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發展的探討

楊善真

嘉義大學輔導諮商研究所輔諮研一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朋友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且國內外有許多文獻說明關於友情的定義及理論,但大部分都著重在學齡的兒童或者幼童,所以我除了統整一些國內外關於友誼的友情定義,學說理論之外,還設計問卷探討各年齡層對友情的看法。

研究設計的問卷問卷內容包括:1.什麼是點頭之交,2.什麼是朋友,3.什麼是知心朋友,4.有無失去朋友的經歷,為什麼?問卷找的樣本以Erickson來分發展階段:1.幼兒期(男5歲女5歲),2.兒童期(男8歲女9歲),3.青年期(男14歲女14歲),4.成年期(男22歲女24歲),5.中年期(男46歲女43歲),6.老年期(男67歲女77歲)。

二、名詞定義:

(一)朋友:在朋友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在New Webster’s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95)中,對朋友的解釋如下(p.380):1.someone on terms of affection and regard for another who is neither relative nor lover.2.someone who freely supports and helps out of good will.3.an acquaintance4.an ally.這段英文的意思是:朋友是指個體對於不是他的親人或情侶,也願意付出情感和關心的人;或指稱朋友是個體出於善意而提供支持與幫助的人;朋友亦或指稱為熟識的人;或稱為一個同盟者。

朋友的意涵很廣,熟識之人、國家或宗教社團成員彼此間願意提供協助之人稱為朋友,或只要不是敵人者,即稱之為朋友,但朋友之間一定不能是親人或情人關係,熟識之人或知交密友若都能稱之為朋友,而且因國家利益或宗教性質而結合者亦能稱之為朋友,那麼,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朋友,惺惺相惜之交密友亦為朋友,因彼此互蒙其利結合者也是一種朋友,因共同信念交往者亦稱之為朋友,所謂朋友之意義,端視個體或彼此間如何認知與定義。

中國文獻中對朋友的定義:「朋」在古文中假借為彭黨意,朋,本意指鳳飛而群鳥從之,後假借為如萬眾群聚之「彭黨」意,或多或少說明朋字有所謂成群結黨之意。而「友」則據周禮注所解,是指興趣志向相投者,稱之為友。

發現中國文獻對朋友的定義呈現多義狀,群臣、生員也稱之為朋友,不過,「同師曰朋,同至曰友」亦直指出朋友間具有共同志向能相互學習之意。較英文文獻中,又更強調朋友間具有能相互學習、相互督責之意。

總結朋友應是:1.朋友應與親人、朋友間關係有所區隔,是不認識或沒有任何關係之人,有機會接觸後決定彼此繼續或避免與對方更進一步互動。

2.依實際意願與彼此來往情形,個體彼此間可以發展成不同類型的朋友,端視個體如何認知,朋友或可是成群出入的泛泛之交,或亦是相互支持幫助的好友,更可是帶有情感性因素,能相互學習、彼此尊重之知交密友。3.朋友端視個體之認知有所不同。

   (二)友誼:友誼的定義為:在New Webster’s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95)中,對友誼的解釋如下(p.380):1.a relationship of mutual affection and good will.2.the state of being a friend or of being friends.3.harmonious cooperation.這段英文的中文意思是指:友誼是指建立在彼此擁有相互性情感與善意上的一種關係;或指彼此成為朋友或同為一群朋友的一種狀態;或意指一種合諧的合作關係。

而在辭海(1992)中則定義友誼為「朋友之間的交情」。.中文大辭典(1985)中,對友誼的解釋如下:友誼,友情也。必以友誼藩身。中文文獻則偏向解釋與形容友誼為朋友之間的一種交情,但對友誼的闡釋仍為一種相互性關係,而且友誼通常是雙方有意願並願意提供情感支持的一種關係。

   友誼的專家定義:

1.潘小慧(1996)指出友誼的探討始於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爾後亞里斯多德對友誼做進一步地延伸,他認為友誼是一種活動,除了愛的活動,沒有其他目的。

2.劉苓俐(1998)則由三種角度定義友誼:

3.人與人之間的依附關係。

4.關係的建立並非透過一定的模式。

4.是一種純粹性志願的、重要的承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人際吸引的理論中,perlmanFehr1986)從朋友間吸引為出發點,由增強理論、交換及平等理論、認知一致性理論等向度來闡釋,或可為友誼的形成找到些許註腳。

