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李增倫
南華教社所
六、跟報告說掰掰!
十、背不動的書包!
十一、教科書不要再走回頭路
十二、小小年紀志氣高
十四、貪污要查,稅還是要繳
日前新聞報導美國人口普查機構,根據世界各國提供的出生、死亡率以及各項數據,估算出全球人口數達到65億。又美國人口調查局估計至2015年,全球65歲以上的人口數將達5.5億人,約佔全球總人口數的7.1%,而且該數字的成長率高達125.8%,遠遠超越世界總人口數成長率的25.8%。這突顯了全球人口結構逐漸改變的事實。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已有多位學者對於台灣逐漸邁向「老人國」而憂心忡忡了。
台灣人口老化的原因可歸因於壽命的延長與生育率的下降。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延長,學者推估到2050年時,男性平均壽命是79歲,女性則為86歲。高齡人口增加,高齡社會的來臨預見了年輕世代必須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很多人喜歡拿嬰兒的生辰八字去算命,希望能有個美好的未來,其實不用算,這些天真無邪的新生兒已有不可逃避的宿命,那就是注定得扶養大量的老年人口。台灣在民國40年~60年的扶養比為5%(每20位年輕人扶養1位老人),民國84年的扶養比為11.13%(每9位年輕人扶養1位老人),民國90年的扶養比為12.51%(每8位年輕人扶養1位老人),到92年11月扶養比突破13%,94年6月的扶養比為13.45%,而目前台灣社會的扶養比已經達到13.6%,也就是平均約7.3位15到64歲的勞動人口就要扶養1位老人;甚至推估到2022年扶養比為23.48%,2051年則將高達71.49%,又現今的「少子化」更為人口老化增添了問題的嚴重性!
人口老化將帶來許多問題,經濟危機便是當局應關注的焦點。在《世代風暴》一書中,2位作者說明了美國財政可能因為7千7百萬的嬰兒潮世代退休而走向破產的危機。戰後嬰兒潮亦是台灣人口最多的一代,41到60歲的人口約有596萬多人,佔總勞動人口的58%,當這些戰後嬰兒潮老了,勞動人口快速退出市場時,退休給付將面臨挑戰,尤其在各項社會福利支出上,財政壓力勢必會更大。更令人擔心的是目前政府負債年年攀升,這些債務都是未來孩子們所必須共同分擔償還的。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現在儼然成為「前人舉債,後人買單」、「債留子孫」的真實社會了。小孩子還來不及長大已有龐大的債務,我們的下一代,情何以堪?與其我們擔心著「破產的年代」是否會來臨?倒不如即早規劃人生,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否則當政府無法提供照顧與福利下,再來思考這個問題,或許會遲了一大步!
幫助弱勢學生,不要淪為口號
昨天蘇貞昌院長在行政院院會聽取教育部「協助弱勢學生就學措施報告」後指出,政府應該努力透過各項政策與機制,讓弱勢學生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保有最基本的能力和與人競爭的機會跟實力,同時他也強調:「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展現政府對平衡城鄉差距和照顧弱勢族群的正視。
教育本來是能夠提供弱勢者翻身的途徑之一,跳脫他原本的不利環境,正因為教育可以促進社會階級流動,這也意味著誰掌握了教育資源的分配權,誰就可以決定這塊大餅。正如同Boudieu所認為的「文化再製」觀點,教育一旦由優勢團體所掌舵,社會階級地位和文化會在學校中轉換成為一種資本的形式,此資本投資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使其獲得教育的優勢,因為他們熟悉階級裡那套優勢的文化資本。換句話說,他們較能掌握優勢階級的品味,因而佔有某一層度的社會優勢。這種情況尤其在教改強調「多元入學」的教育政策下更凸顯弱勢家庭小孩的無奈,他們原本已經輸在起跑點了,在起跑之後還要苦苦追趕擁有豐富資源的家庭的孩子,這儼然成為教育打壓貧窮的工具,政府能視若無睹、視而不見嗎?雖然我們可以看到政府仍有許多政策之用意在於照顧弱勢學生就學,不過近年來教育部補助文化不利地區,不但項目減少,補助款也大幅縮水,學校窮,要推動各種政策也很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學校當局更應有效運用經費,慎防挖東牆補西牆之事發生而剝奪這些學生的權利。
