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生活壓力
張明麗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人生的發展中,個體要由兒童逐漸轉變成年人的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張春興,1994)。如果我們以發展的觀點來看,青少年介於兒童與成年期之間,它是由兒童到青年、成年期中的一個非常關鍵過渡期,所以我們常講青少年處於人生發展中的「狂飆期」、「動盪不安」時期,朝成熟的時期邁進。一般情形,通常以12歲至17歲年齡的孩子界定為青少年時期(內政部統計處,1999;行政院主計處,2001),而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年齡平均為11歲至13歲之間,所以應屬於青少年期的前期。
青少年因為介於兒童及成人中間的重要轉變期,其個體的身心發展對未來成年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有學者認為,若青少年發展任務未臻完善,會導致身體與心理的不健康(黃俊傑、王淑女,2001)。青少年也有可能因沉重的課業壓力、好奇心驅使、同儕引誘、家庭因素、社會環境等因素而從事冒險行為(青少年白皮書,1997)。青少年在面對緊張與生活壓力時,很容易因適應不良而出現情緒障礙及問題行為,而以抽菸、喝酒、打架、物質濫用與逃家等外顯行為來因應(蔣貴嫚,1993;李孟智,1998)。
青少年身心的急遽變化,往往造成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衍生諸多失衡的現象,於是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攀升,青少年問題因而備受各界關切(黃正鵠、楊瑞珠,1998)。
另外,有學者研究發現,青少年因學習壓力過大而產生如:嗑藥、自殺、罹患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蔡佩芬,1997)、學校適應問題(羅婉麗,2001)的情形。
可見,青少年對壓力適應不良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的行為。在日常的生活中,哪些事件或情境,比較會造成青少年的壓力,這是研究者所關心的。青少年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於家庭環境裡,因父母親的許多安排可能產生「生活壓力」,在學校環境中,面對不同的學習科目、同儕
二、青少年生活壓力來源之實證研究
在國內的研究方面,郭靜姿(1986)的研究中指出,青少年的壓力來源有:1.同儕關係;2.課業問題;3.師生問題;4.前途問題;5.個人生心理問題;6.親子問題等。涂柏原(1987)以八所國中的國三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發現,國三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為:1.時間安排;2.課業成績;3.與人爭執;4.未來發展;5.上課事件等。朱士祈(1988)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最感到惱人的事件為:1.自己或家人生病;2.家人過世;3.父母爭吵;4.成績退步等。江承曉(1991)以六百多名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發現,青少年主要的壓力事件為:1.學校壓力事件,例如面對重要考試、被師長處罰、學業成績不理想等;2.身心發展事件,例如發展得太早或太晚等問題;3.家庭壓力事件,例如父母對自己的期望過高;4.社會壓力事件,例如不喜歡自己擔任的角色;5.自我壓力事件,例如對自己的期望太高;6.同儕壓力事件,例如同學之間的競爭、被同學或異性拒絕等壓力。高源令(1991)以台北市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的事件,其研究結果,在兒童日常生活壓力感覺強度部份,兒童感到最大壓力以爸媽吵架為首;就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發生頻率部份,兒童最常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壓力為考試考壞了。蔣桂嫚(1993)以一至三年級的高中男女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高中學生主要的生活壓力為學校事件與個人身心事件,其次為家庭事件與異性交往事件。王文琪(1994)、吳明隆與陳昭彬(1995)的研究中,發現學生知覺的主要生活壓力,大都與考試相關,可見考試壓力是青少年容易感受到的一種生活壓力。若擴大來看,考試壓力也算是學校課業壓力的一部份。近年來,持續不斷地教育改革中,例如,「基本學力測驗」、「多元入學管道」…等政策,一個重要的大方向是要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課業壓力,可見青少年的學業壓力是一個普遍的事實。蔡嘉慧(1998)以國中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指出,國中學生客觀與主觀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為學校生活事件與課業問題事件,其次為父母管教事件、身體生長事件與生涯發展事件。王蓁蓁(2000)同樣以國中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國中生主要壓力為學業方面,其次為異性交往與個人方面。李欣瑩(2001)研究發現,來自與同儕關係互動等人際關係間的壓力是青少年時期的重大壓力來源,尤其是與班上同學不睦、被同學排斥等問題,是青少年最為重視且困擾的事件。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最容易被情感左右自己的生活,甚至危害到社會人際關係的發展,如果無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便容易產生心理壓力。
