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家庭變遷下老人之家庭照顧支持系統

蔡鐿安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

 

壹、前言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TO)以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7%,定義為高齡化社會門檻(薛承泰、徐麗君,2005)。隨著科技、醫療的進步,婦女生育子女風險降低,死亡率減少下,全球平均年齡由原先的45歲延長為75歲。台灣也不例外,由於人口壽命的不斷延長,造成人口結構的改變,在1993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的7.10%(黃富順,2005)顯示我國以邁入高齡化社會。而影響老年人口增加的原因不外乎有:經濟發展與生活水準的提高、醫藥及科技的進步、環境保護及公共衛生的注重、注重養生保健、終身教育之推廣、休閒娛樂及運動之盛行、少子化的影響(沙依仁,2005)。人口老化的現象是目前已開發國家所需面臨到的問題,其所帶來的老人照顧問題更是一大衝擊(陳燕禎,2005)。不僅對家庭造成影響更直接對社會造成衝擊(黃富順,2005)如:

一、國家財政負擔加重:反應在養老金、健康照護及社會照顧等。

二、經濟成長的下降:少子化下,勞動力縮減,生產毛額縮小。

三、重視老人相關福利政策:政策加重在津貼與福利方面的支出。

四、商業及消費行為改變:未來老人健康照顧行業的興盛及老年人相關專業的興起,如家庭顧問、老人醫藥學等,消費行為從製造業的產品轉為個人服務,如家庭維修。

五、教育重點的轉移:老人人口快數增加,教育機會的提供,將帶動高齡教育的另一番氣象。

六、房地產的調整:老人公寓、社區、養生村,正急速增長中。

七、家庭結構的改變:過去傳統的社會,照顧者的身份往往是落在女性身上。然而在工業化的社會下,家庭型態、功能的改變下,最明顯的便是家庭的照顧人力被分散。隨著婦女就業率上升,自我意識的提高,不再侷限自我為照顧者的角色下,相對的家庭在照顧高齡人口的支持系統亦受到挑戰與衝擊(曾孆瑾,2005)。除了照顧的人力資源減少外,其家庭的經濟(醫療或生活費用)、照顧者的健康維護、家庭的氣氛等皆會對家庭形成不利的影響(沙依仁,2005)。再者,由於少子化的影響下,每個人的系譜樹,只有樹幹沒有樹枝,形成所謂的竹竿家庭(pole family)的型態(黃富順,2005),這顯示,大家庭所扮演的社會化相互幫助的角色正逐漸萎縮,未來的成年人必須面對更大的責任與壓力。

高齡化的社會,是21世紀初期的台灣社會將面臨的挑戰之一,其影響是全面向的,包括政治、經濟、財政、文化、教育、家庭等均受波及(黃富順,2005),其中最直接所要面臨的挑戰便是家庭照顧的問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指的是健康、還能含飴弄孫的老人,但是若面對失能或長期重病的老人,其生活起居皆需由家人或他人代勞者,就會對家庭產生很大的影響(沙依仁,2005)。有鑑於此,本文就家庭變遷下對老人照顧的影響,與主要照顧者所面臨的問題外並說明家庭照顧支持系統的方式與重要性。除前言外,又分為家庭照顧的相關理論、變遷下家庭的形態、老人與家庭照顧者的關係、老人家庭照顧的處境及需求與困境、影響老人家庭支持之因素、家庭照顧者的福利政策與因應之道等部分探討如下。

 

貳、家庭照顧的相關理論

    家庭對老年人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心靈場所。家庭一直是支持照顧老年的所在,而家庭也一直擔負著老年人安養的角色。根據研究,長期照顧需求者有77.9%由家人照顧,8.4%由看護工照顧,13.7%是由機構照護,顯然老年人的照顧問題仍以家庭成員的照顧為主(邱怡文,2004;曾孆瑾,2005,中國時報,2005)。然而在傳統家庭文化下照顧工作普遍被界定為是女人在私領域(家庭)中的責任,女性角色一直擔負著免費且有義務的包容照顧者角色,其所背負的『強迫性利他主義』(陳昱名,2004)。依家庭照顧者的性別來看,以女性配偶(57.8%)與媳婦(17.4%)為主,男性照顧需求者主要是由女性配偶照顧、女性照顧需求者主要是由媳婦照顧(中國時報,2005)。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女性教育普及、就業率提升,使的女性不再是唯一的照顧者。因此家庭成員的支持強弱、分工模式、及良好的抗壓,將影響老人是否能得到適當的照顧需求。茲就以下列三種照顧支持模式予以討論。