孩子出生在何種家庭不是他能選擇的,弱勢學生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他們也有權力、有自尊。若教育強調教育均等,國家更有責任提供對他們的照顧,讓這些孩子不因位居經濟弱勢或其他因素而被剝奪受教之機會;反而應給予更多輔助的措施,讓他們更有信心、有更強的學習動機。另外,也期盼政府幫助弱勢不能只是華麗的口號、展現政績的工具,重要的是在於政策能夠真正落實,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並且要能持續,才能對弱勢學生發揮最佳的照顧與協助。
台灣企業投資中國比例增高 導致台灣失業率高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留意到昨天的一則新聞,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今天表示,台灣對中國投資比例增高,企業出走中國,造成台灣失業率升高,中低階勞工權益弱勢化,企業主把失業問題丟給政府,政府因此要負擔更高社福支出,形成更大的問題,而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王塗發也說,今年一月經濟部核准的對外投資,對中國投資佔了九成……。為什麼會有愈來愈多的企業不願根留台灣,而紛紛跑到中國大陸設廠?在某一方面顯示了台灣經濟政策的確是有它的缺失在。在資本主義體系下,資本會彼此流通,因而創造了許多新興城市的繁榮景象。在金磚四國中,除了國家本身的發展潛能外,大量的資金流入,才有可能使其逐漸發展至成熟階段。其實台灣不管在環境或地理上都有很大的優勢,包括東亞的幾個新興國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以及東亞地區同樣具有地理上的優勢,所以當全球的貿易重心東遷,自然而然加快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這幾年中國大陸的經濟蓬勃發展,快速進步,也讓我想到「資本永遠流向最佳用途和最佳機會的地方」這一句話。中國幅員廣大具有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具有廉價的勞動力以及驚人的消費力,當中國的經濟大門一開放,全球資本家必定競相投入此一廣大市場,勢必吸引大量的外資,對於國內的經濟發展將會有莫大的幫助,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的經濟大國指日可待,中共政權對世界的影響力也將與日遽增。基於此,目前台灣政府的經濟政策使得許多資本家、企業家紛紛將產業外移,資金轉移到國外,使得台灣與世界經濟體系漸行漸遠,成為一座可憐的孤島,尤其在面對中國大陸的競爭下,若不擴展台灣的格局,台灣的生存空間勢必更狹窄,未來的路會更坎坷、更難走。
前天立委李慶安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時痛批,政府推動教改十年,學生補習風氣不減反增,學生為了上知名補習班,甚至還得漏夜打地鋪排隊才報得上名。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補習班總數,全臺目前共有14600家,而1996年全臺補習班僅2625家,十年間就增加近1萬2千家,足足暴增5.5倍,又各類補習班中,以文理升學補習班最多,達6796家,成長速度也最快。同時她也引述調查指出,4成7國中生補3個科目,2成國中生補2科,1成6補3科以上。3成7小學生補1科,3成1小學生補2科,3成2至少補3科。以平均每科每月補習費新臺幣2500元計算,家長每年至少要出9萬元補習費。
補習,大多數人多少都有補習的經驗,但是為什麼要補習?是因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覺得多學習多滋補、補個心安嗎?其實,補習是一種文化,一種心態,一種價值觀的反映,是長久以來的現象,尤其近來更有雨後春筍般林立的趨向。「補習班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補習沒補好,反而越補越爛」這種觀念常存在於學生家長的內心而對此產生排斥。但是,即使家長不想讓孩子補習,一看到大家都在補,在心理作祟之下,造成家長有「明知山有虎,催兒虎山行」的矛盾心理。又現代學生被要求「重學習成果,而非學習過程」,間接造成補習風氣始終盛而不衰。
