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社會中老年家庭的發展趨勢與家庭生活教育
吳淑華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在工業化社會中,因國民所得不斷提高,相對的一般家庭對於健康及醫療,都極為重視,而醫療科技的進步,醫療水準也明顯的提升,所以我國國民平均壽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依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在93年人口推估指出:我國人在民國92年,男性平均壽命為73.33歲,女性為79.04歲。依立法院制定的「老人福利法」中指出年滿65歲以上之人稱為「老人」,而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在92年統計算老年人口佔總人數9%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08萬人。
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性的議題,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人口老化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我們必須長遠思考我國人口政策與社會福利的措施,也必須了解老年人口的照顧及扶養負擔,將對政府、社會、家庭的財政負擔造壓力〈內政部,2004〉。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雖然朗朗上口,但真正能做到的有有多少呢?和家中的孩童、青少年比較起來,他們的需求不斷的被重視、被研究,但老年人的需求卻往往被忽略,行有餘力時才會想到他們,於是老年人就成了社會中最弱勢的一群。幸好,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因老年人口比例不斷的攀升,老年人的問題也開始受到重視。
貳、如何看待老年
一、從生物學的觀點
生物老化是指人類有機體隨時間在組織上與功能上發生變化。主因老化〈primary aging〉指隨時間老化,這是一種自懷孕而終止於死亡的持續過程〈周念縈譯,2004〉。
1.身體改變 2.膠原纖維變厚而減少彈性 3.感覺變化 4.視力與聽力變差 5.味覺與嗅覺強度降低 6.觸覺與溫覺不敏感 7.睡眠改變
二、從心理學的觀點
1.
認知功能
智力會隨著年老而衰退,尤其年紀很大時。有些智能更容易受到老化的影響,主要是由測驗衡量的操作及流動能力,但是老人可以學習來補償他們仍然可以學會所需要學的事情,雖然可能會花久一點的時間〈周念縈譯,2004〉。
2.
記憶與老化
老年人常說他們注意到第一個認知老化的徵兆是很難記住別人的名字。當人們年紀變大時,想名字似乎變的更難,然而年紀變大時所知道的名字也變多了,所以人們或許會記不得別人的名字,這不全然是記憶力不如以往,而是因為記憶庫裡儲存太多事情,所以更須花時間搜尋。〈周念縈譯,2004〉
3.
學習與老化
老年人通常給人一種印象,認為他們學習能力比年輕人差,原因在於他們通常不願意試試看〈周念縈譯,2004〉。中國有一句諺語:活到老學到老。若是老年人獲得較多時間學習時,受益會高於年輕人。
4.
老年人的發展任務〈劉秀娟譯,1997〉
〈1〉
中年父母〈空巢期到退休期〉
a.
提供舒適的、健康的幸福感
b.
為現在和將來的需求做資源分配
c.
發展互補的模式
d.
從事適當的社會角色
e.
獲得婚姻的滿意感
f.
擴大家族規模
g.
參與家庭以外的生活
h.
確認控制生命的價值
〈2〉
老年夫婦〈退休期到配偶死亡〉
a.
隨年齡增長而安排滿意的生活
b.
調適退休收入
c.
建立舒適的生活作息
d.
維護身心健康
e.
維持愛、性及婚姻關係
f.
與其他家庭成員保持聯絡
g.
保持社交生活的活躍及參與力
h.
尋找生命的意義
5.
心理社會理論
心理學家艾瑞克遜認為人生的心理社會發展具有各種階段,而老年人面臨「統整與絕望」的課題。在這個第八階段,艾氏認為個人意識到自己生命即將結束,如果他們先前的發展階段順利,老年人會以樂觀和熱誠面對晚年〈周念縈譯,2004〉。反之,則對未來生命結束感到遺憾。
三、從社會學的觀點
人隨著年紀增長,與他人的互動方式會受生理社會與心理方面的改變而影響。與家庭、朋友、和鄰居之間的關係也變的微妙了。
1.
數代同堂的家庭
在數代同堂的家庭中,可能會有四,五代同堂的現象,互動應該是具滿足的、酬賞的,但是在某些時候也是充滿壓力的〈劉秀娟譯,1997〉。例如:年輕的老人面臨經濟、體力和健康的衰退,但父母與祖父母的協助需求卻逐漸增加,離婚、再婚、重組家庭的增加,家庭關係將無法避免地有著團結和衝突的發生。
2.
