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國小肥胖學童體重之行動研究

蔡淑玲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在資訊發達時代下,國小學齡兒童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增加,而身體活動的機會也相對減少;更由於近年來經濟水準的提昇,學齡兒童的飲食型態也轉為以高營養、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為主,從飲食中所攝取的熱量往往超過消耗量,使得國小校園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小胖子」。

許允(2004)指出近年來學童們的肥胖問題,有升高的趨勢,在每3名男童或每4名女童裡,就出現1名體重過重或是肥胖問題的孩子,而由肥胖所引發出的的相關病症,也隨著肥胖的指數,不斷向上攀升。根據黃柏超(1983)調查發現,國中、國小男性學童的肥胖盛行率為16 % 及15 %,而女性學童也高達13 %。而祝年豐(2004)在「國小學童營養調查結果學術研討會」中提出其共分析2405名學童,包括1290名男童、1115名女童,其中過重盛行率約15 %,肥胖盛行率約12 %。由以上資料得知,近二十年來,學童肥胖盛行率始終高居不下,校園的肥胖問題的確不容忽視。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2004)指出,肥胖是目前各國均面臨到的健康威脅,依據「國際肥胖特別小組」(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的調查資料,全球有將近17億人口正面臨體重過重而引發的健康問題,特別是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陳麗玉(2001)的研究亦指出過度的肥胖易導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下背痛等文明病。同時兒童時期肥胖是造成成人肥胖的危險因素之一,70~80%的青春期肥胖,會持續發展成為成人肥胖,所以最好避免兒童時期肥胖的發生,一旦發生肥胖應及早治療(鍾曉雲,2001)。肥胖除了容易罹患疾病之外,也會造成運動能力遲緩與體態不佳,使學童自尊心受損,因此站在教育工作人員的角度,應儘早給予兒童正確的運動及飲食觀念,以養成其規律、適度的運動習慣及正確的飲食管理方法。

由於肥胖導致的問題相當多,所以教育部於八十二年研訂「學校輔導學生體重控制實施要點」,推動校園體重控制計劃,期能長期而有效地預防肥胖及文明病的發生。而行政院體委會也於民國九十一年辦理人口倍增計劃,希望透過運動人口增加,提昇國民體能狀況,養成終生運動習慣。這些措施皆希望藉由增加運動的機會,促進個人健康。為了避免肥胖造成的危險效應擴大,便以此行動研究提供教育人員、家長及兒童作為參考,冀希對肥胖學童之健康狀況改善及避免肥胖引起相關疾病,提供解決方針。

 

貳、研究目的

一、探討學生肥胖發生的緣由及影響。

二、提出並執行改善肥胖學童體重之具體可行的方案。

三、比較學生接受運動介入課程後,學生重高指數的差異。

 

參、研究範圍和限制

一、本研究是以彰化縣湖東國小93學年度之三、四年級肥胖學童為對象。

二、本研究除排定每週一至五上午8:10~8:40作運動介入課程以外,尚有體育課及下課活動時間,可能造成對實驗結果有若干影響。

三、實驗組學生須參與二次健康課程,但學生是否確實能做到飲食控制,研究者無法一一掌握,可能造成對實驗結果有若干影響。

 

肆、名詞釋義

一、國小肥胖學童

本研究所指肥胖學童為彰化縣湖東國小中年級20位學童,重高指數≧1.2。本文所指重高指數=學生體重公斤值/學生身高公分值/重高常數。

二、運動介入課程

本研究所指運動介入課程,主要包括暖身及伸展運動、登階運動、600公尺慢跑、跳繩及緩和運動。

 

伍、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為主、並輔以質性研究資料之設計,旨在瞭解國小肥胖學童之受試者經運動介入後,能否降低體重。另根據本研究之實驗架構,擬定本行動研究之研究流程,其目的在結合質化與量化的資料,並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完成實驗、分析、反省、修正等循環模式與步驟,以獲致研究結果,研究流程圖如圖5-1所示。

5-2行動研究流程圖

陸、實驗流程

(一)運動介入課程:前五週每週一、週三、週五實施運動介入活動課程三次,六到八週每週四次運動介入活動課程,除原有三次以外於週四增加一次,都利用早上時間實施,採漸進式方式實施運動介入,內容包括伸展操、登階運動、跑走訓練、,其運動強度為55-70 ﹪HRmax(以中低強度有氧運動為主)。內容安排如表6-1

6-1運動介入活動

   