一、層級遞補模式(Hierarchical Compensatory Model

    中國人的文化中,講求孝道,家人間對於老人照顧有清楚的責任層級。Cantor認為老人在使用照顧人力的支持來源時,存有選擇次序性的偏好。亦即由親到疏的非正式服務網絡,且必須到最後不得已階段,才會求助於正式的支持資源系統,即政府機構或營利單位。老人偏好由『親屬』開始,其次序等級為:以配偶為第一優先,其次是子女,再次之為其他親屬(陳燕禎,2005;曾孆瑾2005;邱怡文2004)。但在成年子女中,由於文化差異上,致使國內外的主要照顧者不同,國外老年人是由女兒照顧居多,國內則為兒子或媳婦照顧為主。

縱上所述,當家庭在面對失能老人照顧問題時,扮演家庭照顧關係的層級會因為關係的親疏遠近,影響老人的求助意願與求助行為

1.第一級照者:在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系統中,配偶與子女是最優先照顧者,也就是所謂的『核心照顧者』。

2.二級照顧者:指配偶與子女之外的親屬或是非常熟悉的朋友。

3.三級照顧者:非親的鄰居或志工。

老人的照顧問題,仍然以非正式的支持系統為主,然而,當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承載壓力的,必須相互合作,才不會導致『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任務分工模式(Task-Specific Model

為了避免一個人的照顧看護所形成之『照顧不足』或『過渡照顧』的情形,而造成個人社會心裡健康負面的影響,因此提出任務分工模式。認為正式體系與非正式體系間是互補的角色,具有『分擔的功能』(呂寶靜,2001)。不同連帶關係的成員可以提供不同性質的照顧內涵與需求。照顧內涵依老人須要照顧的特性而選擇照顧者,分為:

(一)非技術性的照顧:如情緒、心裡社會的支持或較貼身的照顧,宜需家人的提供。

(二)非貼身性照顧:如購物、提供資訊,則請鄰居、親友提供。

(三)技術性的照顧:護理工作應由專業人員執行(陳燕禎,2005)。

三、壓力---緩衝模式(Stress-Buffering Model

老年人口的照顧問題本身對家庭而言就是壓力事件,且對家庭所造成的衝擊與壓力程度是相當複雜多元的,包括期待與非期待的事件。而家庭壓力的概念是指:當家庭面臨不同事件或情境時,家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家庭該如何去面對並且擁有多少資源可以運用與協助處理整個事件。在此模式中A代表家庭壓力來源;B代表事件發生時家庭可尋求的資源;C代表家庭對事件的想法;X代表家庭在面對事件壓力時所呈現的壓力程度是否成為危機(曾孆瑾,2005)。

當家庭遭遇重大衝擊及壓力時,在於家庭如何回應,在回應的過程中,會受到家庭的外在及內在的影響。所謂外在壓力是指與時空環境相關,家庭是無法控制的,如:歷史、經濟、文化、發展、遺傳脈動等;而內在壓力則是指:受到外在壓力的影響,進而影響內在價值,家庭是可以改變及控制的,如:結構上(角色)、精神上(界定)、哲學上(價值)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老年照顧問題並非家庭與老人間的單向關係,其中更含括了資源的運用。社會支持體系的介入,對個人與家庭而言皆具有『緩衝壓力的作用』。研究指出緩衝的理論模式中『非正式社會支援』介入將正向影響老人生活滿意度之支持。所以在社會生活關係中,人們的情感、服務等社會支持具有緩衝負面障礙及生活壓力之挫折作用(陳燕禎,2005;曾孆瑾2005)。

 