(一)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

1.Lott的古典制約論:喜愛某人是在制約作用下形成,喜愛程度包括有酬賞的次數、時機、增強方式、內在價值觀等。

2.BymeClore的增強情感理論:人們會喜歡那些給他們獎賞的人而非給他們懲罰的人。

(二)交換及平等理論(exchange and equity theory:此理論更關切個體在友誼關係中的投資報酬率。

1.KelleyThibaut的互賴理論:從利益的觀點出發,認為人際交往決定於投資與報酬率的比較,另一個友誼是否得以維持長久關係的因素是「互賴」,若彼此互賴程度高,則友誼容易維持。

2.Rusbult的投資模式:個體在時間、情感或金錢上投資越多,他會越努力去維持友誼。

3.Hatfield的平等理論:平等理論注重自己與對方報酬的比較,指個體的投資報酬率與對方投資報酬率相等。如一方一味地想增加自己本身的利益,則會造成雙方彼此的痛苦。

  (三)認知一致性理論(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ies

1.Heider的認知知識理論:基本假設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平衡與一致性的需求,個體在友誼關係中,對事物的看法會隨對方而有所調整。

2.Newcomb的平衡理論:兩個人互相喜歡,且對事物有相同的態度,則產生平衡關係;若互相喜歡但態度不一致則陷入不平衡。

 

Selman的理論:Selman1981)認為學前階段的幼兒,他們把最常一起玩的玩伴當作是他們的朋友。幼兒決定是否和他人當朋友的考量,多半是接觸的機會、相近程度及他人的行為特質,朋友的選擇較常是反應出便利性,較少因為個人對於某位幼兒特殊的偏好。對朋友的選擇通常會反應出幼兒人際互動的遊戲與活動型態。因此,無論是喜歡堆積木、玩捉迷藏或安靜地看書的幼兒都有可能相互吸引,而變為好朋友。當幼兒喜歡的活動改變時,他們原先的友誼可能改變或淡化。

    SelmanYounissDamon的研究發表談到,兒童有他們自己對友誼的期望和規則,如果我們想幫助幼兒增進交朋友的技巧,要先了解他們對友誼的想法。Selman晤談了兩百五十位兒童和成人,從三歲到四十五歲,找出他們對友誼想法的五個階段,其中前三個階段涉及,學齡前幼兒交朋友的技巧型態,以下是對這五個階段的說明:

                                                          

階段

年齡

特性

第一階段

友誼是短暫的玩伴關係(為分化期)

3-7

    童年早期,幼兒將朋友視為住在附近或一起玩類似遊戲的人,這個階段的幼而不會被他人的穩定人格或行為習慣,例如:友善所吸引,好玩的社會遊戲是他們考慮的重點。

    幼兒以接近性來定義友誼。例如:他是我的朋友,他住在我家隔壁。兒童以對方的物質和身體屬性作為評價的基礎,例如:他是我的朋友,他住在我家隔壁。兒童以對方的物質和身體屬性作為評價的基礎,例如:他是我的朋友,因為我們都留長頭髮。

    幼兒經常只注意自己的需求與信念,並認定別人的需要和他們相同,同時幼兒很難體會別人的意向,這或許是幼兒與同儕互動時常會突然產生衝突,但又很容易恢復平靜,友誼可以說是一種玩伴性質的情誼。

第二階段

友誼是單向的協助(片面的關係)

4-9

此時的友誼概念單方面的意識到朋友的重要性,「好朋友」是做你希望他做的事,例如:他是我的好朋友,他借我彩色筆,或他不是我的朋友,他不跟我玩。他們對友誼的觀念只針對個人的經驗和需要,朋友只有在滿足別人時才是有價值的。

第三階段

友誼是雙向的協助(雙向的關係)

6-12

友誼是互相有益的特別關係,他們會堅持如果朋友不能回應彼此的興趣就可能會分開,友誼包含愛,幼兒藉由調適自己與他人彼此的好惡,來達到合作或近似的關係,但自己的興趣仍多於共同的興趣(「我們是好朋友,我們彼此幫助」或「所謂朋友就是當沒有其他人跟你玩時,和你玩的人」)。此階段仍沒有永久性的朋友關係,如果互惠的關係消失或彼此發生衝突,友誼就會結束,互惠行為的著眼點仍是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談的「自己利益」實用觀點上。

