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聯盟對學校經營體制與策略改革上的意義

林麗婷

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

 

一、 前言

目前世界發展的趨勢受到了全球化與國際化的影響,許多企業為了提昇競爭力,近年來企業的經營策略也從以往單打獨鬥的模式轉換成以合作為主的模式,以獲取更多的有利資源,進而增強企業本身的競爭力,而其中「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是最被普遍採行的一種策略方式。據研究指出,自九O年代開始,策略聯盟已經被認為是成長與競爭力的最重要方式,企業將藉著聯盟的方式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以因應世界結構性的改變 (齊若蘭,1989)。

    而反觀學校教育經營體制與策略上的改變,在台灣加人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直接面對的競爭環境即是市場的開放,除此之外,加上國際化與全球化之趨勢下,對於教育上的有不小的衝擊。蓋浙生 (民91)認為在內部上應該要發展學校特色、調整組織結構、保證學校教學品質等等,而在外部上應組織 「策略聯盟」再創高峰、尋找國際伙伴提昇聲望、以及建立與產業界互惠關係創造雙贏機會。

    由此可知,教育在面對加入WTO下可能的帶來的衝擊,以及全球化、國際化、市場化的競爭環境下,「策略聯盟」亦提供教育界一個組織再造、發展與成長的契機。

 

二、 國內教育環境

世界環境在變,國內環境也在變,在這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教育環境也隨著改變,以下對於目前國內教育環境分點說明。

(一)  教育品質受到重視

教育為立國之本,國家的競爭力在植基於教育品質上。為促進教育發展,教育經費逐年增加。四十會計年度時,教育經費僅占國民生產毛額1.73%,至八十七會計年度,教育經費支出已近5,571億元,約占國民生產毛額6.55%。除此之外,為因應教育品質的提昇,行政院於民國83年9月2日正式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對教育興革做全盤性、整體性的規劃。學生學習品質被列為重要的目標之一,而導正重 「量」不重 「質」的教育政策,以及鬆綁教育組織及學校的行政管制,更是努力的目標。(郭維哲,2003)。

(二)  教育的不確定性

目前的教改政策充滿了高度不確定性,許多政策決定快速,而政策的內涵與下達讓人模糊不清,由其是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無論是政策、制度、課裡、教材、教學等方面,中央與地方要溝通,教育機關與學校單位要協商,學校與社區要互動,行政人員與教師、學生、家長更要凝聚共識行塑願景。

(三)  資訊與知識的快速發展

知識資訊時代來臨,讓知識的形成一日千里,資訊科技與網路的發達,讓人們很容易取得知識,學校教育是知識的生產者,知識的內容、學習方式與傳遞都有了莫大的變化。可想而知,學校教育要因應知識資訊時代的來臨,使學校行政組透過知識與資訊的共享,改善學校組織績效。

(四)  教育面臨自由競爭市場

教育市場自由化,己是目前的趨勢。以往的教育市場受到法令規定與政策限制,無法如企業一般,建立自由競爭的機制,使教育的經營績效無法顯著提昇。而面對國際化與全球化之趨勢,以及我國加人WTO之後,開放自由競爭市場是必然的趨勢,國外來台設校與招生的事實是無法避免,因此台灣的學校機構應具備危機意識,重視市場的功能,進行組織再造,以提昇辦學品質與績效,作好萬全準備迎接教育自由市場化的來臨。

(五)  學校本位管理與社區化

學校教育本位的理念由來已久,或為學校本位管理、學校自主管理,其意味著學校自主木質的回歸,課程、人員、財務不做統一制式的規劃,讓學校透過協商與溝通的機制來形成共識。另外,學校教育本位化之後,學校因地理、人文背景的特殊性,勢必要透過區域性社區之間的聯盟,才能發展學校特色與提昇競爭優勢。因此,學校教育的運作與實施已從中央集權轉移到地方分權,學校本位管理與社區的聯盟更是必然的趨勢。

(六)  資源有限經費不足

在面對教育品質提昇與教育機會擴增之下,教育的人、物力資源與財力資源明顯不足,包括師資、行政人員、學校建築、儀器設備、教學用具、公共教育支出等等,皆因教育 「量」的擴充,也就是學校日益增加,而又要顧及教育的「質」,也就是教育的品質與學校組織績效,使得政府在教育資源應付方面明顯不足,而教育經費方面負擔也更加沈重。

