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薪家庭中男性工作壓力與家庭衝突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
王仁志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工作對我們的重要性,文獻上有很多的記載,因為工作(職業)對一般人而言,是他們生活之所賴,以及自我觀之憑藉(Hughes,1958),藉工作可以達到社會地位的提昇;因此,工作對我們的生活福祉,關係密切(Zablocki&Kanter,1976)。工作是一般人經濟的來源,它占據了一個人一天中的黃金時間,也占據了一個人一生中的黃金時間。
由於現代社會中物質文明迅速而蓬勃的發展,家庭成員為了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不得不卯足全力的為家庭的生計而努力,而男性因為在傳統的社會價值觀中被賦予著家庭經濟賺取者的角色,所以更得為了家庭的未來,不斷的在職場上往前衝,這也使得他們失去了許多參與家庭生活的機會,其中的辛酸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
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裡,「家庭」一直是女性的領域,雖然家長通常是男性。然而隨著社會變遷的腳步,家庭已不再是個封閉的空間。
貳、研究動機:
雖然現代家庭的形式是趨向於多元發展,但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999)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台灣的所有家庭形式中,雙薪家庭的比例在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已達到41.54%,且由於女性教育水準不斷的提高,使得婦女出外就業的人數也不斷的增加;且Geerken、Gove 以及Oppenheimer 認為在家庭經濟壓力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有愈來愈多的婦女為了家庭的經濟穩定而進入職場,此外在夫妻離婚愈來愈普遍的情況下,婦女為了長遠經濟的穩定,也使得夫妻雙薪的情形也將變的愈來愈普遍(引自Bergen, 1991);所以有關雙薪家庭的持續研究有其必要性。
在傳統的價值觀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而發生改變;且在許多的研究中發現,要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對婦女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余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玟等譯,1995; Milkie & Peltola, 1999);且許多婦女甚至在其生涯規劃中,得為了對家庭有更好的照顧而必須放棄工作,因此婦女在工作與家庭兩者的拔河之下,大部分仍選擇以家庭為其生活的重心(唐先梅,民88a;唐先梅,民88b;徐宗國,民82;賴爾柔、黃馨慧,民85;謝秀芬,民86;
1990; Han
& Moen, 1999; Phillips-Miller, Campbell, & Morrison, 2000),這對許多想要在職場上有所發展的女性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在婦女和丈夫們共同承擔家庭經濟的同時,社會也漸漸的要求男性分擔傳統上屬於女性的家務勞動工作(余智敏等譯,民84);這也使得研究者在不少的研究中發現,男性也同樣面臨了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壓力(Milkie
& Peltola, 1999; Guelzow & Bird,1991)。
參、相關理論探討:
針對和本文章相關的四個理論來進行討論,分別為:性別角色理論、交換理論、符號互動論以及外溢理論。
一、性別角色理論(gender role theory)
性別角色理論是探討社會中的性別角色規範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它通常是透過各種社會化的機構(institution),例如:學校、家庭來傳遞,使得個體從生物性(sex)的男女變成社會性(gender)的男女,並且讓男女兩性都能依既有的社會規範行事,並符合社會的期望(馬康莊,陳信木譯,民84;Kao, 1999; Klein,& White, 1996)。然而這樣的過程中卻也使得男女兩性的發展受到了既有的性別角色框架所限制,而這也是女性主義( feminist theory)及衝突理論(conflict theory)所欲極力打破的(余智敏等譯,民84;劉秀娟,民87)。男性若存有較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將會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家庭經濟的賺取者,則工作與家庭之間的衝突就比較小(黃迺毓,民80;Barnet & Marshall, 1992;
