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概念之探討

龔玫勳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隨著進入工業化社會,經濟型態的轉型,家庭結構漸趨多元化。傳統農業社會裡,以大家庭、折衷家庭居住的型態已不多見,核心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的出現,也衍生出一些社會上的問題。日前報導一則社會新聞:「12歲小六女生, 酒醉睡倒路邊」。據了解這名小六女童,父母親已離異,與外公外婆同住,母親則在外地工作,對她而言,翹家翹課是稀鬆平常之事,也是警察局裡的常客。這種社會問題的來源起因於家庭功能彰,人們對家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的薄弱。如何重建家庭功能,良好家庭概念的建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方法。家庭概念是一種對家庭的情緒感受與看法,每個人因自身的家庭狀況的差異而形成主觀的家庭概念。

家庭是社會中最基本的單位,大多數人生於家庭、長於家庭、成長後進而建立家庭。家庭概念的形成,從小透過日常的家庭生活經驗,無形中慢慢的、但一點一滴深入的建立。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是家庭中人際關係的三大主軸,由家庭中人際關係的互動,產生對家庭的獨特情感與認知,家庭概念也因之形成。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與否,牽引著家中的氣氛,對子女的人格發展、情緒調整、生活適應等直間或間接受其影響。父母親是孩童的第一位老師,身教、言教並行,孩童由雙親的婚姻經營中,學習到兩性相處、對婚姻的態度與做法整合而成對家庭的整體觀感,如此潛在性、深入性、長遠性的影響,令人不得不注意。有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婚姻暴力會代間傳遞;父母如同一部影印機,會將自己的特質影印給下一代,因而,往往可以在孩子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與父母的主客體關係互動中,家庭概念有形無形被傳遞著。本文主要探討近年來臺灣社會變遷中家庭概念的內涵與現況,提供社會大眾了解與應用!

 

貳、家庭概念內涵之相關研究

    「家是什麼」?對於這樣的問題,每個人根據自身的經驗,擁有不同的感受,自然回答也就因人而異了!近年來,社會變遷劇烈,家庭結構也隨之邁向多元化,面對生活在多樣化家庭組織中的人們,看看自己、想想別人的情況,進而形成對家庭的認知。

    許美瑞(民87)透過國二學生上家政課時,讓學生們以「我的家庭」為主題,在30分鐘寫一篇作文;總共蒐集了37篇為依據。結果發現,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在寫作的內容中包含了16項的「家庭」概念:「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兩者是學生對家庭的主要基礎概念;「家庭功能」、「家務分工」、「家人職業」及「家人性格」等四項是學生對家庭的次要基礎概念。

    根據蘇芳瑩、許美瑞(民92)發表的研究內容,其所建構的家庭概念之分析類目如下表:

  家庭概念類目 (引自蘇芳瑩、許美瑞,民92

主類目

次類目

(一)家庭功能

1.教育功能  2.保護功能  3.情感功能  4.生物功能  5.經濟功能 

6.宗教功能  7.娛樂功能

(二)家人關係

1.夫妻關係  2.親子關係  3.婆媳關係  4.祖孫關係  5.手足關係

6.親屬關係  7.姻親關係  8.姑嫂關係

(三)婚姻

1.對婚姻的態度  2.離婚  3.外遇  4.試婚  5.婚前性行為  6.同居

(四)家人互動

1.家人溝通  2.家庭氣氛

(五)家庭型態

1.新三代同堂  2.雙生涯家庭  3.兩地家庭  4.頂客族  5.單親家庭

6.重組家庭    7.同性戀家庭  8.單身家庭

(六)家庭相關法律

(七)家務分工

(八)家庭暴力

(九)家庭紀錄

(十)家的意義

(十一)家的感覺

(十二)家庭危機

(十三)家人嗜好

    

趙淑珠、蔡素妙(民91)以20所大專院校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目地在瞭解現今大學生在社會變遷中所持有的家庭意義的概念為何。問卷內容有三個部分:(一)家庭組成要素(二)家庭組成型態(三)個人基本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大專學生最重視的家庭組成要素為「感情的投注」與「彼此良好的互動性」。並且對傳統家庭的組成型態大多一致認同該組成型態可認定為一個家庭;然而對非傳統家庭的組成型態則有較多差異性的想法。

