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因應方式
張明麗
嘉大家庭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要解決青少年的諸多問題,可以試著瞭解他們。尤其是青少年的壓力來源,更是值得我們加以留意,隨時掌握其最新狀況,以期能適時地從旁輔導,避免不倖事件的產生,或者行為舉止的偏差。當我們掌握了孩子們的生活壓力狀況後,我們還得瞭解他們面對壓力時的因應方式,因為許多青少年不知道如何適當地因應壓力,在面對壓力時,可能顯得無助、徬徨,或者不能應付得當,導致許多不良的後果。
二、 壓力因應的分類
研究者蒐集了一些國內外學者針對壓力因應策略分類的相關研究,以期從中歸納出壓力因應較通用的分類方式。
Folkman 與
Lazarus(1984)研究認為,壓力因應策略可分為「問題焦點的因應」與「情緒焦點的因應」。
(一)問題焦點的因應 (problem-focused
coping )
問題焦點的因應是以改變或處理對個體造成困擾的問題情境為主,也就是以問題為核心,當個體評估情境較可能被改變時,易傾向採取這種壓力因應的策略。問題焦點的因應通常又可分為二種,一種是設法消除外在環境的壓力或增加自我資源的因應行為。第二種是改變內在的心理歷程。
(二)情緒焦點的因應(emotion-
focused coping)
情緒焦點的因應是直接調整對問題的情緒反應為主,當個體評估情境不容易以行為加以改變時,通常會採用此種壓力因應策略。情緒焦點的因應也可以分為二種類型,一是改變個體對一事件或情境的認知再評估。二是想辦法使自己與壓力情境或壓力經驗隔離,或者使用壓抑、防衛等方式來遺忘某些壓力情境與經驗。
Billings 與 Moos(1985)在研究壓力的因應方式時,將壓力的因應方式分為「評估取向的因應」、「問題取向的因應」及「情緒取向的因應」等幾類。
(一)評估取向的因應
評估取向的因應可包含邏輯分析、認知再定義及認知迴避等
1. 邏輯分析:邏輯分析是指個體嘗試去確認壓力問題的癥結所在,參考過去的相關經驗,形成有選擇的行動,而且能評估行動後的結果。
2. 認知再定義:認知再定義是指個體接受壓力情境的現實,努力找出有利的情況,重新認知壓力問題,採用較正向的態度重新看待壓力問題。
3. 認知迴避:認知迴避是指個體嘗試忘記整個壓力情境,逃避且拒絕相信壓力問題的存在。
(二)問題取向的因應
問題取向的因應包含尋求資訊或建議、採取解決問題的行動及發展可選擇的回饋。
1. 尋求資訊或建議:尋求資訊或建議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會尋求更多的資訊,例如向專家或親朋好友商談問題,尋求協助。
2. 採取解決問題的行動:採取解決問題的行動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擬定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採取具體的行動以直接處理壓力情境。
3. 發展可選擇的回饋:發展可選擇的回饋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會藉由改變個人的活動方式和發現新的滿意來源,以處理壓力問題情境,例如,建立新的社交關係、提高個人的自主權與獨立性、培養新的嗜好等等。
(三)情緒取向的因應
情緒取向的因應包含情緒調整、消極認命及情緒發洩等。
1.情緒調整:情緒調整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努力壓抑住即將爆發的情緒困擾,正視自己的情緒變化情形,力求能在壓力情境中保持鎮靜。
2.消極認命:消極認命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消極地等待時間來撫平這個壓力問題,甘願接受壓力的情境,自暴自棄,放棄其他的努力。
3.情緒發洩:情緒發洩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有口語的或身體的情緒宣洩,例如,暴飲暴食、大吼大叫、抽煙酗酒…等衝動的外顯性行為。
在國內學者方面,吳意玲(1993)在研究壓力因應時,將壓力因應的方式分為「情緒導向」與「問題導向」:。情緒導向是指學生面對壓力時,「逃避、不去管它」或者「往好處想,相信事情總會變好」。問題導向是指學生面對壓力時,「想辦法找人幫忙,解決問題」、「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設法瞭解原因」。情緒導向較屬於透過自己的認知改變,調整個人的情緒,而問題導向則偏向於針對問題,想出一些解決的方法。
梁培勇(1993)將壓力的因應分為「因應內容」與「因應形式」。因應內容包含問題解決、情緒處理。因應形式包含自己處理、尋求社會支持。劉郁芳(1993)將壓力的因應分為:問題解決、逃避退縮、情緒抒發等三類。周意茹(1995)在研究時,將壓力的因應分成:自己處理或找人幫忙、立刻解決或慢點再做、逃避問題或面對問題。
