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你家的「幸福成績單」-良好的親子溝通
黃巧玲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一、引言
父母與子女所形成的家庭關係、溝通網絡、家庭互動與權力結構,是決定家庭是否處於穩定狀態及具有功能性的重要且基本的因素。其中決定家庭關係好壞、家庭互動是否有效以及家庭權力是否平等的核心條件與父母、子女之間的溝通模式是否能建立有關。當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親子之間處於上對下的命令模式易讓彼此之間的衝突升高,家庭便處於動盪不安的情況,家庭功能便一點一滴的逝去。因此良好的親子溝通便益顯重要。以下就親子溝通的需要性、親子溝通迷思、技巧、態度及關鍵要點分析良好的親子溝通型態的內涵,以供為人父母者參考。
最近看到一則新廣告-中華三菱 SAVRIN(今天不補習,上山補身體),廣告中的哥哥因為功課退步,令爸媽十分的擔心,於是開始著手幫孩子安排許多的補習課程,妹妹一語驚醒夢中人:「是不是哥哥成績好你們才會喜歡他?」尤其是廣告中的slogan「如果父母也有成績單,孩子們會給你們打幾分?」這樣的對話、情景不就正是時下的家庭情景嗎?這則廣告除了商業的用途之外更是帶給現代家庭一次審視親職角色的好機會,你的親子互動及格了嗎?
你的親子互動是否是這樣的情形:早上一起床便忙著叫孩子起床,「快點起床,上學要遲到了!動作快!」上了車,接著問:「要吃什麼?」放學了,就把孩子往安親班送,或者甚至是由
二、親子溝通的意義
人與人的互動有賴溝通,在瞭解親子溝通之前,我們必許先對「溝通」的意義有一基本的認識。林淑玲(2005)指出溝通是一種訊息傳送和交換的歷程,以分享和尋求建立共同看法。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需求的滿足,都需要透過溝通來達成。這些需求包括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等。而親子溝通屬於人際溝通的一個範疇,只是溝通的對象限定在父母與子女間,主要是藉由思想、情感及意見的彼此交流及分享,以增進親子關係融洽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親子溝通的需要性
每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可作為檢視自己的親子溝通是否合格的指標之一。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民國91年對台灣地區現住家庭之親子狀況的分析指出,就家中育有6歲未滿12歲子女而言,平日與子女相處時間在5小時以上的僅佔35﹪。而
中華三菱 SAVRIN最近針對台北市的國小學童進行一次「SAVRIN幸福成績單大調查」的研究,結果指出:有近六成學童認為「爸爸媽媽比較喜歡成績好的孩子」,這樣子的想法可能會讓學童誤以為要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只有拿到更好的成績一途。近四成的學童表示「功課壓力大致來自於爸媽」,五成以上的學童表示「最常因為課業表現不佳,而挨爸媽的罵」。親子互動關係上,學童們最不能忍受爸媽的前三大行為分別是:「嘮叨」、「一直念我功課」及「拿我跟別人比較」,更有近四成的學童覺得理想中的爸媽「應該讓我有更多的自由空間」、「要有更多的時間陪我玩」。看到這份調查的結果,不禁讓人猜想會造成如此的結果是否起因於不良的親子溝通呢?父母擔心孩子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無法參與競爭的行列,不想輸在起跑點,於是急忙將孩子推向課後托育的行列,連平常放假日都安排了許多的才藝課,由此便不難猜出「近四成的學童覺得理想中的爸媽『應該讓我有更多的自由空間』」的原因為何了!課後參加如此緊湊的課程造成平日親子相處的時間縮短,親子之間最需要的「陪伴」卻也成為學童覺得理想中的爸媽需具有「要有更多的時間陪我玩」這樣的條件了。
四、親子溝通迷思
想要建立成功的親子溝通,首先必須破除一些常見的親子溝通迷思:
