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教育觀點論單親家庭常見的問題與單親兒童之輔導

張斐雲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由傳統家庭到核心家庭為主的家庭型態變化,以衝擊到現今之社會,回顧我國傳統的家庭功能,除了夫妻性生活、生養子女、教育子女之外,奉養老年父母、祭拜祖先也是很重要的功能,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許多功能逐漸被取代。

隨著家庭、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家庭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而造成單親,如離婚或分居、配偶死亡、配偶遺棄、配偶工作居住兩地、外遇、未婚懷孕等。單親是一種異質性高的團體,雖同為單親,但成因可能有極大的差異。以分居而言,有可能是感情不睦或有外遇,也可能是服刑或是工作分隔兩地的分偶。近年來,台灣大量引進外籍新娘,對於異國婚姻或大陸新娘居留所帶來的分居問題,或是夫妻一方陪孩子定居國外及台商在大陸工作所形成的分居問題,雖名義上不是單親,但實質上形如單親所潛藏的家庭問題,更是值得關切。

    事實上,單親家庭並非為工業化製造之產物,而是長期存在的一種家庭型態,過去的單親家庭之形成大部分以「喪偶」為主,社會的眼光多聚焦於貞潔牌坊與孤兒寡母的故事,以同情的眼光看待單親,此時的「單親」並無被視為社會問題,只是單純被視為家庭不幸。然而,時至今日,核心家庭的增加,讓單親家庭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

    然而,單親家庭中的單親兒童,其教養問題不只是需要家長關心,這群小天使們更需要社會大眾的愛與關懷,讓他們在失功能的家庭裡,能夠多擁有一份旁人的關心,我想,在社會新聞上必然能少一些無辜受害的單親兒童。

    現今社會,一般人提到單親家庭,就容易聯想到經濟困難、孩子可憐、家庭有問題、行為偏差等,單親家庭的孩子帶著這些錯誤的想法及疑惑長大成人,單親父母也因著錯誤的迷思來教養小孩,而社會大眾的標籤及負向的態度,也影響著這類族群在社會上的適應,故在思考如何協助單親的大人及孩子時,破除心中的障礙及迷思才是根本之道。以學校教育觀點而言,唯有教師了解問題所在,了解行為背後之意涵,行政系統的配合,才可讓個案接受完整的輔導。在談單親兒童的教養問題之前,先以目前所認輔的個案加以探討。

 

貳、個案研究(為保護當事人,所有姓名皆以化名寫出)

    2004年,當我至某小學任教時,當地是一個淳樸的農村,離嘉義市不遠,但是由於交通不便,因此生活水平只能算得上是中下。然而令我驚奇的是,我一向認為鄉下生活比較純樸,然而這裡班級裡面家庭有問題存在的並非少數,而且有問題的大部分是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我的班級裡有七位(全班才二十四位學生),佔了四分之一強。其中有二男五女,也就是有五個個案。其中,因父母入獄者佔兩位,離婚佔了四位,還有一位是非婚生子女。如此驚人的比例,在我們班上,我看到了大部分單親家庭的成因。

一、單親家庭的形成原因歸納如下:

1.楊瑞珠、林秀娟、李玉卿(2000)(1)父母任一方死亡 (2)父母離婚 (3)分母分居 (4)父母任一方遭遺棄 (5)兒童由單一養父或養母收養 (6)未婚媽媽所生養之兒童 (7)父母任一方服刑中。

2.徐良熙(73)(1)離婚或分居 (2)配偶死亡 (3)配偶遺棄家庭 (4)配偶因為特殊原因居於外地,例如工作、坐牢、服役等 (5)領養孩子、或非婚生子女 (6)姘婦或情婦。

二、個案探討

小宏是男生,他是父親因罪入獄,母親因而與父親離婚,由伯父及祖父母扶養,這個男生在班上成績中等,經常沒有完成回家功課,人際關係並不好,上課時會有打擾老師的言行,經過數次的制止但未改善,常常在言行上、動作上欺負同學,很聰明也很早熟,但是常常遊走犯規邊緣。

小順也是男生,他是父親與母親離婚,父親在桃園工作,目前與祖父母同住,但是祖父母白天忙於工作,很難聯絡得上,晚上又常常加班,這個男孩放學後四處遊蕩、留連網咖,晚上則回到住處自己煮東西吃和睡覺,在校課業表現不佳、不交作業、上課打瞌睡、被同儕欺侮,也欺侮同學,有過偷竊行為(家中學校均發生過)、習慣性說謊,是一個輔導的重點對象。

