背景變項與因應方式的親職壓力以及預測不同背景變項與親職壓力因素的親職壓力因應方式。受限於研究者之時間、資源及經濟因素,本研究有以下的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僅限於雲林縣育有0~2歲的嬰兒之職業婦女,不包括育有3歲以上孩子之職業婦女,因為研究者無法針對全台灣育有0~2歲的嬰兒之職業婦女進行隨機抽樣調查,且由於抽樣的方式擬採便利取樣及滾雪球抽樣,樣本的代表性有所限制,研究結果的推論宜謹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職壓力的相關研究

一、壓力理論

後來也有一些學者對於壓力也紛紛提出不同的定義,如Selye1956年提出的,他認為壓力是有機體面對外在或威脅或病源時的抗拒反應結果,他也最早將「壓力」一詞引進社會科學的領域中,因此被尊稱為壓力之父(朱明謙,2000)。

 

 

 

 

 

在臨床心理學家Abidin, R. R. 1976年提出親職壓力概念之中,有關教養子女壓力的研究都包含在家庭生活壓力的探討之中(任文香,1995),所以在此先探討家庭生活壓力的模式,Hill1949) 提出的「ABC-X」模式(如圖2-1)多被用於解釋家庭壓力的模式與因應。其中A因素代表壓力源(stressor--指有足夠力量導致家庭系統發生變化的生活事件,壓力源本身為中性的。B因素則代表資源(resource--指當面臨壓力源時,家庭所能運用的各種資源,包括個人資源、社會資源及家庭系統資源等各種因應資源。C因素則代表認知(perception--指家庭對壓力源所賦予的定義和意義。X因素代表壓力(stress--指家庭所處的一種不穩定狀態。其結果可能給家庭帶來嚴重的危機,但家庭也可能克服壓力源,恢復常態或更加成長。

2-1.  Hill Roney之家庭壓力的ABC-X模式(引自任文香,1995p.8

所以,就上述壓力模式的分析中,「壓力」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其中「X」是「ABC」三者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壓力事件是否造成家庭危機,端視於家庭系統或個人所擁有資源及對該壓力事件所賦予之認知意義,方能決定壓力本身是否對家庭或個人產生影響。

美國學術界從七十年代以後才開始研究一般家庭一定會面臨到或經過的常態壓力,這些壓力包含結婚、生子、幼齡兒童期、中年夫妻與青少年、老年家庭與退休等,這些壓力具有普遍性及可預料性,也足以導至家庭系統發生變化(林國亮,1992)。

二、親職壓力

親職壓力是一種特殊的壓力,指父母在履行父母角色及親子互動歷程中,受到其個人的人格特質、親子互動關係不良、子女特質及家庭情境因素的影響而感受到的壓力稱之為親職壓力(Abidin1992)。早期親職壓力被視為家庭生活壓力中的一種。直到Abidin1976〉時才將有關於子女教養與互動的親職壓力從家庭生活壓力中獨立出來,建構了親職壓力模式並據此發展出了親職壓力量表(任文香,1995)。國內學者羅國英(2000)亦針對親職壓力作一定義:親職壓力是指父母對於自己是否已經善盡職責所產生的各種疑惑、焦慮、擔憂、自責或疲憊的感受。該定義著重於父母教養子女過程中主觀的感受與焦慮,無論是對個人本身或子女行為,只要是認為力有未迨即會產生親職壓力的感受。其主要的壓力內涵之一是失職的焦慮、困惑或自責。其次則是在盡心盡力之後,卻發現成果遠不如預期的失望、不滿、焦慮或無力感。

親子互動是親職壓力重要的影響因素。Abidin認為親職壓力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扮演一種複雜的交互作用;相對的,親職壓力也被視為一種激發父母去尋求資源的重要因素(Abidin1990)。Shriver1998)則認為有些父母欠缺處理孩子問題的技巧,特別是孩子的發展需求與行為,有些則是在孩子溝通與回饋使用了不適當的方式(引自Kwok Wong2000),產生親子互動失調,引發父母親的親職壓力。因此,親子互動品質在親職壓力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Lazarus則認為,親職壓力是知覺到家庭網絡中的特別緊張狀態(extra tension),且此緊張狀態足以擾亂家庭之平衡(引自Mouton & Tuma, 1988)。這樣的緊張狀態可能是由家庭內部或外部的個人或事件所引起。由於壓力是一種感受,所以當母親感覺到其可用的資源,不足以處理有關母親角色的改變及其需求時,此時她所知覺到的感受,即為親職壓力(Mulsow, Caldera, Pursley, Reifman, & Huston, 2002)。

