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家庭-家庭閱讀樂無窮
莊玉麗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家」是孩子的第一個學習場所,父母親是孩子生命裡的第一個老師,根據相關文獻分析可知道,家庭閱讀活動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並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提昇學習能力,也是建立書香家庭的捷徑,而在這過程,父母的推動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份量。洪蘭(民90)認為閱讀的助益,在生理上能帶給大腦、神經更多的刺激,延緩大腦退化的速度,並且可以培養更敏捷的反應與記憶能力;在心理認知方面,透過閱讀能協助進行比較有效的知識累積,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同時,閱讀能增加個人的知識,因而在心理特質上,能減少因無知而造成的恐懼感,提昇一個人的容忍挫折能力。另外,閱讀也能改變個人的氣質,使視野變得更寬闊。但是現代的父母往往因忙於工作,平日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到了假日,更將大部分時間用在閱讀以外的休閒活動上,如此家庭成員沒有閱讀的習慣,又怎能期望孩子會有自發性的閱讀動機呢?
貳、背景的探討
教育部於(民88)制定「邁向社會學習的白皮書」中指出,要推展學習型家庭,落實終身學習環境,認為社會中最親密的組織型態莫過於家庭。學習型家庭是一種所有各式家庭所呈現的家庭形態,在其中家庭能提供對成員學習有積極的態度和參與活動的環境(廖永靜,2000)。前教育部長
在政府與社會機構如火如荼的攜手合作推展閱讀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加入與引導孩童,必能讓效果加倍,因此透過家庭閱讀活動可建立起學習型的家庭。
參、家庭閱讀活動的意義
林文寶(民89)的研究調查指出,兒童閱讀課外讀物的場所以家中79.8%最多;林武憲(民89)提出,一個人在十歲以前,要是沒有養成閱讀習慣,以後要補救,就比較困難了。因此,為人父母者,應該把握住這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能力的關鍵期。由此可知,家庭、父母在推展兒童閱讀方面著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何謂「家庭閱讀活動」?其定義很廣,讀過文獻後歸納如下:
李連珠(民81)指出家庭閱讀活動是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活動之一。父母或家中其他大人為幼兒出聲閱讀書本或和幼兒一起共讀書本,以及幼兒獨自沈默閱讀,均屬家庭閱讀活動。
張淑如(民82)提出父母應為子女安排一個理想的閱讀環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重視書籍,將可以為子女奠定良好的閱讀態度。家中應經常佈滿書籍、雜誌、報紙,讓孩子有許多機會接觸文字,感覺看書是生活的一部份。此外,父母更要以身作則,讓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對書產生感情,全家人每天找一段時間一起閱讀,共享讀書的樂趣。
鄭靜欣(民86)則分別從選書的原則、閱讀指導的進行及建構家庭閱讀活動與圖書館的關係等三部分,進一步來探討父母如何推展「家庭閱讀活動」。她強調家庭閱讀活動不但可以增進親子們的相互成長,培育良好的閱讀習慣、提昇學習能力,也是建立書香家庭的捷徑,其中父母的推動尤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一環,攸關家庭閱讀活動的成敗。
南方朔(民89)指出「家庭閱讀」是歐洲十六至十八世紀逐漸發展出來的一種家庭生活及家庭教育的體制,「家庭閱讀」不是一般的閱讀,而是一種「共讀」,其中母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必須要經常讀故事給子女聽。
綜上所述,可知家庭閱讀活動是雙向互動的過程,透過家庭閱讀活動全家人可以彼此分享、共同討論、互相學習,自然的增進彼此的瞭解與感情。
肆、閱讀的重要性
國際學生評量計畫(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在2000年舉辦第一次測驗,本測驗將研究中心放在閱讀能力上,報告指出十五歲的青少年如果具備了較高的閱讀能力,可能會影響每個國家在未來的全球經濟中,能擁有多少世界級知識工作者。參加測驗的學生必須閱讀短篇故事、網路信件、雜誌圖表等各種形式的資訊,然後回答問題,PISA從三個層面來衡量閱讀能力:
ㄧ、擷取資訊:能從閱讀的文字當中,找到需要的資訊。
二、解讀資訊:閱讀後,能正確解讀資訊所傳達的意義。
三、思考和判斷力:能將閱讀的內容,配合自己的知識及想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根據PISA的定義,閱讀能力越強的人,越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的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並運用資訊,有效的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對於兒童而言,閱讀的重要性更不只如此,以下說明之。
ㄧ、增加語文能力
如果能在孩童時期,先將孩子的識字量增加,進一步是語彙的學習,最後是語句和整篇文章的閳釋,一步步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讓孩子在語言能力進步後,也能帶動其他科目的學習,增加學習的自信心。(如:有些孩子數學科目的應用問題不會做,其根本原因是不懂題目的意思,所以無從解題。),因此,如果能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定能刺激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學習溝通協調能力
透過書本的導覽,可以讓孩子塑立自我形象,多方了解他人的想法,如寓言故事、世界名著,從而建立孩子對人際關係中正確的態度。
三、增廣見聞
閱讀可以使孩子涉獵多方面的知識,如:文學、歷史、地理、科學等,也可以培養孩子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事情,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能將新學的經驗和舊經驗作出連結和修正,促進思維的成長,對學習有很大益處。
四、提升寫作能力
喜歡閱讀的孩子能掌握語言文字,他們對文章基本的架構及相關的用字遣詞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寫作能力較同級孩子優越。
五、獨立思考
閱讀可培養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尤其在面對道德兩難的問題上,書籍的情境營造,可以幫助孩子道德觀的建立,讓他們分析、理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六、啟發想像力
孩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在書本的世界裡,可以暫時讓孩子擺脫教科書的枷鎖,徜徉在另一片想像的天空,在這片天空裡,任何有趣的、稀奇古怪的事物皆有可能出現,孩子可以發現閱讀的快樂一面,也可藉此培養孩子的美感經驗,從童話、神話、或是繪本裡頭,欣賞文字與圖畫的魅力。
