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

楊琇雅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       前言

傳統的性別角色在女性主義的興起和教育程度的提高而產生鬆動與改變,女性終於鼓起勇氣並打破沈默去爭取兩性平等,男性也因此被迫釋放一些權力。

雖然女性在心理和口頭上皆認為性別角色應該要平等,但心中還是被社會道德感羈絆著,在性別平等的實行上而有所壓抑和顧忌。甚至因為不能提供令人滿意的家務而在內心充滿罪惡感,這種想擺脫傳統角色的束縛卻又怕人說閒話的矛盾情感,至今依然存在。

當婦女具有現代化性別角色認知的同時,卻也愈容易影響夫妻婚姻滿意程度和婚姻生活穩定性(Scanzoni,1980)。所以當夫妻間的性別角色關係無法協調並達到共識時,就會引起衝突與不滿,有些情緒會被隱忍壓抑著,有些卻被爆發出來,進而影響到夫妻婚姻的滿意程度。

因此夫妻雙方如何在婚姻、家庭、工作與性別角色態度之間求得一個平衡點,且不會影響到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婚姻滿意程度,也是一門學問。

本文將探討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滿意度的相關概念、性別角色態度的轉變對婚姻滿意度的影響,最後並提出新婚姻聯盟的認知重組再出發的具體建議。

 

貳、       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滿意度的相關概念

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滿意度相關概念分為以下三方面來探討。

一、性別角色態度的意義。二、婚姻滿意度的意義。三、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並分述如下:

. 性別角色態度的意義

(一)性別角色

所謂「角色」,指個體為配合社會組織或社會結構中的某個位置(position)或某個地位(status)所應有的行為表現(蔡如珮,2002)。角色也是社會期待不同的個體各有其應表現的行為模式(張春興,1989)。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需要學習並扮演各種角色,而其中以性別角色最重要(Hilgard,1981)。而所謂的性別角色(gender- role),Lueptow(1984)提出源自對男女性別不同地位行為表現的社會期待,其中包含了文化建構(culturer structure)和人格成分(personal structure)。在不同的文化、社會與時代背景下,對於男性與女性的行為或活動的模式期待,會有不同的期待和規範(高淑娟,1998)。張春興(1995)指出性別角色即為某一社會文化中,大家公認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因此性別角色是經由行為組型來界定,包含了內在態度、觀念及外在的言行服裝。一般而言,男性應勇敢、強壯、獨立、不情緒化、有能力;女性應具有服從、依賴、溫馴等情感特質(莊淑芳、陳章儀,1994 )。

綜合以上的各學者對性別角色的看法,發現性別角色是社會文化的產物,經由社會化的過程,個人由行為表現出社會認可的行為、興趣、態度,並內化到個人的特質中。

 

(二)性別角色態度

在談性別角色態度(sex-role attitude)之前,有必要先對態度(attitude)做定義釐清,來區別性別角色(gender-role)與性別角色態度(sex-role attitude)。根據Petty&Cacioppo(1981)的看法,態度是對特定對象(人、事、物)的一般性與持久性的正面或負面感受。也就是說性別角色態度(sex-role attitude)較性別角色(gender-role)多了情感評價的向度(Eagly&Chaiken,1993;Petty&Cacioppo,1981)。

張春興(1995)對於性別角色態度的定義提出兩個重點:一為性別角色態度指一般人對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所持的態度;二為男性或女性本身對自己性別角色的態度與看法。國外學者 Scanzoni & Fox(1980)認為性別角色態度是指在一個社會或文化情境中,個體對男女兩性所期待表現的適當行為模式,及社會對男女兩性合於規範行為之適當期望。

Smelser(1983)認為性別角色態度是一種文化信念,對男性和女性有著不同的預設;根據這種預設,產生對男女行為上的預期,同時也決定了男女在特定時空中所需扮演的角色,及擁有的社會地位(引自王麗容,1995)。因此,性別角色態度是一種文化期許下的產物,是有關一個人的行為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模式(李美枝,1984)。

在婚姻關係中,為了讓家庭發揮功能,家庭內就產生了一些角色,期許家庭中的成員能擔負起各種角色的任務。因此「性別角色態度」是指個人看待自我或是一般男性與女性應有行為的傾向,也就是代表了個人對男女在性別上之合適行為的判斷(余慧君,2000)。