以下是班上其他五位女同學,有些同住一方管教得當,因此在課業表現、行為舉止、待人接物上均表現如一般雙親兒童,但也有同住長輩的管教方式不甚恰當,造成一些不良的行為。

匿名

成為單親原因

同住對象

教養方式

日常表現

小絲

父親入獄,離婚

祖父母

民主.開放

能做好老師交代的工作,也能準時完成功課

小如

離婚,母親再嫁

外祖父母

開放

雖然在功課表現上沒有特別突出,但是是一個很細心.體貼的孩子,常常給同學鼓勵

小佩

離婚

母親.外祖父母

嚴格

母親對於小佩的期望甚高,但是小佩偶爾會跟老師提起壓力太大,不想唸書,當無法達到母親的要求時,她選擇以逃避作為應對。老師努力與小佩母親溝通中。

小璿

未婚生子

母親.外婆

放任

由於家中大人忙於工作,無暇管教,常常會發生孩子作業遲交甚至沒有繳交的狀況,會與班上女同學吵架,人際關係不理想,一不如意就會打電話回家哭訴。

曉萍

離婚

母親.外祖父母

非常嚴格

母親過度保護孩子,例如每天幫忙背書包.送文具,等等,但是也給孩子非常大的壓力,例如「我就是為了你我才…果你沒有…我就…」,當達不到母親的要求時,會以說謊的方式來完成。

 

參、單親家庭的特質與挑戰

   一、單親家庭的特質

在剛成為單親家庭時最需要面對的問題是經濟困境、子女教養及心理調適的協助(翁毓秀,1995162)。由於單親家庭的型態往往會持續一段時間,即便日後再重組另一個家庭,也會面臨自身及孩子相互的心理調適及互動關係的。此外還有職場就業、親子關係、社會人際關係改變、感情及婚姻歸屬等,其中針對孩子在不同年齡層所發生的困擾或心理需求,是否會因為單親而陷入無助,經常是考驗著家庭成員間相互支持的動力關係,若是碰到經濟不安全,又缺乏一技之長的就業技能,或是需配合照顧或接送年幼的孩子,也可能影響職業的尋求或工作的選擇。

二、單親家庭的挑戰

社會價值及傳統觀念經常可見對單親家庭的刻板印象及負面報導。單親家庭也多受到社會的責難,這些責難通常是帶著有色的眼光。在許多的資料及研究亦顯示,單親家庭的確是較雙親家庭是呈現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單親家庭是呈現經濟不佳、單親家長容易出現沮喪及自殺的現象、單親子女的課業不佳、單親子女容易行為偏差及犯罪率偏高等問題。以下就單親家庭最常見的三大面向:經濟、子女照顧及教養、人際關係進行討論:

 ()經濟方面

  國內外的研究均顯示,單親家庭普遍存在著經濟上的問題及困擾,其中又以女性為主的單親家庭最為嚴重(黃秀琴,民87;劉淑娜,1983;劉美惠,民89)。傳統上「男主外,女主內」,許多女性缺乏謀生能力及經濟自主權,因此在缺乏配偶經濟支持之下,容易導致貧窮產生。無論是喪偶或是離婚,對於單親獨力支撐家庭的經濟常是顯得非常吃力,甚至是難以改善。

    就班上單親兒童的母親而言,若非自己原生家庭的協助,單靠一個月的收入是不足以生活,子女教育費還有其他的生活費,對於單親媽媽來說,比單親爸爸更容易陷入經濟困難的狀況。

至於造成單親貧窮及經濟困難的原因是什麼?女性單親為何較男性單親容易落入貧窮線?Garfinkel & Mclanahan (1986) 曾提出三個解釋原因:

(1)               女性單親謀生能力低,此牽涉到女性工作薪資比例只有男性的60%70%,明顯在薪資給付上存有性別不平等待遇;其次,是女性單親往往為了照顧子女,以致縮短工作時間;再者,有不少女性單親原本為家庭主婦,缺乏工作經驗或接受就業訓練的機會,導致不得不從事低薪、低職位的工作。

(2)               缺乏適當的兒童支持,通常未取得監護權的父親很少提供兒童照顧費用。

(3)               公共扶助少,大部份的女性單親處於劣勢經濟地位,極需依賴公共扶助。不過,通常補助的金額相當微薄,所帶來的援助效果並不大,所以仍無法幫助單親家庭脫離貧窮。(引自吳季芳,民82

