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人格特質理論之探討
葉彥麟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
壹、前言
有醫學報導指出,因為精神壓力過大、或較緊張型的人格特質,往往易造成肌肉長期緊繃,甚至有些因長期姿勢不良,不知不覺中造成肌肉慢性拉傷,顯然,壓力不只為人帶來有心理上的負擔,更是健康的殺手。現代人的工作壓力甚大,然而面對同樣的壓力源,卻不一定有相同的壓力知覺。許多研究指出,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有高度相關,以下針對A型人格特質做一番瞭解與探討。
貳、人格特質理論之探討
在心理學上對人格的探討,可從不同角度切入,例如:認知論、心理動力論、人本論、特質論等。本文擬從特質論來看A型人格特質。
所謂特質是以組成一個人的完整人格的神經心理結構,由其引發人的行為和思想,特質除面對刺激反應而產生行為,同時能主導行為;特質雖非具體可見,但可由個人的外顯行為來推知(陳仲庚、張雨新,1998)。因此有學者認為人格的基本結構是特質,特質是從行為推論而得的人格結構。
以特質的觀點來看人格,乃是因為人格具有穩定、持久的特性,它表現出特徵化的或相當持久的行為屬性(黃堅厚,1999),然而它並非是種才能或能力。Costa和McCrae(1992)認為特質是個體之間一種傾向而顯出差異的向度,特質能彰顯出思想、情感及行動上一致性的型式,此外,二人認為,在人格理論中,用以測量完整的人格所使用的單位必須是種living synthesis (活的綜合)(韓繼成,2002)。
傳統特質論者認為人格特質是與生俱來的,但情境特質論者主張剛好相反,其認為外在的環境因素可以改變人格特質。而後來學者則綜合兩者觀點來看人格特質。
Allport(1961)所提出的人格特質理論中,強調人格的個別差異,特質是個人面對環境中刺激時,所產生反應的一種內在傾向,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決定於個人特質,而因特質是由於個人在獨有的條件(遺傳與環境)下所形成的,任何兩人之間均不相同,因此人格特質也是個人的獨有的。他亦將個人特質分為三種,包括:首要特質、重要特質與次級特質,此三種特質的差別在於它們對行為的影響的程度深淺。首要特質是最能代表個人人格特質獨特之處,例如說某為老師做任何事情都很積極,「積極」的特質即可說明這個人的個性。重要特質則是代表個人某些方面的內在傾向,也就是行成個人人格特質一組彼此具有統整性的重要特質,例如說某位教師是積極的、有熱忱的、勤奮的,所指稱的便是一組重要人格特質;這些重要特質頗具有持久性而較少改變,別人很容易感覺出來。最後,次級特質則視指個人為因應環境時所產生的暫時性行為傾向,並不是決定個人人格特質的主要因素。
學者Eysenck(1970)則認為人格特質是穩定的、來自先天與後天的交互作用行為,以因素分析之人格測量做為理論發展基礎。在其人格特質論中,認為個體之間都有相同的人格組型,但是在個別之間,某些特質在傾向與程度上有所差別;另外,個體內擁有的人格組型均不相同,此觀點強調個人內在差異的人格測量為理論基礎。
另外,Catell(1973)則提出特質因素論。Catell將人格特質分為兩類,一類為表面特質與潛源特質;內蘊的潛源特質才是構成人格的基本特質。他以客觀的統計方法分析此兩類人格特質,他對於心理學上最大的影響在於採用了科學的方法以研究人格,此種方法對以後人格測驗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參、人格特質之意義與內涵
人格是指個人內、外在特性之集合,它能夠影響一個人體在不同情境下所產生的行為;而這些特性(例如悲觀、積極、懶惰、攻擊性等等),若具有持久性,並經常表現出來,則可稱為這些特性為特質,人格特質可說是是個人構成因素的綜合表現。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至於拉丁語persona,其意義之一是指個人真正的自我,包含了個人內在動機、情緒、習慣、思想等。因此,人格特質是在對人、對己、對事物乃至於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獨特個性係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現於身心各方面的特徵所組成,而這些特徵又具有相當的統整性與持久性(張春興,1995);它是遺傳和學習經驗的結合,總和個人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是個人所獨特的行為方式與表現,同時也是自我概念的延伸(林欽榮,1983;楊牧青,2000;詹益統,1996)。國外學者對於人格的看法,視人格是指形成一個人情感、思想及行為經常型式的那些特性和特有模式;和另一個人的型式不相同;並且在不同時間和情境中維持一致(Pervin & John, 1997;Phares &
Chaplin, 1997)。而Eysenck(1970)則認為人格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智能和體質等,具有相當穩定而有持續性的組織,決定了他對於環境獨特的適應。
簡單來說,人格特質可說是個人與環境作用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有的身心組織,而此一組織變動緩慢,個體在適應環境時,在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念、氣質、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諸方面,產生不同於其他個體之處(陳仲庚、張雨新,1998)。