Perry-Jenkins &Crouter, 1990)。
二、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
交換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經過成本效益考量後的結果,如果個體認為擔任一個角色或表現一個行為所獲得的酬償大於其付出成本,就會持續的擔任這個角色或行為,若是所獲得的酬償小於付出的成本,個體就會停止擔任這個角色或行為(馬康莊,陳信木譯,民84;Klein, & White, 1996)。傳統上男性以工作的收入來換取女性對家庭的付出,而兩性對這個交換結果是可以接受的,而現在所探討的是雙薪家庭,情況自然又不相同了。
三、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符號互動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所扮演的角色是透過互動的過程而決定的,經由互動使得參與互動的個體瞭解存在於整個互動系統中規範,也讓參與互動的個體瞭解所應扮演的角色為何(馬康莊,陳信木譯,民84;Klein, & White,1996)。男性在面對工作與家庭時,可以發現其角色並沒有很大的選擇權,還是得將工作放第一。雖然妻子外出工作,男性仍將其主要的角色定位為家庭經濟賺取者的角色,這說明了造成男性以工作為重的生活形式並不必然與妻子是否就業有關,社會價值以及社會現有的互動規範也都對於兩性既有的分工形式有很大的影響。
四、外溢理論(spill-over theory)
Eva 和Bartolome 在1984 年提出外溢理論,舉凡工作地點、工作量、工作時間都會對家庭生活造成影響(引自吳美連,民86)。因此就雙薪家庭的夫妻來說,他們既要為工作付出,又不能放棄自己的家庭,因而就會有工作與家庭外溢的情況。Frone 和Russell (1992)發現,家庭和工作是交互影響的,即家庭壓力以及對家庭的投入和家庭對工作的衝突有正相關的關係,而工作壓力以及對工作的投入和工作對家庭的衝突也有正相關的關係。且工作和家庭的衝突會影響到工作以及家庭角色的自我認同。且在他們的研究中也發現,不管是工作壓力還是家庭壓力,都和情緒上的沮喪、絕望有關係。因此當個體在家庭和工作之間需要對其中一個角色投入更多時,也會連帶的影響到另一個角色及另一個角色的生活。也就是家庭壓力的外溢是雙向的,有可能工作影響家庭、也有可能家庭影響工作。
肆、工作與家庭的關係:
一、 工作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我們不難在既有的文獻中發現工作會影響家庭生活(Grant & Simpson, 1990; Gutek, Searle, &
Klepa, 1991;Milike & Peltola, 1999; O’Driscoll et al.,
1992)。Duxbury 和Higgins(1991)就發現男性傾向於因為工作而影響到他的家庭生活,而女性則是相反的。且他們的研究也發現男性若無法滿足工作對他的要求會使男性的工作生活品質下降,且也會使得男性的家庭生活品質下降。
二、家庭對工作生活的影響
Perry-Jenkins 和Crouter(1990)的研究卻發現男人對家事投入的越少,他會對婚姻越感到滿意。Barnett、Marshall 和Pleck(1992)的研究發現,對男性來說他在家庭中的角色,不管是擔任丈夫或是父親角色,都會影響到男性工作的發展,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情形。家庭對工作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子女的出生,子女的出生為父母帶來的是時間的壓力以及家庭對工作的衝突會增加,因為父母必須將部分的精力放在子女的身上,而使得投入職場的時間減少。
伍、雙薪家庭的挑戰:
在現實的家庭生活中,雙薪家庭由於缺乏一位固定的家庭後援隨時待命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難免在生活細節上出現較多不便,不只是先生,就是職業婦女本身都感歎到沒有一位幫手以分憂解勞。
在時代變遷下,夫妻雙方共同在職場上打拚,有些職業婦女也在一些專業領域上展露實力,但我們看其背後的家庭生活,女性仍負擔著大部份的家事及養兒育女之責。雖然已有些男性開始覺知家庭生活對他們的重要並主動參與家事分擔與照顧小孩,但是社會的認同層面仍不足,對於父親的參與仍無法給予適度的肯定與支持,潛藏的性別意識型態作祟,大部份的雙薪父母仍難擺脫傳統的型態。
一、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
雙薪家庭中,無論是先生或太太,都必需面臨一個事實,即對兩者而言,必須同時面對來自工作與家庭方面的壓力。Hansen(1991)綜合雙薪家庭所面臨的問題中,認為夫妻在試圖均衡工作與家庭需求時所感受到的最大壓力來自工作與家庭的多重角色,在面對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下,夫妻雙方均感到有太多的任務要去履行,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可用。
