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於全語教學中
莊淑婷
嘉義大學國教所
前言
拜新進認知心理學、及語言學之賜,較完整的語文學習理論及教學模式慢慢浮現,全語是目前各國語文教學領域上最流行的風潮,一般人通常將不採用傳統式語文教法的教學歸類為全語教學(沈添鉦、黃秀文,1998);筆者基於個人的學經歷及教學經驗,不斷思考如何將以學生中心、具意義導向的新式語文教法於實際教學中,而由於先前的課堂報告接觸到
創造思考教學的基本理論
一、創造思考教學的意義
根據
二、創造思考的教學原則
陳龍安(1988)研究創造思考教學,提出十二項教學原則:
提供學生在一種安全且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下學習。
保持「動而有節」的原則,讓學生在輕鬆下學習,但不可過於隨便。
重視學生所提出的看法,並鼓勵各種新奇的看法
減少記憶背誦的壓力,多從事一些思考性的活動。
指導學生創造思考及獨立問題解決能力的方法或技能。
鼓勵全部學生參與活動,並掌握學生的興趣與個別差異。
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記取經驗。
讓學生多從事課外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嘗試新經驗的勇氣。
讓學生可以使用語言、文字、圖畫等方式來表達其自己的想法,教師並能公開分享學生創造的成果。
教師的教材語教學方式要多樣化,盡量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對於學生的想法或作品不要立即下判斷,等所有意見都提出之後,再由師生共同評估。
教師與家長能充分溝通聯繫,並善用社會資源。
英語全語教學的基本概念
一、全語教學的意義
根據沈添鉦(1990)所言,全語言又稱整體語言,嚴格來說,它不是一種教學法,它是一種觀念、一套有關兒童如何全方位學習的信念。全語言教學觀主張藉由閱讀、寫作、討論及發表的方式,提供學生許多聽說讀寫的機會,讓學生從實際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昇語文能力與興趣。
二、全語言的教學特色可歸納如下:
1.學習具備意義導向(meaning focused):語言學習的重點是要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發音和文法都應融入進整個句子的教學中,而非切割成片段。
2.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語言乃是學生生活及社會互動的工具,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心,而非死板的文字工具。
3.以學生已具備的語言能力及經驗為基礎:課堂中的語言解釋應以學生以熟知的詞語為主,透過教師的肢體互動,學生會自我建構出自己的語言理解。
4.營造支持性的教學環境:以鼓勵學生能主動地與書籍、教師、及同學多做接觸、互動。全語言教學期待學生在不斷的互動過程中能自己思考、發現語言的規則。
5.兼顧社會互動與自我學習。學生從事各種有意義的、有目的性的讀寫活動,不僅有很多的機會與書籍、教師、及同學們互動,也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來閱讀、自己喜歡的題目來寫,也可以自由地創造、想像,並與同學分享;教師扮演協助者與鼓勵者的角色,組織一個活潑生動的學習環境,並提出適當的挑戰性機會以驅使學生超越他們既有的水準,而達到更高層次的學習。
融合創造性思考教學於全語言教學的活動
全語言教學的時間設計不同於傳統的時間設計方式,主要是採用「大節」的排課方式,也就是依照不同的活動內容、主題安排上課時間,並沒有固定的課表,學習的活動時間依照不同的活動內容而異,有時一週,有時可能長達三週以上。活動的計劃是由師生共同決定,活動內容則是依據學生的興趣、能力來做決定(沈添鉦,1990)。
一、教師的課前準備
(一) 多元的教案設計:教師在教學前應在腦海中不斷沙盤推演整個教學流程,有經驗的專家教師甚至可以預測教學流程進行時學生的反應,而新手教師較難做到預測學生反應的動作,但在事前規劃時可多想幾個備案,或者和其他教師組成專業的協同教學群,共擬教學計劃。
(二) 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根據Dunn&Dunn指出學習類型只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及態度會影響其對於環境的知覺判斷和互動能力(張春興,1998)。教師應透過教室觀察、與同儕互動的方式,紀錄學生的學習風格,再進行創意思考教學活動時,可進行學生的異質分組。