而Allport(1961)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內在心理生理系統的動態組織,會決定了一個人特有的行為和思想。他於1937 年就整理出50種對人格的定義,將這些定義劃分為六大類(引自黃堅厚,1999),包括:
一、總括性的定義:認為人格是一個人所有特質的總和。
二、綜合性的定義:強調人格是個人各方面屬性所組成的整體。
三、等級性的定義:將人格某方面的特質分成若干層次或等級,通常在最上面的有整合或統合的作用。
四、適應性的定義:強調人格在適應方面的功能。
五、個別性的定義:重視個人的獨特性,亦即個人和其他人不同之處,個人的每一種行為大都是與眾不同的。
六、代表性的定義:強調人格是個人的代表性行為範型。個人不只是和別人不同,而是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他個人實際的樣子。
從互動觀點來看,人的特質有可能經由遺傳而與生來,然而在生存環境下可能因此被環境塑造,特質乃是交互作用下的產物;此外不可否認的,縱使特質隨時間可能有所改變,但它能具有某種程度的持久與穩定性
肆、A型人格特質之探討
許多學者的研究提出不同人格特質的屬性歸類,用以分析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像是Guiford (1959)認為人格特質包括分為生理、興趣、需要、態度、性情、型態、嗜好等七種;或如Hilgard和Atkinson(1969)認為人格特質至少包括體格與生理特徵、氣質、能力、動機、興趣、價值觀、社會態度、品格、病理上的傾向;Cattell(1973)提出16種主要人格特質,如內向、外向、愚笨與聰明、順從與跋扈等等。而在1868年,德國醫生Von Dusch曾注意到過度投入於工作中並具有某些行為特徵的人,似乎是罹患冠狀動脈血栓症的典型人物;往後的學者即將此類人格特質稱為A型人格特質,或稱為A型冠狀傾向行為組型,A型人格或A型冠狀傾向行為組型乃是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的一項重要危險因素(引自王文正,1991)。
A型人格特質乃是種行為與情緒的複雜體,具有A型人格特質的人身上,我們常可發現一種長期、週而復始的奮鬥,這群人企圖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大、最多的效果。且如果眼前出現有非達成不可之任務與目標,則A型人格特質者,無論有多少人、事的干擾,都會不達目的不終止。同時,這樣的人格特質者,喜歡競爭的環境,尤其在職業上會面臨自我要求的壓力,除了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攻擊性及自我投入等,他們也可能對別人有敵意導向,在同時間內思考或從事兩件以上的事之情形。A型性格者迷信數字、追求金錢與成就、做事匆匆忙忙並要求進度,當進展速度落後則會感到不耐,再者,也許會認為娛樂和休閒是浪費時間,會有罪惡感。(林靈宏,1992;Abush
& Burkhead, 1984;Friedman & Rosenman, 1974)。總而言之,A型性格特質者會表現出一串A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這些人通常沉浸於習慣性及持續性的奮鬥過程,企盼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工作成效,具有強烈的鬥志,有時會起而反抗阻礙他們的人、事、物(Friedman & Rosenman, 1974)。
相對於A行人格特質,是有關B型人格特質者的行為特徵,學者們一般對B型人格特質未直接地描述,但強調B型人格特質是A型人格特質的相反。B型人格特質者顯然對事情或工作的態度比較輕鬆而不會有罪惡感,他們也不太會經歷時間緊迫的感覺,比較能夠從容的完成工作,對於自己能成就與一切事情感到滿足。同時,B型性格傾向者也比較不會沒耐性、不耐煩,對於自己的成就不認為一定要汲汲營營,也可能認為沒有必要討論自己的成就;至於對休閒的態度則認為是為了放鬆自己,也可以毫無罪惡感地去享受(王文正,1991;徐聖智,1997;Chesny & Rosenman, 1980)。
因此,A型人格者之行為特徵,他們可能會承受著比B型人格大的壓力;但是A型人格與B型人格並非截然不同,無法用二分法將之一分為二,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是帶有部分A型或部分B型人格特質,只可能其中一部份較明顯,而傾向某種型態。人格特質的行為是可以改變的,B型人格也可能擁有部分A 型人格或特徵,只是對於B型人格而言,他們的A型人格特質部分並非是長期的、持續的、及無法改變的(王文正,1991;陳章儀,1995)。
有關A型行為的特徵,Jenkins認為可從價值、想法方式、人際關係、反應風格、姿勢與動作、臉部表情、呼吸觀察出其反應方式(楊淑蘭,1989)
價值:設定高標準、傾向內在導向、渴望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可與權力、強迫性沈溺於競爭與挑戰、忽視其他娛樂追求、行動者且尋求領導者角色等。
想法方式:同時思考幾個不相干的想法或不同的行動、進行前一件事就開始對下一件事反應、行動機警,隨時處於備戰狀態、以自己的方式快速解決事情、視所有目標為挑戰,與時間戰鬥,疲勞也不放棄、對自己的無耐性、易怒、暴躁行為無覺察性。
人際關係:自我中心,非良好傾聽者、工作及興趣都受限於自我中心、易生氣與抱怨、知覺挫折敏銳、以虛張聲勢掩飾不安全感與自卑。
反應風格:說話快速,會有似機關槍的斷音、用爆發式音量加快速度、直接說出觀點、會催促說話者、描述事情常用肢體語言增加氣勢。
姿勢與動作:緊張、有活力、肌肉緊縮、爆發式動作,緊張時容易握緊拳頭、休息時不易維持固定姿勢。
臉部表情:笑容短暫緊張、用短暫笑容強調意見且顯示不耐煩、以拉緊下顎肌肉或咬緊牙關強調意見,聲音跳動。
呼吸:經常中斷呼吸節奏、談話時用力吸氣,偶會嘆氣。