參、變遷下家庭的形態

中國文化首重孝道與反哺之恩之概念,然而在社會變遷下,整體生態環境的改變,價值觀多元化的趨勢下,形成傳統大家庭模式中的人力資源互助的情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興起。父母也為了減少同住的糾紛,選擇獨居,行孝的形式正在蛻變,使得傳統價值觀開始鬆動。然而除了家庭結構的變化外,其功能與資源甚至家庭關係的改變都使得老年人口使用家庭系統時,會引發許多的干擾與障礙。

一、家庭結構的轉變

根據調查顯示,家戶組成的規模已漸縮小且成簡單化趨勢。大家庭的模式已被核心家庭取代,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發佈『近十年來家庭組織型態概況』發現,19922002年,家庭仍以核心家庭為主,其次是折衷家庭,第三名則為夫妻兩人的小家庭。然而隨著環境的變化下,家庭的型態更顯得多元化。就家庭結構而言,大致產生下列幾項變化(曾孆瑾,2004):

(一)人口結構的改變

在人口老化與生育率下降的雙重趨勢下,台灣的人口結構已由金字塔型(高生育率與高死亡率所造成的上窄下寬型)轉為以青壯年為主的葫蘆型,顯示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社會現象,呈現出幼年托育與老年照顧的問題,也挑戰著照顧層面的分配。

(二)雙新家庭的增加

    隨著婦女就業率的提高下,雙新家庭比率逐漸增加,相對的家庭照顧的人力逐漸萎縮。

(三)離婚率上升

     『不合則離、好聚好散』的價值觀,導致離婚率上升,造成單親或繼親家庭的出現,因而影響家庭的凝聚力,造成家庭支持成員的功能減弱。

二、家庭功能的轉變

   「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是台灣社會的傳統居住形式,特別是長子,在孝道的規範下有義務與年邁父母同住並提供照顧,雖然奉養的是兒子的年邁雙親,但實際的服侍與照顧工作往往落在媳婦的肩上。是因為受到文化的規範,女性均承擔著照顧者的角色。在工業化社會中,家庭功能產生改變,女性教育程度及自我意識提高下、角色衝

突問題充斥著家庭,使得家庭照顧老年人的責任與功能也產生巨大的改變。(曾孆瑾,2004;邱怡文,2004;藍佩嘉、吳嘉苓,2005

三、家庭資源的改變

農業社會家族關係與社會人際網絡緊密,強調家族利益,而現代則重視專業分工,家庭所得端賴個人努力,家族網絡逐漸縮小與疏離,在人力與社會資源上顯得不足(邱怡文,2004)。

四、外籍女傭的介入

    此種短暫或替代性照護關係,確實抒解了家庭照顧的壓力,但是也可能引發因文化、語言隔閡而產生的性暴力或虐待事件的產生(張庭,2005)。

 

肆、老人與家庭照顧者的關係

「照顧」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從微視的觀點來看,不僅涵蓋了照顧的行為和活動、照顧者的情緒和感受,也涉及了照顧者的責任和壓力(趙善如,2001)。

一、老人的身心發展

(一)生理層面

生理機能的退化,抵抗力即免疫性減低下,老人容易產生衰退及老化的現象。如容貌改變、身體內部、生理功能與感覺器官的改變等。

(二)心裡層面

    環境的改變,老人會經歷到一連串的喪失。如職業、角色扮演、社會地位等,可能導致負面情緒,如孤獨、消沈、焦慮、無助、憤怒、等感受,在心理不平衡的交互影響,其情緒上易出現不穩定情形。
(三)社會層面
    由於權能減退、收入減少及行動不便,老人少有機會或不便參與社會活動又加上年事已高其可能遭到配偶去世,至親好友漸凋零下,缺乏支持系統協助他度過晚年。
二、對家庭照顧者的影響

照顧本質上是一份愛的勞務工作,而非只是一種愛的流露,而照顧工作事實上對家庭照顧者帶來許多的生活改變與壓力(趙善如,2001)。例如:日常生活作息不正常而影響睡眠品質;面對無盡的照顧工作而出現沮喪、憂鬱、孤單、害怕等負面情緒。另外,還有限制照顧者的社會生活、就業意願和機會,以及造成家庭經濟上的困難等等。依據呂寶靜、陳景寧(1996)所提出照顧者會面臨以下幾點問題:

(一)健康問題

生理上感到疲倦、睡眠不足、身經衰弱等因為長期照顧病人,而引起體力透支、身體疲倦、免疫力下降等損害健康或罹病。

(二)心裡壓力

因承擔家庭照顧責任、加上諸多的角色扮演下, 情緒無法疏通,導致出現憂鬱、焦慮、害怕擔心、絕望、逃避、心力交瘁、緊張、沮喪、情緒失控崩潰、無心感預期性的悲傷反應等心理症狀。

(三)經濟負荷

女性照顧者由於無法充分參與有酬的勞動市場,造成她們經濟上缺乏獨立,也經常無法享有退休與保險的給付、在分擔老父母的醫療及生活費用的開銷對家庭而言,亦為一項負擔。

(四)社會支持

國內家庭照顧者負荷顯示,在比較身體、心裡和社會功能三項負荷,以社會功能負荷對照顧者較為嚴重,社交功能最受影響(陳昱名,2004)。在照顧過程中,照顧者常有被剝削已盡的感受,而往往得不到或接受不到所需要的社會支持。

史曉寧、黃愛娟(1996)將主要照顧者壓力來源之細項分類與頻率如圖表:

壓力源

                      

頻率

疲累

4

頭暈、骨刺、胃潰瘍

2

腹痛、血壓高、耳鳴、股膜發炎、失眠、甲狀腺腫

1

子女不能分擔照顧責任而憂傷

8

照顧病人受挫而難過

6

覺得病人以程陌生人而憂傷

2

無合適安養院

6

社交限制

4

子女不能分擔醫療費用、經濟負擔中

2

威脅平日社會角色、無保險、無合適就醫途徑、醫師態度不好

1

社會價值觀之壓力

2

:採『家庭重病老年患者之主要照顧者壓力源和其家庭功能因素之探討』,史曉寧、黃愛娟,1996。榮總護理期刊,13,頁142

(五)家庭系統變動、家庭關係改變及所面臨的角色衝突

1.生活形態的改變

使得照顧者的工作與生活作息必須做調整。若患者生活功能欲退化則照顧者欲無所適從,且在繁重的照顧過程中,其原有空間及生活習慣將受到擠壓與犧牲。

2.角色緊張與衝突

      照顧者除了照顧年邁親長的角色外,亦需兼顧照顧下一代的父母角色,同時亦得扮演好經濟供應者的角色,多重的角色扮演,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出現角色衝突,進而影響家庭的系統與家庭關係。(陳昱名,2004)。

 

伍、老人社會照顧的支持體系

所謂社會照顧支持系統是指提供老人的廣泛支持並可滿足其個人身心需求、或日常生活任務、生病或危機處理時的協助。一般而言照顧體系分為兩種,正式照顧系統與非正式照顧系統系統,通常在使用上是非正式照顧系統無法滿足時才會求助正式照顧系統(呂寶靜,2001;陳燕禎,2005)。

一、非正式照顧系統

(一)非正式照顧系統的組成要素及特性

非正式照顧系統由親屬、朋友與鄰居等組成。家庭支持即是屬於非正式的社會支持,其結合多基於血緣、婚姻或友情的層面,包含五項特性:1.提供非技術性的協助 2.較能符合個別老人不可預測和即興式的須要 3.能迅速提供協助且彈性 4.基於互惠關係 5.提供重要的情緒支持,並提供情感性與財物性和工具性的支持(呂寶靜,2001;曾孆瑾,2005)。

(二)非正式照顧系統各要素的內涵

支持要素

基礎

協助項目

限制

配偶

婚姻誓約

個人服務

家務協助

生病照料

情緒支持

1.配偶本身年老體衰,難擔照顧責任。

2.女性較少有配偶可提供支持。

3.照顧者承擔過重的負荷與壓力。

子女

 

回饋、責任、依附、孝道

 

情感支持

交通接送

財務管理

家務協助

1.相互競爭的角色衝突。

2.照顧者和救業者的角色衝突。

兄弟姊妹

 

血親

 

情感支持

交通接送

家庭維修

協助出院後照顧

1.本身亦為老人,較難提供工具性的協助。

2.若不住鄰近,則不便提供實質上的協助。

 

朋友

 

共同的生活經驗與興趣

 

