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學生性別意識之分析
李美奇
雲科大技職所
壹、前言
為了讓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得以往下紮根,教育部將「兩性教育」納入九年一貫六大議題之一(教育部,1998)。另外,「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中第二十條第二項中規定「公私立國中、小學除應將兩性平等的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外,每學期應在空白課程中實施兩性平等教育相關課程至少四小時。」(教育部,2001)。
以上種種法令以及措施,其目的就是期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使「不同性別」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經由教育上的性別平等,建立無性別歧視的教育環境,來促成性別平等目標的實現。
隨著社會上逐漸重視並推廣性別平等的觀念,在教改運動中,也將性別議題納入教育正式課程之中,因此許多研究紛紛探討現今教育體制、教學資源與教學歷程中的性別意識型態,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小學生實際感受到的性別意識和其看法,擬以國小學生為對象,採用訪談方式來了解國小學生之性別意識。
貳、性別意識之相關概念
一、性別之意義
「性別」一般認為有兩種含義:一為 sex,指男女活動中生物學的或解剖學的差異,是生理上的差異;另一為 gender,指男女心理的、社會的差異(劉秀娟、林明寬,1996)。
「性別」一詞在生物學上,意義本較單純,其原先是為定義兩種生理構造上不同的個體,並剖析研究其中的相異處,莊明貞(2003)闡述「性」的意義在強調男女差別的生物本源性,故從生物學觀點來看「性別」,並未對孰優孰劣做出評價。
然而依社會學觀點,性別是被社會建構的,並非來自生物性,性別不僅包括由生理的衍生性差異,尚包括社會制度、文化所建構出的性別概念。Vivien Burr就指出性別通常涉及男性或女性,其所代表的不僅是生理的、同時也是社會的現象(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
二、性別意識之定義及內涵
Smelser在1989年將「性別意識」定義為:對社會諸多因素所造成的性別差異的一種認知,表現在個體的自我認同、角色扮演及對社會化模式歷程的回應上(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楊毅竹(2003)指出性別意識是個體自覺地從性別的角度,去觀察和認識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對其所進行性別分析與性別規劃。張麗麗(2004)提出心理學上講性別意識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之一,性別意識的呈現大略包括性別認同、性別理想、性別角色等概念。
由以上可知,社會中所言性別的意義並非全然以生物學觀點來看,也是一種經社會互動過程人為建構的一種產物,歸納之,性別的差異可能受到了社會與生物因素的影響。而性別意識則為個體意識性別差異的一種認知,包括與性別有關的教育、文化、經濟、政議題等面向之權益和看法等。
參、國小學生的性別意識
為了解國小學生的性別意識,本研究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六年級的四位女生和三位男生,談論他們對性別意識的看法,以下茲將性別意識分為性格特質、能力特質、表達、外觀特質作一綜合性的陳述如下:
(一)性格特質
1.活潑有活力的男生-文雅有氣質的女生
2.成熟穩重體貼的男生-受到保護的女生
3.個性堅強的男生-柔弱的女生
4.大而化之粗心的男生-細心注意細節的女生
5.不愛乾淨的男生-愛乾淨的女生
6.頑皮搗蛋的男生-乖巧聽話的女生
7.勇敢的男生-膽小的女生
(二)能力特質
1.力氣大的男生-力氣小的女生
2.運動能力好的男生-運動能力差的女生
3.數學自然能力較好的男生-語文社會較好的女生
4.適任花力氣工作的男生-適任需要細心工作的女生
(三)表達特質
1.動作說話粗魯的男生-溫柔體諒人的女生
2.外放直接表達情緒的男生-克制壓抑表達情緒的女生
(四)外觀特質
1.強壯的男生-身材纖細的女生
2.短髮的男生-長髮的女生
3.簡單的造型-漂亮配合時尚的造型打扮
4.著褲裝的男生-適合裙裝的女生
國小學生認同以上因性別而有不同的特質,但認為並非全部都是如此,故認為擁有異性特質也是很正常的,不認為女生擁有男性特質有何不好,卻會譏笑或瞧不起所謂擁有很多女性特質的「娘娘腔」男生。他們意識到男性老師和女性老師擁有一些不同特質,感覺到教師在上課時對待性別不同學生的現象,家庭社會上也會因性別而有不同態度或模式,不過都習以為常,有時雖覺得不平,但並不抗議或表示意見。歸納國小學生之性別意識可以發現以下幾點:
(一)國小學生的性別意識仍存有許多性別刻板印象,但認為部分特質男女皆有。
在性格、能力、表達、外觀的特質上,學生對性別仍是存著許多刻板印象,但是也承認部份特質是不分性別的,例如文靜、細心的特質也可能發生在男性上,活潑、愛作弄人的特質也可能出現在女生上。
(二)國小學生對他人呈現的性別意識或因性別而產生的不平等現象,即使不贊同也都消極接受。
學生對於在家庭中重男輕女的觀念,在學校中老師對待男女態度不同,或電視媒體中性別意識的呈現,雖然都抱持著不贊同的態度,但也表示「一直就是這樣阿!」「也沒什麼啦!」「大家都知道」等消極的接受反應,顯示在社會上性別不平等是極為普遍且也被一般人所默認接受的現象。
(三)建構和影響國小學生的性別意識來源為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師、同儕、家庭成員、電視媒體等。
學生除了從家庭和學校中直接接收到性別意識的傳遞外,例如「阿嬤喜歡男生,都說女生沒有用」「老師因為女生比較細心都叫女生幫忙做事」,建構其本身的性別意識之外,大眾傳播媒體也是途徑之ㄧ,學生就提到某電視台「男人都要出外賺錢,女生在家裡就可以了」,也提到「女生很會花錢,每天都要穿不同的漂亮衣服,愛亂買東西」和「男人要有事業才行」等字句,顯示父母、教師、同儕和大眾傳播媒體都是建構學童性別意識的來源。
(四)國小學生認為性別平等的觀念學校較家庭為佳。
學生提到老師對男生和女生不同,那是因為老師會認為做某一些事情男生會做的比較好或女生會比較好,雖然想要有發揮的機會,但是沒有保握做得比較好。提到家庭時,也許是因為鄉下地區的關係,不論女生還是男生的參與研究者,都表示爸爸、媽媽喜歡生男生,阿公阿嬤比較偏心,對男生比較包容,女生比較常受責罵。顯示家庭中對待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學童感受較在學校深刻。
肆、結語
落實性別平等教育,營造一個尊重異性的多元環境為在現代社會中應要有的體認,然而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唯有從教育中著手,讓兒童建立正確健康的性別觀念,避免再複製不平等的性別意識和想法,才能跳脫性別框框,使兒童不受性別的限制和壓抑,發揮其本身的潛能和性向。
參考文獻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兩性平等教育學術論文集。台北市政府編印。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與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張麗麗(2004)。男孩?女孩?——談幼兒性別意識的培養。檢索日期,2006年3月1日,取自http://www.sdchild.cn/list.asp?id=1081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Vivien
Burr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毅竹(2003)。學校進行性別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徑。檢索日期,2006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cgedu.net/forum/030213006.htm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揚智。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Smelser,N.著。社會學。台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