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從安親班看台灣家庭教育

劉禕翎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叩、叩、叩!」每天一早到學校,最常聽見的就是學生拖著沉重的行李箱式書包,由遠而近越過人群,踏上階梯所發出的聲音,看著他們小小的背影,不禁讓人感嘆,現在的孩子難為!

在天下雜誌2005年的教育特刊中,談的是全球家庭教育的推動,孩子是國家未來的資產,洪蘭教授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錢如果不用在教育上,一定用在監獄上。」孩子們的童年只有一次,他們的教育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雜誌中有一篇文章-「被安排的人生」,談的是台灣安親班的現況與問題,這篇報導讓身處教學第一線的我有一些感觸。

每當放學時間,看到學生們的樣子,我都會調侃他們像在搬家,兩隻手掛滿大包小包的東西,除了學校的課本外,有一半是補習班、才藝班、安親班的作業,學生比大人還忙,許多學生常抱怨沒有時間睡覺,因為要熬夜,當時我很訝異,才中年級就熬夜,那以後怎麼辦?學生只是聳聳肩,一臉無奈的看著我,經過調查,班上幾乎一半以上下了課還要趕場,沒有補習的反而成了異類

自從教改推行多元入學方案後,原本要減輕孩子升學壓力的美意,反而讓孩子生活在比以前更苦的升學壓力下,之前學校老師常戲稱「多元」就是意味著錢要多,錢多才能讓孩子補更多。「升學是最大的投資,也是家庭最大的悲哀。」台北市家庭家長學會會長包崇敏感嘆的形容現在的教育,多元入學並沒有創造出多元的價值與道路,台灣的家長似乎只有把孩子往「高學歷」裡塞!

為了符合多元學習,台灣的安親班、補習班之多,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景象,近十年來,全國的補習班有如雨後春筍般,從兩千六百二十六家,成長到一萬四千家以上,成長超過五倍,而其招生對象的年齡也逐漸下降,針對國中生的有六千三百三十七家;針對國小的更多達六千三百五十六家;而學齡前的補習班也有六百一十九家(引自李雪莉,2005),試想,將來這些五花八門的安親班,將是陪伴孩子們渡過大部分童年的地方與回憶。

然而,安親班的開設的確讓許多現代家長省掉不少麻煩,「既可幫忙照料孩子,又可以盯他們寫功課、補習,等家長下班,兩全其美不是很好嗎?」曾有家長這樣表示,聽起來安親班對家長而言真的很重要,但是對孩子而言呢?

安親、安親,安親班似乎只「安」了「父母親的心」,卻沒有安到孩子,反而剝奪了他們原本可以快樂的童年,剝奪了親子間互動的時光,套句廣告用語「孩子!我要你比我強!」於是,那些有遠見的家長們,不斷鞭策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我們學校附近有一所遠近馳名的安親班,家長們趨之若鶩;孩子們聞之喪膽,安親班的老師會出考卷幫孩子複習,考前更是加緊衝刺,甚至孩子沒有達到標準,便把孩子留下來過夜,挑燈夜戰,那些孩子被留下來的家長都豎起大拇指說「讚!這裡的老師真是盡責。」而那些被留下來的孩子,成了學校健康中心的常客,因為只要接近放學時間,便哭喊肚子痛、頭痛,要媽媽帶回家休息。

針對家長在教養的迷思上,洪蘭教授這樣形容,「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也是一個迷信的時代,雖然我們已經進入e世代的二十一世紀,有許多觀念仍然非常的不正確。」現代父母用盡心思將不同的養分澆灌在孩子身上,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有時揠苗助長,反而傷害更大。就如同現在流行的雙語教學,家長將孩子送往雙語小學,雙語補習班,就怕外語能力跟不上,在天下雜誌的訪問中,北部的家長還表示「大安區的家長想的不是讓孩子進台大,而是美國Top 10的名校。」於是各式各樣的英語、數學、科學、電腦通通讓孩子補,補越多家長越安心,越覺得我的孩子比別人多向前邁開一步,只要孩子成績單上擁有漂亮的成績,花再多的錢都心甘情願,而孩子是否能吸收?是否能快樂學習?早被「分數」給排擠到角落。升學主義強調的成績壓力,比以前更重的壓在孩子的身上,甚至有雙語小學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提供住宿,為了因應家長的需求,還增設慢接(孩子可以做完功課、吃完晚餐再回家)短期住宿、夜間輔導的服務,儘管學費高的嚇人,仍讓許多家長擠破頭拼命把小孩往裡送!訪問那些小孩留宿學校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生活變比較規律,會打理自己的東西,感覺長大許多,然而,「家庭」原本是孩子們接觸到的第一個老師,如今家長花了大筆大筆的鈔票,把教育的責任推到學校老師、安親班身上,孩子長大後對家庭的概念又會是如何?有幾點值得我們醒思…..

家人間溝通談心時間變少了

根據天下雜誌「家庭生活體檢大調查」顯示,台灣近七成的孩子,每天待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約一~三小時;近兩成的孩子則超過三小時以上,安親班可以堪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每到放學時間,校門口車水馬龍,一輛輛接送的車子裡,除了家長的車,最多的就是安親班、補習班的娃娃車了,安親班老師會在固定地方收集學生,收完了這間換下一間,然後行程緊湊的到安親班上課,就算是親自接送的家長,也好比計程車司機,負責將孩子從一個學習點送到另一個學習點,期間可以對話的時間少之又少,而當孩子精疲力竭回到家後,「功課做完了沒?今天考幾分啊?明天要考什麼?」這樣公式化的問答千篇一律,似乎除了課業,親子間就沒啥好談的了,在調查中發現,其實台灣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少,但相處的品質與方法卻有待提升。安親班的出現讓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那裡渡過,回到家洗個澡、吃個飯,就上床睡覺,父母和孩子沒時間談心,親子間的對話只侷限在功課成績上,漸漸的話題變少了,家應該是談愛、提供溫暖支持的地方,但現今許多家庭親子間形同陌路,家長以為花錢便是愛他的表現,卻不懂得如何花時間了解孩子們真正的心聲和心情。