也有研究者將親職壓力定義為:父母在對於父母角色行使或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因親子不同之特質或其他外在文化社會規範等情境因素,造成父母自責、焦慮與困難,自覺未能善盡父母之職責,所造成的內心感受(洪榮正,2003)。

許學政(2005)也有研究雙親家庭的母親親職壓力,其研究結果顯示,雙親家庭的母親整體的親職壓力低於中間分數,表示其感受到較低的親職壓力,如果父親能給予母親在子女教養上支持與合作協助,肯定其親職能力與作為,不僅可以減低母親的親職壓力,同時也會形成良好的家庭互動關係。

 

第二節  嬰兒母親的親職壓力的相關研究

    成為親職之際正是個體生命週期的一個重大轉換點,這時候在自我心理感覺的變化上自我動力、認同感及適應力都呈現緊張現象,此時婦女們呈現逐漸增強的情緒障礙、喜怒無常和依賴性(Cowan & Cowan, 1993)。這時的婦女會面臨夫妻角色衝突及溝通失調的情況(蔡秋雄,2003)。而母親遇到嬰幼兒哭鬧不安時會產生「經歷內心之千頭萬緒」、「體驗母職角色扮演之甘苦」、「承攬重責之煎熬」及「感受家庭失衡之無奈」(陳伊伶,2004)。在傳統對於母親的角色是等同於在家中負責照顧、養育工作的人,也就是要能好好養育子女,滿足孩子對健康、安全、舒適與情感的需求(洪袖珍,2001),才算是盡到了一個母親的最基本責任。而這樣的概念即使到現在仍然沒變,從學校列為教科書的「親職教育」書籍或其他坊間所出版有關教養的書籍,我們仍能清楚看到將女性視為主要的照顧負責人,而且女性不論是否有外出工作,都應將「模範母親」視為其必須盡量達成的目標(黃心怡,1999),所以對於已婚女性來說不論就業與否,背負著育兒壓力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胡幼慧,1996   

嬰兒在生活上的照顧在四歲以前包括生活照顧、教導學習、常規教導和溫暖鼓

勵四方面:

(一)生活照顧

在嬰幼兒時期發展,孩子最主要的就是身體上的成長,和各種生活能力的產生,

從最初必須完全仰賴照顧者的照顧,到慢慢會開始學習自己進食和大小便,以及生活自理的能力。所以為了讓孩子能順利成長,照顧者需要提供孩子1.生活起居照顧,包含孩子的飲食、清潔、裝扮等。2、必要的疾病照顧護和預防。3.保護孩子生活和遊戲上的安全(Bornstein,1995)。

(二)學習刺激

在嬰幼兒時期剛開始孩子只會哭和笑,九個月則開始呀呀學語開始說一些單字

詞,而一直到四歲時孩子已經能用簡單的字句表達自己的意思,不僅如此孩子也開始從獨處到開始學習利用肢體和語言來與他人互動(劉金花,2001),所以照顧者在這過程中最需要提供的是:1、 帶領孩子接觸週遭的人、事、物,使其認識和瞭解其生活的環境。2、 照顧者積極的與孩子互動,一起聊天或遊戲。3、替孩子尋求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讓孩子有機會聽到大人的說話,從中模仿學習語言和互動能力。4、製造機會讓孩子與同儕一起玩,使孩子能實際的去應用所學得的技能。

(三)常規教導

在嬰幼兒期,孩子透過語言、認知和生活常規和自理能力的學習, 使其能順利的發展且能獲得應有的能力,都是需要照顧者從旁引導和教導(Bornstein,1995),在這個時期照顧者必須提供:1、與孩子互相遊戲積極促進孩子各個部份的發展。2、教導孩子各種生活自理能力,如:大小便訓練、收拾東西。3、引導和提供孩子模仿和學習必要的禮儀和規範。4、以身作則成為孩子良好的楷模。5、給予孩子合理的獎勵和處罰(李丹,1997

(四)溫暖鼓勵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心理上最主要的發展就是:尋求照顧者的照顧和保護以便能安心的探索世界,會對特定的照顧者產生依附形情感和信任感,和開始自主探索學習,並進而學習到自我控制及增強自信心。所以照顧者在這過程中需提供孩子:1、穩定的照顧和情感表達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依附關係。2、經常觸摸和擁抱孩子,增進觸覺刺激以及增加與孩子的情感。3、積極的互動和交談來瞭解孩子的情緒並協