 ()子女照顧及教養方面

分析目前社會常見的照顧兒童的方式,可以發現有以下問題。

1.為忽略式的照顧:主要形式大多是父母忙於工作,沒時間照顧小孩,讓小孩自由發展自己照顧自己,有的父母讓大量的電視節目陪伴孩子每天數小時少與孩子互動。這種小孩較不會與別人有良好的互動不知如何關心別人,團體生活中較不知道如何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相處不懂得妥協及分享也較不會遵守團體規矩。

2.為由菲傭照顧:現在在一些特定的場所,我們都可以見到許多菲傭推娃娃車,聚在一起聊天的畫面,從這個地方反應的是,這些由菲傭照顧長大的小孩,如果父母又沒時間照顧他們,雖然滿足了小孩生理上的需要,卻得不到心理上的照顧,常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情形在情緒發展上易造成缺陷。

3.為由祖父母照顧:有些祖父母使用「滿足式」的教育,對小孩的要求有求必應,且為孩子代勞。小孩若回到父母身邊,有時會產生很大落差,容易與父母發生衝突。

4.為交給保姆或是托兒所照顧:由於坊間托育機構良莠不齊,有些保姆或拖育中心照顧者一人照顧多人的情形,根本無法注意小孩的個別需要也是一種忽略照顧。

成為單親後,對於子女的照顧及教養問題,經常是帶給單親相當大困擾及挑戰。單親家長要兼顧家庭及事業,蠟燭二頭燒的結果,甚至是多頭燒的情況下,經常是筋疲力盡。其中又以女性單親為最。除了兼職的工作之外,甚至找不到薪水較高的工作。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失偶,單親媽媽都需要在家庭中扮演母兼父職的雙重角色,一方面要負責滿足維持家庭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亦要提供家庭心理的需求來源,

在國內的研究方面,張秀琴(87)針對臺灣地區的調查顯示,單親家庭有子女照顧困擾者佔58%,沒有困擾者佔41.1%。林萬億、秦文力(81),單親家長對獨立扶養子女、子女課業、子女管教方面普遍感到困擾,其中尤以女性、喪偶、低所得者較感吃力。李玉齡(90) ,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面臨子女教養困擾問題。呂寶靜(68) ,負有養育子女責任之離婚婦女外出時,半數以上將孩子交給自己的家人照顧。若子女未由自己撫養,則擔心子女之日常生活起居無人管教的問題。

男女單親面對子女照顧及教養問題時,所呈現的情形不同。吳季芳(82),男女單親在獨立扶養子女上同樣感到吃力,但對子女行為表現和擔心子女未來成為單親方面則抱持較樂觀的態度。不過當成為單親的時間愈久,且支持來源同為父母的情況下,女性單親明顯比男性單親在獨立扶養子女上感到吃力。

另外,單親家庭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也會因不同類型的單親家庭而有著不同的顯著差異。以下就單親家庭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說明:

1.單親父親的管教方式:不論因母親死亡或離婚而形成的單親家庭,子女覺得父親最常採用的管教方式多半是忽視冷漠,亦即父親常對孩子行為的要求不高,當孩子行為表現良好時,很少給予正向積極的反應,平時較少向孩子表現關愛與親情,也很少與子女溝通或閒聊。

2.單親母親的管教方式:單親母親會採用何種管教子女的方式,會因形成單親的原因不同而有差異:

(1)父親死亡而形成的單親家庭:在此種家庭中,有些母親常會對孩子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此種方式,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常有較高的要求,且當孩子有良好的行為表現時,會給予積極正向的反應。許多研究都發現「開明權威」是最好的管教方式,因為此種方式會在事先即給予孩子相當明確的社會期望準則,同時在孩子表現良好時,亦會給予積極正向的回饋,此會激發孩子未來願意再嘗試的動機。

(2)夫妻離婚的單親家庭:在此類型單親家庭中,母親最常採用的管教方式是「忽視冷漠」。之所以會如此作的最大原因,多半是來自於她們的工作忙碌,身心俱疲,在教養的質和量上都無法維持一定的水準。此外,母親自己也會因為離婚而對個人的價值產生懷疑、否定,且心情沮喪,這也常使得她們無法專心照顧那些急須得到關心的孩子。許多研究中均指出離婚家庭不論與母親或父親同住,孩子都常會出現許多適應不良的行為表現。