老年夫妻
婚姻關係在老年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女性通常較男性長壽,又少再婚,相對亦較需要社會支援。在健康與壓力方面,老年夫妻則相互依賴、互相扶持。
3.
婚姻滿意度
夫妻在婚姻中學習調適改變角色與期待,當老的時候,需面對現在關係,回想過去、處理嚴重疾病、預想死亡、和成年的孩子相處的問題…等,大部分的老年夫妻比年輕夫妻視婚姻為人生中的承諾與責任。
4.
老年離婚
很多夫妻在年輕的時候,為了小孩,忍受不快樂的婚姻。到了小孩長大、獨立後,有更多的老年夫妻寧願選擇離婚,而不願再忍受不快樂的婚姻。
5.
手足關係
老年時會重新思考過去關係,原諒過去衝突、敵對,變得更親密。在配偶失去後,得到的支助更多,但持續成長的離、再婚率,無疑的影響手足之間的關係,對年老離婚卻無再婚的人來說,與手足之間的關係更顯重要。
6.
沒有結婚的老年人
大部份未婚的老年人會與其他親戚建立互惠支援關係,特別是手足或朋友,對於鰥,寡者,他們會更滿意自己的生活,和較自我依賴,與更重視現在習慣獨立的生活,他們不會感到寂寞,單身男人與女人可能隨嬰兒潮人口老化而增加〈鍾尚志譯,1996〉。
參、家庭關係的延續
老年的家庭關係,是家庭網絡中早期互動關係的延伸。這些關係自然持續的特性影響了晚年中所有的家庭關係〈劉秀娟譯,1997〉。雖然家庭關係的持續很重要,但並不表示在老年其時不能有所改變。既然「改變」在家庭關係中是可能的,那麼,對長期家庭互動的認知,則有助於緩和家庭互動中的變化。
一、婚姻狀況的改變
老年人的婚姻狀況對身體健康有重要的影響。「少年夫妻老來伴」這一句諺語道盡了老夫老妻的相處之道。中國傳統夫妻的模式,一但兒女成長離開家庭,家庭進入「空巢期」,老倆口從早到晚在家裡大眼瞪小眼,如果原本婚姻就不太和諧,此時相處更加困難。再者,由以上行政院經濟委員會的調查明顯指出,婦女活得比男性久。而婦女通常嫁給教年長的男性,所以,有可能活得比她的配偶長壽,鰥夫比寡婦更容易再婚,由於平均餘命的性別差異,女性寡居的可能性增加。
二、老年家庭的親情與義務
中國人有一傳統觀念「養兒防老」,然而現代社會的經濟型態改變,大多數的老年人直到退休前都還有穩固的收入,即使退休,有退休金也不需要依賴子女奉養。兒女若是對負母覺得有責任、有義務,可能是基於想要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情〈黃芳田譯,2000〉。例如,父母一方守寡或疾病時,成年的子女亦會提供援助。兩代間的關係常是互惠的,很有可能的是,義務和責任感與親情的表現是來自父母對孩子的援助。例如,當年輕一代要立業成家時,做父母的就會義不容辭的從「養老金」裡掏錢出來補貼他們。而當他們特別疼愛自己孩子或家庭時,這些父母可能做得更多。這種兩代間的互惠關係受到彼此對責任義務的牽繫,亦藉著親情得以強化。〈劉秀娟譯,1997〉
肆、工作與退休生活
退休後的生活有正面有負面。正面影響是能夠不必再忙著工作,自由支配時間,也可以做很多過去沒有辦法做的事。但是亦有不少負面影響等待克服,例如:時間太多,許多的空閒必須填補;生活領域變狹隘了;經濟能力下降,影響力也減少了;逐漸老化的感覺,退休後會更明顯〈吳靜美,2002〉。
四、家庭對退休生活的影響
1.
退休時機的選擇
工作是個人實現理想與維持生活水準的經濟手段,而退休代表個人理想與經濟來源狀態的改變,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之一。當一個人決定退休,即相對與薪水、福利、健康、職業類別和家庭婚姻狀態…等產生關聯。
2.
退休後的家庭生活
退休後的家庭生活適應,因人而異。已婚的比未婚的退休者較具正向態度、較高的滿意度和較佳的生活適應。通常已婚男士比較依賴配偶的社會上與情緒上的支持。
五、退休對婚姻家人關係的影響
1.