第四階段

友誼是分享的親密關係

9-15

    此時期友誼的特徵是分享的親密關係,兒童與他人的友誼是基於彼此分享共同興趣,分享彼此的憂愁,互相傾吐秘密,以及自己的想法和計畫,彼此協助解決問題。

    此階段的兒童能以較平等互惠的方式來看待友誼,可以接納朋友不同的觀點與意見,即使因意見相左而有所爭執,也不會因此破壞或終止原來的友誼關係。

第五階段

友誼的最高層次階段

15歲以上

青少年或成人時期,已了解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許多需求,亦即真正體會並接受即使親密的朋友也不能凡事順自己的意,而必須依對方本身的需求與特性發展與成長,逐漸領悟為了彼此相互關係,必須互相尊重,適時修正自己的行為態度,以達合諧相處。

 

 

第三章 研究設計

 

A:這是幼兒期的男生,我想請問你第一題,你覺得一般朋友是什麼?
B
:何博昌。
A
:那我請問你,你覺得一般朋友有什麼特質?
B
:(其他人竊竊私語 他會欺負女生喔!)
A
:因為你跟他打架就喜歡他囉!然後勒?
B
:然後就可以教他
A
:妳可以告訴我為什麼選他當你的朋友媽?
B
(其他人說他們兩個都很會打黃承佑阿!)
A
:哇,你們會欺負別人阿!
B
:(其他人說會搶別人的球)

A:(笑)那妳們很活潑囉?很活潑所以你喜歡他當你的朋友?對不對?

B:(其他人說他們兩個都一樣,就是教他那個功夫)

A:你會教他功夫喔?

B:我會教他功夫!

A:這麼厲害!那其他人呢?

B:(其他人說他們兩個都有教過!)

A:其他人都有教過,然後呢?你們會一起玩遊戲嗎?

B:(其他人說不會,他們每天都在踢球!)我跟他都會找一個對方

A:找一個對方,然後來挑戰?

B:沒有碰到

A:好,所以你們就當最好的朋友對不對?

B:對。

A:好,謝謝你唷,Ok

B:恩。

 

A:這是幼兒期的女生,我想請問妳妳覺得一般朋友是什麼?

B:中班。

A:中班喔。

B:同班。

A:同班喔,那妳覺得最好的朋友有哪些特質?

B:恩

A:要怎樣才能當妳最好的朋友?

B:問我哥哥才知道。

A:妳哥哥是妳最好的朋友?

B:對。

A:那其他小朋友誰是妳最好的朋友?

B:黃**還有黃○○

A:那妳為什麼選她們當妳的朋友?

B:因為有一點有一點,她們不要跟我好。

A:有一天她們不跟妳好喔?然後呢?

B:然後她們兩個就生氣。

A:她們生氣囉??

B:對。

A:那妳有沒有很難過?

B:(點頭)

A:那妳為什麼喜歡她們當妳朋友?

B:因為我跟她們好!

A:因為你喜歡她們,跟她們好?好,那妳有沒有跟其他小朋友原本很好,後來不理對方?

B:有阿,有跟她們很多的小朋友很好!

A:跟很多的小朋友好ㄚ!

B:從中班小班到大班。

A:中班大班小班都有很多好朋友?

B:對。

A:那妳都跟她們很好喔?

B:對。

A:有沒有就是之前很好,後來沒有很好?

B:還沒。

A:恩,那妳很厲害唷!那妳覺得朋友是怎樣才叫朋友?

B:妳問哥哥就可以了!

 

 

A:這是兒童期男生(二年級),我想請問你你覺得一般朋友是什麼?

B:恩不知道。

A:好,沒關係,那你覺得一般朋友和比較好的朋友有什麼差別。

B:恩我覺得沒有差別。

A:那你覺得呢?(問另一個小朋友)

B:我也覺得沒有。

A:你好可愛唷,你也覺得沒有差別。那你的朋友是他嗎?

B:對。

A:你的朋友也是他嗎?(問原本那位小朋友)

B:那你的朋友是他,你的朋友也是他。你們是怎麼變成朋友的?

A:因為我們,我們從幼稚園就認識了。(搶著回答)從幼稚園大班。

B:這麼厲害阿!你們從幼稚園就認識囉!

A:恩。

B:然後呢?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A:ㄜ我們從大班開始,不是就是覺得對方很可愛就開始交朋友了。

B:你覺得他很可愛,他也覺得你很可愛?

A:ㄜ就開始交朋友了。

B:那你們是怎麼交成朋友的?

A:恩

B:就說你要不要當我朋友這樣嗎?

