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家庭中女性配偶之壓力與因應方式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洪幸如

 

壹、前言

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下,國與國間的貿易壁壘漸漸減少,貿易自由度增加,但另一方面,貿易競爭更由國內轉向世界,使競爭更為激烈。未來的趨勢是哪裡有工作人就往哪裡走,因而出現另一波的人口遷移潮。全球化的大規模移民改變了家庭的面貌,也使許多家庭更加支離破碎(何琦瑜.陳雅慧,2005)。所以不管富裕或貧窮的國家,家庭結構都在進行影響深遠的改變,而這些轉變已是一種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台灣也不例外(郭靜晃,吳幸玲,2003)。這種局勢造就了台灣每年輸入大批外籍勞工與新移民女性的同時,也有數十萬的台灣人順著經濟的潮流跨過台灣海峽到達中國大陸工作甚至定居,男人追逐經濟的春天,夫妻進入「家在兩岸,新分居時代」的家庭類型(費國禎,2003)家庭全面被顛覆,許多家庭因而形成了隨季節更替才能相逢的「候鳥家庭」,有人戲稱這是「夫妻兩岸分偶的時代」(李光真,2002)。許多因工作或照顧家人不能同行而留在台灣的女性配偶就成了「假性單親」家長,她們許多是職業婦女且身負照顧公婆與子女的多重角色,卻也是一直是被忽略、沒有發聲的社群(君琳,2002)。在兩岸的分偶家庭中,母兼父職的女性配偶需面對如單親家庭般獨力教養未成年子女的情形,其所面臨的壓力與如何調適,是值得大家關心的。

 

貳、候鳥家庭中之女性配偶之壓力

一、親職壓力

蔡文輝(1998)提到一個家庭內至少包括八項重要的角色任務:家務、養家、育兒、教育子女、性角色、親屬、娛樂與慰藉角色等,候鳥家庭由於「父親」角色的經常缺席(王瑞琪,1999),所有的角色承擔都落在女性配偶身上。Lang1995)所寫的「影子配偶」一書指出分偶家庭中的女性,不論其屬於出外遠遊的一方或是留在家中的角色,往往較男性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高淑貴(1988)指出家庭中的親職仍是以母職角色扮演為主。「母親」必須是子女成就及家庭的擔保人;須要能愛人的母親才稱得上是「母親」(劉惠琴,2000)研究指出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並非是造成青少年子女行為偏差的主要原因,問題的主要關鍵在於其父母的不當管教(吳齊殷,2000)。而母親的不當教養對親子間支持有負面影響,從而對親子關係有不良影響。母親的不當教養也會加深親子間衝突,然後影響親子關係及子女行為表現(周玉慧、吳齊殷,2001)。許多男性乎不知道如何照顧小孩,對家務毫無所悉,而且孩子形同「假性單親」兒童,這些是遠距婚姻中經常碰到的難題。負擔教養責任的母親,必須花更多精神與力氣在孩子身上,以免造成孩子成長的遺憾,這也是許多遠距婚姻中,女性配偶承受最大的壓力(林芝安,2005)。

 

(一)、親職壓力之涵義

Abidin1990)將父母在履行父母角色及親子互動歷程中,受到其個人的人格特質、親子互動關係、子女特質及家庭情境因素的影響,而感受到的壓力稱之為親職壓力。

 

(二)、有關親職壓力的因素有二:

1、角色理論:許多女性主要的壓力源在於親職擔任、工作與家庭等多重角色扮演所引起的衝突。

1.多重角色理論:

A)、耗竭理論:每個人每天的時間、精神與體力是有限的,當同時擔任許多不同的角色時,經常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壓力也就隨即產生。

B)、增強理論:個人隨著多重角色扮演的增加,可以獲得的利益與資源就愈多,其在角色的移轉上也就更容易。

 

2、影響角色衝突與壓力的重要因素(何委娥,2002):

1)家庭因素:家人的支持多寡。許多研究指出大部分的已婚婦女最大的支持來自先生,但候鳥家庭之婦女在親職教養方面缺乏配偶的幫助,此時其他家人的支持與協助就更需要了。在子女教養和家務工作方面,子女提供的支持也可幫助婦女減少壓力。(陳雅媺 2001

2)工作因素:工作對角色負荷的影響。許多候鳥家庭的女性配偶本身也是職業婦女,白天上班已消磨掉大半了精力,回家後還要面臨「第二次輪班」,其生理與心理壓力甚大。

3)社會因素:社會資源取得的難易,也是影響候鳥家庭之婦女壓力能否減輕之重要因素之一。

 