二、婚姻滿意度的意義

有些學者把婚姻滿意度定義在個人的主觀感受評估與期望。Hawkins(1968)指出婚姻滿意度乃指婚姻關係中的夫妻雙方,在日常生活的互動相處中,感受到配偶帶給她/他的一種幸福、滿足、快樂的主觀評量,而這種感受是由非常滿意到非常不滿意的一種連續向度。主要以個人感受的角度來看婚姻,所以說婚姻滿意度指個人對整個婚姻狀態的主觀評估。蔡文輝(1987)認為婚姻滿意度是夫婦對於婚姻滿意程度的主觀認定。鄭雅娟(2001)也將婚姻滿意度定義為對對婚姻生活中配偶角色、整體婚姻及配偶關係滿意度之主觀評價。

綜合以上國內外對於婚姻滿意度定義,認為夫妻在婚姻關係裡,對於配偶關係、婚姻各層面和整體的需求的主觀感受,這種感受是一種非常滿意到非常不滿意的連續狀態。

三、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

國內外許多的研究都指出夫妻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滿意度存在相關。Lye及Biblarz(1993)研究結果顯示持現代性別角色態度的女性比傳統性別角色態度的女性的婚姻滿意度低。持現代性別角色態度的全職家庭主婦比持持現代性別角色態度的職業婦女婚姻滿意度低。由此可推論雙心家庭夫妻的性別角色與婚姻滿意度有顯著相關。

Hood(1986)認為先生對其家庭角色的態度及行為直接影響夫妻雙方的婚姻滿意度。如果先生抱持傳統的態度認為其家庭責任為賺錢養家,則較少參與家務、育兒工作,使得夫妻雙方因角色期待差距而使婚姻滿意度降低。在Greensten(1996)的研究也發現太太及先生的性別角色態度接會影響先生對家務的參與,夫妻性別角色態度欲趨現代化者,家務分工愈平等,先生對家務的參與度越高,則夫妻雙方的滿意度越高。

Glenn(1990)卻認為夫妻均持傳統性別角色態度,雙方對彼此的角色及任務定位清楚,故婚姻滿意度較高,若夫妻均持現代性別角色態度,雙方對彼此的角色定位及任務都得透過協調、溝通,而這些協調與溝通的過程是婚姻衝突及緊張的來源而影響婚姻的滿意情形。這與Gove及Style(1990)研究結果相同,他指出性別角色愈趨現代者,較重視自我實現、成就感、及個人滿足等目標,而使婚姻滿意度降低。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婚姻關係中夫妻角色行為,通常是雙方認知與態度相互影響的產物,也因此夫妻雙方的性別角色態度會影響婚姻滿意度。

 

參、       性別角色態度的轉變對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 權的爭奪戰

在傳統社會裡,通常是男人找工作賺錢養家,女人通常只負責決定瑣碎的家務事(黃靜儀,2002)。男人除了擁有經濟大權,也同時擁有許多事物的決策權。但女人在傳統的三從四德的壓制與包袱下,沒錢沒地位更不用談權,即便是心中有太多的委屈與不滿,也只能把它歸於「宿命」。在傳統的道德約束下,男女雙方還是各司其職、各安其位,維持著表面上的家庭和諧。

但隨著社會變遷、女性教育程度和自主意識的提高,社會上的性別刻板印象逐漸瓦解。在妻子進入職場並擁有經濟能力之後,人格也較獨立。於是妻子懂得並積極去爭取家中經濟的掌控權和事物的決定權,也因此夫妻之間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衝突與互相較勁,進而影響婚姻的品質與親密關係。所以許多因性別角色而引起的家庭權力之爭,就會持續的惡化下去。    

. 家務分工

不管是傳統或是現代,做家事常被大家認為是女人的天賦,久而久之變成是女人「必須且理所當然」要做的事。當女性的性別角色較傳統時,也會認為家務工作是自己的責任(葉姿利,2003)。

Lackey(1987)認為相異的個體在走進家庭,面臨家務分配之前,隱然存著一套角色扮演的模型與期望。但今日的女性因為經濟獨立、教育程度提高,在強調兩性平權的觀念下,如果現實情況不符合這一套模型和期望時,那麼心理對於家務分工的不合理會有強烈的不滿,進而影響到婚姻滿意度。

隨著性別角色的轉變,夫妻對於家務分工的看法及作法,造成婚姻關係的緊張。莫藜藜和王行(1996)研究發現男性在家務分配的看法上,認為他們參與家務的行為是幫忙太太「做家事」或是一種「體貼」的表現。但男性這種「沾醬油」、「打游擊」的做家事方式,不管是家庭主婦或是職業婦女,還是必須在家務分工中承擔較多的責任。常看到職業婦女,在下班回到家之後,還有一連串的家事等著她,自己像陀螺一樣從早轉到晚直到上床休息為止。職業婦女因為家庭與事業蠟燭兩頭燒,再加上家務的分配不均,心裡不平衡導致情緒的失控與宣洩下,夫妻雙方常會有衝突,婚姻滿意度也因此受到影響。