蘇芳瑩、許美瑞(民92)研究中發現在台灣報紙中最常見的主要家庭概念內涵為「家庭功能」與「家人關係」;次要的家庭概念內涵為「婚姻」、「家人互動」、「家庭型態」、「家庭法律」及「家務分工」。在這十三類當中,包含了家中的人際關係、組織類型、運作情況、實質感受層面等,幾乎把與家庭相關的議題都涵進來。由於報紙的家庭版與親子版的投稿者大多是成年人,經歷多年的家庭生活,喜、怒、哀、樂經驗豐富,報上的發表多是切身的經驗之談與所見所聞的感受,由其中相關家庭概念出現的頻率多寡次數,可提供大家做為經營家庭生活時,參考的意見。

    洪毓(民93)使用「家庭概念量表」,以問卷調查法,探討就學中青少年家庭概念之現況。其研究中的家庭概念包含七個層面,分別是:關心與尊重、積極生活態度、坦承溝通、問題歸因於外在、家人共處、家人各自分離、對家的向心力。

    翁亞屏(民93)以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利用研究者自編的「國小學童家庭價值觀問卷」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家庭價值觀依其題平均數分別為五個層面,順序為:「親子關係」、「性別角色」、「家庭責任」、「非典型家庭價值觀」、「家庭功能」。

   由這些文獻當中可以呈現出家庭概念的多樣性,在社會多元化的浪潮之下,許多有別於傳統的家庭型態與成員結構如雨後春筍般一一出現,這些非典型家庭在社會上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現象,影響教育政治、經濟等眾多層面;而在現代社會中,家庭角色也不再是傳統中的刻板印象,如: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隨著這些情況的改變,衍生出的家庭課題不同於以往,在世代交替中,家庭概念的相關內涵也反應出現實社會中的狀況。

家庭中的人們對家中情感的投注及分享的質與量,逐漸被強調與重視。在工業化社會中,人群的社交世界變得相當寬廣,矛盾的情況是人際疏離為普遍的現象,反應在家庭之中也是如此。家中人物角色工具性功能減弱,家人關係講求的是心靈上的互相扶持,家人的關係影響家中的氣氛、家庭的向心力、家庭成員的歸屬感甚至連帶影響整個家族或之後的生殖家庭,因此家人關係是家庭概念中的一項重要內涵,婚姻需要經營,家人關係的建立也是需要經營、小心呵護的。

家庭功能是另一項被廣泛探討的家庭概念。曾瑞真(民82)家庭功能的良好與否關個體的心理健康。家庭功能的適當發揮,在每個人生涯週期的各個階段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故研究國小學童的家庭價值觀及國中學童的家庭概念,可見到家庭功能被列為量表的項目之一、在報上的文章出現的次數極多。這些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們在描述家庭功能方面的呈現或許有些差異性,是因為認知的角度與廣度的不同,但基本的主軸架構還是至的。

 

參、家庭概念之現況描述

     時代背景都有其特殊性,建構出當時的習俗、人文風情與思想,刻劃出隸屬於那個歷史時空下鮮明的景象。那麼在21世紀初期的台灣,家庭概念的現況為何?由傳統的農業社會步入現代的工商社會,許多觀念已隨著時光轉化或消失。

 

一、       家庭概念內涵逐漸在轉型

    談及家庭概念範圍廣泛,家人關係、家庭型態、家庭功能….這些主類當中又可在細分出次類。但受重視的類別隨著社會時空與人們需求的不同而有所異。

以「家庭功能」的內涵為例,教育與情感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視。(蘇芳瑩、許美瑞,民92)。主要強調為人父母者應擔當起教養的責任,是孩童在家中的教師,特別注重孩童人格的養成、建立各項適當的生活習性與態度、道德品行的健全發展。在情感功能的面向,則看重家人之間情感的培養。相同的,洪毓(民93)研究指出青少年對家庭的看法多從感受角度描述,且重視情感成份。

     以「家人關係」內涵而言,親子關係與夫妻關係是家人關係中的兩大主軸,由此顯現出核心家庭取代傳統的大家庭與折衷家庭,是台灣主要的家庭組成類型(蘇芳瑩、許美瑞,民92)。

