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從哪做起?
李澎蓉
高師大通識中心助教
前言
每逢九九重陽節,各縣市政府及各界都會因應節日,精心規劃一系列重陽節慶祝及表揚活動,希望藉由活動喚起社會大眾對高齡者或銀髮族的感恩與表達關懷的心意。然而這樣的關懷活動是否為高齡者所需要的呢?事實發現,各界所舉辦的重陽敬老活動,不外乎是表揚活動或是才藝表演,虛應故事一番,往往失去敬老的意義。
不禁令人感嘆:在倡導「親職教育」重要性的今日,多數的父母似乎只在子女親情的營造與照顧上不遺餘力;然而,對於那些曾經無怨無悔、無私奉獻的老邁雙親,卻是相對照顧、關懷有限,而使高齡者晚年生活品質令人關切。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喚起國人「尊老」、「敬老」的意識,同時建議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落實「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因此,若能從教育著手,重整中國傳統觀念-尊老、敬老的美德,透過政府及社會的重視與推行,配合相關的老人福利措施,讓高齡者能有尊嚴地、快樂地安養天年。
教育是啟動尊老、敬老觀念的關鍵
近年來社會大環境產生極大的變動,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觀念,在追逐金錢、物質中被逐漸遺忘,「老人照顧」儼然成為當今台灣社會關注的議題之一。<教師的大愛>一書的作者鄭石岩教授曾說:「這個時代,看來是經濟活動第一,但他的根本問題卻是教育。每天媒體所談的都是經濟治安等等話題,但每個話題都將回籠到共同的核心,那是教育。」因此,如何規劃全面性、妥善地照顧高齡者?除應參考先進國家的作法,吸取他國多年的經驗、順應中國國情及考量未來高齡者的需求外,個人認為釜底抽薪之道應是從教育紮根著手,透過教育的途徑,灌輸尊老敬老的觀念,提升每個國民的人文素養,進而落實老人關懷與照顧。以下就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等方面,提出粗淺建議,以供參考:
一、家庭教育方面
張春興所著<教育心理學>一書曾說:「人一生的時間有三分之一在家庭,又孩子從小就與家庭充滿著綿密的關係,所以孩子的教育是每一個做父母所關心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最早學習模仿的對象,家庭教育奠定個體發展的基礎,且貫穿個體成長的全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可以透過家庭教育來建立尊老敬老的觀念。其方式建議如下:
(一)樹立「以身作則」的楷模
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楷模。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父母若能以身作則地實踐敬老、尊老的行為,提供孩子一個最佳的學習模仿對象和環境,將有助於建立孩子尊敬長輩的價值觀及行為。
(二)營造「優質」的親子互動
良好的親子互動有助於強化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角色。所謂的「積沙成塔」,父母親應該重視平常一點一滴與孩子接觸和溝通的培養與習慣,在良好的互動下,易於將父母親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尊敬長輩的言行舉止,深植於孩子心中,進而仿效父母親尊親的價值觀和行為表現。
(三)培養孩子「關懷」的同理心
據研究指出:關懷行為的表現與同理心有關。同理心愈強,則關懷行動力越高。因此,父母親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應該多灌輸與培養孩子暸解、尊重與接納的能力,使其能設身處地關懷長輩。
(四)體現「陪伴」父母的行動
這是表達對長輩關懷最具體且最好的行為表徵。雙薪家庭的父母汲汲忙碌於家庭、工作、小孩間,而忽略了家中長輩的需求。陪伴年邁的父母,有時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然而若是每天都能撥出一點時間(如:吃晚餐或是睡前)聽聽父母說說話,從傾聽的互動中,了解父母各方面的狀況,且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孩子的重視。相對地,也提供下一代學習的身教與境教。
二、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是接受正規教育的主要場所與來源,在今日多元社會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肩負著培育學生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的任務。因此,學校應擔負推展「尊老」、「敬老」等的傳統觀念的責任。其作法如下:
(一)「尊老」、「敬老」的觀念融入課程教學目標
老師可利用相關的課程並配合學生道德認知發展的層級,藉由情境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尊敬行為等相關的道德觀念,同時配合運用同理心訓練及角色扮演等多元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助人與受助者的感受,透過有系統的教育過程,將學校所學的同理心與助人行為表現於外,形成其人格特質之一。
(二)積極推動「尊老」、「敬老」的親職教育
學校可以藉由家庭聯絡簿、親師座談、專題演講等方式,積極地規劃、協助E世代的父母親瞭解正確教養的相關知能,使之成為「有效能的父母」,循序漸進地培養與提升子女主動積極關懷與尊敬老者的觀念,如此,孩子將會表現出更多自發性的關懷行為。