(三)、親職壓力之模式

Abidin 1992)提出親職壓力模式認為親子系統中的親職壓力來源主要有兩大領域:

1、     孩子領域(child domain):孩子的適應性、可接納性、要求過多、情緒不穩、過動分心及對父母的增強等均可能造成父母的親職壓力。

2、     父母領域(parents domain):包括父母抑鬱不快樂、夫妻協助與支持的關係、為人父母的勝任感、對孩子的依附關係、父母的角色限制、父母的社會支持與健康狀況。從該模式中亦可歸納出:親職壓力主要受到父母親與孩子的特質、社會支持、夫妻的關係與角色的限制及其他相關因素所影響。

 

依據劉惠琴(2000)研究指出:台灣母職的文化圖像很鮮明,郭珍妃(2001)認為台灣的母職較西方相比,兒童發展、丈夫成就、家族傳承皆須盡心力,壓力更是沈重(引自劉惠琴,2000)。社會與文化對於母職的過度期待也是台灣大部分母親的主要壓力來源之一

二、婚姻壓力

遠距家庭的婚姻議題一向是許多人所關注的,如何能超越距離的障礙而維持婚姻,也是女性配偶所須重視的。研究發現,有相當比率女性配偶都支持先生派駐外地的工作,但因許多個人與家庭因素不能同行,一方面鼓勵先生能發揮抱負、施展所長,卻又擔憂日後可能引起的婚姻問題。(邱舉 2004婚姻專家研究發現,遠距婚姻雖帶給彼此足夠的自由空間,卻會因為減少許多互相溝通、調整、妥協的機會,無法在生活中釐清彼此的認知差異,而導致婚姻危機重重,(林芝安,2005因此外派人員及其配偶在接受外派任務的同時如何維繫婚姻的幸福,仍是值得關心的課題,也造成了駐守在家的女性配偶莫大的壓力。

 

三、生理與心理壓力

候鳥家庭的女性配偶常因身兼數職而疲於奔命,又因需要獨立擔負照顧家庭與教養子女的任務,其身心的壓力可見一般。因為其為家中的唯一照顧者,將家人的需求與利益擺在第一,較會缺少運動與休息的時間,而忽略了自身身心的健康問題。長期下來,這些婦女多少都會有一些身體上的疾病。許多婦女有為人母的迷思,認為為家人與子女無怨無悔的付出,要歡喜做、甘願受,而自己一相情願的想法,無意間也剝奪了與其他家人溝通、互動的機會,而自己則陷入自怨自艾無處訴苦的處境,而備覺苦悶。

   

叁、候鳥家庭女性配偶之壓力因應方式

一、壓力因應方式

壓力因應方式的主要目的在於舒緩個人情緒或解決問題,以降低壓力對個人所造成的衝擊。McCubbin1995)認為面對家庭壓力事件的應變方式分為短期調整與長期適應,並認為任何家庭壓力事件必須在家庭中處理。Folkman1984)將因應策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因應策略是直接去處理壓力來源,不論是外顯的行動或經由心智活動去解決問題。第二類是一種緩和性和掩飾性的策略,改變自己對該情境的想法,目的在於減緩壓力所造成的情緒衝擊(引自鄭忍嬌,1989)。

 

二、自我調適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工作、嗜好、人際交往、財務狀況、以及居住地等等,都可能一夕之間轉變,無法光憑道德、社會規範等空泛的理念來維繫一個婚姻,彭懷真指出多元觀與彈性化的婚姻思維,將是解決現代婚姻僵局的唯一出路。多元婚姻強調婚姻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搞清楚自己「什麼時候該扮演什麼角色」是很重要的(引自李光真,2002)。AhernBailey所著的《另類家庭》一書中,作者認為,人們毋需為傳統家庭的瓦解而傷心,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可能性,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家庭形式,找到新的出路。彭懷真說指出在高流動率、高離婚率、高家庭解組率的現代台灣,大家應該認同,不管是哪一種型態的家庭,只要用心經營,都有可以幸福的途徑(引自張瓊方2004)。Lang1995)認為全權做主是一項重大責任,但也提供個人許多成長的機會,留在家中的一方要用建設性的方式來填補獨處的時光。分偶婦女不須藉由實質空間的相聚而形塑的家意義(君琳,2002),而是依藉平等、尊重、溝通去重塑家庭的新關係(李雪莉,2005)。

 