人們之所以對其有偏頗的刻板印象及賦予污名化。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補教業者不自愛,常常為了爭相招攬學生而常有不實之廣告、與教育政策相違、昂貴的補習費用與傳統正規教育大相逕庭、「師生關係」改變,過去千古不變的師生關係是以倫理關係存在,但現在變成是「你繳費、我服務」的關係,諸多因素使補習班在人們的眼裡是如此的惡名昭彰。事實上,官方統計數字顯示有這麼多家補習班,這也代表一股龐大的非正規教育資源正應運而生,21世紀已是終身學習的新世代,臺灣社會也不例外,補習班可以扮演彌補終身教育資源不足之角色。換言之,補習班的存在,不但可彌補正規教育的不足,更對教育有正面的輔助功能,使社會更能平衡發展,而我們更應該多從「正向」的角度去看。另外,相關單位若能給予補教業者一些輔導、扶助措施,並建立合理的法規機制,將之納入正軌,會是大眾之福。
我是國中生,我不會ㄅㄆㄇ
東森新聞今日(31)報導台中縣一所國中,有十多位學生只會說台語卻不會講國語,注音文都不會拼。學生唸到國中,注音不會拼,國語不會說。乍聽之下,的確有點令人不解,難道接受至少六年的教育白費了嗎?學校的老師會不知道嗎?一所學校竟達十多位這樣的學生,更遑論全國有多少這樣情況的學生?這也顯示出我們的教育的確是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這種情況根據校方的反應是:政府以前還編設「國中技藝班」,讓學習能力不佳或不願升學的學生,學習一技之長,現在卻大砍或挪用預算……;又校長說:學校50萬的預算被刪到只剩7萬,學生從專班全天學習變成一星期分配到3、5個小時,其他時間還是唸升學課程,不愛唸書的孩子輟學比例升高……。看來這似乎是教育經費不足所引起的。
近年來教育經費縮減的確是事實,學校也常因教育經費不足,而導致政策執行困難,又加上教育經費常常挖東牆補西牆而更加惡化。學校做事需要經費固然能夠理解,但並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經費才有辦法完成。學校若是常怪罪於沒錢就萬萬不能,那也實在有失教育的精神。試想,有許多事情不就是靠著校外的教育資源而完成的嗎?除了經費以外,不要忘了,教育的資源是無限的,差別在於學校有心或無心?換個角度想?難道有經費,就真的能夠把這些教育資源用在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身上嗎? 孩子需要的是教育愛?倘若學校有心,要做哪會困難呢?
跟報告說掰掰
昨天聯合新聞網報導:上網買報告, 1份15元。上個月才成立的網站「passla.com」,宣稱大學生可以直接上網買報告,只要花15元就能輕輕鬆鬆擁有一份完整報告,交報告輕鬆過關。眾所周知,現在大部分的大學生,寫報告的方式無非是上網收尋資料,然後拼拼湊湊就能完成一篇報告。這樣的學習方式,卻僅能夠讓學生獲得有限的知識,這樣的學習心態,難怪會有人說大學是「由你玩四年」。
筆者以為如果學生用買來的報告應付老師,那何必還到學校學習?若學生只想獲得一張畢業證書,那這樣的學習態度有什麼意義?真正的學習是要靠自己不斷地去嘗試、挖掘、啃食、著墨,在這個過程裡,從不懂到懂,從錯誤到正確,從毫無頭緒到井然有序,只要肯下功夫、願意花心思,相信多少都會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經過自己的消化後,自然有助於自己智識的增長。這個網站固然可讓大學生更方便的收集到個人化報告,時間上也節省許多,但學生若有這樣的作為便失去了真正學習的意義。此風不可長,知識應當是分享的,創造出來的東西本應是智慧的財產,然而,若知識被拿來當作是一種消費,知識將會變成低廉且毫無創造力的東西,莘莘學子的心態將會扭曲,我們不得不加以重視!
題目有問題,老師也有責任
昨日一則頗為令人關注的新聞是立委李慶安爆料,台北市某一所國中的歷史考題,竟然出現「在台灣民主化的艱辛歷程中,哪一位總統可說是毫無貢獻」的題目,標準答案是蔣中正……敏感的政治成為國中生的考題,引發不少的爭議。這樣的題目考出來對學生是否有幫助?或許會使學生觀念混亂不清,家長質疑考題泛政治化,同時也引起社會大眾議論紛紛,而追究起誰該負責任,是學校?教育部?出版商?
