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資源整合之觀點看社區家庭教育

沈秀貞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一、前言

    由於社會時代的快速變遷、資訊科技的蓬勃發達,對於家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這股無法逃避的時代趨勢已對台灣的家庭造成衝擊,導致台灣的家庭型態與結構已經大大不同於以往,由以前較單純的大家庭轉變為現在的多元家庭,例如:雙薪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分居家庭.同性戀家庭等,若就家庭系統內的人際相處而言,關係簡化許多,家庭教育理應較為簡單,但是從現今的新聞媒體的報導中卻也得知,現今的家庭問題仍在逐漸增多中,這是一項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科技傳播的發達,意味著家庭教育資源的豐富,例如:書刊雜誌提供的各種資訊、廣播和電視媒體的報導與討論,但在此同時,家庭問題不只增多,卻也越來越嚴重,更常讓人感到無助與焦慮,我想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即是不懂得尋找適合的家庭教育資源!畢竟現在的家庭支持系統已經若以往的大家族時代,可以提供足夠的需求,所以,現今家庭的支持系統較為薄弱,故,適時為家庭尋找有利的家庭資源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加強社會資源整合與運用,以發揮其最大功效,促進個體與家庭成員的最大福祉,已漸成為當前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之

 

二、社區家庭教育

(一)社區家庭教育的意函

      社區家庭教育係指是由學校或民間結合社區內的人、物、錢等資源,經由社區內的成員共同籌畫、參與和學習,使社區成員具備其所需的知能,如獲得服務,以增進家庭幸福,達成社會和諧(單小琳,民84)。早期的家庭教育多由較狭義的觀點觀之,例如畢誠(民83)認為家庭教育是家庭中實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子孫輩進行的教育,同時也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教育的意含也漸漸加入與社會的關係,由較廣義的觀點來看,黃意舒(民81)認為家庭教育是一種人與人或人與結構之間的關係及相互影響。家庭教育是可以發生在家庭之內的教育,包括家人之間的互動及相互影響及成長,也可以發生在家庭與之外的教育,即家庭之外的人或社會結構(如大眾傳播、社教機構或福利機構)所產生的影響,可以促進個人之社會化、文化習俗學習及個人生命週期的發展。甚至到最後階段即擴展至終身學習的觀點,故,家庭教育法第二條即界定:「家庭教育,係指為家庭中所有成員所提供的各種增進教育功能的學習活動。」由上述可得知,家庭教育不是只有侷限在家庭內,而是要展至社區、社會,當然實施家庭教育最快而有效的方法即由社區內著手,故,藉由家庭所處的社區,善用社區內的資源,對於家庭的協助、問題的解決、幸福的增進,有著相當大的功效。

(二)推動社區家庭教育的工作模式

      堆動家庭教育最有力的著力點之當是社區,而其中扮演著積極行動者角色莫過於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鄭麗珍,陳麗文(民81)根據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的經驗,歸納出推動社區家庭教育行動理念、行動策略、行動困境等議題。1. 推動社區家庭教育的網絡分析觀點,共有七個層面:(1)行動者(2)關係(3)結構(4)體制化(5)行動建構規則:包括部門規劃、平行規劃(6)權力關係(7)行動者的策略。2. 推動社區家庭教育的工作模式:這是一種區域發展模式,在縱的方面包括籌畫期、培

訓期、推動期;橫的方面則須依社區發展的行動理念、行動策略,來整合當地的人力、物力、財力的資源。

 

三、推動社區家庭教育的資源網絡

(一)社區學習資源

    「資源」(resource)按韋氏大字典的解釋為供給、支持或幫助的來源,特別是個人所擁有而保存者(劉弘煌,2000)。翁毓秀(1987)將社區資源分為物質資源與非物質資源。物質資源又分為天然資源、物力、財力及活動空間;非物質資源又分為人力資源、知識與技術、組織及結構、協調與合作精神、社區意識等。林萬億(1992)把社區資源區分為:人、物、錢、專業知識、組織與關係五類。Rhodes1988)進一步指出網絡間的資源可以分為五種:一、權威(authority):指一種決定政策方向或授權給其他組織、團體的權利;二、資金(money):即一個組織的財力;三、正當性(legitimacy):指一個組織是否有民意基礎,或能否代表某一群人的權益;四、資訊(information):包括制定政策所需的各種資訊與取得資訊的能力;五、組織(organization):包括人員、技術、土地、硬體設施與設備。AtkinsonM. M. and WilliamD.C.1989)(張菀珍,2001