陳佳琪(2001)以中部地區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學業壓力」為現代青少年主要生活壓力來源,青少年的生活壓力來源,前五名分別為:1.成績退步; 2. 學校考試很多;3.考試不及格;4.聽不懂老師上課教的內容;5.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前四名的生活壓力都與學校課業相關,第五項生活壓力與「朋友相處」、「同儕關係」相關。青少年期最明顯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逐漸脫離家庭而傾向於同儕團體,有積極尋求同儕的認同與支持的需要。當面對身心發展的挑戰與任務時,有時充滿了困惑,當這些不確定感與自我懷疑感逐漸擴大時,他們需要年齡相仿的同儕團體共同分享、分擔彼此的憂傷、挫折等心情。重點是如何與週遭的同儕團體建立正向的社會連結與支持系統,如果無法順利建立這些同儕關係,常常造成青少年生活中的困擾。另外,令人值得關注的是吳意玲(1993)的研究,其研究發現,師生間關係的好壞亦是青少年十分在意的重點。這表示青少年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壓力,應該不只侷限於同儕團體,更可擴及至與之互動頻繁的學校師長。所以人際關係、人際相處所產生的壓力,應為青少年重要的壓力來源之一。從以上幾個國內學者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國內青少年的生活壓力來源,主要著重於學校課業考試、同儕互動與關係、親子關係與衝突、師生關係與衝突、父母和師長的管教、家人生病或過世、父母吵架、父母或自我的期望、未來前途與發展,以及生理、心理發展的問題等等,其中同儕互動與關係可以包含朋友相處互動、兩性交往等議題。
綜上所述,研究者依學者們的實證研究結果稍加歸納,將青少年的生活壓力來源分成:課業考試、同儕關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家庭重大事件、自我或他人期望、外表及身心發展等幾個類別。其中課業成績,包含,平日的考試、作業、學測、檢定、成績等項目;同儕關係,包含同性、異性之間的互動與相處所產生的壓力;親子關係是單指父母和自己之間的互動、相處,或者父母親的管教方式等所產生親子關係緊張而造成的壓力;師生關係是指學童生活於學校時,和師長之間的互動、相處,或者師長的管教方式等所產生師生關係緊張而造成的壓力;家庭重大事件,包含家人生病、自殺、過世、家庭經濟困難、父母或家人嚴重吵架等事件;自我或他人期望,包含自己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師長的期望、朋友或他人的期望等所引起的壓力;外表及身心發展是指青少年因為自己的外表、身材、身體、心理發展等問題所引起的壓力事件。
三、研究者的實際調查與歸納
為瞭解現今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壓力來源,研究者於民國95年4月份,在服務的縣市(彰化縣)隨機抽取五個學校,在每個學校中,隨機抽取一班高年級的學童為調查對象,實施國小高年級學童壓力來源的開放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總共165人,剔除無效的問卷,有效回收問卷共153份。研究者稍加整理後,將其結果呈現如下。
實施開放問卷的調查結果,研究者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壓力來源,最主要是學校課業重、作業太多、要參加學測、資優班考試、月考、成績不理想、書讀不完、寫一堆測驗卷、怕考不上理想學校、討厭數學…等與學校課業相關的事件。第二個主要的生活壓力來源是來自同儕間的相處互動,例如:和同學吵架、同學對我指指點點
、同學懷疑我作弊、同學不喜歡我、同學不尊重我、同學或朋友常炫耀一些東西、同學一直亂叫我的綽號、同學很神氣不理人、有些同學說話太衝了、班上幹部不公平、班上同學太幼稚、同學愛講別人八卦、班上同學很吵、人緣不好…等。第三個主要的生活壓力來源是父母的管教太嚴了,例如:父母不准我看電視、不能外出、不能養寵物、爸媽不喜歡我的朋友、爸爸很嚴格、媽媽很嚴格、爸媽很會唸、爸媽不讓我玩電腦、爸媽不公平、爸媽一直叫我吃不喜歡的食物、被父母誤會交異性朋友…等。第四個主要的生活壓力來源是教師的管教太嚴格或沒有公平處理班上事情,例如:老師沒有公平處理班上事情、老師太嚴格、老師偏愛某些同學、老師的要求很多…等。第五個生活壓力來源是課後輔導與才藝檢定方面,例如:才藝課要求嚴格、放學後還要補習、學才藝、才藝檢定壓力大…等。第六個生活壓力來源是不滿意自己的身材、身體狀況或能力,例如:我對身材不滿意、我的身體過敏很煩、近視太深了、我太矮了、我太瘦了、我有點肥、我跑步太慢了、我字寫太醜了。第六個生活壓力來源是和兄弟姊妹吵架或弟妹太吵人,例如:平日弟妹太吵鬧了、時常弟妹吵架,很煩…等。其他生活壓力來源還有,父母吵架、父母感情不好、零用錢太少、睡眠不足、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得不到自己心愛的東西、爸爸沒有固定工作…。