相互作伴

工具性支持

老人自我價值的確認

1.行動受限,阻礙友誼發展與相互支持。

2.因年齡相仿,紛紛過世,朋友自然較少。

 

鄰居

居住鄰近性

代收信件、拜訪聊天、危機協助

1.無敦親睦鄰,則危機發生時也難以相互支援。

2.互惠關係短期,會因搬家而結束。

:採自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頁9),呂寶靜,2001。台北:五南。

(三)非正式照顧者的支援措施(張庭,2005

  1.與家庭相關措施

    提供經濟上的誘因,包括直接付費(給照顧者或受照顧者的津貼方式)與稅務優惠。再者針對老人服務的配給方式,能有所修正,因為仍有許多社會角落的老人未受到任何補助。

2.與勞工相關措施

     如彈性工時或事假與場所、增設日拖照顧中心、財政服務、依賴照顧協助服務、資訊提供、支持性團體等。

3.老人福利政策

         如志願工作人員與跨世代方案、營養與餐飲案、法律服務、住宅服務、醫療照顧等。

二、正式照顧系統

(一)正式照顧系統的組成要素及特性

是指與受照顧者間沒有孝道責任、情感和社會連結的照顧者所組成。通常在科層體制的結構下並且可以預測、有組織的方式來輸送服務。其特性是:任務取向、目標導向、高度專門化、使用者付費、特定時間內的服務。

(二)正式照顧體系的發展趨勢(呂寶靜,2001

1.擴大居家護理服務的提供,並提供各種高技術性護理服務。

2.擴大居家護理服務與社區照護方案的提供與專業性。

3.改善老人住宅設備,方便功能障礙老人的使用。

4.擴大現金補助及支持因照顧老人而放棄工作的家庭照顧者。

三、正式支持資源與非正式支持資源的優缺點

 

正式支持資源

非正式支持支援

 

優點

 

 

 

 

1.需經資產調查,資源衝分配之公平效果

2.品質可掌握、績效可評估

3.服務具標準化

4.具專業服務的之能與技巧

5.資源提供具長期性

6.照顧工作最後防線

7.管理單位權責明確

8.照顧資源來源穩定

 

 

 

1.服務具彈性

2.提供迅速服務

3.成本效益高

4.具人性化

5.運用更多的社區資源

6.建立關懷社區

7.增強社區意識及認同感

8.彌補正式支持系統提供照顧服務之不足

9.滿足老人的個別化需求

10.資源具可近性、可及性、可受性

11.符合社區照顧的政策需求

 

缺點

 

 

 

 

1.依規定辦理、服務僵化、不具彈性

2.缺乏人性化

3.亦造成福利依賴文化

4.成本效益降低

5.資源重複浪費

6.服務方案有時未具長期性規劃

7.服務方案未有完善配套措施

8.福利預算開善門、易放難收

1增加社區負擔.

2.服務品質難確保

3.服務水準參差不齊

4.缺乏專業照顧的之能與技術

5.未能達到資源的有效在分配

6.加重家庭及女性壓力

7.支持資源短期及季節性

8.雙方人際關係亦導致緊張、衝突

9.無明確管理單位、有責任的隱憂

10.資源使用仍以『淒苦者』的需求為考量

:採自『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之探討』,陳燕禎,2005。社區發展季刊,頁168

 

陸、老人家庭照顧的處境、需求與困境

老人潮是國際趨勢,目前我國人口老化程度雖不及其他國家嚴重,但人口老化速度卻較各國快,尤其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人口已達2176千多人,佔總人口數9.58%,到2025年將達20%。老年人口比率持續升高,顯示長期照顧制度亟待建立(王昱婷,2005)。然而照顧工作在我國卻呈現出『私領域化』、『地下化』、『隱形化』、『女性化』的現象,成為國家三不管地帶,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同時淪為弱勢(呂寶靜,2002)。

一、照顧者的處境(呂寶靜,2001

(一)照顧者的參與權與選擇權的表面化

      NHSCC的法案明訂『增進使用者與照顧者的參與和選擇』使服務輸送的指導原則,但僅限於討論的層次。

(二)照顧者需求的邊陲化

      照顧工作經常會帶給照顧者身體、心理、社會關係和財物方面的負荷,然而在資源配置的優先順序上是在回應使用者的需求勝於處理照顧者的壓力。為解決雙方衝突,總是犧牲照顧者的利益為代價,這說明了照顧者其需求通常是被忽略。