A:恩,忘記了。

B:呵呵,忘記了,反正就是慢慢走在一起這樣子。

A:恩。

B:那你們有沒有和以前朋友聯絡嗎?

A:(想一想,搖頭)。

B:沒有阿。那你的朋友就只有他,他的朋友就只有你。

A:我有廖玉佩的電話號碼。

B:喔,你還有認識其他朋友。(笑)好,那你覺得跟你最好的朋友有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嗎?

A:恩(想一想)

B:最好的朋友,要怎樣才能當上你最好的朋友?

A:恩不知道,要背對方的名字跟他讀哪裡就好?

B:要背對方的名字唷,好,謝謝你們唷!

 

A:這是兒童期女生(國小三年級),我想請問妳,你覺得一般朋友是什麼?

B:阿哉?這是什麼意思?

A:妳要回答我,就是一般的朋友,你覺得是什麼?

B:一般朋友喔?就是如果無聊的時候,像是無聊的時候,是我的快樂。

A:拜託幫我回答一下。

B

A:那妳最好的朋友呢?要怎麼樣才能當上妳最好的朋友?

B:恩就是會幫我畫畫,還有幫我拿東西。

A:幫妳做事情的?

B:對。

A:真的?這麼好唷!然後呢?

B:然後每次組隊的時候我都跟她。我分組的時候都跟妳對不對?(問那位小朋友)

A:分組的時候都跟她喔,好!

B:還有有時候都跟她坐。

A:哇,所以妳們兩個最好唷!

B:我們還有好多朋友阿!(對阿,都很好)

A:還有呢?

B:還有什麼?

A:還有妳為什麼跟她那麼好?

B:因為,我也不知道。

A:好吧,那我問你最後一題,妳有沒有跟朋友分開過的經驗?為什麼?

B:ㄟ,我們都沒有耶!

A:都沒有分開過?都沒有喔?

B:恩。

A:好,謝謝妳們!

 

A:這是青年期男性(輔仁中學一年級)友情問卷,請問一下,你覺得什麼是點頭之交?

B:恩

A:就是打個招呼之類的。

B:恩,酒肉朋友。

A:酒肉朋友?然後呢?

B:然後,然後然後

A:然後什麼?

B:有福同享,有難就各自當。

A:有福同享,有難各自當,算點頭之交?

B:恩。

A:那你覺得朋友是什麼樣子?

B:嗯嗯,跟點頭之交差不多,比點頭之交再好一點點。

A:比點頭之交還要好一點點?

B:恩。

A:了解,那你會跟朋友說心事嗎?

B:不會。

A:那什麼事你覺得才算是很好的朋友?

B:好到不行阿。

A:好到不行?那你會跟他說一些心事?

B:會阿。

A:會,那他也會把他的心事告訴你?

B:恩。

A:那朋友是不是你認為他是朋友那他也認為你是朋友?

B:恩。

A:那這樣子的話你們是怎麼確定的?

B:不知道。

A:就有個默契這樣?

B:恩。

A:好,那你有沒有友情結束過?

B:有阿。

A:為什麼?

B:就不知道。

A:就不知不覺的就沒有聯絡?

B:恩。

A:好,那所以就你認為這三個階段的朋友就是一開始只是打個招呼,然後再來就是會講心事這樣?

B:恩。

 

A:這是青年期女性(輔仁中學一年級),我想請問妳朋友分成三個階段。

B:恩。

A:對妳來說什麼是點頭之交?

B:不知道。

A:那如果你把他當朋友,她沒把你當朋友算嗎?

B:應該算吧。

A:那你有知己嗎?

B:有。三四個

A:那他們有什麼比較特別的地方?

B:就她們的心事都會來告訴我。

A:她們的心事都會告訴妳?

B:對。

A:那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B:沒有。

A:就是會互相幫忙的?

B:恩。

A:也會告訴妳內心的想法的?

B:對。

A:那妳覺得一般朋友是怎麼樣的?

B:不知道。

A:你比較會跟一般朋友發生衝突,還是會跟知心朋友發生衝突?

B:一般朋友。

A:一般朋友?所以妳跟一般朋友比較會發生衝突?

B:恩。

A:然後知己比較瞭解妳,所以比較不會發生衝突?

B:恩

A:那我想請問妳,你有和朋友分開的經驗嗎?

B:恩,沒有。

A:所以妳的朋友都一直再增加?