    由上綜而觀之,社區學習資源概可分為:

    1. 人力資源:社區內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可以提供知識、技能、時間、勞力皆可屬之

    2. 物力資源:可以幫助社區裡的人學習、成長、進步的各項器材與物品皆屬之。

    3. 財力資源:可供作為辦理各項社區學習的資金皆屬之。

    4. 場地資源:可工作社區人員學習成長的廠所皆屬之。

(二)資源整合

    整合理論源於Tunnies 的社區型組織(gemeinscha-ft)與社會型組織(gesellschaft)爾幹(Durkheim)的機械連帶(mechanicsolidarity)與有機連帶(organic solidarity)等觀念,強調社會分工建立在功能的互賴與互補兩大原則。高淑青(民90)指出所謂資源整合即評估與選擇現有或創造出來的社區資源,篩選初期有利於家庭生活教育方案推展的可用人力、物力和財力,發揮整併崇組的創造能力,對資源加以統籌運用。但在社會分工的趨勢下,組織間功能分化常導致資源相對缺乏,而須藉彼此間目標的調整,並藉互賴與互補功能來整合既有資源與爭取更多資源,以達成共同的目標。此外,增長(growth)、任務(mission)、及技術(technology)的整合,對一個健全組織的發展更屬必要(Hiple,1987)。「資源整合」有下列五個內涵:1. 整合「整合」:此一名詞通常表示整體的意思,使部份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to make whole)(McKechnie,1976)2. 協調:所謂組織間的協調(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係指一種過程,透過此種過程,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組織使用既有的決策規則,或另創決策規則以應付共有的工作環境(Roger &Whetten,1983)3. 合作:合作常與協調互用,唯深究其義,仍有相異之處,一般而言,協調比合作更正式,常常帶有契約式的同意性質及形式,由相關的組織針對共同控制的資源設定一套彼此同意的分配標準;而作則指在缺乏正式法規的情況下組織之間所建立的非正式互惠措施(江岷欽,1993)4. 協同:「協同」與「合作」經常互用,兩者的意義也很類似,通常被定義為一種過程,係指為了要達成共同的目標,兩個或更多個參與者一起共事。在工作的過程中,參與者會協助其他單位達到同一目標,彼此交往有較密切的聯繫,保持友好的關(Hvinden,1994)5. 合併兩個原本是分開的實體,被聯合成一個組織,形成更大的實體,隸屬在同一管理部門之下,此種不同單位的聯合稱之為「合併」(Hvinden,1994)。資源整合應包含水平與垂直的連結以達到分工合作的效果,其中水平的連結是指以服務機構為中心,為滿足家庭需求或解決家庭危機,而進行橫向協調與合作一方面垂直的連結則牽涉到與機構間的關係與互動,重視與政府行政機關或與公、私部門機構間的夥伴關係與網絡結合,高淑清(民90)。

社區中雖然擁有自己所屬的人力、物力、財力、場所等等資源,但是在辦理相關社區家庭教育活動時,仍會有資源欠缺的情形產生,此外,若能積極的主動找尋更好的協助,對於社區各家庭來說,可謂是有幫助的,故,資源整合在社區間來說是重要的。

(三)社區資源整合模式

    1. 社區成人教育機構體系整合的模式

      所謂「社區成人教育資源」主要是指社區內各組織體系中,有助於滿足社區成人學習需求的人力、財力、物力及資訊等資源元庚鮮,1999:67

    2. 成人教育資源整合之規劃模式

      依據「確立機構宗旨」-「資源需求分析」-「匯聚需求與利益」-「規劃整合方案」-「資源調配」-「實施合作方案」-「整合成果分享」-「結束活動規劃」的次序,配合方案的評鑑、修正,責任的歸屬、經費分擔和細節的調度,以形成成人教育資源整合的規劃模式(張珍,2001