(三)照顧者角色的侷限化

      照顧者被視為是資源,冠上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後,必須犧牲工作成為全職工作,其勢必成為家庭經濟的依賴者,因而影響庭地位。因此如何建構照顧者的權利仍有待努力。

(四)照顧者付出成本的隱藏化

      照顧者的照顧工作是無酬的,為了擔任家庭照顧工作,致使許多婦女不參與勞動市場,或是選擇部分工時及間斷性的工作,因而無經濟來源,照顧者成為經濟安全體系中的大輸家

二、照顧者的需求

(一)照顧資源

      個人性需求照顧資源方面:生活態度、能力、照顧者本身的知識與技巧、家務性照顧、輔助性照顧、醫護性服務;政府部門的資源部分:居家服務、社區服務、健康服務、福利服務。

(二)家庭支持資源

      家庭支持服務網絡通常包含如下方案:

1.勞務性支持方案:臨時照顧服務,或稱為喘息服務、暫代照顧服務。讓照顧者可以放鬆休息一下。

2.心理性支持方案:教育方案、諮商服務和支持團體。

3.經濟性支持方案:稅負優惠措施、給予照顧者津貼等,讓照顧者不會因為從事照顧的工作而極度貧窮。 

4.就業性支持方案:照顧假、彈性工時、彈性上班地點。

5.居家環境改善方案:提供輔具及補助無障礙居家環境,讓照顧者可以更方便的執行照顧工作。(呂寶靜,2001

(三)社會網絡資源

      指『圍繞在個人身邊的社會關係所形成的網絡』,高密度的聯繫網絡,對照顧者而言是一項很重要的支持系統,當個人面臨壓力衝擊時,其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對個體而言具有保護和緩衝的作用

 

柒、影響老人家庭支持之因素

家庭在面對老年人口照護需求的因素考量相當多,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曾孆瑾,2005):

一、個人及家庭因素

          如年齡、性別、種族、家庭、婚姻、教育、職業、經濟、居住、生活行為、身心健康等因素。通常女性容易成為照顧者,是因為文化的傳承,強調『媳婦侍奉公婆』、『男主外、女主內』,這樣的意識下,形成女性有義務責任成為照顧者的最佳人選(溫秀珠,1996)。

二、政策與環境因素

      如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照護體系及資源與供需、市場狀況等。更有利的家庭政策、福利措施,將有助於解決老人在家照顧的問題。

三、支持網絡因素

      如保險身份、經濟能力、健康精神狀況及社會支持。老人的健康因素將影響照顧者的照顧方式;老人有高度的社會支持網絡,則與家庭的互動關係較佳。

四、態度信念因素

  如健康信念與態度、醫療保健行為、養老價值觀、個人取向及偏好等。在文獻探討中子女照顧老父母的理論有公平論、義務論、依附關係論,將影響照顧者的信念與態度(呂寶靜,2002)。

 

捌、家庭照顧者的福利政策與因應之道

家庭的功能逐漸減弱中,人口結構呈現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現象,未來將有更多的依賴人口,家庭系統的平衡顯得更加重要。高齡化的社會下,我國將面臨老年人口照顧的問題及需求,然而隨著離婚率及女性勞動參與率上升,因此家庭照顧的人力縮減,其本質也逐漸發生變化。故欲鼓勵或協助維持家庭照顧的功能,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務輸送體系,落實在地老化的政策理念。

一、規劃保障老人的社會權的社會福利政策(呂寶靜,2001

強調國家保障老人社會權的責任。政府應透過所得維持、醫療保健、住宅、持續性照顧、就業、社會參與、與個人服務措施,來保障老人的權益,當國家重視老人的社會權時,老人的和其他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便可提升。

二、對於照顧者的協助

家庭照顧仍然是目前台灣社會照顧老年的主要提供者,又以女性照顧為主。然,女性將面對照顧的繁重工作與職業壓力,角色的多重扮演及蠟燭兩頭燒下,不僅家庭系統產生改變,連個體本身亦受到影響。