B:對。

A:那妳想對朋友下一個什麼定義?

B:不知道。

A:好吧,謝謝妳。

 

A:這是成年期男性(21歲)友情問卷,請問你什麼是點頭之交?

B:點頭之交就是不太熟的,但是你又有照過面的,你又不好意思說當作沒認識,走到路上遇到就是點頭點頭這樣子。

A:請問什麼是朋友?

B:朋友喔,朋友就是聊得來阿。

A:你覺得怎樣聊得來的?

B:就是知道我在講什麼的。

A:知道你在講什麼的阿?

B:對,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A:知道你想表達什麼,還有一些內心想法之類的嗎?

B:恩,對。

A:好,那你覺得什麼是知心朋友?

B:知心朋友唷,那朋友,那剛剛的朋友就是普通朋友喔,如果你有多這一層的話,知心朋友會比較好,心事比較可以講。

A:比較可以講心事,還有呢?

B:可以一起,一起做些什麼事情吧,對阿,會挺,嘿阿,會很挺的。

A:就是碰到困難會幫助你的?

B:恩。

A:那還有沒有你想要補充的?

B:恩,知心朋友唷,就你有困難時你會想到他,你心情不好時會想到他,恩,比較知心的。

A:第四題就是那你有沒有以前跟朋友分開過的經驗,然後是為了什麼?

B:分開過的經驗唷,跟朋友分開唷,畢業那個算嗎?

A:算。

B:畢業唷,就畢業分開吧!這個算嗎?

A:恩。

B:經驗唷,我會覺得那個畢業如果比較少聯絡的話,那以前那麼好的朋友的話,就是剩下那幾個,那其他的就是普通朋友,算了。

A:就是剩下一些事情,然後就慢慢疏遠,這樣,沒有再聯絡嗎?

B:對阿,距離比較遠吧!可是一些比較知心的也是會比較常聯絡,當你有什麼事情比如說,去台北阿,他家在台北阿,就會比較常去找他,就是去住那邊。

A:所以說還是會再聯絡唷?

B:恩。

A:是不會像以前那樣常常連絡?

A:恩,畢竟生活圈不一樣。

B:然後就因為時間地點的不同就分開這樣?

A:對。

 

A:這是年期女性(21歲)友情問卷,請問第一題,妳覺得什麼是點頭之交?

B:就是見過幾次面而已,就是只有在打招呼阿,一些寒喧而已。

A:然後呢?

B:這就是點頭之交阿。

A:好。

B:就是說不會很深入的了解,對方的一些詳細的那個隱私的問題,就是一些隱私的問題,我們不太了解,就知道有這個人阿,然後在哪裡上班,在哪裡唸書這樣子,對。

A:好,那對妳來說,妳覺得什麼是朋友?

B:朋友就是可以了解彼此一些事情,然後一些價值觀一些問題的處理上,都可以彼此的互相了解這樣子,就是類似說,彼此有個默契存在。

A:有個默契存在。好,那妳覺得什麼是知心朋友?

B:就是很了解自己的個性阿,一些生活學習,然後一些像說我的週遭,她都可以了解的話。

A:她都可以了解?

B:對。就是說像我週遭的一些人事物阿,她大概可以了解,就是說我們平常一起出去這樣子,一起出去,或許說談心阿,或出去玩阿、唸書阿等等,這些都算。

A:那就是比有默契還要更好?

B:對,就是默契,譬如說一些事情,像是有些事情,我們對別人不能說的一些難言之隱的話,跟她說我們可以說的出來,對,就是比一般朋友還要更好。

A:好,那請問妳有沒有與朋友分離的經驗?那是為什麼?

B:分離的經驗喔,ㄟ,好像都沒有,因為我的個性來講,我對朋友是看的滿重的,對阿,那我是覺得,如果我可以做得到我就會做得到,那如果像是分離這樣就沒有經驗,恩。

 

A:這是中年期男性,我想請問你什麼是點頭之交?

B:我不知道啦,以學校做比喻啦!因為我是做學校的工作,與老師互動的比率較少,上班的時候遇到他們就點個頭打個招呼這樣!那這樣就是說沒有深交,沒有跟他們懇談過,那對不對,也可以這樣比喻,但是說點頭之交最基本的還是說還是要認識啦,因為不認識我不可能無緣無故跟你點個頭、打個招呼,但是一般來講,我們中國來講,都會比較禮遇啦,就會打個打招呼阿!譬如說早上起來運動時,就會碰到一些阿伯阿,通常他們還是會打招呼啦!那算不算是點頭之交我不曉得啦,我的點頭之交的定義是最基本還是說,兩個人這個最基本的還是要有些認識,這樣點個頭才有意義嘛!那跟陌生人這樣點個頭有什麼意義呢?除非是說我們每天都會固定在一個場所有所碰面,像早上運動ㄚ我剛剛講的嘛,這樣點個頭還比較有意義一點!