在子女的行為表現上,國內的研究顯示,單親家庭的子女呈現負面行為的比率較完整家庭的子女為高。劉祉(77),破碎家庭子女在行為失調上比完整家庭子女嚴重,尤其在學習困擾及心理困擾方面。另外父()親的管教方式也會影響子女的行為表現。父()親與離婚的配偶都同樣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比起那些父母會採用「不一致」的管教方式者,子女較少會表現出那些不合乎社會規範期待的偏差行為,較不會產生不合現實的幻想和退縮的傾向,並且較少會採用威脅、爭吵或破壞的反社會行為傾向。父()親與離婚配偶間,如果同樣都採用「專制權威」的管教方式,比起雙方採用「不一致」管教方式者,子女會表現較少不合乎現實的幻想、退縮傾向與破壞、不服從、爭吵的反社會行為傾向。即使父母親都採用「不一致」的管教方式,在單親家庭中的子女仍比與父母同住一起的生親家庭子女,表現出較多不合社會規範與期待的偏差行為、較多不合實際的幻想與退縮傾向及較多的爭吵、威嚇、不服從的反社會行為傾向。

 

()人際關係方面

張秀琴(87)的調查顯示,單親有再婚困擾者佔22.4%,沒有者佔77.6%。無論再婚或不再婚,對單親家長來說,的確是一個切身問題。再婚可以帶來很多好處:如增加家庭收入,分擔照顧子女和料理家事的責任,排除寂寞和恐懼,及合法的性關係等。然而也有其遭受的阻力:如離婚者也許有一段悲痛的經驗,及履行未亡人的責任,也不願冒然再婚。且婚姻市場和勞動市場一樣,除了分析男女雙方各自的條件外,還要檢討彼此是否適合。單親家庭的家長本身已經離婚或喪偶,再加上照顧子女的負擔,在條件上已較差,故論及再婚,的確有其不利的條件(梁瑪莉,民87)。

在家長的人際關係方面,男性及女性單親所呈現的情形不同。吳季芳(82)(1)女性喪偶者女性離婚者較有人際關係互動和性騷擾的困擾,男性單親則不受婚姻狀況的影響。(2)低所得的單親家長明顯比高所得者感到丟臉且易有人際交往上的困擾,其中經濟條件對男性單親的人際關係互動影響較大。(3)長子女年齡愈大、單親家長愈年輕者,比較容易因單親事件而感到丟臉。(4)與父母、親戚互動愈頻繁,愈不會因單親事件而感到丟臉,其中社會網絡對男性單親的影響較為顯著。

成為單親後,原本因為婚姻關係而建立的親屬、朋友體系亦隨之調整,包括:自過往夫妻雙方或其中一方的人際關係中疏離、因不願面對異樣眼光而自我孤立或搬離原先居住地、甚或因為工作轉換緣故而連帶許多原先已建立之關係或資源,必須被強迫改變,這些情形也會出現在單親家庭子女的身上,所以單親家庭的人際關係較為不穩定。(張英陣、彭淑華,民87)。單親家長在成為單親之後,與原生家庭的接觸增多,而與前配偶親屬的接觸逐漸減少(莊淑晴,民80;引自林莉菁,民89)

 

肆、單親家庭與社會

根據日前衛生署發佈的台灣地區人口及家庭狀況統計,廿年來非婚生子女增加五成以上,家庭結構由三代同堂大家庭核心家庭取而代之的是單親或祖孫家庭,家庭結構的改變在近十年間變化相當的大,而此變化是否代表議會衍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呢?

美國所做的調查確實發現,單親是造成偏差行為的危險因素之一;但單親不必然就代表沒有好的家庭功能,美國前任總統柯林頓即是出身單親家庭,影響小孩行為發展的原因應是多元化的,家庭功能不彰親子關係不好也是重要的因素。

單親家庭尚可分為不同的典型,除了離婚、喪偶,未婚生子外,有些單親家庭的成因,起自於個人的選擇。如果進一步分析,這種不願意結婚,選擇單獨照顧小孩的單親家庭,有些擁有的家庭功能,未必不利於雙親家庭。所以在看待單親家庭時,不能主觀地認為單親家庭必然會造成社會問題。(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  主任  吳佑佑醫師   原載  9002   聯合報)

 

伍、單親兒童在國小階段所面臨的問題

根據筆者教學上的觀察,單親兒童在國小階段面臨的問題茲分述如下:

學習活動:

單親父(母)大多忙於工作養家,無暇督促孩子的功課,因此回家功課常常沒有完成。

若有需要親子活動的家庭作業,往往無法如期完成。

在家作息較不正常,例如:晚睡、在外遊蕩,影響睡眠以致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精神不佳,影響學習成效。