伍、如何激發閱讀的動機
ㄧ、培養孩子對書產生親切的感覺
父母可以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陪孩子做閱讀的活動,以身作則使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李國生在介紹「中、小學閱讀習慣調查」時,其中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父母是否喜愛閱讀和積極參與孩子的閱讀活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所以在閱讀的時間,可由家長為孩子唸故事,或是讓孩子在父母的身旁閱讀喜愛的書籍,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見賢思齊,也能拿起書本,培養閱讀的興趣。
在環境的佈置上,營造溫馨自在的閱讀氣氛,讓光線、桌椅配合得宜,使孩子在舒服的氣氛與閱讀書籍連結在一起,孩子在接觸書籍的感受是美好的、溫暖的,他們便會樂於參與。
二、閱讀前的預備訓練
(一) 對閱讀活動的期待
剛開始孩子可能還不知道要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時父母親可以陪孩子讀故事(如學齡前的孩子,可以唸童詩、兒歌),多念幾次可以增加孩子對書本的熟悉度,父母利用聲音的抑揚頓挫增加變化,並要求孩子一同加入,在下一次要進行閱讀活動之前,孩子已有初步的印象記憶,他們可能就會要求父母親念故事給他們聽了。
(二) 蒐集相關資訊
在閱讀前,家長可以先告訴孩子要閱讀的主題,讓孩子可以對要閱讀的書籍擁有先備知識,例如:父母要讓孩子閱讀「媽媽的紅沙發」時,可以先讓孩子認識單親家庭,如此一來,在孩子學新知識時,他可以用他既有的概念與新經驗相結合,並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上,從而同化為自己的新知識。
三、書籍聯想
步驟一:先欣賞封面與封底
先讓孩子欣賞封面封底,讓他們說說看有什麼樣的想法,建立自我思考的動機,而不是一開始就翻開書本讀內容。另外,若孩子的年紀大一點也可讓他瀏覽作者的生長背景、年紀、曾經出版的著作,不同的文化背景會造就出不同的寫作方式與見解。
步驟二:瀏覽目錄
目錄可以表現出一本書的大致結構,讓孩子瀏覽目錄,可以知道文章若是有因果關係的,必須從前面閱讀起;如果是一則一則的小故事,可以先閱讀他們較感興趣的部份。
四、善用一千零一夜模式
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宰相的女兒為了保命,在為國王說故事時,故意在最精采最高潮的地方停下來,留待第二天晚上再說,國王為了知道故事的發展,只好讓她活下來,就這樣,宰相的女兒一共講了一千零一夜,最後終於感化了國王。父母再說故事或閱讀時,也可以利用這個模式,在最高潮的地方停下來,留待下次再繼續,這樣孩子便會對閱讀充滿期待,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求閱讀活動。
五、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在教導孩子認識這個世界時,閱讀其實是相當好的引導方式,例如:人際關係的教導就可以在圖畫書中運用,書籍的假設情境,能給予孩子回饋。此外,書籍也能增進孩子認知上的理解,如認識各國風俗民情、環保生態上的維護,都可以與孩子的實際生活做聯結,讓孩子認知到閱讀並不是一項浪費時間的活動,它是可以呈現多元而又實用的知識。
陸、結語
如果家長可以選擇特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當家人一起閱讀,可以建立正向的閱讀氣氛和環境,進而促進家人團結。在學習型的家庭中,家人是主動成長求知的「學習者」,孩子是否能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父母扮演著促進者的角色。因此,父母有責任為孩子營造一個深度閱讀的環境,幫助他們自在的融入故事情節、探索未知、不要設立各種規範和限制,讓他們能自由挑選自己所喜愛的書籍,有興趣之後才能進一步地「精讀」,長期以來,國內孩子「讀書」讀的都是教科書、課本,唯有大量閱讀,讓孩子體會到閱讀樂趣,才能進一步地加深加廣,讓閱讀真正進入孩子的生活中,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書目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1999)。家庭教育學。師大書苑。
艾登.錢伯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天衛文化。
古矞(2000)。讓孩子與書牽手-
李寶琳(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國生。教委會協助推動閱讀風氣。
吳佳盈(民94)。如何引導孩子快樂的閱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滿秋、馬念慈(2000)。孩子一生的閱讀計劃。天衛文化。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天衛文化。
林武憲(2000)。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林文寶(2000)。台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41-54。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267-294。
南方朔(2002)。 童話故事與「共讀」傳統。聯合文學,16(10),15-17。
洪蘭(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裡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紀雪盡、詹季燕(2001)。從家庭、學校談閱讀。教育資料與研究,38,16-18。
高蓮雲(1992)。國小學童休閒閱讀現況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創刊號,43-96。
許碧勳(2001)。國小中高年級兒童閱讀習慣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42,40-51。
教育部(1999)。八十八年度推動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
陳英梅(2001)。為有源頭活水來-親子共讀樂。社教雜誌,271,1-4。
張淑如(1993)。打開孩子的心窗-由兒童圖書談親子共讀。國教之友,45(2),36-39。
齊若蘭(1999)。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天下雜誌 第263期。
廖永靜(2000)。親子共讀的觀念與做法。成人教育,58,46-51。
鄭靜欣(1997)。父母如何推展家庭閱讀活動。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1),20-27。
蔡玲主編(2004)。打造孩子閱讀的桃花源:親子共讀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局。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