當老師把考試卷拿給學生測驗之前,有責任與義務把所有題目瀏覽過,並且做最適當的修改與篩選。老師是站在教學的最前線,應具有這種判斷能力與不帶任何政治色彩的精神,雖然看似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也是最基本、最不應忽略的。老師出題不但要盡量避開涉及到嚴重的價值判斷或道德的題目,也要避免把這些話題帶到課堂上,若老師將有爭議或個人偏見灌輸給學生,筆者以為是極為不恰當的作法,因為歷史因其不同的脈絡、背景而有不同的發展與解釋,單向觀念的教學很容易造成學生思考的宰化與錯誤,老師應避免。
教育本應不帶有任何政治色彩與意識形態,但台灣教育還是張白紙嗎?看看我們的教育官員,想想我們的課程與教科書,或許你就能略知一二。唯一還有希望能不受污染的就是學生上課的小窩-教室,盼老師們都能堅守中立,學生才有多元思考的空間。
讓台灣的教育走出去
中國大陸昨 (15日)宣布十五項對台灣新措施,其中包括承認台灣高教學歷;教育部回應表示,中國「本來就沒有不承認台灣學歷」,不曉得為何又提起這件事……此言差矣!中國宣布承認台灣高教學歷,目的就是要吸引台灣的優秀人才。目前台灣當局並不承認大陸學歷,使許多擁有大陸高學歷的優秀學生無法回台貢獻,等於是流失人才。尤其在如此競爭的時代裡,台灣要和對岸競爭,已經是以卵擊石了,又台灣政府常以政治干預教育,使得教育遲遲無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承認大陸學歷何時能實現?是許多學子關切的焦點。就目前,雖然大陸學歷認證之路迢迢,但卻擋不住台灣學生赴大陸求學的浪潮。據大陸教育部官方網統計,有愈來愈多的台灣學生赴大陸留學,近年更是快速增加,其中不乏名人在。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去大陸唸台灣不承認的學位呢?當然理由有千百種,但是普遍的想法就是大陸「市場大,機會多」,從兩岸加入WTO後,高等教育也逐漸走向全球化、國際化的趨勢,教師與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學習觸角更是寬廣。大陸看到的是遠景與大局,台灣卻一再畫地自限、短視近利,一味以本土化對抗全球化,只能坐視優勢遠去。其實教育部早在1997年10月,前教育部長吳京任內,公布了「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與所採認的七十三所大陸大學院校名單,但因眾多政治因素的干擾下,1998年2月吳京下台而無下文,隨後繼任的教育部長黃榮村及曾志朗,在任期內也多次宣佈「大陸學歷採認問題年內將有重大突破」,但也因為跟當局的政策背道而馳,最後都不了了之。由此可見,學歷認證儼然成為政局中的一顆棋,充滿了政治味與意識形態。實質上,學歷認證僅是個單純的教育問題,政府不應該干預到學生學習機會的選擇權,全球各地不也是可看到台灣的留學生嗎?為何獨對中國大陸設限?當全世界都承認大陸學歷時,唯獨台灣不承認,這不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嗎!
隨著海峽兩岸各項文化等活動互動交流逐漸頻繁,這種時代的潮流又有誰能阻擋得了?台灣政府若一再的規避和拒絕,反而會使台灣教育的未來發展受到限制。政治人物不宜再沉溺於爭權奪利之中,該是聽聽莘莘學子心聲的時候了!
研究所改採聯招,沒有必要
最近是國內各學校研究所考試的熱季,在碩士滿街跑,學士不值錢的現今社會,使得許多學生想繼續唸研究所。學生為了考研究所常常得南征北討,尤其在大熱天下,家長看了更是心疼。日前就有家長建議教育部將研究所考試採用聯招的方式,以減少考生全省奔波的辛勞。這則新聞一報導,馬上引起很多討論,而教育部也表示贊同,又加上最近國內各大專院校結盟、合併風氣興起,目前已有四個系統成立,分別是臺灣聯合大學系統、臺灣大學系統、臺灣綜合大學系統、臺灣聯合師範大學系統,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人紛紛贊成研究所改採聯招的方式。不可否認地,研究所聯招可避免學生南北奔波,對於時間、金錢、精神方面都是一件好事,但是筆者認為研究所改採聯招是沒有必要的,且實際上是有實行的困難在!