另外,和也有和異性交往的壓力,例如同學所講的,喜歡上某個人,不知如何告白,又例如,同學一直逼問我喜歡誰…。而有十來位同學提到自己休閒玩樂的時間太少了,要做許多家事、尤其假日還要幫忙做家事,實在很討厭,也就是學童感到自己的休閒時間被壓縮了,竟然有些時間被挪到幫忙做家事。關於未來前途方面,有七、八位學生提到,上國中不知道怎麼辦,擔心上國中壓力會變大。這是學童對不可知的未來國中生涯,有點擔心,以致產生心理的壓力。比較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二十幾位高年級學童說明平時在校時,有人欺負我、有人找我麻煩,導致自己壓力的產生,這一點是父母和其他師長應該加以留意的,我們不希望校園裡有暴力事件的發生,或者同學們在校生活中,籠罩在暴力的陰霾下。比較離譜的是,有三、四位高年級學童說自己常常擔心網路遊戲的密碼被盜用,或者自己的網路遊戲角色等級不夠高,這種情形,透露給我們的訊息是不要讓學童沈迷於網路遊戲,許多相關的研究或報導都指出,過度沈迷於網路遊戲,會造成孩子身心不良的影響。本次開放問卷調查的結果,發現彰化縣這幾個國民小學的學童壓力主要來源有:
課業考試;同儕關係(互動);父母的管教;教師的管教;課後輔導與才藝學習;不滿意自己的身材、身體狀況或能力;和家人吵架…等。課業成績包含過多的學校的作業;月考;數學艱深難懂;要參加學測、資優班考試;自己的成績不理想等。可能原因是每年的四、五月份,離學測和各學校的資優班考試日期近,所以許多學童對於這類的考試感到壓力沈重。依研究者調查之結果與相關文獻的歸納稍加比較,結果發現,「課業考試」這個壓力來源最吻合,課業、考試,的確是國小高年級學童普遍的壓力來源;而「同儕關係」這一壓力來源也有相同的結果;「親子關係」這一壓力來源,則偏向於父母的管教較嚴格;在「師生關係」方面,普遍學生認為老師的管教較嚴格或沒有公平處理班上事情、偏愛某些學生…等情境下,比較有壓力;在「家庭重大事件」方面,有「和弟妹之間的吵架」、「父母的吵架」、「父親沒有固定收入」等事件,但「父母的吵架」及「父親沒有固定收入」這兩事件也不是大家普遍的壓力來源,最主要是「和弟妹之間的吵架」,所以研究者在進行更廣泛的調查研究時,也許可以將「家庭重大事件」拿掉,改以「和手足之間的相處」取代,或者在「家庭重大事件」中,多列幾題與手足相處相關的問題;在「自我或他人期望」方面,有七、八位學生提到,上國中不知道怎麼辦,擔心上國中壓力會變大。在外表及身心發展方面,研究者調查的結果是,部分的學童不滿意自己的身材,覺得自己太胖、太矮、太瘦…等;部分學童對於自己的近視感到煩惱;部分學童則不滿意自己的運動能力,例如跑步太慢,跳不高…等問題,而產生了壓力。另外,研究者在自己蒐集的文獻中,沒有歸納出來,但在研究調查後發現的壓力來源為「受到他人威脅、干擾」,部分學童對於自己常遭受他人的威脅、騷擾感到煩惱,有壓力。或許未來的調查研究中,這項壓力來源也可以納入考量與探討。
參考書目
內政部統計處(1999)。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台灣:台北。
王文琪(1994)。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士祈(1988)。國中生的生活與適應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主計處(2001)。青少年狀況調查。
吳明隆、陳昭彬(1995)。國小學生考試壓力之探索。諮商與輔導,118,23-25。
吳意玲(1993)。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孟智(1998)。青少年身體及心理的社會發展。社教資料雜誌,237,1~5。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震歐、郭靜晃(1992)。青少年輔導中心需求評估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青少年白皮書(1997)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高源令(1992)。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涂柏原(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國中資優生及其前段班學生心理調適之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正鵠、楊瑞珠(1998)。青少年對社會治安的態度與看法。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之分析與探討專案研究, 3, 國立高雄師範大。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45-68。
董氏基金會(2002)。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
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蔡佩芬(1997)。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患壓力源,因應行為及生活適應相關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照順(1999)。青少年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文化。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