. 育兒問題 

小孩是夫妻一起創造的,但從生到養育,婦女卻承擔著大部分的教養工作,而且夫妻常因一連串的育兒問題導致滿屋子的「烏煙瘴氣」。隨著大多數的女性走出家庭,並在工作裡找到自己的一片天,但少有男性自願放棄工作回家當「家庭主夫」。在學校調查學生父親的職業類別,也很少有男性會填「家庭主夫」,甚至很多妻子也不願對外透露自己的老公在家當家庭主夫照顧小孩,「家庭主夫」和「新奶爸」的角色似乎還在與世俗眼光奮戰,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同與迴響。相反的在美國卻出現父親陪小孩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等在校門口接小孩子下課、推著購物車到超市買菜,並回家做晚飯等上班的妻子回家用餐(夏傳位,1999),在美國奶爸當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在台灣新奶爸的角色通常會出現在老婆「做晚餐時間」、老婆「生病時」或週末假期「幫忙帶小孩」。常有爸爸說:「小孩跟他在一起都一直哭啊!小孩子不喜歡找我啦!」就以這個藉口,理所當然的把照顧小孩子的責任又全部推到妻子身上。

育兒問題的分工,要跳出傳統的刻板印象模式比家務分工、經濟權和決定權的轉移還要不容易,因為這是妻子、先生、小孩複雜的三角情感的互動關係,只要一方不配合,教養小孩的重任還是會落在妻子身上。

 

肆、       新婚姻聯盟的認知重組再出發

一、對夫妻的建議

1)夫妻性別角色心態的調整與觀念的溝通

   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的性別角色不再是標準模式。夫妻在心態和觀念要同步調整,才能提高婚姻滿意度。

在家務分工方面,Benin及Agostinelli(1988)研究發現平等的家務分工可增進先生及太太婚姻滿意狀況。所以夫妻雙方應有一個認知,那就是「家」是兩個人共有的,家事不應只是女人的事,丈夫不是在幫老婆做家事,而是在盡家裡一份子的責任。夫妻間應彼此溝通對家務分配的看法、家務處理的標準和處理家務時間上的分配。夫妻應保有適度的彈性,彼此互相扶持和鼓勵、少批評。

在育兒方面,加強父職教育,讓父親應學習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不再缺席,讓孩子有性別模仿的對象,有一個真實互動的爸爸,而不是從看電視學來的「電視爸爸」。

在決定權方面,婚姻中如果兩性地位均等,那麼便可促成婚姻中權力的均勢。所以夫妻雙方應傾聽對方的意見,彼此都能參與事務的決策權,最後再找一個平衡點做出最佳的決定。在經濟權方面,夫妻應彼此討論並找出一個會理財的一方來當會計,負責家裡經濟的開源節流。不管是家裡的決策權或是經濟權,只要彼此尊重,各司其職,夫妻才能成為最佳拍檔,家庭氣氛才會更和諧。

Erickson(1993)指出丈夫幫助做家事、協助照顧小孩、對妻子作各種情緒上的支持都會導致妻子感受婚姻的美滿。因此夫妻雙方應重新調整彼此性別角色的觀念,並以體諒的心,重視彼此的需要,創造和諧的家庭生活,夫妻對婚姻的滿意度自然會提昇。

2)夫妻思想觀念同步成長

     夫妻相處久了,情人變親人之後,少了對婚姻成長的動力,很容易流於僵化的角色模式。所以為了不讓婚姻變成感情的墳墓,夫妻可以參加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或民間機構辦的夫妻成長團體、座談會或在社區組成夫妻聯誼會。在專家的引導之下和彼此經驗的交流之下,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問題所在,找到新的方向與往前走的動力,讓夫妻彼此的角色扮演能加分並提高婚姻滿意度。

3)用戀愛的心情經營婚姻

    夫妻是家庭裡情感和經濟的合夥人,古云:「夫妻是百年修得同船渡」,既然有緣在同一艘船上,不管誰擔任舵手,應該互相協助往前行駛,努力的經營婚姻。所以夫妻雙方應積極的尋找與營造屬於兩人的親密時間和感覺。如利用小孩睡著後,泡壺茶坐在庭院前分享彼此的想法。或利用假日帶小孩出遊、參加親子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夫妻與親子間的的情感,更能拉近彼此對家的向心力。甚至有時也可請人幫忙照顧小孩,放彼此一天假,看場電影、吃頓飯、喝個下午茶,重溫婚前的兩人時光。從這些小地方的經營,可以為婚姻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讓愛活起來,這樣婚姻關係才會像美酒一樣越沈越香。

