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未婚熟女』在婚姻路上心路歷程之探討─我選擇了『未婚』?或是『未婚』選擇了我
陳素秋
嘉大家教所
壹.前言
根據內政部統計,93年結婚對數計129,274對,較92年減少25.30%,
93年平均初婚年齡為新郎30.7歲、新娘26.9歲,但本國籍新娘平均為28.5歲,在1995年,女性35-39歲之未婚人口為82,616人,至2004年增加為137,376人,資料顯示,有愈來愈多人晚婚,而在35-39歲的未婚女性,近十年來增加幅度近一倍,這些超過35歲的未婚女性,我稱她們為『未婚熟女』,她們可能談過戀愛,但在婚姻路上卻一直找不到令自己有結婚衝動的另一半。就如沈怡所說:『單身蠻像搭火車一樣,以為快到站了,車上卻發生種種事件,下不了車,以為伊人就在某一站等候,沒想到一路坐下去,每個月台上都沒有迎賓的良人,一不留神,就已到了『不三不四』之年』。對於她們,社會上存在著許多不公平的負面看法,例如:她們不是自由、耀眼、享樂的「單身貴族」;就是寂寞、孤獨,迫切渴望感情,或行為放蕩,是隨時可能危害其他女人婚姻的「單身公害」。也由於社會傾向於用「有無結婚」來評定一個人的價值;所以當妳到了適婚年齡,仍舊沒有動靜時,妳可能會遭受許多來自家人或朋友間的「關愛」;而這些外在的關愛如果處理不當,便很容易造成『未婚熟女』的困擾甚至是一項沉重的壓力。所幸隨著社會的轉型與進步,傳統的婚姻觀念受到了挑戰,婚姻已非必然,它只是個人的一種選擇,就像在做其他任何一個選擇一樣,要做一輩子付貸款的有殼族,還是永遠寄人籬下的租屋族,這些都是經過考慮權衡的,都反映出一個人的價值觀,結不結婚也是一種生活型態和生命價值的選擇(廖和敏,民82)。因此這些年過35
歲的『未婚熟女』,如何在理想的單身生涯與現實社會的標準中取得平衡?而她們在面對單身的身分時,是如何看待自己,進而認同自己的單身生涯。我想透過四位好友,來探討『未婚熟女』在婚姻路上的心情點滴。
貳.單身課題的探討
在yahoo網站,隨意輸入婚友社三個字,搜尋到的筆數竟然是265000筆,可見這門生意很多人做,也很有市場需求,在台灣的男性紛紛娶外籍新娘,台灣這些『眼頭高』的高學歷,高經濟能力的熟女們,在婚姻市場上一年一年的貶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她們選擇了這條路,筆者試著從我的周遭好友中,尋找出答案。我找了四位最要好的朋友,她們有時也是我最羡慕的對象,經常在我混在尿布奶瓶堆中時,來電說『現在人在清境農境看綿羊』,『在合歡山上賞雪』。當聽到剛從土耳其回來的『芳』,下一個要去的國家是英國時,我的心裡不免對走進婚姻有一絲懊悔。但是她們的單身路上是否儘如我們所看到的那麼光鮮亮麗?或是當夜深人靜時,心裡有那麼一點孤獨的滋味,就如人飲水了。這四位好友,分別是:『慧』38歲,研究所畢,軍訓教官。『月』37歲,大學畢業,軍訓教官。『華』41歲,大學畢,外商公司會計。『芳』39歲,大學畢業,公司稽核人員。她們都是月收入超過五萬的未婚熟女,在姻緣路上至今仍未遇上最適合的另一半,就讓我們透過她們來了解單身熟女在婚姻路上的心路歷程。
一、『未婚熟女』的刻板印象: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似乎是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若是妳年紀超過三十歲尚未結婚,別人可能就會給妳安上『老處女』名號,好像是妳不結婚就是怪怪的。有人說女性在二十五歲到二十八歲間是期盼期,這時期還有相當潛力和希望,有熱心人士願意費心安排相親,迎面而來的親友也還好意思開口問東問西的,碰到老同學老朋友,當事人自己也還有自我打趣的空間;二十九歲到三十四間是尷尬期,過了二十九歲,單身族面臨的處境難度就槓上加了好幾番,三十而立是傳統觀念,因此二十九歲彷彿是最後一道闗卡,但好在現在遲婚普遍,至三十四歲之前,姑且還有放手一搏的機會。三十五歲以後就是安心期,彷彿過了這個年紀,結不結婚已不再要緊。(廖和敏,民82)『華』說應加上過了四十就是絕望期,對婚姻是否出現,己是絕望。對於身為未婚熟女的她們,對自己的身份又是怎樣的想法?單身路上是否曾遭受什麼不平等的待遇或困擾?