助孩子解決負向情緒。4、對於孩子的學習和遊戲給予支持和鼓勵讓孩子有信心來

學習(李丹,1997)。

由上述發現,在嬰幼兒期照顧者必須提供孩子這麼多的照顧需求,再加上家

有嬰兒的職業婦女尚有工作及其他家務的壓力,所以其壓力可說是相當大的。

 

第三節  職業婦女親職壓力的相關研究

職業婦女在處理日常生活需求上實際付出的時間要比非職業婦女多,工作負荷量大,也感受到較多的生活壓力。雖然今日婦女就業普遍,家務分工問題還是職業婦女主要壓力源之一,尤其在孩子出生之後,育兒勞務更是多了許多負擔。而母職對許多婦女而言,雖產生滿足感,但也帶來了壓力。Sharpe等都談到一個傳統觀念︰母職是成為女人的本質。女性也會從家庭、同儕中得到必須成為母親的社會壓力(轉引自BerrymanThorpe & Windridge1995)。

對職業婦女而言,子女教養是家庭中蠻大的壓力源(井敏珠,民81)。職業婦女當媽媽之後發現生命更加豐富,但生活也因小孩出生後變複雜。即使從工作中得到許多滿意感,以及獲得對家庭而言很重要的收入,但是處於家庭與工作之間,同時被要求作為一個「工作者」與「母親」也可能導致心理壓力與沮喪(HendersonLee & Birdsall1993Mason & Duberstein1992Ozer1995Ross & Mirowsky1988)。

有研究者發現職業婦女的工作、妻子、母親的角色壓力對她們生活壓力的影響比家庭主婦(母親妻子兩種角色)的影響力大(陳秋塋,1991)。已婚職業婦女在生活中常感受到另一個普遍的壓力就是時間、精力與體力上的負荷過重,工作與家庭雙方面必須完成的工作份量太多,時間不夠處理家事等等(鄭忍嬌,民78)。也有研究顯示,已婚職業婦女的親職壓力來源可大約分為:個人因素(如人格特質、職業等等)、小孩因素(如小孩本身特質、身心狀況、年齡、數目等等)、配偶因素(如親職角色、工作分攤)、外在因素(如家庭系統、職業、社會文化的影響)等(陳思穎,2002)。當女性就業的經濟需求因素較為和緩時,她們逐漸發現了一種不同於家庭主婦生涯的感覺— 有別於傳統刻板印象之工作能力被肯定、成就感、自信心,與自我理想的追求,女性越來越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越來越有自信與勇氣選擇自己的人生。不過工作與家庭的壓力也會隨之而來。

 

第四節 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因應方式的相關研究

職業婦女身處於家庭與工作的天平中,如何面對壓力之因應與處理就成為職業婦女研究的重要課題。孩子雖然帶給母親一種滿足感,但對於處理家庭與工作間或家庭與孩子間的壓力瑣事,卻可能使母親導致心理壓力與沮喪(Ozer1995)。

社會支持網絡在母親的親職壓力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會支持有助於職業婦女緩衝工作與角色衝突,社會網絡的接觸更有助於父母角色功能的發揮(Belsky1984)。

因應資源不僅來自外在系統,內在動力對於親職壓力的紓解也有很大的助益。母親本身對母職的認知與實踐,更是影響親職壓力大小的關鍵,因此心態的轉變而感受到的正向感覺也是一種因應策略,而保有「自我意識」,而減輕母職帶來的自我迷失感,逐漸能在擺盪中求取平衡。(陳思穎,2002)。

也有研究者指出職業婦女最常使用之親職壓力因應方式有「接納現實情境」、「主動面對問題」)與「尋求問題解決」,最少使用的是「負面情緒反應」及「逃避隱藏情緒」(洪榮正,200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瞭解職業婦女教養嬰兒所面臨之親職壓力及其因應方式情形。以雲林縣育有嬰兒期(0-2歲)階段子女之職業婦女母親為研究對象。依據相關文獻之探討,擬定本研究之架構與方法。採問卷調查法,用以了解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其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本章依據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第二章相關文獻探討,分為六節探討其研究方法,依序為: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變項與測量、第三節研究假設、第四節研究對象、第五節研究工具、第六節研究實施程序、第七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結果,擬定研究架構如下:

 

 

 

 

 

 

 

 

 

 