    「家務分工」的概念內涵是「能力分工」而不是「性別分工」

(許美瑞,民87)。以往國語課本中:「媽媽早起勤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的性別僵化家務分工情況已逐漸消失,家務事的分配依照能力取向:即按照誰有時間、誰的能力適合來分擔的趨勢,尤其是夫妻均在工作的雙薪家庭更是如此;一個家庭的維持誠然不容易,夫妻及家人間彼此的協商與互助則是必須的。

    以上列舉三項內涵:「家庭功能」、「家人關係」、「家務分工」的現況,這三者的內涵是互有關係,不是各自獨立的因素,所謂牽一髮動全身,社會型態的轉變,使得家庭各面向也因應時代的洪流,做出了回應。如:核心家庭中成員人數少,家人相處主要以家中成員為主,家中成員的情緒、喜好、健康等各方面相互影響,家人間情感的依賴與支持就顯得特別重要;也由於家中人數少,為維持家庭的正常運作,依照家庭成員的情況許可,家務分工彼此分擔,建立大家對家庭的向心力與責任感!

二、不同的個人背景變項造成家庭概念的差異

    家庭概念之形成,影響因素眾多,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同儕相處等。但因每人生於家庭、長於家庭,大多數人自一出生便開始與家庭發生互動,這是一段連續的歷程,因此對形成家庭概念之根源處與個體顯現的基本特質,是相當值得重視與探討。

洪毓(民93)研究青少年的個人背景變項及家庭背景變項,與家庭概念的顯著性,結果如下:學校層級、性別、宗教信仰、家庭社經地位四項背景變項的家庭概念有差異。

 

                 

個人背景變項方面

 

家庭背景變項方面

個人背景變項

顯著與否

家庭背景變項

顯著與否

學校層級

有顯著

家庭社經地位

有顯著

性別

有顯著

家庭型態

無顯著

宗教信仰

有顯著

手足數

無顯著

家庭排行

無顯著

 

   

翁亞屏(民93)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不同的個人及家庭背景變項兩者與家庭價值觀(非典型家庭價值觀、親子關係、性別角色、家庭責任、家庭功能)的差異。結果發現不同年級、性別、出生序、家庭型態(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雙親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這此價值觀量表中的某些項目會有差異。

    在此特別提出兩位分別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價值觀與青少年的家庭概念,主要是因為家庭價值觀或家庭概念的形成是一個延續的過程,有前因後果,甚至是一個循環的歷程,影響個體發展的不同人生階段,變為一種「帶著走」的現象。由於背景變項多是長久性與固定性的,如:性別、學校層級、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背景變項造成有差異的家庭概念,相當值得注意;如:洪毓(民93指出高社經地位家庭比低社經地位家庭的青少年其感受到家人有較高的面對生活態度的積極性與問題解決態度;因為背景變項大致而言沒有好壞之分,但若因不同的背景變項形成的家庭概念有正、負不同的情況就值得深入了解。

 

肆、結語

    端看現今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許多可歸因於家庭功能彰所造成。強化家庭功能由根植正面的家庭概念著手,了解家庭概念的內涵與現況,可指引社會各個層級在家庭教育內容的明確方向。對家庭概念正在形成的孩童而言,為人父母與師長者應善盡教養的責任;大眾媒體也應負起正面家庭概念思想教化的功能。對家庭概念已成形的成年人而言,檢視自身所持有的家庭概念,好的予以保存,有偏差的隨時修正,才不至於又影響下一代!

 

參考文獻

◎洪毓(民93)。青少年家庭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台灣。

◎翁雅屏(民93)。國小學童家庭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台灣。

◎許美瑞( 民87)。 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

◎曾瑞真(民82)。家庭功能。諮商與輔導。第91期,16-21頁。

◎趙淑珠、蔡素妙(民91)。家庭的意義:大學生的家庭概念調查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11期,167-189頁。

◎蘇芳瑩、許美瑞(民92)。台灣報紙的家庭概念(1988-1999):以家庭功能、家人關係為例。中華家政學刊,第33期,85-102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