    3. 人類服務輸送體系

      Souber1983)提出,主要是將各自為政的服務機構連結起來,並建立資源整合的制度化方式,形成完整的服務網路。

    4. 社會教育輔導體系

      由王秋絨(1994)提出,主要是在組織、研究及機構協調上作整體規劃及資源運用,以達成專業目標。

    5. 學校資源與社區發展的結合模式

      由陳鼎元(1995)提出,主要對學校與社區互為可用的資源加以界定,並且強調學校與社區發展協會之間,應根據社區需求的優先順序,及配合整個環境的特質共擬整合方案。

    6. 策略聯盟資源整合模式

      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的理念源自一九七年代以後,美國企業界受到日本企業的強力挑戰,造成部分企業相繼關門,甚至有些知名企業也受到空前的壓力,於是有企業管理專家,乃發展出策略聯盟的管理理論,以協助各企業維持原有競爭優勢。其目的就是在透過合作關係,共同化解本身缺點、強化本身優點,以提升整體的競爭力為主(吳清山、林天祐,2001)

      吳清山、林天祐(2001)指出策略聯盟多數採取垂直式、水平式與混合式的策略聯盟模式。茲分述如下(蔡東利2003):1.垂直式的策略聯盟是指與具有互補功能的不同企業建立夥伴關係,以提升研發功能與產銷合作;如建教合作、產銷合作、擴大服務項目等。2.水平式的策略聯盟是指結合類似功能的企業,有效運用資源,以擴大服務層面,如連鎖店方式。3.混合式策略聯盟是指兼具水平式與垂直式的策略聯盟,以全面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綜合各領域學理可提供為社區學習資源整合之合作機制,歸納成下列四種模式:

1. 資源中心模式:由公部門成立社區學習資源中心組織,專責調各社區教育機構,提供自己 所有之資源或活動策略資訊,建置成一個資源整合網絡中心平台,並由資源中心組織專責運作各機構之資源整合與運用。

2. 加盟店模式:由兩個以上社區教育機構,簽訂連鎖加盟合作契約,各機構所共同或各自 劃之活動及相關資源,得提供各加盟機構共同推展或共享。一家製作,各家共同分享。)

3. 雙邊合作模式:由兩個社區教育機構共同簽訂合作契約,共同合作規劃、推展活動及分擔活動經費,共享相關資源。

4. 策略聯盟模式:主要是引用企業界策略聯盟的理念,把社區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區公私機構或組織,在保有其組織個體各自獨立自主之特性中,提供自己優勢條件之資源或活動策略,透過整合及合作關係,發展出彼此之間最有效的組織互惠、利益兼顧、資源分享、經營策略互補以及經營績效提昇的一種共贏模式。

 

四、家庭教育與社區資源整合

    針對家庭教育與社會資源的整合,陳思,何淑(民90)提以下建議:1. 機構、團體提供情感支持:經由需求評估,了解家庭實際需要,提供相關協助,幫助其順利因應困境。機構與相關單位應主動出擊,走入社會去尋訪。2. 托育、養老機構的實質支持:社會資源在此分面應該以提供實質支持為主,例如托兒所的廣泛設立、養老機構的合法化與品質追求…3. 法令政策的保障:….例如保障勞工請育嬰假的權利、相關補助的設立…4. 傳播媒體的宣導5. 其他:社會機構間的彼此的整合與交流。我認為筆者提出的建議都是很有建設性的,尤其是找出需求點,到底家庭的需求在哪?再針對現況去協助,其搭的建議也都是具有相當的可行性,例如現今日漸嚴重的托兒與老人照顧問題,若相關單位能從資源整合的觀點來著手,並考量問題源頭,並用最實際的做法來執行,對於家庭而言是一大福音!而從中可得知家庭教育中心在期間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他要能主動走入家庭、並且整合資源後提供家庭所需的資源。

 