A:那請問你什麼是朋友?

B:朋友的話當然是基本上來講,在工作場所阿,像現在網路電腦很流行像EMAIL這些,可能也會有。每個人認識方式不一樣唷!我想朋友基本上來講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可以懇談的啦!那才叫朋友啦!那如果說把每個人都當朋友的話,我想那太浮濫也不好ㄚ,對不對,對我來講我是朋友寧遠少不要多啦!我是寧願談得來的。

A:那可以說一下什麼是知心朋友嗎?

B:知心朋友的話,就是說,ㄟ因為我比較單純啦,因為我在認識的話,因為我不會去亂交朋友啦,好,我跟妳講然後呢!基本上就是認識然後就是在、都是在跟我工作有關係的啦!然後在某一方面有認識的啦,然後那我們就是跟他能聊得來就聊啦!但是不涉於什麼政治啦、金錢方面,我們都盡量避免這些這些困擾啦!如果有談到這些的話那我們就是盡量避免啦!如果說認識兩三次就要跟你談這些金錢往來啦,那我就大概因為我本身說經濟也不許可啦、也不做生意,所以我不可能跟他談這個啦!像我有一些朋友十年二十年也見不到一次面,但是我們都有電話聯絡阿,這樣都算朋友阿,有互相懷嘛!關懷就算朋友阿,也不一定說要每天黏在一起阿,也不一定說一定要三天兩頭不連絡就不叫朋友。

A:那你有跟朋友分開過的經驗嗎?是為什麼?

B:那是一定會的ㄚ,以我的話,因為我的人生之前在當兵的嘛,當兵都會調動阿,分開那時多少也會感傷,那時知己也是會有聯絡啦,但是我不知道分開的定義是怎樣?

A:就是疏遠阿。

B:各有各的家庭一定會疏遠的嘛!好像不是說一定要找人家,人家也不一定有時間陪你嘛!

 

A:這是中年期女性,我想請問妳什麼是點頭之交?

B見面噓寒問暖這樣子嘛!是不是?

A:好,那我想請問妳什麼是朋友?

B:朋友喔,朋友的定義很難講,說實在的,妳用心去跟他(她)交往的話,或許有時候是知心的,有時候妳用心不一定能交到很正常的、很知心的朋友,現在的朋友說實在都以利益薰心來交往,不是像以前老一輩的那種感覺。

A:那妳覺得什麼是知心朋友?

B:知心朋友喔,就是在妳真的很困難的時候幫助妳,不過這種朋友現在沒有,真的沒有,以前或許有,現在真的一個沒有。

A:那有延續到現在的嗎?

B:要怎麼講?這個我就不太會講這個,親戚也一樣,人情冷暖,真的!

A:親戚也一樣?

B:對,只要一看到這個圓圈圈的(代表錢),我也沒有辦法!

A:那有沒有很好的同性朋友延續到現在的經驗?

B:很好喔,但是都結婚了!結婚懷孕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之後,很難有交集,來自不同背景都會分道揚鑣,縱使妳再知心,妳在國中階段;高中階段甚至大學社會都一樣,幾乎很少像以前莫逆之交,現在也沒有了,而且以五十年代來說,幾乎沒有這種觀念了!真的啦!慢慢去體會,我們這十幾年來體會到的,體會到人情世故的冷暖。

A:有付出過然後

B:對,而且現在都是以錢為目的,幾乎沒有什麼珍重、情義之在。

A:好可怕喔!

B:對,現在我們在這裡工作,包括我們以前在外面都有這種感觸,也不是說叫你不要完全的去坦蕩蕩,或許他會是一個攻擊你的人。

A:好,可是他會怎麼攻擊?

B:這種攻擊唷,在事業上、在感情上,同性異性都一樣,所以我跟妳講現在沒有什麼真情義重這種,沒有了?

A:被攻擊之後會很受傷嗎?

B:會ㄚ,妳的心理上的受傷,都會有。

A:那妳是怎麼調適過來?