(三) 預設發問的問題:陳龍安(1996)提出了「假列比替除可想組六類」十字口訣,當作創造思考的發問技巧,教師在課前準備時,可針對活動內容設計各類的問題,作為固定教室用語(引自柯伯儒,2000)。
主要的教學活動有以下數種:
教師於全語教學進行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歸納國內多位學者的見解,提出劃以下教學活動供教師參考(陳淑琴2002;沈添鉦,1990;陳龍安,1988)。
1.說故事:老師可用大型的繪本故事書唸給小朋友聽,以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認識故事的基本結構,故事閱讀中可稍作停頓,要學生猜猜接下來的故事發展,故事結束後可要求學生小組仿造故事文體改編故事,並朗讀與全班共同分享。
2.寫日記:剛進學校的小朋友無法像大人一樣用文字寫一篇文章,但老師可鼓勵他們用任何的記號或自己發明的拼字來寫日記,設計讓小組的學生一人寫一段接力完成日記內容,主角設定為同一個人,此一活動可以讓學生很自由、自然的進行寫作。
3.語言經驗圖: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郊遊)畫出該事件的圖,並加上標題或句子來說明該圖,再由學生自己來寫或是其他學生口述,老師幫忙寫,完成之後的作品再由全班一起來分享。
4.編寫短劇: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約六個人左右,各組分別討論後,老師訂立故事主題,而內容橋段則由各組協商,一組負責一段,爾後選定主角進行演出。
5. 腦力激盪討論:教師可以限定一個範疇,鼓勵學生聯想生活經驗的事物,並用以學過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大部份的時間可以自己的移動、交談,以便把事情做完。
三、全語言教學的教室設備
全語言教學講究學生自發性、個別性的學習,因此,豐富的閱讀材料是必需的,也都應該垂手可得,教室的擺設也應該交由學生自行設計,任何一角落都是可發揮創造力的地方,而教師則扮演協助者的角色,適時提供指導與支援(陳淑琴,2002;沈添鉦,1990)。全語言教室應有以下佈置:
1.閱讀角:要有良好的照明設備,寬敞的置書空間,且不易受到干擾的環境,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有豐富的圖書資料,且包含不同種類的書籍,由學生自行決定書籍管理及擺設。
2.美術暨寫作出版中心。這是一個鼓勵學生多寫的設計空間,一部份為寫作的地方,另一部份為「做」書的地方,應有舒適的桌椅,放置充分不同只供寫作及做書的工具,若能再擺上一台電腦設備加印表機就更加完美了,而為了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題目,寫作中心可以放置一些圖片、工作卡、故事題目、「如果….怎麼辦」的情境、故事開頭…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尋獲一些寫作的靈感。
3.佈告欄:此為學生發表作品的地方,任何的創作都可以放置於此,教師可與學生共同訂立主題,由學生決定
結語
全語教學的內涵主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以期學生將學習落實於真實經驗中,老師應引導學生主動負責的學習態度,熱誠發揮創造力於教室各角落,而發問技巧乃是創造思考教學的核心,透過編擬開放性符合活動主題的問題,善用引導技巧,協助學生建構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有助激發學生討論的士氣,建立良好班級互動氣氛與模式,融合創造力於全語教學中。
參考書目
沈添鉦(1990):簡介「全語言」的語文教學。教師之友,32(4):27-32。
沈添鉦、黃秀文(1998)。全語教學在小學實施的難題與策略。國民教育學報,4,35-67
吳清山、林天佑(2002)。創造思考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60,46
柯伯儒(2000)。國小教師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語科內容探究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
陳淑琴(2002.12.03):語文教學另類選擇-全語言教學觀。翰林文教。線上檢索日期: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市: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