五、家庭教育與社區資源整合的實例探討

(一)國外做法

      1. 美國:1967年提出社區的成員服務計畫,到1981年,美國已有200個社區加入此

      行列,計畫中包括的要項:教導計畫、家長與社區的參與、綜合性服務、發展成員。計畫中可發現:(1)家長是擁護者(2)家長是決策者(3)家長是教師(4)家長是學習者。這個計畫很明顯的即是整合家庭與學校的資源,並運用人力資源,達到讓孩子成為主動學習、終身閱讀者。

      2. 日本:1987年提出「新井戶端會議」的家庭教育實施方案,日本文部並在1990

      起編列十一億多的家庭教育經費,而全國都、道、縣也編列十八億多經費,辦理活動主要有:講座、親子活動、臨近團體的教育活動..

(二)國內做法

      1. 雲林家庭教育中心

      教育部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並解決日益嚴重之家庭問題及青少年犯罪比率增高之現象,依據第六次全國教育教育會議,積極加強辦理推行家庭教育,以強化親職教育功能,協助國民建立完整、幸福、健康的家庭生活。

      七十六年十月教育部與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於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乃於台灣省各縣市商,為全面推展親職教育,提供社會大眾親子溝通及家庭問題等諮詢服務,擴大於台灣地區各縣市成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而雲林縣編列正式預算聘用專業輔導人員執行業務。

教育部又鑒於基層單位推行家庭教育之困難,並為擴增各縣市未來規劃業務之空間及強化主動積極之作為,經議責成各縣市自九十九年五月起,將原設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一律更名為「家庭教育服務中心」,並推行諮詢專線。爾後,為了與家扶中心有所區別,自八十八年起更名為「家庭教育中心」。

      雲林縣家庭教育中心目前設中心主任、輔導員、組員(待聘)、助理員、約聘人員、工友、行政助理各一名,服務項目除了「電話諮詢」、「晤談」及「函件輔導」服務外,中心輔導志工會定期辦理個案督導會議;為符合民眾需求,由一百多位志工分別組成電影欣賞、國中小單親家庭、銀髮族、夫妻、e世代男人等成長團體及學習型讀書會、親子園遊會、淨山淨心、社區健行、成果展。為使家庭教育能更深入落實至雲林縣二十鄉鎮,更結合民間團體如:老人會、雲婦幼文教基金會、聲暉協進、各類機關(如農會、社教站等)及各級學校辦理各類型(一般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身心障礙家庭、原住民家庭、雙薪家庭)學習型家庭成長團體,為營造和諧社會而努力。

      從上述瞭解,雲林縣家庭教育中心配合公部門的教育部辦理家庭教育相關活動,並受教育局監督,結合各鄉鎮市地區的民間團體、各級機關及學校、社教機構,整合各有關家庭教育的學習資源,推動各項家庭教育工作,實際在各鄉鎮市地區及學校推展家庭教育活動。我認為此種資源整合模式,比較類似垂直式的策略聯盟模式。也就是說家庭教育中心除了可以自行規劃、研發與執行各項學習與教育活動之外,更可以透過與各級學校及民間單位的合作,以擴展與其他社教機構、學校、社區建立互補功能之夥伴合作關係,藉此擴大服務成效,實現家庭教育服務的目標。

      歸納家庭教育中心的工作特色有:1. 整合社會資源,共創學習團隊。2. 推行教育部各項方案,並培訓領導人才。3. 提供社區、家庭成長機會,促進家庭與社區的進步與情感的融合。4. 走出中心,結合社區,宣導家庭教育的觀念與功能。

      此外,針對家庭教育中心所採用的策略初步分析如下:雲林縣家庭教育中心在推廣家庭教育並沒有只固著於一個單一的模式,它同時也採用多種方法、多元並進的方式,以發揮到他的最大功效,使用策略包括:(1)「以學校為據點」,善用學校的人力、場地、物力資源,進行家庭問題需求調查與家庭教育理念的宣導,就今年度如火如荼展開的家校合作案來說,它先由「關鍵性」人物開始進行理念的宣導,研習的排序依次是輔導室主任=>輔導老師=>各校校長,最後再進行實作,由其實施計畫中可得知,其建構模式亦相當符合上述所言的「籌畫期」->「培訓期」->「推動期」。(2)運用「關鍵性」人物招募志工、爭取經費或資源,例如:掌握有家庭專業知能的人員,並盡力網羅制中心協助推展家庭教育、對於縣內企業老闆,主動邀請進入中心協助擔任義工,並在資源上給予協助。(3)「社區發展模式」,能主動深入各社區,因應各地不同需求,給予所需的家庭教育相關資訊與技巧。

