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幸福婚姻-談婚前教育的內容

孫慧玲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家庭在人類歷史上是一項悠久而傳統的制度,家庭要安穩有賴於婚姻關係的維持。林淑玲(2002)認為進入婚姻組織家庭的人,其中一個理由為建立愛與依附關係。依據Maslow的需求階層論,愛與隸屬是人類重要的需求。相關研究發現,人一生的隸屬依附關係,在不同時期會與不同的人建立不同成份的依附關係(林淑玲,1992,引自林淑玲,2002)。其間可以提供個人安全的愛與依附隸屬關係的對象包括父母親、主要照顧者、戀人、配偶、或子女等都可能出現。另外,依照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是成年期主要的發展任務,若此階段無法順利完成將會產生孤獨感阻礙往後的發展,而Sullivan的人際關係發展理論,則提到在青少年早期會與同性夥伴建立親密關係,然後才轉向異性尋求親密關係。人們期望能在婚姻中尋求長久與安穩的親密關係且滿足愛與隸屬的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政治民主化,導致社會變遷快速,價值觀漸趨多元化,影響到社會大眾對於婚姻的態度,婚姻關係的維繫越來越不易,離婚率增加成為世界普遍的現象。資訊時代的來臨,在現代人講求經濟快速的同時,人們開始尋求「速食愛情」、「速食婚姻」,多數人認為結婚只要兩情相悅就好,對於婚姻生活都懷著美麗的憧憬,認為幸福婚姻捶手可得,期盼像故事書中的王子與公主一樣,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然而婚姻生活並非如此簡單,影響婚姻幸福的因素有許多,包括婆媳之間的關係、家務工作的分配等。婚姻生活是平淡而乏味的,會有許多瑣碎的事情要處理,所有結過婚的人都會告訴你,婚姻生活並不簡單。有些人因為相愛而結婚,並未先瞭解婚姻,等結婚後才發現有許許多多的課題要克服,本來維繫兩人的愛情也在婚姻瑣事中消磨殆盡,最後步上離婚之路。在「離婚」中,沒有人是贏家,離婚使人變窮,許多離了婚的男人或女人東西會更少,財產更少,對未來的勇氣、信心及希望也更少,需要經過很長時間這些東西才會恢復(蔡珮君譯,2002),離婚除了對於當事人是一大打擊外,他們的子女也不好過,父母的離婚對於子女在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朱巽傑,2002)。

許多人在進入婚姻之前,並沒有做任何的準備,直到進入婚姻後,才發覺許多問題和挑戰。為了促使大家在結婚前慎重思考,增進對婚姻生活的認識,避免婚姻破裂,家庭教育法第十四條規定,針對適婚男女需提供婚前教育,培養正確之婚姻觀念。對於婚後可能要面對的課題先做討論及準備,幫助他在婚姻條件上做充分的準備,增進家庭幸福。婚前教育是一種預防性的教育,所謂預防重於治療,預防有三個層次,婚前教育屬於初級預防。在結婚之前,先在各方面作好準備,則成功的機會會大些。不管兩人有多麼相愛,對於日後的婚姻與家庭有多麼憧憬,藉由婚前的準備與瞭解,使雙方有能力去面對婚姻問題與做選擇,兩人一起學習面對結婚以後的種種課題,讓步入婚姻之路的男女擁有幸福。

 

二、婚前教育的內容

為了讓適婚男女做好婚前的準備,婚前教育的內容包括下列各項(Stamann & Salts1993;褚雪梅,1997;黃迺毓、林如萍、鄭淑子,2000,皆引自王秀枝,2003;陳怡吟,2002):

1.知道彼此的婚姻觀念及對婚姻的憧憬

  知道彼此對「婚姻」的想法及對未來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有何憧憬,瞭解彼此間的差異,互相討論,縮小差距,避免日後因想法不同,造成失落感。

2.婚後財務的管理及家務的分工

  家庭功能之一是提供食、衣、住的基本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建立在經濟資源上,所以個人工作及收入對其家庭有其重要性。由於社會變遷,工作機會多,現代婦女大都外出工作,除了滿足自己的興趣與抱負外,也能增加家庭經濟所得。在組成家庭後,若雙方皆有工作,則彼此的薪水該如何處理?交給同一個人管理或各管各的?還有家用支出有哪些項目?如何才能收支平衡?等問題都要事先溝通。此外,在雙方皆外出工作的現代社會中,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型態,在雙薪家庭中已經不適用了,家事該如何分工?如何處理?也需要納入討論範圍。

3.姻親關係的相處

  在中國人的社會裡,結婚並非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的結合,婚後與配偶的親戚、兄弟姊妹及父母該如何相處?尤其是婆媳之間的關係,若是處理不好,將可能會影響婚姻的幸福感。婚後是否要與公婆同住?雙方父母可以到家裡住幾天?多久回婆家或娘家一次?等問題,都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或計畫預先做討論。

4.婚姻中角色的扮演

  每個人在社會中需同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結婚後,雙方需要扮演的角色增加了,多了媳婦或女婿及妻子或丈夫的角色,孩子出生後還需學習扮演父母的角色,每個人對於各種角色皆有不同的期待及規範,事先討論彼此對於此角色的看法,調整彼此間的差異,建立合理的期待,預防減少婚後不必要的摩擦。