三、尋求支持

分偶家庭的婦女,因男性家長角色的長期缺乏使分偶家庭婦女須面臨獨力撫養小孩、發展個人網絡以維持家庭功能的生活(君琳,2002),而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則是分偶家庭婦女刻不容緩的課題。Kessler and McLeod 1985 指出 在正常人的樣本上 社會支持與幸福感及心理困擾有著顯著相關。分偶婦女而言,擴大個人社會網絡逐漸成為支持家庭再生產功能的重要來源(王君琳 2002)。許多研究皆指出尋求社會支持是因應壓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其主要功能如下:(邱文彬,2001

1.  物質的: 工具性支持、幫助,提供服務或物質幫助他人解決實際問題。

2.  情緒的: 情感支持、關心,表達鼓勵個人溫暖、愛或情感的支持。

3.  尊重的: 肯定、價值觀的支持了解。

4.  訊息的: 建議認知支持指導,給於訊息建議或指導的支持。

5.  友伴的: 正向性的社會互動。

 

候鳥家庭婦女若能善用資源,對外尋求支持,會有助於減輕其壓力,增進其生活的機能。

 

四、結論

隨全球化及急速的社會變遷所致,全球出現出許多新型態的家庭問題。台灣長期處於全球化運動下,自然無法避免的也產生許多新型態的家庭問題,其中以侯鳥家庭形態的問題成為台灣現今不可忽視的新興家庭問題之一。學者研究結果顯示台灣侯鳥家庭的特徵是女性承擔更高比重的負擔和壓力,也因此潛在更高的婚姻與家庭破裂的風險。侯鳥家庭的女性因應壓力的模式不盡相同,從道德制約、心理重建、角色扮演、生活圈改變、社會支持等等方式。這些辦法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壓力緩解效果。就當前現代社會學理論之社會支持提供的物質、情緒、尊重、訊息、友伴的五大支持功能,為協助侯鳥家庭女性成員具體可行的模式。

 

參考書目

王君琳 2002)。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王君琳 我的房間,我的朋友兩岸分偶家庭婦女生活的轉變 160期女性電子報焦點話題 :線上檢索日期:200611日。網址: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58-2.htm

王瑞琪(1999)我的老公是臺商。台北:台視文化

李光真(20028)。守著婚姻守著你──現代多元婚姻觀。光華雜誌 Vol.27 No.8 

何委娥(2002)。變遷中的家庭教育-雙薪家庭壓力適應愈因應策略。 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 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 (頁129-158)。台北:師大書苑。

邱文彬(1991)。 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十一卷四期,311-330

邱舉(2004)。台灣企業派駐大陸經理生涯發展機會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何琦瑜.陳雅慧(200511月)。 家庭,全球未來的挑戰。 天下雜誌。 33548-56

林芝安(2005)。距離拉大婚姻的裂縫。康健雜誌, 32 。線上檢索日期:20041230日。網址:http://www.commonhealth.com.tw/New-heart/love/distance1.htm

周啟東(200369日)。全球化下, 候鳥家庭誕生 2003.06.09 商業週刊81174-79

林淑玲(2003)。 家庭變遷與家庭成長學習。 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 家庭教育學 ,(頁99-129)。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

郭靜晃;吳幸玲(2003)台灣社會福利實施現況:從單親家庭觀點分析。 華岡社科學報17p.117-141

陳雅媺 2001)。二度就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

費國禎(200369)。家庭質變三大趨勢。商業周刊811,頁52-54

楊華玲2004)。另類單親媽媽:家有小學生之台商在台配偶親職壓力與調適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頁97-130。台北:五南。

蔡文輝(1998)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俊傑(2003) 小琉球假性單親與隔代教養。 國教天地, 10,第154 p. 86-90

張瓊方(20042)。條條道路通幸福 ──新台灣家庭。光華畫報雜誌。線上檢索日期:20041230日。網址:http://www.taiwan-panorama.com/ch/

孫 宇(2004 6 月)。台灣候鳥家庭期盼三通。 台灣週刊 2004 6 2 日。線上檢索日期:20041230日。網址:http://tw.people.com.cn/GB/14813/14880/2539491.html

鄭忍嬌(1989)。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自我狀態、適應方式對身心健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Abidin, R.R. (1990).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The stresses of parenting .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 4 , 298-301

Abidin, R. R.(1992).The determinant of paren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214, 407-412.

Lang, D. V. (1995)影子配偶(鄧文華譯)。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McCubbin, M. A. 1995.The typology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A family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