B:自己調適喔,去禪修,放下心來去平靜,不要去想太多;去打禪,對,就只有這樣子而已,不然人情世故現在社會實在太多了,不是像一般學生這樣,二三十年代或許還有。

A:所以家人比較可靠?

B:不見得,要用心去體會!

 

A:這是老年期男性(66歲),請問你你覺得什麼是點頭之交?

B:什麼內容?

A:什麼是點頭之交?

B:什麼點頭之交喔?

A:對。

B:點頭之交是什麼意思?

A:就是普通朋友。

B:點頭之交就是朋友看到喔,這樣子阿跟別人一樣。

A:好,那什麼是朋友?

B:朋友就是這樣(比一比其他同伴)這樣就叫朋友阿!

A:一群這樣子喔!就叫朋友?

B:恩。

A:好,那什麼是知心朋友?

B:知心朋友,比較好的朋友阿,比較好的朋友就叫知心朋友。

A:怎樣比較好?

B:在一起,比較,比較好接近,好在一起就叫知心朋友ㄇㄟ。

A:然後呢?

B:就這樣!就不知道耶!

A:ㄜ,是比較好,比較有話聊的那種?

B:阿!什麼比較話聊?

A:比較有話聊,就是比較會聊天的那種?

B:不一定啦!要看好的比較對,就是比較好的。

A:比較好的才會?

B:就比較好接近,觀念想法這樣啦!

A:比較好接近的?

B:互相幫忙這樣啦!

A:互相幫忙?

B:恩。

A:好,那請問有沒有跟朋友分開過的經驗?

B:阿?

A:有沒有跟朋友分開過的經驗,是為什麼?

B:有啦,當然也有分開過,就做到不合就分開囉!

A:恩。

B:那還有什麼?

A:好,那就先問到這樣,謝謝你唷!

 

A:這是老年期女性70幾歲),請問妳覺得什麼是一般的朋友?

B:對朋友的看法就是,不要害我們不要欺負我們就是好朋友啦!若是害我們欺負我們就是壞朋友啦!我的感覺是這樣啦!

A

B:人在一起,不要給我們害啦!不要給我們欺負就是好朋友!就這樣啦,我是覺得這樣啦!我老了也不知道怎樣勒!

A

B:我七十多歲,我做阿祖了耶!

A:看不出來!看你的看法阿!

B:看法就是說,不要給我們害,不要給我們欺負,鄰居也是這樣,鄰居就是不要給我們害,不要給我們欺負這樣就好朋友啦!

A:ㄟ

B:那若是給我們害給我們欺負,這樣就是壞朋友啦!這樣啦!我老了,我的看法是這樣啦!

A:那有沒有比較一般的?就是普通的朋友?

B:普通的朋友就是大家這樣ㄚ,有在互相問好,認識認識來往,這樣就是普通朋友了,鄰居那些有人都會害人,給我們欺負,這樣就是壞朋友啦!

A

B:會呢!鄰居有些人很會給人家害,又很會給別人欺負!

A:好

B:對阿!鄰居有些人很會給人家害,又很會給別人欺負!那就是壞朋友ㄇㄟ!

A:那請問妳有沒有和好朋友分開的經驗?

B:怎樣的經驗?

A:就是以前讀書時和朋友分開的經驗?

B:以前沒讀書耶?

A:那以前住鄰居的好友呢?

B:喔!以前住鄰居的好朋友分開這樣,我們很捨不得,對我們這麼好,那竟然分開這樣子,我們會很捨不得,對阿!住鄰居,她跑去別的地方住,沒有和我們一起這樣,我們會不捨她以前對我們這麼好啦!

A:哇

B:ㄟ,這樣啦。

A:好,那就先這樣,謝謝妳唷!

B:恩。

 

第三章 研究探討與結論

    在探討點頭之交與朋友及知心朋友方面,我們發現了點頭之交是普遍存在於各年齡層中的一般環境,大多是認識、知道這個人,才被定義為點頭之交;朋友則較點頭之交好,至少自己認定對方為朋友,對方也這麼認為才算,再深一點可能可以說心裡的話,或是互相幫忙的人;而知心朋友則有一些限制,一般來說,每個人的知心朋友都不多,不管是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不管是男生女生,所以應證了一句「相知滿天下,知心無幾人」的古老話語,在知心朋友的篩選方面,忠誠是一大考量,友誼要冒著被傷害的風險,如果告訴對方自己的一些不堪,可能就被對方握有把柄,而真正的知心朋友能夠分出什麼是該說,什麼是不該說,且也知道什麼對對方是最好的,所以真正的知心朋友很可能只出現在過去的一個階段中,不管是求學、鄰居、工作時,都有可能會遇到,如果發展的好則會一直持續下去,而友誼也是必需要雙方面一起維持下去的。