『慧』:對於單身身份沒什麼特別感覺,但是常被有婦之夫追求倒是蠻困擾的,真不知道他們是在想什麼?或想證明什麼?
『月』:想到未婚女性,會讓我想到自由自在、多金、難搞、女性主義。至於最大的困擾應該是在工作上,有人會認為單身者有較多的時間,所以可以多分擔一點工作,且認為單身者應該對事業有強烈的企圖心,該讓她表現,而多給了許多工作,這是很不公平的。
『芳』:我感覺單身是經濟自主,生活行動自由。而我因工作在外,目前獨居,最大的困擾就是生病時,需自力救濟,電器壞了找不到人修。
『華』:大家都說我『眼頭高』,可是我覺得自己現在這樣很自由。在生活上遇到最討厭的是,有很多已婚女性,都會擔心別人要搶她老公,好像單身是一種公害。所以,我現在對已婚男人都保持距離,沒有事情少接觸。
所以,很多人對單身熟女的刻板印象,會認為可能是在事業上較有企圖心,應該多分擔點工作,因為沒有家累,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奉獻給工作,而在工作上給予不公平的對待。另一方面,或許有些已婚男人會覺得,單身熟女應該都是很寂寞的,常常主動追求,造成她們的困擾,也讓她們感受到對方妻子敵視的態度,感覺像單身公害。在沈怡的『關於單身』一書中,更明列了一般人對於單身者的十二個誤解:
1.單身的人永遠不成熟。2.沒有找到另一半,不算是完整的生命。
3.單身的人很寂寞。4.別挑剔了!眼高手低結不了婚。
5.單身的人比較自私不懂妥協。6.單身者不懂委屈求全,不懂事緩則圓。
7.單身的心性生活很放浪。8.一夜情經常在單身身上上演。
9.單身的人天生對性沒有興趣。10.不結婚是因為害怕承擔責任。
11.受不幸婚姻的影響,單身才不結婚。12.單身是老天給的懲罰。
二、成為單身熟女的原因:
其實一路走來,除了『月』抱獨身主義之外,其他三人對婚姻並未排斥,但是在婚姻路上,似乎有共同的一點,就是對感情有『潔癖』,總覺得在談感情的過程中,並沒有遇到一位『想婚』的男士。聊到為何會到今日仍未結婚:覺得自己不適合婚姻(月)、不會打扮推銷自己(芳)、沒遇到合適的結婚對象,不願為了結婚而結婚(華)、沒遇到讓我有結婚衝動的男性,以及其他人負面的婚姻教材(慧)。她們都曾有被催婚的經
驗,經常面對親朋好友刻意關心的詢問、被安排相親、也曾參加過類似婚友會的活動,但這些大概都是在三十歲左右,超過三十歲之後,就逐漸減少。現在超過三十五歲更是一年有時連一個case都沒有。
根據郭育吟(民93)之研究資料,她將單身的原因歸類為「自願」、「非自願」與「不確定」等三大範疇。
一.
自願性的:也就是說,認為單身比結婚更快樂、更自由的女性,其單身的原因通常是自己願意的;意即個體清楚的知道結婚有何優、缺點,而在仔細評估與考量下,認為單身的自己是比較適合的,所以選擇單身的狀況多半是屬於自願的。
二.