 

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變項與測量

一、母親背景變項

(一)年齡   

        將年齡區分為「20歲以下」、「21-30歲」、「31-40歲」、「41歲以上」共四類。

(二)職位

        分為「管理階層」和「非管理階層」兩類。

(三)職業類別

        分為「專業」和「非專業」兩類。

(四)教育程度

        分為「國中(含)以下」、「高中職」、「大專院校」及「研究所以上」等四個選項。

(五)工作狀況

       分為「正常上下班」、「需經常輪班」及「上班時間不固定」三個選項。

二、家庭變項

(一)孩子性別

      分為「男性」、「女性」二類。

(二)育有子女數

      分為「育有一名子女」、「育有二名子女」、「育有三名子女」、「育有四名子女以上」四類。

(三)家庭總收入

      分為「3萬元以下」、「3~6萬元」、「6~10萬元」、「10萬元以上」四類。

(四)托育負擔

     分為「非常沈重」、「沈重」、「普通」、「輕負擔」四類。

(五)社會支持

      分為「一種以下」、「二種」、「三種以上」三類。

(六)對丈夫期望落差

      分為「好很多」、「好」、「差不多」、「有點差」「差很多」共五類。

 

三、家有嬰兒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的評價量表內容與預試施測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量表擬參考洪榮正(2003)編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因應量表改編適合評估家有嬰幼兒母親的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的量表,預計將量表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基本資料包含母親背景變項〈母親年齡、職位高低、職業類別、教育程度、工作狀況等〉與家庭背景變項〈孩子性別、子女數、家庭總收入、托育負擔、社會支持之取得與對丈夫之期望落差等〉基本變項。

第二部份為職業婦女親職壓力量表,擬從「母親角色挫折」、「夫妻角色衝突

」、「夫妻溝通失調」、「親子互動失調」與「社會孤離感受」等五向度,並得總加成為「整體親職壓力」,代表職業婦女之親職壓力。

第三部份為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因應量表,擬從「主動面對問題」、「尋求問題解決」、「情緒認知調整」、「負面情緒反應」、「接納現實情境」與「逃避隱藏情緒」等六項主要的壓力因應方式為架構加以編擬量表。

〈二〉預試施測

預試試卷初步編製完成後,為了解其適切與否乃進行預試。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本研究共有以下個研究假設:

假設一、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會因人口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

假設二、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因應方式會因人口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

假設三、家有嬰兒的職業婦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有相關。

假設四、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背景變項、親職壓力對因應方式具有預測力。

假設五、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背景變項、因應方式對親職壓力具有預測力。

 

第四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雲林縣家中育有嬰幼兒的職業婦女為母群體。考慮到問卷回收率及廢卷問題,擬最少抽取500位受試者為樣本。

在抽樣方法方面,礙於研究限制,擬採用滾雪球及便利抽樣,利用紙本方式發放問卷。問卷回收將持續至回收卷數達到500份為止。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擬以研究者改編的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依據研究架構,將人口背景變項、對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的評價、對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因應方式的評價等變項分述如下:

一、對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的評價

    採改編的家有嬰幼兒母親的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的量表,計分方式採Likert五點式記分方法,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程度。計分方向為反向,分別給予54321分。得分愈高,代表其親職壓力愈大。包括「母親角色挫折」、「夫妻角色衝突」、「夫妻溝通失調」、「親子互動失調」與「社會孤離感受」等五向度,並得總加成為「整體親職壓力」,代表職業婦女之親職壓力。

二、對家有嬰兒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因應方式的評價

家有嬰兒母親的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的量表,計分方式採Likert五點式計分方式,由「從不如此」到「總是如此」,分別給予12345分。得分愈高者,代表該因應方式使用愈多愈頻繁,在各因素上的平均得分即代表各類因應方式的使用多寡,分數愈高表示愈常使用該類因應方式,平均數愈高代表愈傾向使用該因應方式。

 