(一)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是父母親常說的一句話,父母親的心中或多或少有存在著這樣的觀念,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觀念沿襲至今。身為父母的,總認為孩子還太小,無法自己做決定,更何況也希望子女的生活能過的比自己的還要更好,怕他做錯決定,怕他走錯路。因此,未事先考慮子女意願,便為子女事先做好決定,希望他們能接受並按照父母安排的計畫一一實行。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幫他們做決定」,而是需要教他們、引導他們「如何做決定」,培養他們計畫未來的能力。
(二)我以為……:父母親習慣於運用自我的觀念及想法來為孩子的行為下註解。「我以為他應該是肚子痛,所以不想去學校上課,因為他從小身體就不好呀。」其實孩子真正的原因是不想去上學,拒絕學習而引發的生理反應。孩子的世界與大人們大不相同,以孩子的角度找出事情背後真正的原因,才能真正瞭解孩子。
(三)只要有彼此對話就是溝通:「溝通就是跟孩子說話呀!我們每天都有說話啊!」缺乏情感的交流,意見的討論,經驗的分享,這樣的情形並不能稱為溝通,最多只是屬於親子對話
。
(四)「喜歡嗎?爸爸買給你!」-孩子說的任何事情都答應:溝通就是聽孩子的想法,孩子想要的作父母的就應盡力完成,這樣的情形最常出現在工作繁忙的父親身上,常因無法抽出時間陪伴孩子,以彌補的心態進行親子互動,以為只要維持好關係就是跟孩子之間有著良好的溝通。
五、親子溝通的技巧
溝通技巧是指,在我們傾聽、反應以及表達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的一些機制(曾文志,2004)。父母如果能巧妙的運用某些機制,配合適當的溝通情境或時機,將有助於發展正向的親子互動與關係。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讓家庭和諧、提升生活品質,也會使父母在教養子女上變得輕鬆許多。
曾文志(2004)提出親子溝通的四種機制:
(一)口語陳述:切勿使用命令的詞句,這些口語陳述易被孩子視為嘮叨而產生反感。
(二)口語問答-分成開放式與封閉式兩種:封閉式的問題只能讓孩子有「是」與「否」的回應;而開放式的問題則可引導孩子反映出「如何」以及「為什麼」的意見或想法。
(三)非口語的溝通:溝通時適度保持沈默,不插嘴、不干擾,並加上肢體語言的表達,往往是鼓勵孩子持續互動的重要內涵。
(四)一致性:當父母在傳達訊息時,口語的陳述需與非口語行為保持一致,切忌表裡不一、反反覆覆,造成孩子的混淆與懷疑。
廖永靜(2006)引用美國的貝爾醫生 (Eric Berne) 在1959年發展的交流分析技巧(簡稱T.A.)的概念
發展出田字形親子溝通模式,如下圖所示:
Adult 大人式 |
Children 孩子式 |
Nurturing Parent 關懷父母式 |
Critical parent 嚴厲父母式 |
(一)Adult 大人式:站在大人的角度思考,習慣以說理的方式來進行溝通,不帶任何是非評斷,純粹敘述道理給對方知道。
案例:孩子騎機車不想戴安全帽
Adult 大人式:騎乘機車戴安全帽是基於保護頭部的理由,頭部損傷將有可能變成植物人……
(二)Children 孩子式:願意以孩子的立場思考,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朋友與孩子進行溝通,有時也可以遊戲的方式進行,方式不拘,氣氛輕鬆自在。
案例:孩子騎機車不想戴安全帽
Children 孩子式:怎麼了?戴安全帽是不是讓你覺得不舒服呀?還是覺得太醜了?我以前也常有這樣的感覺耶,可是呀……
(三)Nurturing parent關懷父母式:屬於滋養型的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說法,表達情感、撫慰情緒,引導孩子尋求問題解決的答案,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案例:孩子騎機車不想戴安全帽
Nurturing parent關懷父母式:孩子聽媽媽說你不想戴安全帽呀?可以跟爸爸說說看發生什麼事了嗎?我們一起想想看解決的辦法好不好?
(四)Critical parent嚴厲父母式:
案例:孩子騎機車不想戴安全帽
Critical parent嚴厲父母式:我叫你戴就戴,我是你爸爸,我說的話你就要聽,要不然就休想出去!