上課要帶的文具或書本常常會忘記帶。

生活表現:

個人衛生習慣較無法確實養成。

放學後或假日常在不良場所遊蕩。

單親兒童無法克制自己不良的行為,在校犯錯若受到教師的懲戒,常會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

單親兒童的情緒較不穩定,容易出現責怪他人、推諉責任的行為。

在一個班級上,單親兒童的類型眾多,上述問題也非指全部的單親兒童,但是這些行為或多或少都影響了單親兒童的學習與人格上的發展,對於教師在班級經營上也造成不少困擾。這些孩子需要老師與單親家長特別關照,多一分的注意,多一些讚美都能夠使單親兒童表現更好。

 

陸、教師對於單親兒童之輔導策略

廖永靜(2000)指出,由於單親家庭的「單擎」結構,使得單親家庭在經濟和教養子女方面較容易發生困境,因此單親兒童的輔導也顯得十分重要。以下提出幾點以供參考:

誠心對待學生

了解學生家庭狀況,例如家庭成員、家庭收入來源,是否需要學校方面的協助、生活照顧者。

和學生談談成為單親兒童的心理感受,並輔導學生宣洩情緒。

觀察學生的行為是否有所偏差,例如生活作息不正常、學業退步、情緒不穩定等等,隨時和家長聯繫。

對於單親兒童的資料越詳細,對於輔導過程越有所幫助,但須遵守保密條款,切忌在公開場合討論學生的隱私。

生活與學習輔導

國小導師的輔導是全方位的,不僅是學業方面,生活方面也須特別注意,單親兒童對於家庭成員的改變,可能出現生活適應的危機,例如服裝儀容不整、學用品及課本常忘記帶、人際關係不佳等等,都需要教師的關心與輔導,也可請其他任課老師協助輔導,讓孩子從學習與生活中得到樂趣與成就感。教師亦可安排本班的學生主動關懷,協助單親學生參與本班級活動。

同儕團體的輔導

國小階段的兒童對於父母的離婚,會有被拋棄及被拒絕的感受,教師可利用團體輔導活動,讓學生學習到愛與接納,重新回到團體中,同時較失也要暗示其他學生不可在單親兒童貼上「不正常」之標記

注重個別差異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每個單親兒童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教師在提供輔導的時候必須注重個別差異,適時提供援手,讓單親兒童重新找到自我的方向。

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

善用聯絡簿,隨時與家長保持聯繫:筆者常常會在聯絡簿上寫出今天孩子的表現,也會請家長多多給予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親師的關心。同時,交換彼此的教養態度,以協助單親兒童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學年輔導會議:

配合學年會議,各班可將單親兒童輔導經驗或問題提出探討,彼此交換心得與經驗分享,對於特殊個案轉介輔導室進行個案輔導。

 

柒、結語

身為國小教師,可利用許多不同的輔導方法幫助單親學童的課業與生活,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學習環境,同時,與家長相互配合,讓單親兒童享有快樂的童年,擁有健全發展的人格。

 

捌、參考書目

皮玉鳳(1993)。圓一份愛—單親家庭學生的輔導。國教世紀,293),50-52

江建仁(1999)。家庭結構改變對單親兒童的影響。社會福利,142期。

何福田(2000)。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台北:心理。

吳月霞(2004)。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與學校介入。台灣教育,4454-59

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及其相關社會政策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寶靜(1979)。台北市婦女離婚後社會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雯雯(1997)。單親家長的社會適應與支持網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林月盛(1993)。單親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輔導。諮商與輔導,9544-45

林崇德主編(1996)。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台北:五南。

林萬億(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專案研究。

胡悅倫(2001)。尋訪源頭活水—以優勢觀點談單親家庭的親師溝通。學生輔導,7222-35

秀琴(1998)單親家庭基本特質及困擾之探討。中國統計通訊,91)。

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27-271

梁瑪莉(1992)單親家庭之探討。東南學報,15189~196頁。

莊淑晴(1991)。女性戶長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斐娟(1989)。單親婦女的壓力、社會支持、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家樓(1991)。單親學童的輔導。諮商與輔導,6435-37

楊妙芬(1996)。單親兒童家長及師長須知。國教輔導,11516-20

劉淑娜(1984)。寡婦家庭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美娥(1997)。從單親家庭的教養困擾談子女的照顧。社會工作學刊,455-7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