家事工作
家事操作及分工,大約維持至退休前狀態,退休後有些妻子會抱怨先生礙手礙腳、缺少個人隱私,甚至兩人在一起的時間太多…等。
2.
與親戚朋友的關係
通常退休後與職場工作同仁接觸機會減少,相對的就會增加與親友相處時間,與親友聯絡感情,與親友來往頻繁。但是有些剛退休的人士,會產生社會退縮和對社會關係不滿的現象,反而在人際關係上產生不良影響,此時有可能將注意力全放在配偶身上,令配偶備感壓力。
伍、進修、再職、義工
一、進修計畫
無論動機是純粹為了學習,或只是為了滿足獲得學位的夢想,日漸增多的老年人正重回校園,狂熱的追求知識。而學校方面亦順應這種趨勢,為這些老學生提供各種服務。
二、找尋一個有報酬的工作
不論是哪種工作場所,幾乎都有年齡歧視的問題,然而至少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在正式退休後,仍返回工作崗位工作一段時間〈孫時敏,張文煒譯,1993〉。許多人回到從前的工作領域內工作,但是也有些人找到一個全新的職業,或從事一個經過訓練才能擔任的工作。
三、義工
雖然獲得一個有薪資的工作是令人滿足的,然而在找工作時,常常會遇到挫折。所以許多退休者,心理仍希望工作,而又不計較金錢上的報酬,義工可能是使退休者滿足的途徑〈孫時敏,張文煒譯,1993〉。除了是全新的工作領域外,還有選擇時間的自由,也不必浪費寶貴的時間在尋找工作上。此外,更有實體的報酬—他人和自我的贊賞。義工並不是「較不重要」,它仍是要擔負責任的。
陸、新的里程碑
一、不一樣的老年
過去一般人對老年人有一種老邁、貧窮、體若多並與吳能的看法,現在隨著社會較為富裕,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與生活品質的提高,以使老年人的形象逐漸轉為慈祥、富有、健康與持續成長的看法。因此,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各行各業都逐漸重視此一具有豐富經驗、睿智、與消費能力的群體,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趨勢。
二、老人是人生新的旅程
人生至老年這一個階段,多半以經歷過憂慮、動盪和不滿,也完成了雄心壯志。這輩子想當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這類問題也不復存在。因此,當回溯昔日渴望、野心勃勃的奮鬥與不滿,將會看清楚那些黃金年華,於是心靈逐漸沉靜下來〈李錄後,陳秀娟譯,2000〉。這時,不必像年輕時要擔心裝備和生涯問題,可以快樂的展開一個新的旅程。
柒、結語--如何過一個優質的老年生活
全球社會逐步邁向高齡化,台灣人口結構老化數度之快,更是幾近世界第一〈李錄後,陳秀娟譯,2000〉。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衛生提件的改善、醫藥科技的進步,固然幫助人類成功的戰勝了若干疾病,延長了平均壽命,但是活得長,並不代表活得好。所以,有計畫且持續的為即將面臨的老年生涯預先作規劃;生理雖然不可避免老化,但是心理卻可以永保年輕。
每個人都希望能過一個優質的老年生活,包括身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和精神的各層面,當然若是從年輕的時候就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適當的飲食、睡眠、運動,避免抽煙過量、飲酒和嗑藥…等,那麼,預約一個優質有尊嚴的老年生活並不難。當然,年老時做好角色的調適和環境的調適是相當重要的,而健康的身體,足夠的退休金,適當的休閒活動,三不五時就與親友聚一聚,敘敘舊,話話家常,預立遺囑,死亡安葬方式…等,更要細細思索,未來的歲月要如何過,才能有尊嚴、有品質!
捌、參考書目
周念縈譯〈2004〉。人類發展學。高雄:巨流。
郭靜晃主編,劉秀娟譯〈1997〉。老年家庭。台北:揚智文化。
鐘尚志譯〈1996〉。老後生活的規劃。桃園:鍾郡。
黃芳田譯〈2000〉。可以這樣老去--航向老年國度、兩代結伴同行。台北:遠流。
吳靜美〈2002〉。銀髮心--日常生活的心理問題〈老年篇〉。台北:聯經。
孫時敏,張文煒譯,〈1993〉掌控中高齡—後中年期生涯規劃。台北:中華。
李錄後,陳秀娟譯,〈2000〉美好的銀髮歲月。台北:新自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