非自願性的:尚未找到合適的人選,以及因為一些特殊原因而延緩結婚的女性,多半對婚姻還是充滿憧憬與盼望的;只是可能尚未遇到生命中的最佳人選,或是因為還在就學或特殊原因而暫時不能考慮婚姻。所以基本上暫時的單身並不是出於完全的自願,也就是說有朝一日,如果有機會,個體仍會選擇踏入婚姻的禮堂。
三、 不確定性:對自己的不信任,或是對婚姻的恐懼…等觀念所造成的迷惘或不安全感,導致個體一時之間不知道應不應考慮結婚。意即未婚女性暫時陷入不確定的情境中,而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婚姻。
所以她們四位,有屬自願性,有屬非自願性,也有因別人的婚姻不幸福,離婚率太高,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婚姻,而不願踏入婚姻。
另外在吳怡卿(民93)研究中亦指出,未婚單身女性增加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一、
人口性別結構因素:通常在台灣,女生擇其婚姻對象,通常希望選擇年長3-5
歲之年齡,但以台灣人口結構來看,未婚女性要的未婚男性時就可能會出現供需不均的情形,以90 年底的統計資料來看,25-29 歲的未婚女性比30-34 歲的未婚男性多了約11
萬人,而30-34歲的未婚女性也較35-39 歲的未婚男性多了一萬七千多人,如果一定要選擇年齡差距這樣的未婚男性,將造成許多女性無法找到適當年齡的婚配對象,因為身邊的男性不是太老,就是太年輕,而理想差距年齡的男性又太少。婚配對象的年齡對女性而言,由於社會眼光的關係,對女性的影響往往大於男性,男性可能僅在選擇長自己許多歲的女性為對象時才會因年齡而遭受異樣眼光,而女性卻是太長或太小都容易遭受非議,選擇長自己多歲的男性,可能會被懷疑另有居心,而選擇年紀輕自己許多的男性,又可能被猜測為「戀弟情結」而遭受另眼對待,在年齡方面的限制,女性受到的箝制較男性大許多。
二、 性別平權思潮的影響:婚姻已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內」「爸爸早起忙看報、媽媽早起忙打掃」的權力和工作分配模式,對於婚姻的圖像,現代女性有不同於以往的各種不同勾勒方向。在逐漸意識到性別平權的重要之後,許多女性漸漸發出聲音,說出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當中明顯的傾向是她們對於婚姻中性別平權的要求漸增,期待未來的婚姻關係中兩性是可以彼此尊重、互相協商,並且共同分擔家庭責任,但這樣的要求和堅持卻對她們擇偶造成阻礙。
三、 婚姻功能的漸失:婚姻的許多功能已可能漸漸被其他方式取代,吸引女性進入婚姻的理由減少,所以許多女性不再積極的準備進入婚姻,也就形成未婚單身女性人口增多的情形。但是,就如之前所述,婚姻的功能未完全被取代,性別角色的限制和給予男女社會位置向度的刻板印象仍未消彌,這造成女性在面對婚姻選擇時,較男性受到更多社會情境的壓力,也就更常感受到催婚的壓力。
四、女性個人條件及婚姻觀的改變:女性受教育機會的增加和學歷的提高,讓女性可以培養能力、發展潛能,也讓女性學習到以不同的方式呈現自己,創造自己的成就。而工作機會的增加,讓女性有擺脫經濟依賴的可能性和建立其他成就感的機會。而中國人在擇偶條件方面有傳統的觀念:男高女低,男尊女卑,也就是之前所提的婚姻坡度的觀念仍隱約存在,所以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經濟的獨立,要找到教育程度比自己高、收入比自己多的男性越來越難,所以女性教育程度較高者,單身者越多,而職位越高的女性也越可能單身。
從以上研究中可得知,選擇單身似乎有時是身不由己,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時間一日一日的經過,就超過了適婚年齡,年齡愈大,機會就愈來愈少,以致漸漸走向成為單身熟女之路。但也隨著社會型態的多元化,以前的『王老五』.『老處女』搖身一變成了所謂的『單身貴族』,前者有淘汰出局的味道,後者則充滿時髦的感覺。因此,不管是因何原因導致現在仍然單身,對『未婚熟女』們而言,大概有一共同的信念,就是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
三、 單身的優點及缺點
單身者和已婚者最大的不同到底在那裡,我們先從婚姻能帶給人們什麼來談起吧。婚姻的功能為何?其應包含
