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英語科變通性評量-以英語繪本為例

安詩潔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教育部國教司所規劃的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計劃中揭示,英語教學活動及授課素材應以多元的方式呈現,並考量學童生活經驗,強調以真實的、有意義的方式學習語言,教師應摒棄作單向知識灌輸的模式,透過大量情境化的活動,使得同儕之間與師生之間維持雙向的溝通,進一步從活動中學習。因此,傳統紙筆測驗的經濟性、普遍性已無法反應現今教學的需要,為能真實的呈現學生多面向的能力,變通性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應運而生,以補足紙筆測驗的缺失。

OECD(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西元2000年針對所屬會員國家進行一項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研究,在為期9年的計劃中,分別評量學生的閱讀、數學及科學能力。在2000年的計劃中首先以閱讀為評量的主要目標,數學及科學能力則為次要目標,經過3年的評量,於2003年提出報告,本文摘錄OECD的此篇報告中,對閱讀能力(reading literacy)闡釋之定義如下:

閱讀能力是指個體具有理解、使用及反思文字的能力,並能運用此項能力達到本身的目標,發展知識和潛力,以及能更廣泛的參與社會 (p108)。

報告中明白的指出,由於近年來”學習”的概念有所轉變,因此更擴張了閱讀的定義及對閱讀的需求。閱讀能力不再侷限於從學校中所獲得的能力,而被視為是一組知識、技巧及策略的整合體,以做為個體參與社會、應付不同情境及與他人溝通的媒介(OECD,2003)。綜上所述,基於九年一貫的基本精神,本文欲探討變通性評量在國小階段英語科上的閱讀成效。

 

二、英語科評量標準

本文根據OECD於2003出版的評量報告中,列出5項閱讀評量標準,分別是擷取文義(retrieving information)、產生整體概念(forming a broad general understanding)、建構與解讀(developing an interpretation)、反思並評價文章的內容(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content of a text)及反思並評價文章的形式( 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form of a text),以下分述之:

(一) 擷取文義:此目標假定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各種文字、非文字訊息,能夠有效且正確的提取意義,因此,個體需要具備掃瞄、蒐尋、定位(locate)及選擇適當訊息的能力。是故,此項目標多偏重於句子層次,或是段落間意義的轉換。

(二) 產生整體概念:此目標希望學生以整體觀出發,對於文章產生較為全面性、初步的概念。因此,此項標準偏重於個體對文章主要訊息及議題的掌握,並判斷該文章的目的及如何使用。

(三) 建構解讀:此目標必須立基於前項標準之上,個體對文章的初步概念建立之後,需進一步的從文章中發展特定概念及建構更完整的理解,是故,個體需具備邏輯思考能力,並對文意進行組織及選擇。

(四) 反思並評價文章的內容:此目標要求個體能將文章與外在的知識連結,並能夠以本身的語言對文義做一闡釋,蒐集正反證據,重述自我觀點。

(五) 反思並評價文章的形式:此項標準要求個體以較為客觀的角度,評價文章的價值及適切性,從中分析文章作者寫作的技巧及策略的運用。

報告中將五項評量標準的特性及之間的關係,以圖表呈現其架構,見圖1:

 

 

1     閱讀能力的五項評量標準

註:引自OECD(2003). The PISA 2003 Assessment Framework: Mathematics,

reading, sci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p113.

 

三、評量標準

OECD的5項閱讀標準可分別應用於連續體(continuous text)及非連續體(non- continuous text)的文章類別上,其中連續體類文章包含記敘文(narrative)、說明文(expository)、解釋性文章(descriptive)、論說文(argumentative)及命令文(injunctive)等,非連續體文章則以圖、表、表格、地圖、廣告等為主。

黃秀霜等人(2001)指出評量標準的目的有二,不僅讓評分者的評分更有依據,更能使學生理解評量所期望的表現,並以此修正自我策略及產生後設認知。

1   英語科變通性閱讀評量目標及閱讀評量項目

閱讀評量目標

閱讀評量項目

擷取文義

能夠發展故事圖、能排出故事順序、找出文章內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找出相同的(同義的)訊息

產生整體概念

為文章下一個標題、找出與主題相關的訊息、解釋主角的特性、能解釋圖及表格的位置及含義、區分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

建構解讀

將文章內容分類並產生次主題、處理抽象的概念、對訊息和證據能夠比較及歸類、進行推論並佐以證據

反思並評價文章的內容

與日常生活的事件做聯結、提出與文章內的概念相似的解釋或生活實例、用自己的話闡釋、表達文章的完整概念、將文章內的概念與世俗的概念原則聯結、評價文章中的概念及訊息是否足夠

反思並評價文章的形式

評價形式上的優點、文章的實用、解釋作者的寫作風格、目的態度為何、評價作者的寫作技巧

:整理自OECD(2003). The PISA 2003 Assessment Framework: Mathematics,

reading, sci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四、評量活動與方式

(一)評量活動

本文根據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英語及認知程度,選擇英語繪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Eric Carle, 1987),When Sophie gets angry-really really angry(Molly Bang, 1999)及No David( David Shannon, 1998)做為教材,並由OECD的五項評量標準發展出評量項目。繪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討論的主題與自然科學及數學相關,探討毛毛蟲的生長至蛻變的歷程,其中加入了日期、數量及食物等概念。繪本When Sophie gets angry-really really angry討論的主題是情緒,小女孩Sophie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及選擇對待他人的方式等,提供讀者省思自我情緒管理及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繪本No David主要談論的是小孩子以自己的觀點探索世界,與大人世界的格格不入,然而親子間的愛,是隱藏在許多的”不允許”當中。