1.解除照顧者勞務措施

我國目前支持家庭照顧者的社區式照顧資源明顯不足。因此『支持家庭照顧者』和『發展社區資源』,應列為老人長期照顧政策的策略。

2.經濟性支持服務方案

公部門若能提供各項家庭照顧者經濟性支持福利方案,一方面可以作為提供照顧的誘因,另一方面也可以強化照顧者的承諾,有助於照顧品質的提昇。

1)建議將納稅人因照顧老年親屬而購置之健康醫療和社會照顧服務費用納入列舉扣除額範圍。

2)在家庭照顧者現金方面,包括被照者與照顧者符合要件下方可補助,惟此方案係數試辦性質,因此政策若能持續執行,則可補充家庭經濟來源。

3)就業性支持方案多為支持員工擔負兒童照顧的責任,但仍未討論雇主應設計日間照顧設施或措施。如老人日間照顧服務、相關資訊、臨時次暫代照顧服務等。

4)鼓勵公益團體辦理心裡暨教育性支持方案與相關專業的研習活動,如成立照顧者支持團體,藉由彼此之經驗分享,提升其照護能力及精神支持;或教導專業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因應照顧需求。

3.家庭支持政策

訂定「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輔導各相關機關及各縣市政府辦理家庭照顧者訓練研習及編製「家庭照顧者教育手冊暨光碟片」供家庭照顧者參考。內政部亦推動長期照顧措施如居家及社區式照顧,機構式照顧、預防性照顧,減輕家庭照顧的繁重工作。

三、改革歧視家庭照顧者的社會安全制度

照顧不應被視為一種無可選擇的道德責任,而應是整體社會的集體責任,對婦女而言,照顧應是一種選擇,而非義務。在不同領域中,家庭照顧被貶抑為無酬工作的不平等現象,國家應要積極地介入,其風險與成本應由社會集體承擔。(趙善如,2001

 

玖、結語

老人照顧問題一直被視為家庭責任,然而隨著家庭結構、功能的改變下,家庭承擔老年人照顧能力越之薄弱,老年人照顧該何去何從值得關注。行政院衛生署對老年人長期照顧係規劃朝居家式、社區式、機構式三大目標發展,以建構完善的老人照顧機制。在家庭式的照顧上,建議公部門訂定健全的家庭政策,採系統性的概念來支持家庭,提供解決家庭問題的資源,其中包括保障家庭經濟安全、增進性別平等、支持家庭照顧能力、分擔家庭照顧責任、預防並協助家庭解決家庭成員的問題,同時,增加社區照顧資源網絡的運用,以減輕照顧者壓力。再者,針對人口少子化的趨勢下,家庭照顧的能力與人力勢必不足,未來機構式的照顧,將扮演重要的老年人照顧角色,這將又延伸另一個問題。家庭照顧系統須要更多有力的支持措施,維持家庭系統的平衡,發揮家庭應有的功能,建立起幸福美滿的家庭。

 

參考書目

史曉寧、黃愛娟(1996)。家庭重病老年患者之主要照顧者壓力源和其家庭功能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期刊,13138-146

邱怡文(2004)。家庭變遷下老年人之長期照顧何去何從。社區發展季刊,106176-185

沙依仁(1996)。高齡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沙依仁(2005)。高齡社會的影響、問題及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056-65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

呂寶靜(2002)。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載與呂寶靜主編,老人福利服務,(業177-241)。台北:巨流。

張庭(2005)。社政立法(含福利)下。台北:志光。

陳燕禎(2005)。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158-173

陳昱明(2004)。社會福利資源的落差:以老年失智症病患家庭照顧者之照顧的負荷、需求與困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台北。

曾孆瑾(2004)。由家庭解構與功能變遷之影響論老年社區照顧問題。社區發展季刊,106150-158

曾孆瑾(2005)。從老年的家庭照顧支持系統思考老年人口照顧問題。社區發展季刊,110274-283

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黃富順(2005)。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成人及終身教育期刊,52-12

趙善如(2001)。失能老人女性照顧者的經濟生活現況。線上檢索日期:20051226。網址: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health/02.htm

劉珠利(2004)。社區照顧與女性照顧者。社區發展季刊,10679-8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