台灣目前的研究所數目已超過2400所,且名稱、類別不計其數。研究所要聯合考試,這要怎麼出題?每間學校各有各的學風、性質,每間研究所發展目標、方向都不一樣,即使是同樣名稱的研究所,考試科目也不盡相同,因為每間研究所的老師想要收的同學也有差別,出題的方向、重點當然有差異!又試題的難易度要如何拿捏,才能測出考生們的實力?也有其難處。現在很多研究所考試分兩階段,通過筆試後還有口試這一關,試問,這樣如何讓學校招到自己想要的學生?另外,目前還存在一個問題,便是研究所聯招,尚未有一明確的法源依據。除此之外,「一試定終身」、「一試定結果」不是常為人詬病嗎,研究所改採聯招豈不是自打嘴巴?學生在個別招生的制度下可以依自己的興趣選擇要唸的學校、研究所,自己仍有多種選擇的機會,況且聯招就像考大學一樣,分發後的結果往往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也不一定符合自己心中想唸的那間研究所吧!
從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所採聯招是沒有必要的,而眾考生期盼各校能夠增設考場,提供考生更多的便利性,但往往又礙於各校的人力、經費有限、成本的考量、各校考試撞期使得考場租借困難等等因素而不易實行。因此,筆者以過來人的經驗認為,考研究所是出於自己對學問的一種熱誠,並不是報愈多間愈好,而是要針對自己有把握且目標清楚的學校報考,不要選擇報這麼多間而累了自己。
背不動的書包
「媽媽,我的書包好重喔!」,「爸爸,幫我拿一下書包好不好,我背得好累喔!」「老師,明天可不可以不用帶那麼多本書阿!」您是否常常聽到周遭的小朋友如此抱怨過?您是否注意到您的小孩每天都在「重量訓練」嗎?筆者曾經在學校放學的時間看到這樣的情景。一位小一生和唸六年級的哥哥正跟著路隊往回家的路上,身高接近
根據教育部最新完成的統計顯示,目前台灣學生的書包普遍超重,所謂的超重是指書包重量超過體重的八分之一,也就是說以一位體重20公斤的小一生來講,若背著3公斤的書包便是書包超重。其實,要減少書包的重量,減少學童的「重量負擔」是可以做到的,以下有四點淺見:
1、小朋友自己應該養成每天整理書包的好習慣,這樣不僅能夠濾掉不需要帶去學校的物品外,還可以保持書包的清潔!
2、老師和家長每天都應該提醒小朋友書包的整理,非必要物品不宜增加書包的重量(譬如:玩具)。甚至可以幫小朋友檢查,達即時輔正的效果。
3、老師應盡量在教室裡設置學生置物櫃或資料夾,讓每位學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置物空間,沒有必要每天帶來帶去的物品放置物櫃即可(譬如:彩色筆),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書包的重量,也可以避免學生「忘記帶」的缺失。
4、家長可視情況購買適宜小朋友的「背拖兩用書包」,書包輕時小朋友可背著,書包太重時則有輪子可以讓小朋友拖著走。
要做到這幾點並不難,只要我們有心。希望以後我們看到的學童是「快樂的背著書包上學」,而不是「苦著臉拖著書包上學」,讓他們笑著臉向「沉重的負擔」說掰掰。
教科書不要再走回頭路
自從教科書由部編本轉為開放審訂本至今,批評聲浪持續不斷。而最近有多位立委提案要求教育部必須取消一綱多本政策,恢復單一部編本,這個提議一出,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
回顧一綱多本這一政策,當初也是立法院要求,然而實行至今,又是立法委員要求改回部編本,教育不是百年樹人的大業嗎?在此怎會成為兒戲了?教科書採用審訂本的這幾年,在社會中遭到許多批評是事實,尤其是以教科書高價格及一綱多本造成版本混亂最為人詬病。但是,若從另一個角度想,這些遭人詬病的缺點豈不是台灣特有的「考試文化」所造成的嗎?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買參考書的心態-買一種版本不夠,還要多買幾個版本才放心,但是多讀幾種版本卻未必對考試有用。說穿了,部編本只是為了學生考試方便,有一共同的版本作為考試的工具,立足點平等就像是一顆安心丸、鎮定劑。但是,從小老師不是教我們不要死讀書嗎?若只是為了考試,只會死背不能融會貫通,又有何意義?