七、親子溝通態度
親子溝通時除了溝通的技巧可以提升親子溝通的效能性之外,溝通時的態度也值得注意,可使親子關係更上層樓。陳德泉(2005)提出親子溝通時需配合的三種態度:
(一)、溫和的態度-心可以急,但動作宜溫和。
(二)、堅持的態度-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要堅持。
(三)、耐心的態度-要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就要學會耐心的等待。
八、親子溝通的關鍵要點
建立正向積極的親子溝通除了運用親子溝通技巧及態度來促進彼此溝通的融洽性之外,還有一些關鍵因素需要被注意:
(一)、時間:父母常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必須於工作及家庭雙方面來往奔波,常常都覺得時間不夠用而身心俱疲。父母總希望孩子的一切表現都符合自己的意思,一旦孩子出現令人心煩的事,也希望最好能馬上解決。但是親子溝通最需要的是時間來經營,依據David Olson和女兒Amy Olson的觀點指出,每天要花時間與家人對話,至少每天花五分鐘時間,每個周末至少花十五分鐘時間。(引自林淑玲,2005)。
陳德泉(2005)也提到平常若親子間有固定的交流時間,那麼一旦碰到問題就容易解決。他提出三個種質不重量的時間運用原則:
第一是全家相處的時間。
第二是一對一的時間:單獨和一個孩子孩子相處,陪他做喜歡的是或是與他分享心事。
第三是個人時間:在工作及家庭之外,留些時間給自己,生活會有更多動力。
因此,不管有多忙,每天一定要抽時間跟孩子聊天互動。因為孩子從小沒有建立與父母溝通的習慣,長大後,他也不會找父母分享的。
(二)、肢體語言的運用:根據研究發現,當你與別人溝通時,對他產生的影響力,在措辭方面佔7%,音調方面佔38%,肢體語言(表情、動作、姿勢等)方面佔55%。也就是說當您和孩子溝通時,說話的語調和肢體語言影響溝通的效果很大,所以,有時給孩子一個真心的微笑,摸摸頭、拍拍肩,甚至是一個大大的擁抱,早已勝過千言萬語。
(三)、主動跟孩子溝通:孩子快樂,父母就快樂了;孩子不快樂,父母的心就揪在一塊兒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未臻成熟,不如大人,有時不知道如何說出口,不是藏在心裡就是顯現於臉上。父母親此時最需做的是主動提起話題,拉起溝通的起跑線。
可運用高淑貞教授(2005)提出十大話題讓父母能夠輕鬆走入子女的世界。(一)一般生活詢問;(二)學校學習;(三)學校生活;(四)同學發生事件;(五)卡通、電視節目欣賞;(六)安親班、補習班經驗;(七)家庭作業;(八)時間安排計畫;(九)活動安排計畫;(十)欣賞感謝的人與事。
(四)、接受孩子的不一樣:每個孩子都是發展的獨立個體,就算是雙胞胎也有不同的個性,不可一概而教。容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自我的成長,只有當我們真正接納孩子的特性,不拿他跟任何人相比時,我們跟孩子的溝通才能順遂。
(五)、調適自己的態度:情緒人人皆有,處理的方式各人不一樣。孩子在身邊,最容易成為我們的出氣筒。做父母的要學會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再來面對孩子。情緒當頭,絕對不是一個溝通的好時刻,等心平氣和再溝通,比較妥當。
(六)、學著放手:做父母的要學習要像放風箏一樣,放手讓孩子去闖。孩子跌倒了自會爬起來,這一條路走不通,自會換另外一條。以這樣開闊的心胸來面對孩子,即使對孩子有期望,也不至於形成沈重的負荷。
九、結語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最重要的不在於強記死背條列式的親子溝通技巧或秘訣,而是要體認到父母的指導對孩子學習與發展的影響有多大,適時的放下權威的面具,由負面的管教變成正面的鼓勵,讓家在「愛」中學習溝通與成長,填出你家的幸福成績單。
十、附錄
此外在網路上曾搜尋到相關的調查-幸福房車SAVRIN好爸媽鑑定所∼邀您傾聽孩子心裡的聲音,這份調查問卷給父母一個機會好好審視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情況,有多久沒有跟孩子好好的說說心裡的話了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扮演著何種角色呢?你知道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地位嗎?