    對幼小兒童來說,那些因素組成親密關係這個問題,可以轉換成如何區分最要好的朋友及其他朋友,當這樣一個區分型態成立後,則純粹是一個量上的關係,不論對其他朋友做了什麼,對最要好的朋友則會多做一點。

    相反的,認為友誼具有相互性的成人,更能反映親密關係的本質,奠基於:朋友之間互相了解到某一程度、對彼此思想及情感相互信賴、以及真正地關心對方。

  「對於一個真正親密的朋友,你對他的關心會超過對自己的關心,或許不會超過,但至少會同樣地關心。」這段對朋友間親密關係的描述,與哲學家及心理學家對「愛」所下的定義非常類似。他會思考:「我應該怎麼做,才能使值得我關懷的好朋友快樂,或使他在社會聲望及感受上得到肯定與支持」而不是只想到:「我要怎麼做來得到我想要的。」這種改變的象徵意義,很像精神病學上定義的「成熟的愛」。

    兒童通常會用許多分析來決定誰是他的朋友。在成長期間,這些理由不斷在改變。學齡前的兒童認為,最常跟他一起玩的就是最好的朋友!對青少年來說,朋友的準則是在最需要的時候,能夠給予支持、為自己辯護的夥伴、或者是在對方需要時自己會給予支持、為他辯護。兒童及成人對友誼共同持有的一項準則是︰個人訊息的分享,包括不願讓其他人知道的私事及感情。愛默生曾表示︰「朋友,就是讓我能誠實面對他的人,我可以說出心裡真正的話。」

    和一些人的感情可能持續一陣子,也可能延續到終生。然而,在當時,他們呈現出友誼關係中令人振奮的部份代表了給予力量、令人滿足、重要的人類關係。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每個人有他獨特的成長速度及模式,彼此差異越來越大,友誼關係的改變就更為明顯。友誼的結束以及新朋友的取代結果都應視為正常發展的跡象,而不是社會化的不足。結束友誼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帶來一些困擾,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在保持一定距離下,繼續維持友誼關係。

    心理學家Skinner回憶他童年間田園生活(我們如何一起調皮搗蛋的玩鬧回憶‥),這段都以「我們」而非「我」,代表男孩子需要團體的支持,去破壞成人社會所定的一些規矩,這些行為較少發生在女孩的團體裡。女孩子們較關心親密關係的建立,所以常會有兩人共組的友誼關係出現,社會學家雷佛曾對此做一廣泛研究,發現女孩與一個好朋友在一起時,通常會感到最舒適。雷佛說這小女孩會公開地表現彼此深厚的感情,有肢體上的手牽手,或言語上表達彼此的感情。

女孩聚在一起,說話的口氣多半是親密性大於叛逆性。

 

研究反思

1.可能問話的技巧不夠好,有時為了達到時效又想問出自己預設的答案,就會給對方壓力。

2.問不同年齡層的問題需要再修改,通常幼兒期、兒童期及老年期會聽不懂點頭之交的意思。

3.可能需要多些樣本讓結論更完美。

 

參考文獻:

1.      劉劭純2003)。我們是好朋友----進入國小二年級兒童的友誼世界

2.      黃美雯(1999)。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3.      潘小慧(1996)。論友誼(愛)--以亞理斯多德及多瑪斯的思想為據。哲學與文化,231191-1197

4.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      Rubin,Z.(1994)/吳立嫣譯。兒童也需要友誼。台北市:桂冠。(原著作出版日期:1983)

6.      Shaffer,D.R.(1995)/ 林翠湄譯。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市:心理。(原著作出版日期:1994年)

7.      Bigelow,B.J.,& La Gaipa,J.J.(1975).Children’s written descriptions of friendship: A multidimentional analysi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1,857-858.

8.      Biglow, B. J. (1977). Children’s friendship expectations: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48, 246-253.

9.      Berndt, T. J., & Hawkins, J. A., & Hoyle, S. G.(1986).Changes in friendship during a school year Effects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impressions of friendship and sharing with friends. Child Development, 57, 1284-1286.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