為何我們聽到的都是批評聲浪,在我看來,那是因為人們習慣往壞的一面看,看到的都是缺點,而優點被視為是理所當然,自然不會說出來。要走回部編本,為何當初還要改成審訂本,若說當初不知道一綱多本會造成目前這麼多為人詬病的缺失,試問,倘若真的再改回部編本,現在出現的種種問題會解決嗎?繞了一圈又一圈,問題同樣存在,政策朝令夕改,學生無所適從,無辜的莘莘學子成為犧牲的祭品,遑論書商的反彈了。當初部編本施行多年仍遭不斷批評,更何況甫施行不久的審訂本,其實還有很多進步改進的空間,這也不是不能逐步改善的問題,只是我們不能給予足夠的時間綻放,這就好比是一株美麗的花朵在尚未開花前就遭到扼殺,當然永遠看不到它的美。我們已經邁向多元開放的社會,教科書恢復部編本無異於是在走回頭路,回到以前的封閉。教育是百年樹人大業,此過程是緩慢的,我們應該給予時間,不要一遇到問題就想回到過去,說變就變。
小志氣高小年紀
日前根據國科會、教育部和中央研究院共同建置的「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1~2005)調查發現:有27.2%整體受訪學生希望自己可以唸到研究所,他們也進一步分析發現,有23.2%的國中生在12、13歲時,就希望自己可以唸到研究所。研究團隊負責人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苙雲認為這與萬般皆下品,唯有「文憑」高的觀念脫不了關係。
檢視台灣社會,文憑主義似乎也正是當今的最佳寫照。在少子化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迫使升學率逐年攀升,研究所大學化的趨勢漸趨明顯,有句順口溜或許可以描寫我們正處於「學士不如狗,碩士滿地走,博士還可抖一抖」的現實社會;或許再過十年,年輕學子又會對更高學歷有所期待!但是,為何會有追逐高文憑的現象?當然,這跟我們的社會及教育市場息息相關。在文憑市場需求愈演愈烈下,為了滿足社會以及教育市場的需求,高等教育只好不論品質地大量擴張,教育擴張後又將導致水漲船高,最終造成文憑貶值的現象,也因此大家為了追求畢業後有一份不錯的待遇,只好隨波逐流,繼續唸書,這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環境造就出什麼樣的「產物」。只是,令人擔心的,是學歷的提高並不代表著人們素質與能力的提高,而這僅僅只是把學歷當作職場的入場券而已,如此,教育的目的豈不是被扭曲了?一昧的追求高學歷卻不注重品德教育,社會的亂象豈會終止?我們期待不要讓這份希望帶來更多的失望……相信他們,相信我們的下一代!
混亂的年代,要有報料達人的勇氣
相信大家這陣子一打開電視,不是在報導「李泰安搞軌案」就是「駙馬爺台開案」。的確,這幾天台開案炒得沸沸揚揚,電視天天都在報導台開案的相關發展。自從前陣子媒體不斷報導第一家庭及第一親家的負面新聞後,到這次台開案弊端被揭露,國人似乎可以感受到大家對於執政黨的無能與不滿的氣氛被引爆了。
在此同時,或許大家會認為,民進黨才執政幾年,就會讓台灣如此的腐化?弊案層出不窮、貪污愈演愈烈?這種政府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真叫人情何以堪!為什麼在尚未「改朝換代」的國民黨執政時期,卻鮮少聽到此類事情呢?但是,請試想,誰能百分百保證國民黨執政時期沒有貪污這類事情發生呢?或許這些只是國民黨包裝、掩飾得比較好而已,也或許那時缺少像邱毅等這類爆料王子的勇氣霸了!其實,這也代表著監督功能不彰、把關不夠周延與缺乏伸張正義的勇氣。時空轉變,物換星移,民進黨執政的時代或許是台灣社會的走向愈來愈民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脈絡,又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揪出了執政黨的弊病,才有這樣空前的「連環爆」。換個角度,與其說是民進黨的弊病,倒不如說是執政黨被權力沖昏了頭的弊病。
朋友們!台灣正處於混亂的年代,我們在此看到了台灣的危機,也或許這時就是台灣的轉捩點,我們希望台灣的未來,能夠藉著這次的事件記取教訓,並且期盼台灣能夠再站起來!