Chesney &
Rosenman(1980)則認為,A型人格特質者,在工作中可能表現出如下的行為:
傾向於低估一項作業所需的時間,會經驗到較多的時間壓力。
傾向於迅速工作且缺乏耐性,而且一旦工作必須放慢速度進行,則會降低工作的品質。
工作當中會忽略或否認生理與心理上的症狀,除非工作完成才會體察到上述症狀。
當工作要求被視為具有挑戰性時,這些人會更認真努力。
埋首苦幹並競爭,對挑戰表現出敵意與非理性。
對現居環境要求予以控制,否則會表現出敵意與競爭式的A 型行為。
伍、結語
具有強烈A型人格特質傾向者,在今日講求績效的時代,理應在職場上得心應手;尤其是在強調組織再造、講求績效、力求轉型生存的職場環境,具A型性格者應當能夠求新求變、自我督促。然而,從以上對A型性格特質之探討,可見A型性格伴隨來的無非是更多的自我期許和自我要求、壓力,適度的壓力能夠帶來更好的工作績效,然而當過多的壓力源充斥,而對壓力的知覺與因應超過負荷,則可能收到反效果。因此,有強烈A型人格特質傾向者,應尋求適當的壓力調適與因應,透過壓力抒解方法來減少過多的壓力負荷。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文正 (1991)。員工A 型人格特質、主管領導型態和員工工作壓力之間關聯性研究─以公民營加油站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林欽榮 (1983)。管理心理學。五南圖書,台北。
林靈宏 (1992)。組織行為學,五南圖書,台北。
徐聖智 (1995)。公車駕駛員工作壓力量表之設計與測試-以大有巴士、福和客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張春興 (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書局,台北。
陳仲庚、張雨新 (1998)。人格心理學。五南書局,台北。
陳章儀 (1995)。組織心理學。心理出版社,台北。
黃堅厚 (1999)。人格心理學。心理出版社,台北。
黃堅厚 (1999)。人格心理學。心理出版社,台北。
楊牧青 (2000)。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港務局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楊淑蘭 (1989)。認知- 行為取向團體諮商方案對A 型人格傾向大學生A 型非理性信念、行為組型、壓力知覺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詹益統 (1996)。個人屬性、人格特質與內滋激勵和外附激勵關聯性之研究-以交通部數據通訊所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韓繼成
(2002)。國民中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西文部分
Costa, P.T. Jr., & McCrae, R.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professional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 Factor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Friedman, M., and Roseman, R.H.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Knopt.
Chesney, M.A., and Roseman, R.H. (1980). Type A
Behavior in the Work-Setting. In Cooper, C.L. & Payne, R.(Eds),
CurrentConcerns in Occupational Stress, London:John
Wiley & Sons.
Abush, R., and Burkhead, E.J. (1984). Job Stress in
Midlife WorkingWomen: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 Type, Job Characteristics,and Job Ten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1), 36-44.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Pervin, L. A. & John, O. P. (1997).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 (7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Phares, E. J., & Chapl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4th ed.).New York:Longman.
Eysenck, H. J. (1970). Biological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 (pp. 244–276). New York:
Cattell, R. B. (1973). Personality pinned down.
Psychology Today. 40-46.
Hilgard, E. R., & Atkinson, R. C.(1969).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