第一階段

第一、二週

第二階段

第三、四週

第三階段

第五∼八週

暖身及伸展運動

P

P

P

跑走運動

P

P

P

登階運動

 

P

P

跳繩

 

P

P

緩和運動

P

P

P

  分項細目:

1.暖身及伸展運動:包括腳踝運動、膝關節運動、腰部運動、跳躍運動及高、低壓腿,最主要是增加身體的延展性,在運動中才不至於受傷,且對身體柔軟度的增進有很大的助益。

2.跑走運動:15分的跑步運動,可增進人體的心肺功能、肌耐力及肌力。

3.登階運動:上下1∼3樓二趟,且要一階一階的走,不能跳階。

4.跳繩:跳100下,主要是增進學生肌耐力。

5.緩和運動:調節運動,經過運動需要調節呼吸。

(二)資訊融入健康課程:利用午休時間到電腦教室播放powerpoint,讓學生了解肥胖的原因和不良影響,如何吃出健康及運動的好處,利用影片的宣導,加強學生減重的決心。

(三)獎勵制度:為使學生能持續減重且熱衷參與課程,於第二、五、八週給予認真學習者獎勵,並於課程結束後,頒發最佳參與獎,如果學生表現良好,可增加給獎次數。

 

柒、結果分析

在接受研究者設計之實驗減重課程之後,實驗組在身體重高指數的平均數值由原僅低於控制組之.06擴大為.15,且在排除共變量(身體重高指數前測數值)對身體重高指數後測數值之影響後,調整後的平均數差異達顯著水準,顯示研究者設計之實驗減重課程對國小肥胖學童身體重高指數之數值卻有顯著降低的效果。

 

捌、結論

一、重高指數明顯下降

實驗組的肥胖學童經過八週的運動課程及資訊融入教學之後,重高指數下降,體力較之前未實施運動前來得好,有小朋友提到:以前上體育課一跑步就氣喘如牛、上氣不接下氣,但經由學校安排的運動課程後,上體育課不再像以前那樣喘個不停,而且有小朋友本來是不喜歡運動,但透過這樣的活動,能提高他們持續運動的動機。如果能達到每週持續運動,身體將能更健康,且能讓原本肥胖者有繼續運動的動力。

二、資訊融入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健康教學是由教師傳授學生知識,本行動研究採取的是透過電腦來傳遞健康資訊,電腦的聲光效果可增進視覺的刺激,藉此可以使學生專注力提升,由上課的情形可以得知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發表踴躍;在運動課程方面,每次上課均會有一位老師負責攝影,因小朋友對於自己的表現很重視,且運動的過程會被拍攝下來,幾乎大家都很認真在運動,深怕自己的鏡頭不好看,因此,資訊融入教學確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透過資訊科技的幫助,讓原本的課程更具趣味性及豐富課程內容。

三、學生對於肥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經由老師上網蒐集資料做成powerpoint進行資訊教學,學生能了解肥胖可能透過遺傳、飲食、缺乏運動、疾病、、等形成,再去分析自己本身的身體狀況,進行各項有助於健康的活動,老師的責任是幕後的推手,在學生進行活動之時給予一臂之力,亦希望學生能在活動結束之後,繼續維持運動狀態,並透過飲食來達到控制體重之目的。

 

參考文獻

李彩華、方進隆(1998):十二週體能訓練對婦女健康體能與血脂肪之影響。體育學報,26輯,139-148頁。

李鴻棋(1997):中華男子籃球代表對訓練控制、管理模式之研究。中華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重貴(2001):不同訓練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霞(2001):新式健康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興(2000):增加身體活動量或運動訓練對肥胖者的效果探討。大專體育,50期,31-37頁。

殷肖箴(2000):怎樣幫過胖兒減肥。台北:金菠蘿文化。

陳全壽(1995):二十一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4卷,4期,4-12頁。

教育部(1995):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陳偉德、吳康文、宓麗麗(1993):重高指數:簡易而準確之小兒體重評估方法。台灣醫學會雜誌,92期,128-134頁。

郭家驊、陳九州、陳志忠(2000):運動與肥胖專論。北體學報,7期,180-192頁。

陳麗玉(2001):運動介入及飲食教育對肥胖兒童健康體能與血脂值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30輯,267-277頁。

黃文俊(1998):步行運動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13卷,2期,108-113頁。

劉建恆(2000):肥胖問題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花蓮師院學報,10期,385-400頁。

鍾曉雲、吳從貴(2001):體能訓練及飲食控制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大專體育,56期,124-128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