家庭的瑣事與育兒問題會干擾到上班的工作情緒與效率;而職場上未完成的工作或承受的壓力與焦慮會帶回家庭,也會影響到家居的品質和夫妻間婚姻的滿意。而關於這種工作/家庭相互干擾的情況(work/family spillover),已普遍存在於雙薪家庭中的男女雙方,不再只是職業婦女才有的現象(Barnett,1994)。
但這種多重角色的困境已不是婦女才感受得到的,現在也有職業父親的角色了。對男人而言工作和家庭角色已不再是分開獨立,男人的主要角色已不再只扮演職場上的英雄而已:一位賣力奮鬥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的人,如何在家庭中完成應盡的義務、與太太相互配合,也關係到這些職場上的爸爸是否可以真正在工作表現上更有生產力與創造力。
現在的雙薪家庭代表壓力與責任的加重,家庭內、職場上的職責已經同時落在夫妻的雙肩上。所以如果男性還抱持著以前的生活型態與觀念,想要與家庭中應盡的義務劃清界線,如此作風將加重另一半的負擔與壓力,也增加了彼此衝突的來源。
二、家事分工
雙薪家庭家事分工上所得到的普遍結論是:妻子仍然負擔較多的家事,即使在妻子的薪水高過先生的家庭亦然。更有學者指出婦女工作與否並無減輕其家事的負荷,甚至更有連先生失業在家的家庭中,職業婦女仍然承擔較多的家事(Greenstein,1996)。
雙薪家庭中的家事分工一直是個複雜、具爭議性,但卻相當重要的課題,其中牽涉到性別意識型態、權力及刻板印象;更擴及社會、經濟、政治、女性主義和心理層面上的探討。一般而言,母親擔負起照顧孩子的大部份責任,從計畫、組織、安排、督導到完成;父親則從旁適時地參照或參謀。
近年來,已有愈來愈多研究指出雙薪家庭中的先生們漸漸地增加了對家事的參與(Caverman&Sheley,1986;Golant,1992;Pleck,1990;Shellenbarger,1998),這也意謂傳統性別角色及態度的轉變,雖然要大幅度的扭轉或改變男女家事上的完全平等有其困難。但雙薪家庭中夫妻雙方在做家事承擔量的差距已逐漸縮小,所以兩性之間應更加合作與調適,以求更美好的家庭生活。
根據唐先梅在家務工作公平觀之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家事公平觀是一種平衡點的達成,是一種主觀性的感受而非客觀上量的對等,亦是一種相互尊重及關愛的結果。Thompson(1991)指出大多數研究者在了解家務工作分配的合理性(justice)時,從參與家事的內容及時間來看是不夠的,因為這只著重在家事時間或內容比例上的公平(equity)或是等量分配(50對50)的平等(equality)。Devault(1987)也說明家事時間量的多少是很難表達出時間的價值,因為家事參與時間的多少只表現出看得見的家事操作所花費的時間,而隱藏在家事時間的責任,愛心,關懷,照顧,及合作等關係則完全無法用「時間的量」來表達。
三、照顧小孩問題
雙薪家庭的日漸增加,也隱含著幼兒托育與照顧職責的轉移。這個原本在傳統上落在家庭主婦肩上的主要任務,也在婦女走進職場後,形成一個重要的問題。一般而言,雙薪家庭在托兒方面所面臨的問題,首在難求優良品質且收價合理的看護機構。
四、時間的壓榨
雙薪家庭在扮演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多重角色時,最常感受的是時間的不敷使用,以至於情緒常難以控制,其次便是缺乏適切的休閒安排。
事業與家庭,兩個戰場拉扯著你的情緒---工作報告要趕、孩子生病了操心、地毯要清理、冬天的棉被要收、下下禮拜是婆婆的六十大壽……在家庭與事業的繁忙漩渦,妳永遠覺得時間不夠用,總是被時間逼得喘不過氣來……
以上引自袁宗綺(1993)對現代職業婦女的描述。所以有效的時間管理需要彈性統籌可用的時間,以及有效運用資源。上班父母若能有效的管理時間,將減輕不少生理上與情緒上的壓迫感。
五、良好關係的持續
良好關係的維繫須靠夫妻雙方的愛與關懷。John Gray(1993)在剖析男女關係中提到愛有三種層次:即生理的、心智的、與情緒的。雙薪夫妻之間的關係,若愈有關懷與愛存在,便愈自然地願意支持對方,減輕對方所感受到的壓力與挫折。在Kao(1999)的研究中,角色分擔(role-sharing)的夫妻便表露了這樣的精神,在愛與關懷的前提下,角色分擔(在此指分擔家務瑣事及教養子女之角色)變得更有意義。情緒上的相互支持及現實生活中實質上的相互分擔,在成功的婚姻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六、工作場所的政策
近年來,國外研究雙薪家庭的學者漸漸將注意力與箭頭轉移,指向檢討職場文化與政策在減輕工作與家庭衝突上所應扮演的角色。關心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課題的研究者都同意,職場文化與公共政策需要重新思考與調整方向,並且把目標放在可以協助員工家庭履行他們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而這些角色與他們的工作、家庭都息息相關(Bravo,1990)。若員工有感於公司的支持與體諒便會更願意全心全力為公司效勞。
陸、結論:
雙薪家庭主要的壓力來源在於親職的擔任及工作與家庭多重角色產生衝突。而對工作與家庭多角色的壓力檢視有幾種理論:耗竭理論與增強理論。