  從以上所述的教育現況,以及教育環境的變動性與不確定性已在形成,學校教育應發展出有利於學校經營之策略。

「策略聯盟」是一項目前活絡於企業間合作策略的方式之一,學校經營可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來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三、 策略聯盟的定義

林隆儀(2000)將策略聯盟定義為兩家或兩家以上為達成共同的策略目標,藉由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的手段,彼此降低成本與風險,提高競爭優勢而締結合作的一種契約關係。中外學者對於策略聯盟的定義也有許多異同之處,茲將其學者對策略聯盟之定義彙整如下表:

 

 

1  策略聯盟定義彙整

學 者

        

Killing(1983)

指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組織為達某一策略目標所組成的聯盟。

Porter & Fuller(1986)

聯結各公司企業活動的一種正式、長期但非合併的聯盟。

Devlin & Bleackley(1988)

策略聯盟是基於公司策略的考量,以確保、維持或增進公司的競爭優勢。

Harrigan(1988)

公司間一起工作以達某一策略目標之合夥關係。

Lynch(1989)

合資與策略聯盟均是一種合作的商業行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組織為了策略的目的而形成,彼此分享所有權責任、風險、及報酬。但合資會形成一個新的獨立個體而策略聯盟則否,聯盟具有正式的文件及終止日期,但不會形成一個獨立的企業。

吳青松(1990)

競爭者間非市場導向之公司間交易,包括科技間的相互移轉、共同行銷、合作生產、研發及少數或同等股權投資(合資企業)。

郭煌常(1990)

指企業間為達到互利共生的一種合作方式,雙方藉由聯合、結盟來創造有利的條件,以具備強而有力的競爭優勢,達到合作雙方的策略性目標。

葉匡時等(1991)

企業雙方(或多方)為獲取某種特殊經營資源,所採取非市場導向的交易方式。

蔡正揚(1992)

凡在強化企業長期競爭優勢之前提下,一種基於基本使命及方向的策略行動或長期規劃,其目的乃是要達成企業既定的長期目標。

Murray &  Mahon (1994)

聯盟是二個或二個以上的成員組成,其為策略性達到對彼此有利明確目標之組織。

Rigby & Buchanan (1994)

不同公司為了達成相同的目標而共同投入資源,然後結合事業的某些部份而形成合夥關係。

邱柏松(1996)

所謂『企業策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之企業為了某種特殊的策略目的,而在生產、銷售、研究等技術,以及產品、人員、財務上相互提供或交換資源,以利共同目的之達成的企業行為。

呂鴻德(1996)

企業個體與個體間結成盟友,交換互補資源,各自達成目標產品的階段策略目標,最後獲得長期的市場競爭優勢。

Hitt, Ireland & Hosskission (1997)

結合各個企業的資源、能力與核心能力等,並追求研發、製造、配銷產品或服務方面的共同利益。

陳弘林(1999)

兩家或兩家以上的公司基於策略上的考量,經由正式契約而來之的合作關係。

李文瑞等(2000)

兩家或兩家以上的公司,基於相互需要,經由正式契約形成合作關係,並藉以達成策略目標。

資料來源:丁信仁(2002)。

 

根據丁信仁對於各學者對策略聯盟的定義之彙整表來看,本人列出各學者定義之相同與相異處,以下分點論述。

(一)                相同處:

1.    策略聯盟是兩家或兩家以上企業之間,所共同獲得利益以及互賴的行為。

2.    施實策略聯盟的企業皆有共同目標,例如提昇競爭力、獲利能力等等。

3.    大部分的學者都界定策略聯盟為一種長期合作的關係。

(二)                相異處:在正式契約或終止時間方面,有些學者並沒有去定義,在實務的運作上,有正式契約及無正式契約的策略聯盟也都發生。

 

四、 採行策略聯盟的動機

國內外學者對策略聯盟之動機也提出許多種理論,對於策略聯盟動機形成的探討已有明確的架構,如策略行為理論、交易成本理論、資源依賴理論以及組織學習理論等四個理論,分別從各自的角度解析策略形成動機的源由。以下就從策略聯盟動機理論的觀點,說明學校採行策略聯盟的理由有四項:

(一)策略行為理論

時間與資源是企業回應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的重要限制,而策略聯盟具有整合資源的能力,保持策略彈性,企業透過策略行為,諸如技術與know how交換、產品組合多元化,分散或減少固定成本,達到降低風險、提高技術綜效與加速國際化等效果。

學校也可以策略聯盟的方式,交換辦學經驗、教學方法等等,並依照自己本身的環境優勢,設計出符合自己學校願景的課裡、教材、教學等等。除此之外,學校透過策略聯盟可以降低學校間不當競爭造成的傷害。

(二)交易成本理論

    學者吳思華(2000)對交易成本的定義是「在交易行為發生過程中,伴同產生的資訊搜尋、條件談判(議價)與監督交易實施(品管)等各方面的成本」。

就學校來說,例如學校需要訂購一套特殊的教材,如果學校自行訂購,可能因為訂購量的不足,無法議價,或是在資訊搜尋上要花較多的時間成本,故可透過聯盟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投資成本考量上,小型學校或偏遠學校因學生人數未達五十人者,常在教育投資成本的考量,常遭遇到裁撤或合併的命運,倘若小校採取策略聯盟可以降低成本。

(三)                資源依賴

企業的資源在有限的狀態下,難以完全自己自足,在面對環境不確定性,必須依賴外部資源,故企業必須與外部環境建立聯盟關係,以取得所需資源。

目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推動上,國民中小學學校或多或少都有許多無法克服的限制及資源的不足,因此沒有學校可以完全的自給自足,諸如專長師資、行政人員、課程發展、教學設備等等,具有互依賴的特性,學校間有必要採取策略聯盟。

(四)組織學習理論

策劃聯盟是使企業從合作中學習聯盟夥伴重要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建立起本身真正的核心能力和價值創造方法(Kougt,1988)。

  反觀學校常常因為人員穩定、觀念保守等因素而停止學習,為了維持本身不斷學習的狀態,透過學校間的策略聯盟的過程,藉由組織學習來取得知識的交流、維持學校的動力。

  

五、學校策略聯盟的功能

學校採取策略聯盟方式,可共同發展區域性特色並提昇學校組織績效,其主要功能(郭維哲,2003):

(一)  互補作用,強化學校組織抗壓力:學校彼此間的策略聯盟,期能透過學校間不同型態的策略聯盟而獲得效益,降低經營成本,以解決發展上的問題。

(二)  多元參與,提昇學校組織適應力:提供多元型態的發展策略,有助於學校發展的觸角多元化,並透過共同的參與,形成堅強有力的學校專業團隊。

(三)  資源整合,降低學校經營成本:透過策略聯盟能有效整合資源,增進效率,並能防止資源的浪費,達成資源共享與發揮最大效益。

(四)  建立品質,提昇學校組織競爭力:集眾人之力發展的成果,能去蕪存菁,發展出高品質的策略,能有效提昇學校組織的競爭力。

 

六、學校策略聯盟的型態

  策略聯盟包含不同規模、形式或目的的連結,在這種連結下彼此共享資源。以下就司徒達賢與呂鴻德學者的分類,本人試闡述學校策略聯盟的類型

(一)司徒達賢(1992)將策略聯盟依互賴性分類如下:

1.    垂直式聯盟:個別企業分別從事本身專長的價值活動,而透過聯盟的方式,連接這些不同的價值活動,以提供較為完整之產業價值鏈功能,及從事的價值活動,以學校來說,是指背景不同,形成一種垂直式的依賴關係,一方是資源的供應者,另一方則是資源的收受者或回饋者。例如山頂國小與輔英技術學院的教育策略聯盟(http://www.sd.ks.edu.tw/s hting/first-master/11-01.htm)。

2.    水平式聯盟:集中不同企業之資源,做更有效之應用,減少重覆與浪費,以提高整體競爭力。以學校而言,學校的策略聯盟可以集中許多可共用的軟、硬體設備,減少資源的浪費,更可以利用水平式聯盟方式發展專長教師或課裡發展上,例如淡水地區十二所國小所組成的策略聯盟 (聯合新聞網,2002)及南區技專校院校際整合聯盟 (http://www.nkf ust.edu.tw/~partner/default.htm)