二、對社會大眾的建議

1)設立婚姻諮商機構,培育婚姻諮商輔導員並推廣婚姻諮商服務

     積極培訓婚姻諮商專業人員,藉由推廣婚姻諮商服務,協助夫妻釐清性別角色改變所產生的對婚姻問題,讓夫妻有管道釋放性別角色產生的壓力,並提供夫妻有效的溝通方式和與解決的方法,進而提高婚姻的滿意度。

2)推廣並落實兩性教育與婚姻教育

     透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這三個系統來推廣兩性平等教育與婚姻教育。讓人們具備現代平等的性別角色觀念,在進入婚姻之後,兩性能以有效的溝通和協商的方式來經營婚姻關係,提昇夫妻的婚姻滿意度。

 (3)大眾傳播媒體有社會責任導正性別刻板印象

    現今社會,電視、報章雜誌等相關媒體,可以透過節目或報紙文章中的男女角色,導正錯誤的性別刻板印象,給予社會大眾正確的兩性關係與示範。藉由傳播媒體的力量,讓大家瞭解性別角色的轉變,進而引起大家的共識與共鳴。

 

伍、       結語

總之,夫妻對於性別角色的轉變,不應堅持嚴格的性別角色界線,而是要發展出彈性的兩性角色觀點。夫妻彼此之間應在心態上作調整,在思想觀念上互相溝通、共同學習、同步成長,重新評估並明確的定位出彼此的角色。如果婚姻發生問題時,也能主動的透過婚姻諮商服務,找尋有效的溝通方式和技巧,提高夫妻互動的能力,讓婚姻的裂痕重新修補。最重要的是要用戀愛的心情經營婚姻,讓平行線的夫妻雙方再度變成雙曲線的交集,讓愛的動力重新燃起,提昇婚姻滿意度。

夫妻的性別角色要達到平等,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性別平等教育與婚姻教育更需要透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這三個系統來推廣,性別刻板印象才能被終止。唯有兩性關係從傳統的性別角色跳脫出來並尊重個別差異,才能找到彼此最佳的定位點,這樣夫妻的組合才是完整的圓。

最後,夫妻在爭取性別平等的同時,也要「得理饒人」、尊重彼此,否則會像俗云的:『吃快弄破碗』、兩敗俱傷。兩性的關係就好像在跳恰恰一樣,一進一退,從生活中培養彼此間的默契,這首兩性舞曲才能完美演出。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美惠(1987)。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余慧君(2000)。以性別角色態度、生活型態、工作投入之角色探討女性經理人工作與家庭之調適。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84)。女性心裡學。台北:大洋。

夏傳位(1999)。新奶爸時代。遠見。96-100。

高淑娟(1998)。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教育心裡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張氏心裡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瑞真(2001)。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王行(1996)。已婚男性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莊淑芳、陳章儀(1994)。已婚職業婦女知覺夫妻性別角色及成就差異性與其成功恐懼的關係。教育與心裡研究,17,455-476。

郭瓈灩(1989)。已婚職業婦女性別角色態度、工作角色家庭角色關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靜儀(2002)。從家庭中的性別角色與權力談起。輔導通訊,70,24-31。

楊凰嬿(2003)。性別、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務工作參與對就業市場階層化影響之探討。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姿利(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詩薏(2001)。家庭生命週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開放程度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如珮(2002)。台東師院男女生的價值觀、性別角色態度與生涯選擇的差異之關聯性。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娟(2001)。高中已婚女教師家庭壓力、支持系統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兩地雙生涯家庭與一般雙生涯家庭比較。台北:國力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enin, M. H., & Agostinelli, J. (1988). Husband’s and Wife’s satisfaction with the division of lab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349-362.

Erickson, R. J. (1993). Reconceptualizing family work: The effect of emotion work on perceptions of marital qua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Family, 55, 888-900

Glenn,N.D.(1990).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marital quality in the 1980s: 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2,818-831.

Gove,W.R.Style,C.B.,&Hughes.M.(1990).The effect of marriage on the well-being of adults: A theore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s,11,4-35.

Hawkins, J. L. (1968). Associations between companionship, hostil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0(11), 647-650.

Hilgard, E., & Boweer, G. H. (1981) Theories of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Inc.

Hood, Jane C. (1986). The provider role: Its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349-59.

Lueptow, L. B. (1984). Adolescent sex roles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ye.N.Biblarz,J.(1993).The effects of attitudes toward family Life and gender roles on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s,14,2,157-188.

Olson, D. H., & McCubbin, H. I. (1983). Famili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Scanzoni, J., & Fox, G.L. (1980). Sex roles, family and society: The seventies and beyond. Jon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743-756.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