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家庭「健康」嗎??
廖曉薇
中國的經學古籍《大學》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兩千多年前老祖宗的智慧,套用在今日家庭與國家的關係上,竟然十分吻合。我們在佩服其真知灼見之餘,也不禁感嘆,今日多少人為功利汲汲營營,忘記經營這個最重要的小天地,終於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
前些日子,巴黎發生嚴重的暴動事件,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受到殖民主義壓迫的影響,但也有不少非洲移民自我面對事實探討後發現,缺乏正確家庭教育亦是引發暴動因素之一。有不少非洲移民將「一夫多妻制」延續到法國移民社會,郊區一些市長為解決問題,還特別為這個制度建造特別的公寓,而在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下,父母通常生出許多子女以便拿生活補助金(蔡筱穎,2005)。這些家庭的父母也許因為經濟因素,也或許因為本身對孩子缺乏責任感而疏於照顧孩子,導致這些孩子生活不正常,時常蹺課逃學。這些孩子畢業進入職場,散漫惡習不改,老闆自然寧願被冠上「種族歧視」罪名也無法任用他們,惡性循環之下,不少人寧願在家等著失業補助金也不願工作。另有部分的失業貧困青年因而憤憤不平,將自己的失敗完成歸咎於政府的種族歧視中,完全未反省自己,是否在學生階段未把握學習,虛擲光陰?
不少人對此提出建言,也有人呼籲以減少生育津貼懲罰養不教的父母。不管如何,從這份報導中,我們可清楚瞭解到一件事:家庭教育與孩子之後的教育問題及生涯發展環環相扣,更甚者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因此,面對家庭教育問題,孰可不慎?
以擁有世界第一競爭力的芬蘭為例,不少各國教育人士前往芬蘭考察後發現:在漂亮的學習成績背後,家庭功不可沒(楊淑娟,2005)。芬蘭政府重視家庭教育,它一方面賦予家庭重大的教育責任,一方面也給予家庭多項支持,使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都能有能力為家庭教育盡心。由芬蘭的例子中,我們便瞭解到健康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在多元文化衝擊下,傳統家庭已然變形,還要探討什麼健康家庭呢?那麼單親家庭、重組家庭豈不要歸類於非健康家庭,它們無法擁有好的家庭教育嗎?其實不然,如果我們仔細探討一下何謂健康家庭,就能瞭解到健康家庭的真諦並不在於建立一個傳統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而在於家庭成員身心靈上的健康。藍采風(1996)提及健康家庭並非沒有問題,而是較有能力與暴風雨抗衡,健康的家庭是成員之間關係和諧與功能之順利實施,以達成個人與整個家庭需要之滿足。吳就君(1985)也提到,就家庭體系而言,幾乎沒有所謂「正常的」或異常的,然而有些家庭所建立的體系功能比其他的更有效、更具有較強的能力與彈性處理問題。對健康家庭有深入研究的Stinnet及DeFrain提出健康家庭至少有下列六項特質:(引自郭春松,2003)
(1)
承諾(commitment)
家中成員在情感上能彼此承諾,為達成家庭共同目標而一起努力,互信互賴
(2)
感激(appreciation)
家中成員相互欣賞與感激
(3)
良好溝通(communication)
除了平時的聊天外,面臨家庭問題時也能彼此傾聽,無條件積極關懷與接納
(4)
共享時間(time together)
重視與家人共聚的時光,增加彼此的親密關係與認同感
(5)
精神健康(spiritual wellness)
家庭成員在精神上能彼此支持,有共同的信念
(6)
壓力與危機處理(coping with stress crisis)
面臨困境與壓力,家庭成員能共同面對,一起解決問題,共同成長
以這份健康家庭六大特質來仔細評估自己的家庭,不難瞭解自己的家庭健康狀況。而經由一份最新出爐,《天下雜誌》所做的「家庭教育大調查」的數據顯示中(何琦瑜,2005),我們也可一窺家有國小四年級~六年級孩子的台灣家庭之健康指數。
Stinnet及DeFrain 健康家庭六項特質 |
家庭教育大調查所得現況 |
分析 |
承諾(commitment) |
孩子最信任的人 ◎母 五成 ◎父 兩成 |
孩子對父或母的信賴度超過一半,顯示有過半家庭符合第一項特質 |
感激(appreciation) |
未有相對應項目 |
|
良好溝通(communication) |
孩子每天與父母說話時間: ◎半小時以內 兩成 ◎不固定時間 四成 |
一天之內低於半小時或不固定時間的溝通,很難做到彼此傾聽與無條件關懷 |
共享時間(time together) |
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 ◎
四小時以上 五成 共處時的活動: ◎看電視 三成 ◎做功課 一成五 ◎戶外旅遊 一成三 |
半數以上家庭在一起的時間尚充裕,可惜不是將時間花在溝通分享上,反而是全家人一起看電視,使共處時間失去意義 |
精神健康(spiritual wellness) |
父母和子女聊天話題: ◎學校生活 四成 ◎
學校學業 三成 最希望父母和自己談什麼: ◎心情與情緒 兩成 ◎課業升學 兩成 |
父母和子女在認知上有所不同。有數據可知,即使是小朋友,也期盼家庭成員在精神上能彼此支持 |
壓力與危機處理(coping with stress crisis) |
最希望爸媽幫忙解決的問題: ◎
課業升學 四成 爸媽投入精力解決哪些問題: ◎課業升學 五成 |
家有學齡兒的家長,大部分皆能幫助孩子面臨學習上的壓力 |
經由以上簡單的分析,我們發現家有國小四年級~六年級孩子的台灣家庭之健康指數位於及格邊緣,這項結果值得我們省思。無可否認,經濟的因素迫使社會上有更多的雙薪家庭產生,照顧孩子的職責漸漸落到保母、學校、安親班身上。父母的確能夠經由這些萬能照顧者的協助而鬆一口氣,但當你將家庭中無可取代的親密感與安全感交由其他機構或照護者建構時,家庭還能有什麼功能?當你連健康家庭的最後一道防線「共享時間」都抽離時,我們將不再思考家庭健康不健康的問題,恐怕我們要考慮家還是「家」嗎?
隨著時代變遷,家庭結構多元化已無可避免,我們也不去逃避。因為即使在多元結構下,只要家庭成員有心營造相處時間,為滿足成員的需求而共同努力,那麼健康的家庭依舊可以建構完備。最怕的是家人不肯花時間一起相處,那麼再完整的家庭結構也無濟於健康家庭之發展。
在學校任教時,最怕把學校當保母的家長,一味以忙來推卸自己的親職責任。尤其當開家長會議,聽聞有家長懇請學校加開晚自習時,老師們不禁搖頭嘆息。
天下雜誌的調查,只是台灣家庭現象的一隅。今後企盼能有更多人,甚至自己能有機會親自投入台灣家庭健康現況的全面性調查,讓國人及政府單位更深切了解今日台灣家庭之全貌。當全世界都投入越來越多的經費於家庭教育時,我們期待政府也能加入這項行列,更希望身為家庭成員的每一個人,不要再吝於為家庭付出,因為這是你的義務,也是你的權利啊!
參考文獻
何琦瑜(2005)。家庭生活體檢大調查。天下雜誌教育特刊,9,120-127。
吳就君(1985)。人在家庭。台北:張老師文化。
楊淑娟(2005)。用家庭教育贏過世界。天下雜誌2005年教育特刊,335,56-58。
蔡筱穎(2005年11月09日)。放牛吃草,家庭教育要負責。中國時報。2005年11月10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Educate/Educate-main/0,4277,content+17060402+172005110900663,00.html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