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隔代教養
羅育吟
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壹、前言
台灣新生兒出生率愈來愈低,但在《商業周刊》862期中的調查報告卻發現,目前全台小學生中,隔代教養兒童加上單親兒童就占了11.07%,其中前五名分別是花蓮縣(22.34%)、台東縣(18.09%)、澎湖縣(17.31%)、連江縣(15.87%)及屏東縣(14.45%)。根據此項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國內的單親或隔代教養兒童的分布以偏遠地區最為嚴重,此外,全台約占了1/10的學童,在他們的成長背景裡只有父母其中一人甚至只有(外)祖父母的照顧,這群由非父母教養的孩子其成長、教育問題更應得到重視,在此我們針對隔代教養做為主要探討對象,針對隔代教養的定義、形成因素、優缺點、對子女的影響‥等,逐項說明並給與祖父母及學校建議。
貳、隔代教養的定義
隔代教養是社會急速變遷下的一項產物,因父母離婚、分居、遺棄、未婚懷孕等形成的單親或雙親死亡、服刑或再婚、無足夠經濟能力撫養等情形,使得祖父母在自願或非自願的情形下,必須負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形成隔代教養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養的意義根據隔代教養的現象,可以分成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定義。廣義的隔代教養包括祖父母輩,甚至是隔代的其他親友於任何適當時機,對孫子女的教養與照顧。狹義的隔代教養,則是指祖父母負擔孫子女大部分的教養與照顧責任的情形,孫子女的父母只有在週末與孩子接觸,甚至完全放棄對孩子的照顧(簡郁雅,2004)。
參、隔代教養形成因素
每個家庭處理隔代教養的過程都不同,大致上來說,家庭動力及溝通模式是決定隔代教養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如果祖父母與他們的子女溝通良好且互相信任,祖父母可能會願意負起各種形式的照顧責任,也可能較盡責的進行管教孫子女的工作。綜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引自黃惠娟)及其他研究(陳麗欣,1999、黃英虹,2004)我們可以知道,台灣主要形成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的原因如下:
一、父母健全,因經濟考量到外地工作: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家庭為雙薪家庭,父母親白天皆在外工作,祖父母為了減輕父母親的工作壓力及經濟壓力,願意在白天照顧孫子女,成為隔代教養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這麼一來不但減輕父母親的負擔,也可以增加祖父母和孫子女相處的機會。
二、父母親離婚:父母親離婚之後,對使得孩子的生活不正常,這時父母親常常將孩子丟給原生家庭的父母親,因而形成隔代教養的生活模式。
三、父母親一方過世:在父母親一方過世的情形之下,為了家庭的生活費,父母只好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
四、未婚生子:未婚生子母親往往會將小孩帶回原生家庭讓(外)祖父母撫養,此舉也間接助長了隔代教養的比率。
五、外籍通婚:由於迎娶外籍配偶的男方多是弱勢族群或是在高危險環境工作的族群,容易造成傷亡。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離婚的機率也比較高,一般而言離婚之後,孩子大多屬於男方,母親則是回到原來的國家,而照顧孫子女的重擔也就落到祖父母的身上,因而形成隔代教養。
肆、隔代教養的優缺點
隔代教養的孩童,由於父母不在身旁,主要的照顧者是祖父母,祖父母若是較年輕,那與孩子在溝通上,問題就不大;若祖父母己輕年邁,實無體力和精力來照顧活蹦亂跳的小娃兒。另外由於祖孩年代相隔較遠,兩人所受的教育不大相同,導致對孫子課業問題的力不從心,甚至有些是不聞不問。可是另一方面,相較於父母,身為祖父母,對孫子的疼愛更是加倍,也許課業上無法給予太多的指導,但金錢或物質的需求和享受,絕對不輸給其他一般家庭。一般而言,隔代教養的優缺點如下(陳麗欣等,2000、邱珍琬,2004、簡郁雅,2004):
一、隔代教養的優點:
1、協助照顧孫子女,減輕父母負擔
2、促進家庭和諧
3、祖父母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小孩,能給予孩子較多的安全感
4、祖父母較有耐心,孩子學習到很多東西
5、子女和父母對立時,祖父母是兩代間溝通的橋樑
6、家有祖父母,可以讓孩子對老年人有正確的看法
二、隔代教養的缺點:
1、體力上的問題
2、語言溝通問題
3、價值觀差異問題
4、管教態度與技巧
5、文化刺激的問題
6、相關資源網路的問題
隔代教養對祖父母、父母和孫子女三者間,都是有其好處的,雖然隔代教養
可能造成某些問題,但我們仍必須肯定其在的價值性!