耗竭理論(Scarcity Theory):認為每個人的體力和時間有限,所以沒有辦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因而來自角色的壓力隨即產生(個人角色愈多、愈容易超負擔的被需求、也易形成不同角色任務間的衝突,而造成個人心理及生理上更大的壓力)。
增強理論(Enhancement Theory):認為多重角色不會增加個人壓力,相反地,隨著角色扮演的增加,個人可獲得的利益與資源也愈多,在角色的轉移上也更容易。
以上兩種理論都有未顧及到的層面,所以角色多重會是壓力的來源但也可能是資源,是否成為壓力還需看其他因素交互影響的關係。
對大部分的雙薪家庭而言,生活的目標在於兼顧家庭關係與事業成就,以求得一個圓滿的平衡點,確保雙薪家庭的實質成功,而不是只有倖存於工作與家庭壓力之下,夫妻雙方要有關懷分擔的精神,以創造雙薪家庭美好的未來。
為了讓年輕一代的雙薪家庭能夠營造一個心目中理想的溫馨生活,理性面對工作與家庭角色所帶來的挑戰,社會價值觀以及政府對家庭與孩子需求的重視,實在刻不容緩。雙薪家庭除了要憑藉家庭內部夫妻雙方共同協力、共同參與家務、分擔重任外,更應訴求周遭大環境的整體因應改變,也就是需要有關心員工福祉與家庭需求的政府及公司行號來共同推動相關的家庭友善政策(family friendly policy),為雙薪家庭圖謀兼顧工作與家庭的策略,藉由政令的頒布與實施,真正為雙薪家庭分擔憂愁。
參考文獻
王行(民86)。台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47-78。
王行(民87)。已婚男性婚姻經歷變化與滿足感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79-122。
王舒芸,余漢儀(民86)。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叢桂(民88)。性別角色性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59-89。
吳美連(民87)。高成就婦女的身心特徵、壓力之決與工作-家庭衝突之探討。中原學報,26(2),1-10。
李幼蒸譯(民83)。純粹現象學通論。E. Husserl 著。台北:商務印書館。
李正傑(民89)。已婚男性的父職經驗與父職教育方案需求:以三代同堂的雙薪家庭為例。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03-233)。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出版。
李宜靜、許美瑞(民82)。雙工作家庭家事分工極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家政教育,12(3),49-56。
何委娥(民91)變遷中的家庭教育---雙薪家庭壓力調適與因應策略。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出版。
周玟琪(民83)。影響台灣地區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周美伶、何友暉(民81)。從跨文化的觀點分析面子的內涵及其在社會交往中的運作。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頁254-205)。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唐先梅(民86)。家務工作公平觀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唐先梅(民88a)。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唐先梅(民88b)。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徐宗國(民82)。女人與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學刊,4,175-206。
徐宗國(民84)。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稻鄉出版社。台北。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曹國雄(民83)。工作價值對員工工作態度的影響。人力資源學報,4,1-20。
莫藜藜(民86)。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
莫藜藜、王行(民86)。變遷社會中已婚男性家庭性別角色與觀念之省思。載於謝秀芬主編,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頁281-301)。台北:東吳大學。
陳淑貞(民82)。父親涉入子女生活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黃迺毓(民80)。家庭教育(第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迺毓、柯澍馨、唐先梅(民85)。家庭管理。空大。
劉秀娟(民87)。兩性關係與教育(第二版)。台北:揚智文化。
賴爾柔、黃馨慧(民85)。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