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經濟體制下政府應扮演的角色
吳姿瑩
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壹、前言
本文簡述古典學派、凱因斯學派、1970年後期以及梭羅、波特兩位學者所指政府應扮演的角色為何,並提出今後我國政府角色定位的調整之建議。
一、古典學派:(傳統的經濟學理論)
認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因市場存在看不見的手,市場供需雙方可自由決定價格,促使資源做最有效率的使用,政府僅在市場失靈時,即發生如自然獨占、外部性等情形時才需介入(鄭優,1997)。
以下茲就何謂市場失靈、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往往需要政府積極地參與經濟事務;而會造成市場失靈,並需要政府介入調處的原因有哪些,以及政府機構所應扮演的角色為何,說明如下:
(一)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自由市場的機能有時候也會發生障礙,使得價格的調整機能或者不能運作,或需時極長,以致產生許多不利的後果 (謝森中,2000)。
(二)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往往需要政府積極地參與經濟事務(government participation),加速自動調整機能的恢復。
(三)一般說來,在自由經濟學者眼中,會造成市場失靈,並需要政府介入調處的原因有四,說明舉例如下 (劉淑珍,1998) :
1.自然獨占(natural monopoly):
有些廠商在提供產品或服務時,必須先有很大的固定成本投入,然後在增加產出時,邊際成本卻非常小。也就是當使用人數越來越多時,每個人平均分配到的固定成本就越來越少。
ex:如電信、電力、瓦斯等。
在自然獨占之下,一般廠商並不會願意進入市場生產,同時,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動機之下,獨占廠商將提高價格,壓低產量,從而造成經濟效率與社會福利的損失,這也是自然獨占會導致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
*解決自然獨占的方法有二,如下:
(1)政府對自然獨占企業做某種程度的干預(例如:將該產品的定價須由政府審核通過)。
(2)將有自然獨占性質的企業由政府經營,以達到促進社會福利最大的資源配置。
2.外部性(externalities):
係指在一個自願交易的參與過程中,第三者並未完全同意,但對於第三者的任何活動,造成的任何實質影響。(白話的來說,是你不知道「第三者」是否享受到了利益或者是損失掉了他的利益)
ex:正面外部性例子:
鄰居從隔壁屋主的花園和粉刷明亮的房屋中獲得的效益。or鳥語花香。
ex:負面外部性例子:
砂石車超速超載,固然可以減少經營者的「私人成本」 (private cost),但卻使社會負擔了很多代價,這些成本不須由廠商負擔,而由「社會成本」 (social cost)吸收。or公共場合的二手煙降低鄰座客人享受用餐的樂趣。
而上述的例子之所以會造成市場失靈問題的出現,其原因一在於「無市場存在」,而市場不存在的原因,一為共同的財產資源(common-property resources)。例如空氣、河水與環境是大家共同擁有,法律上通常不能明確劃分所有權之歸屬。事實上與無主物無異,破壞或污染他們也就不必支付成本。
其二為,無法排他(nonexclusive),例如吾人無法阻止他人享受鳥語花香。
3.公共財(public goods)
公共財主要特性是在消費時,不具排他性(在技術上沒有辦法排除他人來使用)。在這情況下,大多數人會有想要搭便車(free-rider)的心理,也就是說由別人興建,然後再來享用即可。
ex:國防支出照顧全台灣地區居民的安全,人多增加一個,國防支出總額並不會變動。
道路、橋樑、隧道、燈塔、公園等公共財,由於都不具有排他性,在人們搭便車心理之下,一般人都不太願意出錢支付費用。此時政府就有必要出面興建公共財,並加以收費。