1.生育的功能、2.社會化的功能、3.經濟與照護的功能、4.情感的功能、5.傳承社會地位的功能(藍采風,民85)。所以女性結婚,透過生育可以讓母性得到發揮,負起傳宗接代的責任、可以在感情上有所依託、找到一張長期飯票,就有人會照顧妳一輩子。但隨著離婚率的升高,經濟的不景氣,生孩子可能只是另一個『錢坑』和牽絆,找個男人來照顧妳,時效可以持續多久?沒有人可以保證。所以婚姻能提供的功能,似乎愈來愈不能吸引未婚族踏入。所以不結婚的優點是什麼呢?最大的好處我想應該就是自由吧。包含工作上,一人飽全家飽,對不喜歡的工作,可以有較大的選擇性,不必想太多為五斗米折腰。在經濟上獨立,更能隨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花費,而已婚者考慮的或許就較多,孩子的教育費、買房子的壓力這些都讓她們必須看緊荷包。另外就是休閒活動的多樣化,沒有孩子的吵吵鬧鬧,及家庭瑣碎事情的牽絆,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愛做的事。相較於已婚者,這些未婚熟女的日常生活及休閒活動應該是很多樣化的。平常假日,大部份都是有活動的。和朋友打球,或登山健行、參加藝文活動之類(月)。會找幾個未婚的朋友一起出外走走,不會一直待在家裡(華)。可以睡到自然醒,再到郊外踏青,或逛逛街什麼的(芳)。我算是蠻會安排生活的,平常就是閱讀或上瑜珈課,假日也會去登山或到處走走(慧)。而據我和她們的長期相處,發現她們也都固定一陣子就會到國外旅遊,走走看看,尤其是在轉換工作的待業期間,心中的不安感覺就比已婚者輕微許多,不必擔心家庭的收入不夠,卻反而可以利用這段待業期間,好好休息,並且到國外走走,休息一陣子再好好規畫下一步,這些我想都是已婚者不敢輕易嘗試的吧。至於單身的缺點為何呢?根據吳怡卿(民93)的研究指出,未婚單身女性的缺點及困擾有以下幾點:一、社會對單身者的偏差印象和歧視待遇:雖然社會對單身男性雖也有偏差的印象,但因為男性過去一直被認為要以事業來定義成功,所以可以用這些理由來轉移社會對其單身的評價,例如認為他是為事業、為理想抱負而不結婚;對於單身女性,一般大眾則常以各種原因臆測之,不是懷疑她生理有問題,就是認為她心理有問題,要是家裡有個「嫁不出去的女兒」,是會引來許多「關愛的眼光」。二、人際關係的困擾:在人際關係方面,單身者的困擾之一就是在與已婚友人的社交活動中感覺不自在,久而久之,便與已婚友人距離越來越遠。而這當中又分成與同性友人相處和與異性友人相處的困擾。與已婚朋友偶有連絡,因為怕打擾了人家的家庭生活,所以大部份較常在一起的仍是未婚者 (芳) 。我面對已婚的男性有種恐懼感,很怕對方會錯意,更怕對方的老婆會生氣,所以儘量不和這類人走的太近(華)。另外單身女性在工作場合及一些生活設施中,似乎遭到不平等的待遇,有太多的東西都是應已婚生活者而設(例如住旅館單人床的價錢有時是與雙人床同價或更貴、東西愈大包,像家庭號的牛奶平均單價就比小包裝便宜),單身者的需求似乎較不被考慮進去。在『單身的挑戰』(李政猷譯,1991)書中更明白指出,在美國有些政策對於單身者是一種歧視。例如:在稅賦上,單身者繳的稅,遠多於已婚者;在工作上,單身者常是人事制度下的犧牲者;有部份銀行甚至有定:單身者,恕不貸款:租房子時,寫著養狗和單身者不出租;在保險上,可能要繳更高的保費。這些都是單身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應也可說是單身的缺點吧。
四、 單身熟女的壓力:
現代人愈來愈晚婚,早年二十五歲就算是晚婚,而今三十歲也不算太晚,但是三十歲還是一個關口,結不結婚,大致可看出端倪。大部份親友的關心好像在三十歲左右最積極。過了這個門檻,一切似乎就順其自然了。那麼,單身熟女所要面對的壓力有那些呢?我想她們最大的煩惱,往往不是沒結婚的這件事,而是如何讓關心他們的家人不再操心,他們的操心往往會成為其最大壓力源。現在有愈來愈多父母可以接受孩子不結婚的事實,因為他們也目睹現代婚姻的變數太多,有時還不如不要結婚來得輕鬆愉快。三十歲左右催婚頻率最高,包含父母.同事、朋友、鄰居,甚至菜販大家都很想幫忙,之後遞減,父母看我活得很好,現在也漸漸認同我的作法(慧)。雖然有很多已婚的朋友都會說,羡慕單身的自由,可是家人,尤其是父母至今仍無法釋懷女兒單身(華)。對自己而言,別人的關注眼神,已隨著時間及年歲的增長,能一一面對及應付,但在心裡,對於父母及家人需面對別人『妳家有個嫁不出去的女兒』可能的難堪,心裡仍舊會覺得介意及過意不去。所以未與父母同住的(芳)及(月)就較沒有這種困擾,反正久久才回家一次,這種壓力自然減輕許多。