曾肇文(1996)將壓力的因應分為:認知上的逃避、焦慮的擴大、積極的重新評估、適應、行為上的逃避、積極的因應等。林銘宗(1999)將學生的壓力因應分為「解決課業」及「舒緩情緒」兩大類別,解決課業方面包括,積極的問題解決,例如反省改進、評估未來、直接處理、時間管理、協商、觀摩別人的方法。而消極的問題解決有延宕與逃避、看別人的反應如何再決定如何因應。在舒緩情緒的因應方面包括轉移、比較、往好處想、放鬆休息、接受、發洩、反擊等等。王蓁蓁(2000)將壓力的因應分為:聽天由命、逃避現實、尋求社會支持、解決問題、正向闡釋、邏輯思考與自我控制等類別。李欣瑩(2001)將壓力的因應分為:正向情緒調適、主動解決與正向闡釋、尋求社會支持、逃避問題與發洩情緒、轉移注意力等。曾淑華(2002)將壓力的因應分為:主動面對、壓抑退縮、自殘攻擊等三類。
從以上幾個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大略可以發現幾個共通點:
1、「積極的解決問題」
積極的解決問題包括直接採取行動、自我控制、認知上的改變、邏輯的分析問題等。例如王蓁蓁(2000)所提出的解決問題、正向闡釋、邏輯思考與自我控制;吳意玲(1993)所提出的「往好處想,相信事情總會變好」、「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設法瞭解原因」;李欣瑩(2001)談到的「主動解決」與「正向闡釋」;周意茹(1995)提出的「立刻解決」、「面對問題」;林銘宗(1999)所提出的「積極的問題解決」,例如反省改進、評估未來、直接處理、時間管理、協商、觀摩別人的方法等、「往好處想」、「放鬆休息」;梁培勇(1993)所提的「問題解決」;曾肇文(1996)所說的「積極的重新評估」、「積極的因應」;曾淑華(2002)所提出的「主動面對」;劉郁芳(1993)所提出的「問題解決」。
2、「退縮逃避壓力」
退縮逃避壓力包括否認、幻想、轉移注意、實際的逃避行動、遠離、認知上的逃避、退縮、聽天由命、無助、放棄、接受屈從等等。例如,王蓁蓁(2000)提出的「聽天由命」、「逃避現實」;吳意玲(1993)提出的「逃避」、「不去管它」;李欣瑩(2001)提出的「逃避問題」、「轉移注意力」;周意茹(1995)提出的「逃避問題」;林銘宗(1999)提出的「延宕與逃避」、「看別人的反應如何再決定如何因應」;曾肇文(1996)提出的「認知上的逃避」、「行為上的逃避」;曾淑華(2002)提出的「壓抑退縮」;劉郁芳(1993)提出的「逃避退縮」。
3、「消極的情緒發洩」
消極的情緒發洩包含大吃大喝、攻擊、怪罪、報復、謾罵等等。例如李欣瑩(2001)提出的「發洩情緒」;林銘宗(1999)提出的「發洩」、「反擊」等;曾淑華(2002)提出的「自殘」、「攻擊」;劉郁芳(1993)提出的「情緒發洩」。
4、「尋求他人的支持」
尋求他人的支持可以包括尋求問題的支持或指導、尋求社會支持或情緒上的支持。例如王蓁蓁(2000)提出的「尋求社會支持」;吳意玲(1993)提出的「想辦法找人幫忙以解決問題」;李欣瑩(2001)提出的「尋求社會支持」;周意茹(1995)提出的「找人幫忙」;梁培勇(1993)提出的「尋求社會支持」等。
所以綜合幾位學者的研究後,我們發現較普遍被採納的壓力因應類型,大致上可分為「積極的解決問題」、「退縮逃避壓力」、「消極的情緒發洩」及「尋求他人的支持」等四個類別。若再參考Billings 與
Moos(1985)及 Folkman 與 Lazarus(1984)的等研究的壓力因應策略類型,研究者將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壓力因應類型分成兩大類,一個是「正向的因應」策略、另一個是「負向的因應」策略。正向的壓力因應包含「積極的解決問題」、「尋求他人的支持」;負向的壓力因應則包含「消極的發洩」與「退縮逃避」。其中「積極的解決問題」是指學童在面對壓力時,採取直主動積極接地面對壓力、尋求壓力的解決方法、自我控制、承擔責任、改變自己對壓力的認知、盡量往好的方面想、調整自己的觀念、降低自己的要求標準,放鬆休息、邏輯的分析壓力問題等等。「尋求他人的支持」是指學童在面對壓力時,尋求壓力問題的支持或指導,尋求社會支持或情緒上的支持,例如請教他人如何減低壓力、面對壓力、解決壓力;找朋友、家人、師長的幫忙;向別人傾訴等等。「消極的發洩」是指學童在面對壓力與痛苦時,採取較激烈的因應方式來處理壓力,其中包含情緒的發洩和行為的發洩,例如大哭、大吼大叫、謾罵、怪罪、摔東西、暴飲暴食、報復、攻擊他人、甚至傷害自己的身體等等。「退縮逃避」是指學童在面對壓力時,採取壓抑、逃避退縮的方式來因應壓力,而不去面對壓力。例如逃避壓力、遠離、退縮、聽天由命、無助、放棄、屈從、得過且過等等的因應方式。
三、研究者的實際調查與歸納