      總之,家庭教育中心在推動社區家庭教育上能充分掌握到妥善整合社區資源,並用多面向的觀點來推行社區家庭教育,確實掌握到點、線、面,可謂相當周延,在理論的基礎的支持之下,在執行上就會更有方向可以依循,我想家庭教育中心在推動家庭教育的多元角色扮演:教育者、規劃者、與執行者的角色,的確令人佩服,當然,對於推動社區家庭教育也是依大功臣

      2. 雲林縣家庭扶助中心

      雲林縣家扶中心於民國582月於虎尾鎮成立,在民國58-67年間的工作重點在於家庭扶助性服務,每月補助固定的生活教育費用(經費仰賴國外);在 67-78年間的工作重點則有:1. 67年在國內發起扶幼運動2. 69年購得本棟三層樓建築物

       3. 繼續開辦認養國外貧童、社區兒童圖書室及兒童 寄養服務、兒童保護服務等社區性服務方案 4. 72年至79年兒童館成立;在79-88年的工作則有:1.善用兒童館2.課後托3. 86年國民中學中途輟學學生追蹤輔導』方案 4. 89年國小中途輟學學生追蹤輔導』方案;在 88年迄今則加上早服務方案規劃。

       在人員編制上,家扶中心現在設有主任一人、社工督導2人、社工17人、保育員5人、社工助理3人、會計1人、出納1人。

       從上述瞭解,雲林縣家扶中心的模式,乃是由家扶中心主導政策計畫與資源的整合。在橫向方面,利用在地各級學校、企業團體,並運用學校與社區的人力設施,辦理各類家庭教育相關活動,帶動全民參與學習,提升應有的家庭教育觀念。在縱向方面,整合社會局、法院、學校等相關資源,提供各個家庭家庭教育相關的不同需求。而在運作則採取動出擊的模式,定期的到個案家裡作訪視、到社區舉辦各項家庭教育相關活動、到學校邀請學童定期參與在中心辦理的相關活動例如:夏令營、才藝營、讀書會。其中並委由各級國小協助宣導中心理念並鼓勵參與活動例如:學校每年都會參與中心的用愛竹巢的活動,讓學童響應捐款,藉此宣導並提供其所有的各項資源,以達到資源運用的最佳狀態。我認知此種資源整合模式,比較類似水平式的策略聯盟模式。也就是說由家扶中心為主導,結合鄉內各級公私立學校、醫院(早療方面)、社區民間組織或機構,猶如連鎖店方式,有效整合與運用各組織或機構之資源,使每一個組織或機構,在家扶中心主導的學習總目標下,可以依據自己組織機構的特性與優勢條件,提供家庭的所需,並讓家庭民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服務,而充分發揮運用各資源的最大效果。

      歸納家扶中心的工作特色有:1. 整合社會資源,共創學習團隊。2. 善用人力資源,積極培訓義工。3. 結合社區,宣導家庭教育理念。4. 珍惜資源,強調資源不浪費,謹慎評估個案情況。

      由上可知,家扶中心採取的策略:(1)以社區及學校為據點:擅用學校與社區的人力、物力、場地。(2)「以家庭需求為導向」:先由社工對於各案與家庭進行評估,了解其需求所在,再依照需求給予協助。(3)口耳相傳:家扶因是老招牌,靠著大家的口耳相傳,許多企業界、民眾都會主動各與相關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協助(例如全家邊力商便就曾主動印發家扶中心業務的宣傳單置於商店的各據點,協助宣導理念)。