4.訊息不對稱(asymmetries of information)
由於買賣雙方的訊息差異過大,當雙方訊息不同時,由於有些訊息無法在市場上流通,使得訊息較多的一方可以利用優勢的訊息來剝削另一方,因此市場無法達到最有效率的情況,此時市場失靈再度出現。
ex:醫療市場(醫生的訊息通常較病人的多)。or住宅市場買賣雙方訊息的差異。
(四)政府機構所應扮演的角色
政府參與或干預經濟活動的目的,為促進經濟資源更有效率的發揮,以加速經濟成長或保持經濟穩定。一般情況之下,市場機能便足以使經濟效率充分發揮,因此政府必須做的事就是建立一個有秩序的遊戲規則,讓市場盡量保持自由競爭的條件,其他的事情放手讓市場自行運作即可,這是因為市場機制及經濟自由本身並不是一自然的產物,而必須透過法律對市場規則的界定(ex財產權的設定、訊息交換的方式、交易成本的存在等)方有運作的可能,若缺少了法律的存在,市場機制就可能無法運作而陷入困境。
二、凱因斯學派:
1929年之後,世界經濟大蕭條,凱因斯於此時提出需求創造供給的理論,認為政府應負起創造需求的角色,增加公共支出,鼓勵民間投資,促使經濟在不斷提升需求下,持續成長。
三、直到1970年代後期,發生石油危機,並引發停滯性通貨膨脹,即失業率與物價同步上揚,供給面經濟學派重新獲得重視,晚近經濟學大師-海耶克(1974)、傅利曼(1976)、史蒂格勒(1982)等三位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都主張發揮市場功能,減少政府干預、削減政府支出及財政赤字。
四、梭羅(Lester C. Thurow):
為MIT經濟學者,其認為政府要適度的插手,因為世界越來越複雜,亟需政府的介入,惟應思索政府要什麼?應該做什麼?其對政府作為之看法主要介於凱因斯與傅利曼等人之間。並認為目前全球經濟發展處於「間斷平衡」的過程,資本主義經濟面臨五大變化,而其中有一變化則為,自然資源時代進入腦力時代,所以政府要注重長期性投資,包括研究發展、基礎建設、教育等人文建設將日亦重要。
五、波特(Michael Porter):
以菱形鑽石理論說明如何創造國家競爭優勢,菱形理論是以企業策略、企業結構與同業競爭為主體,再加上與生產因素、需求條件及相關支援產業等之互動關係,輔以政府及機會兩因素,形成所謂決定國家經濟優勢的鑽石體系。整體而言,強調企業之競爭力,以此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之主軸,政府之角色僅在於輔助的地位,旨在建立利於競爭之環境。而機會創造在於能掌握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善用本身的經濟條件,如台灣在經濟發展初期運用本身豐沛的之勞力資源,掌握代工的機會,促使經濟持續成長。而政府需扮演以下四種角色:
(一)改善產業所需的一般資源,如人力、基礎建設、足夠資本。
(二)創造、能貫徹的法令、政策,除管制不合理競爭外,尤應鼓勵創新與改進。
(三)協助產業在某些地區發展「群聚」,並刺激群聚升級。
(四)協助本國企業及人民培養更強旺的競爭力。
貳、結語
今後我國政府角色定位應調整為下列三項:
一、「小而能」的政府
能不管,就不要管;若要管,需有公益理由,而且管得有效率。尤其政府公營事業佔據龐大的資源,往往成為阻礙經濟成長之包袱,因此民營化的措施必須進一步落實,整體經濟發展的重心將轉移至以民間企業為主的型態(ex:高鐵建設採BOT模式)。
二、創造良好經營環境
協助企業提升總體競爭力:例如:教育改革、獎勵研究發展、落實法治及加速投資案件審查等。
三、「全國最大服務業」
以民營企業經營型態為師,強調便民及經營效率。
參考書目
劉淑珍(1998)。從市場失靈到契約失靈--勞資關係中意識型態與政府角色的再思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台北。
孫煒(2002)。人力資源政策的轉型與展望--政府角色的觀點。問題與研究,41(1),125-144。
謝森中(2000)。看不見的手--自由經濟政府角色。中外雜誌,67,13-17。
鄭優(1997)。自由化與政府角色調整。競爭政策通訊,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