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力的淺談
蘇芸仙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前言
長久以來諮商實務、研究、訓練在運用時往往是從“個案哪裡不對了?”的病理模式出發。這樣的思考邏輯致力於尋找所謂的「危險因子」,並理所當然地以去除危險因子為諮商目標及策略(李俊良,民89)。然而只針對病理因素的工作方式,卻忽略了個人本身的內在力量,忽略了個人是具有某些潛能的,可以在危險情境產生調適,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本文意欲探討復原力在諮商上的啟發,故蒐集、整理了相關文獻,可望藉由此讓相關人員對於諮商輔導有所省思,亦可作為日後諮商輔導之參考。
一、復原力(resilience)的定義
復原力的研究最初是從兒童、青少年開始,這群在低社經背景、父母離婚、雙親有精神疾病等危險因子下沒有倒下的兒童、青少年,總括來說,resilience意指從疾病、挫折、其他種種逆境中復原的能力(李俊良,民89)。復原力是指一個人具有的特質或能力,能使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的個人,免於高危險情境、慢性壓力、或長期嚴重創傷之影響,使個人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而具有成功適應、正向功能或能力的表現(陳佩鈺,林杏足,民93;顔郁心,民91)。王采君也指出復原力等於韌性,是一個人面對各種情況時,無論處境有多艱困,都能堅持下去的一種能力!這種潛在的能力包含抗拒逆境與正向建構未來的能力。蕭文(1999)簡要為復原力的構成因子作下列七點歸納:
(1)
具有幽默感並對事件能從不同角度觀之
(2)
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作適度分離
(3)
能自我認同,表現出獨立與控制環境的能力
(4)
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
(5)
具向環境/壓力挑戰的能力
(6)
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
(7)
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無價值/無力感
綜合以上學者所言,復原力是一個人在面臨危機、困境、壓力…等情境下,所產生的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使個人能夠繼續堅持下去,適應面臨的該情境,並且有正向或能力上的表現。
二、復原力的特性
朱森楠(民90)指出綜合各研究者對復原力的定義所強調之重點,可看出大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復原力是一種個體的能力、潛能或特質,透過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之因應過程,產生出良好的適應結果。所以以下列出了復原力的四項特性:
(一)復原力是一種能力特性
有些研究指出復原力與某些能力特性有關,例如個體研究中多認為樂觀、幽默感、內控、堅毅、自我效能、社交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等特性者較具有復原力(蔡素妙,民92;蕭文,民89;Konard&Bronson,1997;Leone&Martin,1998)。
(二)復原力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因應的過程
復原力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因應的過程(朱森楠,民90;蕭文,民89),而Masten et al.(1990)更主張復原力是一種調適的過程、能力和結果。這些歷程強調在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中產生作用。有些研究主張復原力是一種動態過程,乃產生於個人或家庭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不僅僅視之為一種靜態的個人或家庭的能力特性(蔡素妙,民92)。
(三)復原力是正向的
復原力的定義強調健康的因應導向,而非導致負向結果的消極或破壞性行為(蔡素妙,民92)。有的研究認為復原力就是良好的行為結果,有些則認為是造成良好結果的原因,有些則認為需長期改變的結果才是復原力,但這些都強調在行為的改變是朝向積極、正向的目標(朱森楠,民90),所以D'Imperio(1996)認為復原力描述的是:
(1)不論有多高的危機狀態,會有好的結果。
(2)處在威脅下的承受能力。
(3)能從創傷中恢復。
(四)復原力是自我資源的、可培養的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復原力蘊藏著,只是沒有被發掘出來、被強化起來。例如:常常能在一個喜歡打岔的個案身上找到自發性與創造性,一個常違反校規的學生可能有很好的領導能力(李俊良,民89)。關於復原力的培
(1)
發展社會支持網路:「無條件的接納」是培養復原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扮演無條件接納的角色者,可能是一位朋友、家人、親戚或周圍的老師與社區的人士。
(2)
發現生命的意義:就是能看出生命的正面、美好的一面。我們可從很多方面去發現生命的意義:如宗教信仰、接觸大自然、聆聽智慧之語、幫助他人等。
(3)
技能:學習種種社交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某些有用的專門技術。
(4)
自尊、正面的自我看法:每個人都是獨特且值得被尊重的,試著去發掘自己寶貴的優點與正面的特質。
(5)
幽默感:若在面臨困難時還有這樣的心境,常常能一笑置之的,內心必然是自由自在、富有活力的。
三、復原力概念在生活輔導上之應用
復原力的概念是正向、積極的,在輔導個案上若能加以應用,可以協助個案發現自己的內在潛能、力量,以下試述復原力概念在生活輔導上之應用:
(一)培養對問題採取積極解決的態度:復原力是自我資源的,可培養的,讓個案明白自己是具備復原力的,並協助個案訂定成就動機,使個案勇於去面對、解決問題,而非消極地逃避問題。
(二)以正向的態度來看待生活:復原力強調行為的改變是朝向積極、正向的目標的,即使我們面對困難若以正向態度來面對,或是擁有幽默感,內心會更舒適,生活會更自在。
(三)個案的能力特性:鼓勵個案培養樂觀、幽默感、內控、堅毅、自我效能…等特性與社交、解決問題能力,並協助個案找出其優點與長處,一旦具備若干特性,更能顯露出其復原力。
(四)復原力是個案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產生的:鼓勵個案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且當個案遇到負面的情境時,可以讓個案明白,在個案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會有復原力出現,因此遇到該情境不需要持負面的想法,相對的可以對生活更抱持希望,產生更有意義的想法。
四、結論
復原力的本質在於使人能從痛苦創傷中獲得處理,感受到對生活的掌握,並且過得充足與幸福,而不是陷落在犧牲者的位子上(蔡素妙,民92)。從復原力的概念中,可以發現個案是有力量去面對各種負面情境、壓力的,而非是一個被扣上有「病」的個案。諮商師可以帶領個案看到自己的力量,並鼓勵個案試著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看待生活,如此一來,個案會覺得較自在、較不受壓迫,也較能發現自己內在的潛能、力量。
參考文獻
中文
李俊良(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36(3),32-36。
陳佩鈺,林杏足(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力之探討。輔導季刊,40(3),32-41。
顏郁心(2002)。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
育 研 究 集 刊 , 創 刊 號 ,171-202。
蕭文(1999)。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 驗 與 輔 導 , 156,3249-3253。
王采君。復原力(一)。http://www.catholic.org.tw/cathlife/2003/2499/26.htm
蔡素妙(2003)。復原力在受創家庭諮商復健工作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9(2),42-49。
外文
Konard, K.,& Bronson, J.(1997). Handling difficult times and
learning resiliency. A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188-189.
Lambie, R. A., Leone, S. E.& Martin, C. K.(1998). Foster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youth. Counsel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3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