貪污要查,稅還是要繳
今年度的報稅至昨天已截止,很多人都趕在最後一天去國稅局排隊報稅,現場報稅的民眾看著台開弊案的新聞,罵聲連連且滿臉無奈,當下形成強烈的對比,難怪大家繳起稅來特別悶,而不只老百姓不想繳稅,泛紫聯盟更舉行記者會,向弊案頻傳的政府抗議,呼籲全民罷稅,並提出退稅運動。但是,抗稅歸抗稅,繳稅乃國民應盡之義務,我們要知道「每逾申報期2天,就要加徵1%~15%的滯納金」,想用罷稅來抗議,並非明智的選擇。
更聰明的人,是利用「避稅」與「節稅」的方式顧好自己的荷包,這兩種方式在現行的法律屬於合法,當然,人民繳稅,政府有稅收才能維持政運作,才有建設,但是身處在現今的台灣社會,人民期望的是清廉能幹的政府,讓這些稅收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令人遺憾的是最近弊案連連的執政黨,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替自己做最佳的理財規劃。為什麼有錢人愈來愈有錢?沒錢的會愈來愈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稅制不公而造成所得分配差距拉大。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有錢人會請專業的會計師或相關人員來幫忙作理財規劃,達到避稅的目的,而有錢人之所以會請專業人士來幫他們避稅與節稅,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資源」去節稅與避稅,他們享有的社會資源也比一般人多得多,他們在「過度的」避稅與節稅下,使得財富愈積愈多,自然會愈有錢;相對地,誠實納稅的百姓一毛稅都逃不掉,當然會不甘願繳稅、愈來愈窮了。
身為現代人,稅還是要繳,但是辛苦掙得的錢當然也要省,每個人樂見自己的荷包愈來愈飽,繳的錢愈來愈少乃人之常情,可是魚與熊掌兼得何其難?因此瞭解台灣的稅制是不可或缺的,希望在下次報稅時刻來臨時,您能為自己的荷包做最划算的繳稅吧!
四技二專考題送分多,學生權益受損
今年的四技二專考試題目的問題特別多,雖然在前天已經寄出成績單了,但是有許多老師和學生都因為送分題多的離譜而抱怨連連、大喊不公平!原因是這次因為各科試題答案出現了許多錯誤,有20多題決定送分,因此才會造成這麼多的反彈。
在這幾十萬考生的考試篩選機制中,題目能夠出到漏洞百出,實在是有些離譜!題目出的有問題,學生權益有誰來負責?對於那些用功的學生,對於考得好的學生,實在有欠公平,一場考試送上這麼多分數,一差就差了十幾分,難怪有學生說不如不要念書算了。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聞了,這幾年四技二專考試有哪次不出狀況的?但是,跟大學入學考試相比,還真是有「差別待遇」!當大學入學考試題目有爭議時,就會引起廣泛的討論,教育部也會邀集專家質疑討論並審慎的評估處理,可是四技二專呢?難道這是教育部把技職體系教育打入冷宮的伎倆?試題有這麼多問題,代表出題教授不夠嚴謹,沒有善盡出題者的本分,可見相關單位把關不夠周延,也顯示草率的一面,問題一出,再送分補救,這根本不能治本,學生被把玩於手掌心,叫他們情何以堪!
教育部輕忽技職教育,難道真的是這樣嗎?常常批評技職體系的學生素質太差的出題教授們也該檢討一下了,難道技職學生的命運這麼沒有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