第六節 研究實施程序

研究者於200510月初開始蒐集職業婦女及親職壓力等相關文獻,並據以撰寫研究計畫,擬於計畫審查之後完成測量工具的改編。由於擬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測量工具為研究者參考洪榮正(2003)編的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因應量表再行改編,因此需進行預試及因素分析以確定正式問卷。待正式問卷確定後,擬以雲林縣家中育有嬰兒的職業婦女為研究對象,於20063月份進行問卷的正式施測。問卷將以紙本郵寄或親自發放方式;為提高回收率,郵寄問卷將一律附回郵信封,施測時間預計兩個月。預計於20064月進行問卷之統計與結果分析,同年6月完成本研究。實施計畫見附錄之甘特圖。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正式施測所得之問卷先篩檢應答不全、前後答案不一致、或者是勾選答案有明顯反應趨向者,再將回收可用之問卷加以編碼並輸入電腦,經檢核輸入答案無誤之後,使用統計套裝軟體SPSS10.0進行資料分析,並針對待答問題提出合適的統計方法來分析。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怡文(2004)。縱貫性研究:孕產婦憂鬱之影響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台北。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

朱明謙(2000)。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

李丹(1997)。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林登圳(2003)。台中市嬰幼兒居家健康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學院,台中。

林國亮(1992)。現代社會中的華人家庭壓力。第一屆家庭生活教育研討會專輯,東海大學幸福家庭研究推廣中心發行。

胡幼慧(1996)。質性方法—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胡幼慧。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洪袖珍(2001)。媽媽來讀書:母職實踐與讀書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洪珮婷(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

洪榮正(2003)。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

 

高千雅(2003)。談產後婦女心理問題與精神疾病。取於20051220日。取自:http://www.tahsda.org.tw/article/news.php?title1=%BA%EB%AF%AB%AC%EC%2F%A4%DF%A8%AD%AC%EC&id=17&name=psychiatry

黃心怡(1999)。高職「親職教育」課程之研究—從多元文化觀點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陳伊伶(2004)。母親經歷嬰幼兒哭鬧不安之經驗及需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台北。

陳秋瑩(1991)。台北市已婚婦女的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及焦慮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陽明醫學院,台北。

陳思穎(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

陳姿勳(2001)。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許學政(2005)。雙親家庭母親之親職壓力及其與共親職、人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

鄭忍嬌(1989)。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自我狀態、適應方式對身心健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師範大學,台北。

劉金花(2001)。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蔡秋雄(2003)。「成為親職」歷程中家庭的壓力與調適。教師之友,441),68-74

劉培鈴(2002)。母親的憂鬱症與焦慮症對其十四個月幼兒依附型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

羅國英(2000)。母親教養期望與親職壓力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知覺的關聯-兼談學業成就於其中的角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35-72

 

外文部分

 

Abidin, R.R.(1990).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The stresses of parenting.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4, 298-301.

Abidin, R. R.(1992). The determinant of paren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214, 407-412.

Belsky, J.(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Berryman, J. ; Thorpe, K. & Windridge, K. (1995). Older mothers: Conception,

    pregnancy and birth after 35. London: Pandora.

Bornstein M. H. (1995).Parenting Infants. Handbook of Parenting. V1.Mahwah,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Cowan, P.A. & Cowan, C. P.1993. Changes in Marriage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Must we blame the baby ? In G.Y. Michael & W. a. Goldberg (Ed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114-154.

Feruusson DM. Lynskey MT.1993 The effects of maternal depression on child conduct disorder and attention deficit behaviours. Social Psychiatry &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83, 116-123.

Henderson, L. W.; Lee, V. E., & Birdsall, W. C. (1993). Attitudes towards

    employment of mothers of preschoolers: Implications for child care. Child and

Youth Care Forum, 22, 23-42.

Kwok, S., Wong, D. (2000). Mental health of parents with young children in Hong Kongthe roles of parenting stress and parenting self-efficacy.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20005, 57-65. 

Lazarus, R.S.,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Springer Pub.Co.

Mason, K. O. & Duberstein, L. (1992). Consequences of child care for parents' well-

being. In A. Booth (ed.), Child care in the 1990s: Trends and consequences

, 127-158. Hillsdale, NJ: Erlbaum.

Mouton, P. Y., & Tuma, J. M. (1988). Stress, locus of control, and role satisfaction in clinic and control mother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7(3), 217-224.

Mulsow, M., Caldera, Y. M., Pursley, M., Reifman, A., & Huston, A. C. (2002). Multilevel factors influencing maternal stres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64(4), 944-956.

 

Ozer, E. M.(1995). The impact of childcare responsibility and self-efficacy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professional working mother.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9,315-334.

Ross, C. E. & Mirowsky, J. (1988). Child care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to wives'

    employment.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9, 127-138.

Tam, K. K., Chan, Y. C., & Wong, C. M. (1994). Validation of the parenting stress index among chinese mother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2(3), 211-223.

 

附錄一

研究進度表—甘特圖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