為瞭解現今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壓力時的因應方式,研究者於民國95年4月份,在服務的縣市(彰化縣)隨機抽取五個學校,在每個學校中,隨機抽取一班高年級的學童為調查對象,實施國小高年級學童壓力事件因應方式的開放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總共165人,剔除無效的問卷,有效回收問卷共151份。研究者稍加整理後,將其結果呈現如下。
實施開放問卷的調查結果,研究者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壓力的因應方式,最主要是「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例如,聽音樂、看書(故事書、漫畫、小說等)、打電動、打球、玩電腦、上網、看電視、看電影、騎腳踏車、畫畫、逛街、彈鋼琴、和寵物玩、玩玩具…等,高年級學童面對壓力時最主要的因應方式都包含這類「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第二個主要的壓力因應方式是「向別人訴苦」,例如,跟媽媽說、向媽媽尋求協助、告訴老師、告訴爸爸、告訴爺爺奶奶、和姊姊談談、找朋友談談、使用即時通軟體告訴朋友…等。第三個主要的壓力因應方式是「摔東西出氣」,例如,摔枕頭、打布娃娃、丟東西、破壞東西、打牆壁…等。第四個壓力因應方式是「吵架發洩」,例如,直接和別人起衝突、和弟弟或妹妹吵架、到沒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到無人看見的地方大罵三字經、在私底下罵他、大哭一場、吃零食、買東西、想打人…等。第五個壓力因應方式是「放鬆休息」,例如,洗個澡、找個清靜的地方靜下來、睡覺、去郊外散心…等。第五個壓力因應方式是「逃避無助」,例如小朋友談到的「不理它」、不知到怎麼辦…等。最後一個較常用的壓力因應方式是「積極應付」,例如,盡量應付、盡量多認識一些朋友…等。另外,還有一些同學會利用寫日記來消除壓力,更有五、六位同學談到自己能先自我反省,然後穩定自己的情緒。
對照一下研究者歸納相關文獻的重點,在本次的調查研究中,屬於「積極解決問題」的壓力因應類型的有「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放鬆休息」、「積極應付」等壓力因應方式,其中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的壓力因應方式為最多學童所採用。在「尋求他人的支持」的壓力因應類型方面為「向別人訴苦」,高年級學童主要的壓力傾訴對象為自己的媽媽、朋友、爸爸、哥哥、姊姊、爺爺、奶奶,少部分同學會尋求老師的協助。在「消極的發洩」的壓力因應類型方面為「吵架發洩」,此類因應方式學生,主要採用和別人直接衝突、和弟弟或妹妹吵架、到沒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在私底下罵人、大哭一場、吃零食,甚至想打人等因應方式。在「退縮逃避」的壓力因應類型方面,本次的調查中,約有十來位同學談到自己面對壓力時,不想理它,或者不知怎麼辦。
在此次的調查中,研究者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面對壓力時,大都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放鬆休息」、「向別人訴苦」等因應方式,這幾個因應方式應該屬於比較正向的因應策略,然而在調查中,卻沒發現同學會主動改變自己對壓力的認知,或者調整自己的觀念,更沒有同學會針對壓力,提出可行且有用的壓力解決方式,這些都是往後我們要輔導學生如何因應壓力、解決壓力時,所要重視的要點,讓學童在面對壓力時,能採用更多正向且有益的壓力因應方式,甚至學會面對各類問題時的問題解決方式。
參考書目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意玲(1993)。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意茹(1995)。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銘宗(1999)。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培勇(1993)。以壓力發展模式探討社會資源對兒童「覺知到的能力」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華(2003)。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郁芳(1993)。藥物濫用青少年之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關聯性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Folkman, S. &
Lazarus, R.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