伍、隔代教養對子女的影響
正因為隔代教養對兒童而言,其日常生活的照護、養育者不是自已的父母親,而是祖父母,故隔代教養對兒童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隔代教養對兒童的影響如下(許玉玲,2000、連珮君等,2004):
一、依附關係
由於父母無法親自教養子女,改由祖父母教養,使得子女在情感上找不到依附的對象,會使其產生親子之間情緒疏離、無法信任他人、自尊心較低、人際關係能力較差等現象,由於這是因為缺乏父母教養、關愛所造成的,所以讓孩子擁有完整的愛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二、情緒及行為
孫子女從原本跟爸媽在一起的「核心」小家庭變成和祖父母在一起的隔代家庭,會覺得自己被拋棄、被背叛,因而在情緒上感到失落、拒絕、憤怒與害怕,故較難與祖父母建立較良好的關係(張耐,2002)。
三、健康照護
由於祖父母在經濟上多為依附者,加上社會福利並未對隔代教養的祖父母提供適當的經濟援助。所以祖父母若因教養孫子女而帶來更重的經濟負擔時,對孫子女健康照護也產生很大影響(連珮君等,2004)。除此之外,由於祖父母是以傳統的觀念來教養孫子女,但由於衛生知識方面的缺乏,致使祖父母在對孫子女的健康照護方面無法教養得宜(許玉玲,2000)。所以,在健康照護方面,不只是要照顧孫子女,同時也要好好的照顧祖父母,讓雙方都能健康生活、成長。•
2、學業成就
兒童在隔代教養的家庭中,在情緒上感到失落、拒絕、憤怒與害怕,故較難與祖父母建立較良好的關係。也因為情緒上的原因,在學校中也較容易產生不適應的情形,對其人際關係和學業成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連珮君等,2004)。
陸、給隔代教養家庭、學校、教師的建議
對於隔代教養我們分成對家庭、學校及教師三方面進行建議:
對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的建議:
1、給予隔代教養兒童情感依附:
每個人不論其家庭背景為何都需要情感依附的對象,如果隔代教養家庭主要教養者能給予兒童正面、溫暖的互動,必能使其情感有依附的對象,進而產生歸屬感與安全感,使隔代教養兒童發揮出更大的潛力,以及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
2、培養隔代教養兒童學習動機:
在隔代教養兒童的學習方面,如何使其產生並增強學習動機是需要用心思考的,不論方式為何,若能增強其學習動機進而產生企圖心,在學業成就的發展上將能使一般人對隔教養學業成就低落的印象改觀。
3、增強隔代教養兒童的自省能力:
對隔代教養家庭而言,本身結構的完整性、資源皆不如一般正常家庭,教養者也較缺乏時間、精神和知識去指導隔代教養兒童在學業上的學習,所以若能使之養成較佳的自省能力,必能更趨自動與自行改善其缺失,進而增強其學習效果。
4、付出更多的心放在隔代教養上
祖父母對隔代教養兒童來說是他們生活中的「顯著的大人」,孩子們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祖父母的身上學來的。所以,祖父母對孫子女的影響超乎其他人,如果要祖父母付出愈多心力在於隔代教養兒童的教養過程,那麼,影響兒童所有的外在行為表現,呈現在兒童身上的就愈豐富。
疼愛孩子是老年人的「天性」要想做合格的祖父母,帶好孫子女,就要學習新知識,更新舊觀念,研究教養的問題,這樣才可能引領孩子成為品學兼優的人。
二、給教師的建議:
1、對隔代教養兒童溫暖的態度
一般而言,隔代教養兒童較缺乏關懷,若教師給予更多的關心,當能使其對教師有更高的情感依附,在情感安定的情形下,較能使隔代教養的兒童有更高的學習表現。
2、對隔代教養兒童的生活狀況給予更多關注
對隔代教養兒童而言,大多數缺乏家庭的關懷與溫暖,在實質生活上有所困難,對一個生活都有問題的學生而言,良好的學習只是奢言,故若教師能對隔代教養兒童的實際生活給予更多關注,會較容易深了瞭解,並給予更多的耐心與愛心。
三、給學校的建議(連珮君等,2004):
1、協助祖父母學習新的事物,特別是當前文化與價值觀之瞭解,以及學習有效的管教策略態度,使其成為孩子生活中的「顯著的大人」。
2、讓祖父母對孩子的發展、成長階段與心理行為特質有更正確的瞭解。•
3、協助祖父母充實文化刺激,減少祖孫之間的隔閡。
4、增進祖孫間之關係與溝通。
5、為受經濟所苦的隔代教養家庭做相關的社會福利轉介,使其不再是弱勢一族。
6、學校可安排對兒童的輔導、團體活動或遊戲。
7、協助兒童充實文化刺激,增進課業表現。
柒、結語
其實,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為人父母的不管工作再怎麼忙,再怎樣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都要抽出一些時間來陪陪孩子,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祖父母,成為所謂的「落跑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父母親要多跟祖父母溝通,讓他們知道可以疼孩子、愛孩子但是不可以溺愛孩子,同時也需要教導孩子一些正確的知識概念,而不是把舊有的習慣、不良的習慣影響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另外,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教師亦擔任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面對隔代教養的孩子時,教師應該多給予一些關愛與溫暖,適時的讚美和指導,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了解到這個世界還是有溫暖的,以彌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缺少的父(母)愛。
捌、參考文獻
張耐(2002)。老少配祖孫情—祖父母家庭親職教育方案。師友月刊422期,頁41-44。
陳麗欣(1999)。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專案推動策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家庭教育中心。台北。教育部。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庭家庭現況之分析(上)。成人教育通訊,2,頁37-40。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庭家庭現況之分析(下)。成人教育通訊,4,頁51-66。
邱珍琬(2004)。隔代教養經驗—敘事研究。變化中的家庭—隔代教養論文集,頁103-122。台北,學富。
黃惠娟(2004)。落跑父母激增!。商業周刊862期,頁131-136。
黃英虹(200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郁雅(2004)。隔代教養家庭面面觀。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3期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3/43-22.htm
連珮君、游曉詩、鍾友涵(2004)。隔代教養家庭http://www.npttc.edu.tw/academic/child/3-12-%A4W%BD%D2%A4%BA%AEe/%AEa%AEx%B1%D0%A8|/grandparenting.files/frame.htm#slide0060.htm
許玉玲(2000)。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
- - 一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