      3. 新港文教基金會

      新港文教基金會創立於民國76年,設立的宗旨為不讓下一代變壞,主要的服務項目有:圖書展演=>兒童圖書館、圖書巡迴車、讀書會..等;藝文展演=>承辦全國藝文季、定期辦理藝文活動..等;個案服務=>針對鄉內的單親、隔代教養、低收入戶,給予須長期關懷的國中小學童,透過專業人員進行家訪;成立新港扶緣殘障聯誼會,服務鄉內殘障朋友;在個案服務方面,多元福利社會觀,即結合各公司部門針對服務對象提供適切的服務;環保工作=>籌畫一系列的環保活動;社區工作=>經由基金會舉辦各項活動,發掘出有興趣的社區居民,結合社團,促進居民參與公共議題與社區服務工作、推動「新港社區終身學習體系」規劃;學習活動=>提供民眾告項學習機會、免費安親班..;鄉土教育與藝術薪傳=>舉辦鄉土教育研習活動、贊助國小樂團;國際交流=>辦理國際性活動。

      歸納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工作特色有:1. 整合社會資源,共創學習團隊。2. 重視鄉土意識,積極培訓當地義工。4. 提供社區民眾進修機會,提昇自我競爭力。5. 主動出擊,提供協助。6. 提倡社區休閒運動,促進健康社會。7. 宣導資源回收觀念,珍惜自然資源。

      綜上所述,新港文教基金會的運作比較是策略聯盟的方式,從行政運作、師資延聘、課程規劃、社區互動及其對於資源的整合與運用,都能善用現有的資源,包括財力、人力資源,例如:中正大學的專家協助提供課程規劃、請嘉大的教授提供相關的課程講授,而在各個機構或社團組織有所聯繫、協調整合,相信如此的整合,應可讓基金會永續經營下去,造福更多的社區民眾。

      從本段可以瞭解,各機構因機構主體的不同,其合作的機制與整合學習資源的方式也有不同。雲林縣家庭教育中心,藉由公部門的主導,結合各鄉鎮市地區的國中小學及社區,整合有關家庭教育的相關學習資源,實際在各鄉鎮市地區、學校推展家庭教育及的各項家庭學習活動,此種資源整合模式,比較類似垂直式的策略聯盟模式。家扶中心與新港教基金會的模式,乃是由中心與基金會主導政策計畫與資源的整合,結合社區正規、非正規、非正式教育體系,以中心及基金會為主軸,提供系統化的相關家庭教育課程,配合在地學校、社會教育系統,運用學校人力設施,辦理各類家庭教育活動。此種資源整合模式,比較類似水平式的策略聯盟模式。

 

六、結語

    現今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家庭可運用的社會資源、可以取的資源的管道相對得都提高許多,因此,相關單位在整合社區家庭教育與社會資源時,應以最容易被社區民眾接受與了繳為主要考量,並化被動為主動,積極走入家庭與社區,提供所需的資源,以其家庭教育能與社會資源能做到最好的整合,以發揮最大的功效。

 

參考文獻

王以仁等(民88)。家庭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王以仁等(民90)。家庭生活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廼毓(民81)。社區中的家庭教育。社教雙月刊,51,頁49

鄭麗文、陳麗文(民81)。推動區教育的工作模式。社教雙月刊,90,頁7-11

單小琳(民88)。社區家庭教育的理念與目標。教師天地,76,頁5-8

張莞珍(民84)。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 資源網絡 之研究:「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的學習 資源網絡 圖像 。社會教育學刊,30,頁203-240

林勝義(民81)。針對社會問題推展 社區家庭教育 。社教雙月刊,51,頁48

楊碧雲(民81)。從日本家庭教育實施方式看臺北市 社區家庭教育 之推展 。社教雙月刊,51,頁22-27

謝孟雄(民81)。展望廿一世紀的家庭教育。台灣教育,58,頁2-4

陳思穎、何淑禎(民90)。家庭教育 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師友,414,頁42-45

何慧敏(民90)。淺談德國之 家庭教育 :以德國北萊茵區 家庭教育 機構為例。家政教育,3,頁1-12

陳義霖(民92)。社區教育機構資源整合之研究。台灣師大。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