第二個面對的壓力,應該就是傳統觀念中,『沒有結婚以後老了怎麼辦,兄弟姐妹誰要照顧妳一輩了啊』。所以想做個單身熟女,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要經濟無虞了。雖然現在女兒和兒子一樣,都具有財產的繼承權,但大部份的人仍是『女兒不要回來分財產比較好』的觀念,所以若有不婚的準備,那就需要對未來好好規畫。她們四位中,除了一位沒有購屋外,其他三位都在超過三十五歲之後買了房子,也都有自己的車子。算是對於未來很有規畫的。我會買保險,也努力存錢與健身(可以少付點醫藥費)為了日後養活自己,可以住五星級的老人院(慧)。以前總是把錢花在玩樂和旅遊上,根本沒想到要存款,最近買了房子,強迫自己存錢,有了自己的窩,不結婚也有屬於自己的家(月)。保險規畫,買個小窩,不想住家裡時就到自己買的房子住,父母總有離開的時候,不想到時候仍然要去和弟媳和姪子們住一起,好像介入別人的家一樣(華)。所以對於自己因為沒有結婚,老了之後的照護問題仍然會擔心,而儘早規劃老年的生活。
第三個壓力就是工作上及人際關係中的壓力,不過這一點似乎熟女們都能調適的很好,因為一路走來,該問的問題都經歷過了,沒什麼無法面對的,甚至也頗能自我解嘲為『資深美女』,或『未婚熟女』,偶而對於沒有禮貌逼問不休的人,就乾脆回她一句『關妳什麼事』通常她就會閉嘴了。所以面對社會中及人際關係的無形壓力,通常都能以成熟的態度來回應。而這些種種壓力,或許隨著年齡的漸增,有的升高,有的愈來愈釋懷,不過這是自己選擇的路,只能自己去面對。
觀察這群『未婚熟女』,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的,就是她們都擁有幾個知心的友人,當然是未婚同性者居多,也有一些是已婚者,這些朋友,可以彼此信賴、交換意見、及互相關心,她們之間的關係,就像家人一樣,未婚者會互相關心身體及經濟狀況,有空閒時共同出遊,而對於已婚的好友,偶而當她抱怨婚姻的垃圾桶,分享她的心情喜悅。所以要成為一個快樂成功的『未婚熟女』,好朋友是不能少的。
結語
行筆至此,其實在心中仍有一個疑問未得到解決,那就是這些『未婚熟女』的生理需求對她們而言是否也是一項困擾,這些五年級的熟女,在性觀念上不似現代的年輕人那般開放,就我對她們的長期觀察中,並沒有固定的性伴侶,甚至有的從來沒有過性經驗,對於這私密的問題,在訪談的過程中,似乎大家都有意無意的避免去碰觸。但在一路走來,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性的成為『未婚熟女』,她們都很滿意目前的生活方式,沒有結婚雖然有點小遺憾,但似乎擁有更自由的生活及更寬廣的人生,她們大都曾在年輕的時候,為進入婚姻做過努力,比如算命或是相親,但是現在是否要嫁人似乎對她們而言,已不是那麼重要了,她們目前最在意的是如何規劃未來的人生,走出自己一條路來,最後就請她們為人生的幾個階段下個結論吧!
『芳』:20歲的我懵懵懂懂,30時沒有任何打算,現在的我只想忠於自我,對於未來,希望能有筆不錯的退休金,可以安養天年。對於婚姻仍抱持隨緣,寧缺勿濫的態度。
『慧』:20歲的我一心只想賺錢。30歲─談不完的戀愛。現在的我人生正開始。
『月』:20歲─年輕活力,充滿可能。30歲─期望穩定。現在:平淡生活。未來:不要自怨自艾。
『華』:20歲─單純、無暇。30歲─青春、愛現。現在的我:有中年危機,卻又還不甘心就此步入中年,想抓住青春的尾巴。
參考書目
藍采風 (1996) 婚姻與家庭,初版,台北:幼獅。
簡春安 (1996) 婚姻與家庭,初版,台北:空大。
廖和敏 (1993) 不婚俱樂部,初版:台北:方智出版社。
黃富順編(1996) 成人發展與適應,初版,台北:空大。
李政猷譯(1991) 單身的挑戰,Dr.M.B.Edwards原著,新版十一刷,台北:遠流。
沈 怡 (1998) 關於單身,初版:台北:商智文化。
郭育吟 (2004) 『探討長姑娘單身生涯經驗之認同歷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淑仁 (2003) 『青年女性的生活經驗---
以高學歷的職業婦女為例』,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吳怡卿 (2004) 『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宜倩 (2000) 『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玨吟 (2003) 『唉∼礙!!愛?!─從客體關係看未婚女性在愛情關係中的內在衝突歷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