 

(二) 評量方式

    提供較多學生自評及同儕互評的機會,讓學生建構出閱讀的整體觀,習得更高層的閱讀技巧及領略閱讀的方法,進而統整及組織,成為好的閱讀者(good reader)。各評分項目包含三個選項,1表示不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非常符合。評分者將符合的選項以圈圈方式完成每項項目。

1.擷取文義

    請學生於閱讀後繪製故事圖(story-map),以圈圈及線條表示出故事內的人物、情節、時間及地點等元素,再請學生以此發表自己對故事的了解,提供同儕互評。

閱讀評量項目

評分標準

自評

同儕互評

1.能夠排列故事中圖片或句子發生的順序

 

1    2     3

 

1    2     3

2.能夠說出或寫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1    2     3

 

1    2     3

3.能夠指出或說出故事中人物及重要關鍵單字

 

1    2     3

 

1    2     3

4.能夠指出或說出故事中重要的關鍵單字

 

1    2     3

 

1    2     3

5.能夠說出或指出故事中的句子

 

1    2     3

 

1    2     3

6.能夠說出人物間的關係

 

1    2     3

 

1    2     3

7.能夠說出事件間的關係

 

1    2     3

 

1    2     3

 

2. 產生整體概念

    請學生於閱讀後繪製故事圖(story-map),以圈圈及線條表示出故事內的人物、情節、時間及地點等元素,再請學生以此發表自己對故事的了解,提供同儕互評。

評量項目

 

評分標準

自評

同儕互評

1.說出故事的中心概念或主題

 

1    2     3

 

1    2     3

2.能夠描述人物的特徵

 

1    2     3

 

1    2     3

3.能夠說出或找出與符合故事中心概念的事件

 

1    2     3

 

1    2     3

4.能夠說出故事的開始和結局

 

1    2     3

 

1    2     3

5.能夠解釋或找出最能代表故事概念的圖片或句子

 

1    2     3

 

1    2     3

 

3. 建構解讀

    將繪本內容影印發給學生,每為學生依自己的方式,將同類的單字或圖片圈出來,放在一起後能做一個簡短的文字上的解釋,並寫出故事中的重要概念。

評量項目

 

評分標準

自評

同儕互評

1.能夠找出故事中與中心概念一致的圖片或文字線索

 

1    2     3

 

1    2     3

2.能夠將相同詞性或相似意義的單字歸納分類

 

1    2     3

 

1    2     3

3.能夠找出串聯故事中,段落與段落間合理性的物品或事件

 

1    2     3

 

1    2     3

 

4. 反思並評價文章的內容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5-6人,依學習單上的問題(內容與標準相近)回答後,再進行小組內的發表,每張徐學習單上需記錄下同組中2位同學的內容,再進行全班性的分享時間,如每為同學有2分鐘的時間,說出學習單上所記錄2位同學的回答,轉達給全班知道。

評量項目

 

評分標準

自評

同儕互評

1.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

 

1    2     3

 

1    2     3

2.個體能夠說出與故事的中心概念相似的經驗及遭遇

 

1    2     3

 

1    2     3

3. 能夠說出喜歡或不喜歡故事的原因

 

1    2     3

 

1    2     3

4. 能夠從故事中找出喜歡或不喜歡原因的證據,如內容或型式上

 

1    2     3

 

1    2     3

5. 能夠說出或與他人討論故事的中心概念與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不一樣的地方

 

1    2     3

 

1    2     3

 

 

5. 反思並評價文章的形式

    將繪本內容影印發給學生,每為學生依自己的方式,將欣賞或不欣賞的圖、文處圈出,並寫下原因,再完成一張約300字的故事評價短文,內容需包含標準中的第4、5子項目,與影印本一同裝訂完成,置於學習角,供同學欣賞,並票選出10大優良短文。

 

評量項目

 

評分標準

自評

同儕互評

1.能夠說出喜歡或不喜歡該篇故事的形式,如:顏色的安排、圖畫的位置、作者的畫風等

 

1    2     3

 

1    2     3

2.能夠說出喜歡或不喜歡該篇故事的形式,如:書本大小、材質、頁數、標題等

 

1    2     3

 

1    2     3

3.能夠說出喜歡或不喜歡該篇故事的形式,如:文字的比例、文字難易度、書寫的方式、文字大小等

 

1    2     3

 

1    2     3

4.能夠說出作者處理故事中心概念的技巧

 

1    2     3

 

1    2     3

5.能夠說出作者創作該篇故事的目的

 

1    2     3

 

1    2     3

 

五、結語

    以上五種標準,可以年級程度的需要,做適度的配分比重,如果針對本文所指六年級學生,於第四項、第五項標準的配分可提高,引導學生做更深層的省思及觀察,老師評分以每一項的比重乘以該項分數,如第五項標準的比例佔所有標準的30%,其中5條子項目的各項得分需讓學生知道,再輔以書面、文字的方式回饋,給予學生積極性的建議。自評及互評的功用,主要給予學生互相學習、刺激的機會,待學生建立良好的評價觀念及熟悉評量標準後,可斟酌計入學期成績中。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黃秀霜、謝金美、汪中文(2001)。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之評量之研發與

驗証(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90-2413-H024-005)。線上檢

索日期:2005年1月1日。

二、英文部份

OECD(2003). The PISA 2003 Assessment Framework: Mathematics, reading, sci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Retrieved December 31, 2004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content_storage_01/0000000b/

80/23/7f/3e.pdf (ED480 801).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