3.    不對稱聯盟:在學校間的不對稱聯盟可解釋成學校間的背景不相同或差異極大,可以因此種聯盟方式來達到互補的功能,例如之前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策略聯盟。

(二)呂鴻德(1996)則依附加價值鏈區分策略聯盟的型態為七類,以下將適用於學校的策略聯盟作一說明:

1.    研究發展聯盟:企業的研究發展聯盟包括研發匯總中心、基礎研究合作組織、有股權合資經營、無股權合資經營、大學研究中心、有限研究合夥、產業研發中心、產業同業公會、產業開發合作組織、政府機構---產業聯合專案等等,運用學校,則可以作組成課程與教學研究發展聯盟等等,例如:北縣東北角有八所國中小學,使成立了「東北角課程發展策略聯盟」,聯盟中各校的校長帶領教師跨校參與各種研習、鼓勵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研發不同的課程單元、教師互動分享經驗等等(http://www.pitoues.tpc.edu.tw/ master/nine1-1.htm)。

2.    行銷及售後服務聯盟:企業的行銷與售後服聯盟例如有加盟連鎖店、聯合行銷、區域行銷共同體、產品代理等,學校可以透過此項聯盟,共同凝定行銷策略,例如共同舉辦聯合招生、學生可到聯盟學校修課等等。

3.    人事聯盟:包括人才的交流互補、共同培訓、建教合作等,應用在學校方面來說,舉例而言,一些小型學校或偏遠學校,限於學校規模,編制上學校行政人員有限,例如護理人員,又或者是專業合格師資缺乏,如英語、資訊方面等師資,此時即可透過聯盟方式聘行政人員及師資;另一方面,有些科技大學許多系所非常需要實習或專業操作的課程,此時可以透過與企業的建教合作,共同培訓提昇學生專業能力,例如高雄應用科大企管系與世華銀行、長谷建設、光陽機車等等企業建教合作,這些企業提供了學生財務、電子商務、消費者行為研究與管理實務等課程與研討會,充實學生的實務經驗與專業知識。(http://bm.kuas.edu.tw/index2.htm)

 

陸 、結語

學校透過策略聯盟的運作,形成新的組織體系,讓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共同合作,改善組織的缺失。學校策略聯盟的形成因資源依賴、目的不同、地理環境、發展程序而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目的無非是要取得更優勢的發展空間,提昇學校的競爭力,讓學校得以永續經營與發展,因此無論是相似或相異的背景因素,一旦聯盟形成,就必須透過對話與溝通來進行整合,以達到雙贏。其次,最重要的是在選擇策略聯盟的同時,若能將學校間文化相容性、過去合作經驗、資源互補性一併考慮進去,而學校教師藉由聯盟的機會,不斷彼此激勵、分享與對話,並增強教師目標承諾的能力與人際溝通的能力,如此不會淪為型式,才能真正達到學校策略聯盟的意義。

 

參考文獻

呂司徒達賢(1992) 。中小企業互助合作與企業以電子業與機械業為例,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鴻德(1996),企業策略聯盟Q&A,台北:商週文化。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台北:臉譜文化事業(股)。

Peter Drucker (1988)/ 齊若蘭譯(1989)。The New Realities營運無國界-重組新聯盟。台北:天下雜誌。

方至民(2000),企業競爭優勢。台北:前程企管。

林隆儀(2000)。策略聯盟-創造新競爭優勢,經濟情勢暨評論,5(4)。

教育策略聯盟(2000)。山頂國小輔英技術學院兩校學術及行政單位策略聯盟項目一覽表。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2月11日,網址:http://www.sd.ks.edu.tw/shting/ first-master/11-01.htm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丁信仁(2002)。半導體事業策略聯盟之研究-以台塑集團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郭維哲(2003)。突破學校經營困境的良方-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51,47-53。

Kogut , B., Joint Ventures(1988).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9, 319-332.

聯合新聞網(2002)。淡水區12所國小組成課程開發聯盟。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月27日,網址:http://be1.udnnews.com.tw/2002/1/22/NEWS/DOMESTI C/TAIPEISENTRY/MAIN/675493.shtml。

鼻頭國小。東北角課程發展策略聯盟。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10日,網址:http://www.pitoues.tpc.edu.tw/master/nine1-1.htm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建教合作。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11日,網址:http://bm.kuas.edu.tw/index2.htm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