一、當你正在看公事的資料,小孩來找你要抱抱、說說話,你會說?
A.
乖爸爸(媽媽)在忙,自己到旁邊玩喔
B.
沒看到爸爸(媽媽)在忙嗎?
C.
來來,陪爸爸(媽媽)一起看,以後你就會跟我一樣能幹唷
二、你最喜歡在一天的什麼時候跟你的小孩聊天?
A.
多半在孩子睡前或一起吃飯時
B.
任何時候,想他們的時候就會打電話囉
C.
孩子想聊天時才會跟他們聊
三、即便工作很忙或瑣事很多,你多久帶你的小孩到戶外去玩?
A.
不管有多忙,每週都會撥時間帶小孩子出去走走囉
B.
一個月最少會抽比較有空的週末和他們多相處
C.
如果太忙就是儘量,真的沒辦法孩子應該也會體諒的!
四、小朋友今天在學校拿了班上作文比賽中的佳作,你會?
A.
大力的稱讚他,並且立刻打電話跟其他朋友說這個好消息
B.
認為他的程度還可以拿到更好,要他沒自滿
C.
鼓勵他繼續努力,下次可以拿全校第一
五、某天下午學校老師打來說你的孩子數學退步很多,你會?
A.
跟老師說沒關係,孩子沒闖禍就好
B.
回家問孩子怎麼回事, 並且向別人打聽更好的數學老師
C.
先跟老師說謝謝照顧,回家問孩子是不是不喜歡數學呢?
六、當你帶你的小孩去玩多半使用哪一類型的交通工具?
A.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經濟又質惠
B.
自己開車囉,這樣才有全家聚在一起的幸福感
C.
搭同行人的車,比較不麻煩
七、你認為自己在「父母」這堂課的人生學分中還缺乏了什麼?
A.
傾聽孩子的想法,並真正瞭解他們想要什麼和不要什麼?
B.
為孩子擬定最完備的人生計劃,讓他們成長的更順遂
C.
給孩子最大的成長空間,以及不帶任何壓力的成長環境
八、你認為你在孩子的心中最像哈利波特裡的哪位老師?
a.賞罰分明,而且 會適時提點孩子的鄧不利多
b.和他們打成一片而且擔心他們多管閒事的海格
C.刀子嘴,豆腐心的麥教授
參考資料:
一、網路資料:
梁望惠(2005)。不是強說愁─談親子溝通。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9日。網址:http://bible.fhl.net/writer/writer35.html
黃美雯(不明)。親子關係與親子溝通對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初探。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30日。網址:http://www3.nccu.edu.tw/~g9254012/new_page_20.htm
幸福房車SAVRIN好爸媽鑑定所∼邀您傾聽孩子心裡的聲音。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10日。網址:http://www.5230.com.tw/act/dzltest/index.html
葉毓中(
二、書籍及期刊資料:
侯東成(2001)。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載於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巨變時代的親子關係(頁57-59)。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高淑貞(2005年11月)。十大話題讓你和孩子有得聊。天下雜誌,335別冊,52。
高淑貞(2005年11月)。親子溝通的十大原則。天下雜誌,335別冊,44-45。
許芳菊(2005年11月)。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錯誤。天下雜誌,335,210-212。
喬•羅賓森Joe Robinson(2005年11月)。「過度工作」傷害家庭最深。天下雜誌,335,40。
林芝安(2005年11月)。建立共同記憶,織一條情感的繩索。天下雜誌,335,214-217。
陳德泉(2005)。適時補上幾個音-孩子為什麼聽不進父母的話?。
陳姵蒨(2005)。親子溝通從家開始--圓滿溝通零距離。
曾文志(2004)。如何和孩子談關鍵話題。師友月刊,440,65-68。
馮喬蘭、盧玲穎(2003)。只問過程,水到渠成--訪人本教育中心主任馮喬蘭談親子溝通。人本教育札記,17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