5.學習溝通及衝突處理技巧

  良好的溝通是婚姻健康的重要指標。所謂「幸福婚姻的先決條件在於有效且相互滿足的溝通」(陳怡吟,2002)。夫妻相處在一起難免會吵架,健康夫妻在吵架的過程中會漸漸瞭解對方的感受、想法,學習相互包容、退步及珍惜對方,所以會越吵越好,衝突日漸減少。每個家庭的溝通模式都不盡相同且各具特色,並無好壞之分,有個家庭溝通無礙,有的家庭則從不溝通。只要夫妻之間各項事情處理沒有問題,無須計較事事要溝通,否則只會製造口舌之爭而已(陳艾妮,1994)。

6.關於子女的問題

  想要生育子女是進入婚姻的其中一項理由,所以關於孩子的問題包括,是否要生育子女?若是要生,生幾個?中間間隔幾年?孩子要跟誰的姓?日後孩子由誰帶?如何管教?等問題,這些在婚前最好都能先討論,達成某些共識。

7.增加性教育的知識

  成人時期是生命週期中性發展及性教育需求最重要也最複雜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人類組織家庭繁衍下一代的最佳時期,性活動也是最頻繁的階段(陳錫欽,2003)。夫妻性關係是否滿意是影響婚姻生活是否和諧的一項因素,所以要培養夫妻性的溝通、維持性觀念及性價值觀的一致性、瞭解正常的性感受及性反應、認識如何預防性傳染病、學習避孕的方式及不孕時該如何求助、接受多樣化的性觀念、知道性行為需承擔的責任。

8.人生規劃與期許

  婚姻並非人生的全部,雙方在自己的人生中還是可以有規劃及期許,這些可以在婚前先討論,並試著在婚後相互支持,協助對方達成計畫。

9.休閒娛樂活動的安排

  休閒娛樂是家庭的一項功能,雙方可以討論未來在休閒娛樂上可安排哪些方面的活動?每個月預計花費多少?當雙方父母要加入時,是否可以接受?等情況。

10.認識兩性的差異

兩性之間有差異,這點在科學上已經獲得證實,兩性在許多方面如溝通、情感需求、思考方式、對事情的感受、認知等都有些許的差異,瞭解彼此間的差異,雙方便懂得彼此體諒。以情感需求為例,現在社會婚姻維持以情感為主,情感的需求可分為愛、關懷、瞭解、尊重、感謝、接納及信任,其中愛並不會因為性別而有差異,但是其他幾項則會因為性別而有不同的重要性,男性在情感上需求以感謝、接納與信任較為重要,其他三項是次要的;女性則是關懷、瞭解與尊重,其他三項也是次要的(蕭德蘭譯,1995)。

11.宗教信仰、精神價值觀與期望

  不同宗教信仰及價值觀會影響人們對於事件的看法及處理的方式。台灣社會有許多不同的宗教,但大部分的人是「拿香拜拜」,在傳統婚禮中,新人也必須拿香祭拜祖先,但是有些宗教是不拿香的,若是一個不拿香的媳婦進入到需拿香的家族中,必定會與他信仰的宗教起衝突,除非他願意放棄原來的信仰,或對方長輩願意接受,否則必定會引起風波,因此,在結婚前宗教信仰也必須列入考慮。

12.對於婚姻內涵的瞭解

  許多人在結婚之前只注意到「要」的,在婚後才發現「不要」的也有了。婚姻的算術不能要求滿分,幸福婚姻無法十全十美,最多只能七全八美,要接受人生本來就是不全不美的事實。人們因為不同所以相愛,因為相愛才會相處,因為相處必定不合,解決之道,只有明白為什麼不合,進而接受不合的事實才能處理不合的僵局。許多的不合其實只是「需求不合」、「角色不合」、「對話不合」、「標準不合」而已。婚姻並非人生的全部,莫以婚姻成敗論英雄。有些人對婚姻抱著「有了婚姻、成家生子,就找到幸福,如果沒有得幸福,便是別人的錯」,要知道婚姻幸福是要自己給的,不要將此寄託在別人身上(陳艾妮,1994)。

 

三、結論

    在結婚之前,將上述的內容當成婚前功課,雙方坐下來彼此互相討論,做正向的溝通,若是雙方同意也可訂下婚前契約,將雙方的約定寫下,並討論將來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作修改。婚前教育絕對有它的重要性,在離婚率越來越高的今天,它可以幫助考慮踏上紅毯之前的男女做更清楚、更審慎的思考,且具備能力與責任感來共同維護自己所選擇的婚姻。

 

參考書目:

王秀枝(2003)。婚姻和親密關係教育。載於林淑玲等合著,家庭教育學(頁501-556)。嘉義:濤石。

朱巽傑(2002)。離婚。載於林淑玲等合著,婚姻與家庭(頁373-414)。嘉義:濤石。

林淑玲(2002)。婚姻與家庭的本質。載於林淑玲等合著,婚姻與家庭(頁1-24)。嘉義:濤石。

陳怡吟(2002)。婚前教育。載於林淑玲等合著,婚姻與家庭(頁165-196)。嘉義:濤石。

陳艾妮(1994)。七全八美看婚姻。台北:陳艾妮工作室。

陳錫欽(2003)。家庭性教育。載於林淑玲等合著,家庭教育學(頁455-500)。嘉義:濤石。

蔡珮君譯(2002)。單身不賴,結婚更好。台北:大塊文化。

蕭德蘭譯(1995)。親愛的,為什麼我不懂你。台北:天下文化。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