品德教育的缺乏

學校中不乏看到成績好,但行為跋扈的學生,曾經有一位學生常常一不高興就摔桌子、摔書包,擾得全班同學無法上課,家長來了也拿他沒輒,學生自己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安親班之多象徵著父母注重的是分數,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但在品德教育上卻是一大敗筆,「高學歷並不代表高品德」,這是我們在學校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父母知道如何用錢堆砌孩子的成績,卻不懂得教孩子基本的道德和禮貌,當孩子出現問題找家長溝通時,卻常換來一句「你們老師是怎麼教的?」讓人只能搖頭嘆息。

價值觀的改變

許多父母都將安親班、補習班視為孩子成績的救世主,學校學的差無所謂,送安親班就可以補救,這樣的的想法也影響到孩子,常常有學生下了課埋頭苦讀,正當老師感到欣慰時,卻發現他用功的是安親班的作業,甚至為了寫補習作業而不做學校功課,這種本末倒置的觀念卻未受到父母的制止,想來學校老師真是不如安親班老師。另一方面,放眼望去,當今補習班只要掛上美語教學,都會招來滿滿的學生,甚至為了安排給名師教學,苦苦等候幾個月都值得,九年一貫後,為了讓學生有國際觀,從中年級開始上英語課,只是,對於一些連中文都學不好的學生而言,學英語真的就能更有國際觀嗎?許多家長讓孩子學了美語後,在家都用英文名字來稱呼,更有一位學生告訴媽媽,「我學中文做什麼?我以後都寫英文就好了!」這樣的外語教學到底是將孩子推向國際?還是讓孩子洋化忘了自己的文化?原本社會改變,價值觀也會有所不同,只是,在快速變化中,家長們是否思考過這樣一窩蜂的趕流行有其必要嗎?將這些囫圇吞棗的價值灌輸給孩子,對他們有幫助嗎?

安排越多,孩子越懶散

人們常說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要什麼有什麼,玩具、衣服、鞋子樣樣齊全,不虞匱乏,然而這樣的寵愛無疑讓孩子成了過度依賴的小孩,現今許多孩子的生活是在老師、家長的規劃與督促下完成,缺乏主動學習與自我行動的能力,就算有一天他要行動,也會對自己沒信心。台灣目前趨向少子化,家長都將孩子視為寶貝,不畏風雨,盡責的當孝子,過度保護下卻忽略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反而只是在一堆所謂既定行程、補習中,磨損孩子的獨立與自信,養出一群長不大的孩子。

總體而言,安親班的氾濫,大部分原因來自父母沒有時間陪孩子,現代的父母每天汲汲營營,為了賺取生活費、房貸、車貸、孩子的學費、補習費…..而傷透腦筋,都成了超馬力族,過度的工作讓處在高壓力下的父母消磨掉大部分的能量,無暇處理親子間互動的問題。

當一個社會的全部焦點都集中在『賺錢』時,就是這個社會民主的危機。因為處在這樣社會的人民……沒有多餘心力專注公民參與….更別說擔任稱職的父母親……。」(引自喬˙羅賓森,2005),用這句話來形容現在的台灣多麼的貼切啊!台灣家長家庭教育的觀念、價值觀已有所偏頗,相較之下,歐美國家的家長教孩子讀書,但卻不把學業當成唯一,他們讓孩子上圖書館、美術館、安排各種戶外旅遊、夏令營…..,培養孩子成為多元學習者,然而台灣的家長卻扭曲了多元學習的涵義,拼命用錢打造一座又一座的學習牢籠給孩子,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讓「家」越來越冷淡,父母不清楚孩子們心中的想法,對孩子用過多的期望、命令加諸在他們身上,孩子本該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現在卻越來越多問題兒童,製造社會不安,不只是家長,國家是否也應該負起責任。

     綜觀現今歐美國家的福利政策、教育政策,投入大量的經費來支持家庭教育,希望藉此投資未來,因此,即使是失業的父母,依然能提供孩子學習的機會,然而在台灣,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失業,整個家庭便陷入困境,即使家長有心教育孩子,也在金錢的壓力下受到阻礙。政府如果能更積極的在家庭教育上投資,國家未來才能有競爭力。在芬蘭,學生的成績差距,與家長社經地位對成績的影響,在所有國家中都是最低的,芬蘭政府在家庭教育上有完善的政策,提供父母許多資源,幫助他們如何教導孩子,此外,對於要工作的父母更提供許多服務,讓父母無後顧之憂。相反的,台灣的家長為了錢拼命,為了孩子操勞,他們其實是非常需要幫助的,只是就現況而言,大部分的家長仍處於單打獨鬥的情境,家庭教育、親職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只是,政府每年肯花大筆的預算救濟那些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國家,卻拿不出錢幫助國內那些徬徨的家長,沒有完善的補助款投資在家庭教育上,如今,是否該想想,該給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什麼樣的成長環境?

 

參考書目

˙羅賓森(2005)。「過渡工作」傷害家庭最深。天下雜誌,33540

何琦瑜2005)。台灣父母做得好嗎?。天下雜誌,335120-127

李雪莉(2005)。被安排的人生。天下雜誌,335140-146

林芝安2005)。華盛頓雙與小學。天下雜誌,335148-150

洪蘭(2005年)。教養的迷思專欄。

線上檢索日期:20051115。網址:http://www.jges.mlc.edu.tw/~clarafu/good/grow.htm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