(三)規劃開設「尊老」、「敬老」的彈性課程
學校實施道德教育課程,應多安排和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內外的服務性活動,如安排到老人院參觀、服務,讓學生從實際活動參與中,親身感受與老人互動、給予關懷等行為所帶來的內在回饋。如此,俾利於孩子道德認知與行動的結合,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具備關懷與尊敬的人文情懷。
三、社會教育方面
教育家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人是無法離群索居的,所以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力不可小覷。現今是一個資訊發達的社會,良莠不齊的傳媒訊息、社會上種種的亂象,常會誤導孩子的認知,因此,我們應該要謹慎地善用與發揮社會正向積極的影響力。以下具體建議提供參考:
(一)透過傳媒管道宣導、製播關懷高齡者事蹟與節目
傳媒的影響力是無遠弗屆的,不容忽視的。我們應該要善加發揮傳媒的力量,多加報導社會上關懷銀髮族真人真事,及規劃製播更多適合高齡者參與或觀賞的節目內容,如:益智性、才藝性質的節目等。透過傳媒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且提供高齡者更多的生活樂趣。
(二)設置以高齡者為中心的社區學院
提供社區老人終生學習的機會與場所,協助老人成功老化,減少老人問題,並且也提供老人參與服務社會的機會,和年輕世代分享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歷,從中給予年輕的一代認識了解年長者的機會,也讓他們在充分發揮自己長才之際,能獲得自我實現外,進而過著有尊嚴且快樂的生活。
(三)規劃設計多元的孝親尊親活動
親子活動是親子間最好的溝通橋樑,倘若我們能比照父母陪伴子女的方式,來教育子女陪伴父母參與各種活動,那將會有助於彼此的互動與了解。期望政府及社區團體除在特定的節日(如:敬老節)外,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為高齡者舉辦多款的活動,鼓勵子女們陪同參與,甚至設計三代同堂,此不僅能縮短親子間的距離、增進親子感情交流,建立溫馨、和樂的家庭氣氛,也能讓孩子觀察到父母對待祖父母的關懷表現,達到上行下效,進而強化孩子學習模仿尊長的觀念。
結論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尊老敬老的傳統觀念,因時代的變遷而逐漸式微,如今幾乎不復見幾代同堂、子孫環繞、含飴弄孫的溫馨歡樂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老人們獨坐廳堂、依門遙望、仰首無言的孤單淒涼的畫面。台灣邁向高齡化的社會是必然的趨勢,如何讓高齡者有尊嚴地度過一個溫馨的晚年,應是政府及為人子女的我們應該要仔細規劃與考量的課題。
本文嘗試建構一個「尊老」、「敬老」的社會,所提出的建議與方法,無庸置疑,應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三者著手,強調以「愛與榜樣」為起點,如此,才能收其效。畢竟高齡化社會的問題,並不是單一方面就能竟其功的。本唯認為尊老、敬老的觀念與行動,應要奠基於家庭、形成於學校、實踐於社會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三者應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唯有結合三者的力量,才能落實「尊老」、「敬老」的觀念與行動於社會的每一角落。若能如此,必能臻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尊老、敬老、愛老的精神,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溫馨社會。最後,再次懇切地疾呼,在我們不斷地強調教育改革的同時,千萬別忘記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尊老敬老的美德,給予高齡長輩應有的尊敬與關懷吧!
參考文獻
王培勳(民91)。傳承中華文化,落實老人福利--台灣經驗。2002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249-259。
黃有志(民93)。如何向人生邀幸福。高雄:頂好。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東華書局。
鄭石岩(民83)。教師的大愛。台北:遠流。
蘇建文(民64)。父母教養方式與少年道德行為。中華心理學刊,第17期,頁109-124。
蘇清守(民78)。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道德教育上的涵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湘鈞(民91)。挽孝道於沈淪豈靠刑罰。【2002-01-01/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呂麗絲,您可以影響未來──教育改革的另一新趨勢 談家庭生活教育。參考: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05/18.html
電視的社會教育功能。「邁向二十一世紀」電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參考:www.cs.nthu.edu.tw/~br861510/homework/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