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

陳尚蕙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一個用來討論「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教育」此一概念之簡稱,這種教育只產生於這種多元文化社會,也只置身於此特別的倫理背景(Lynch, 1983/1993)。台灣在歷史與政權演變上,歷經荷西、明鄭、日本、國民黨統治;在語言文字方面,有原住民語、閩南語、客語、漢文、日文等;就多元文化教育而言,台灣實是一值得探究的對象。本文首先介紹多元文化教育的意涵,進而探討多元文化課程之設計模式及其實施現況與未來展望,以供教師實施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參考。

貳、多元文化教育的意涵

James A. Banks透過研究美、加、英、澳等多元文化教育的演進過程,確信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發生背景主要有二: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移民風潮造成多種族、多民族人口共存於一個國家,產生國家範圍內的多元文化教育問題;二是西方社會運動興盛,力圖在社會組織內創建包括所有的種族的、民族的、文化的、群體的平等主義思想體系(張建成主編,2000Banks, 1994/1998)。由人與社會帶動的多元文化教育,牽涉範圍極廣,含括性別、族群、語言、智力、社會階層等,研究者切入的角度不同,對其詮釋也不盡相同。筆者歸納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如下(江雪齡,1997;張嘉育,1998;張建成主編,2000;陳美如,2000;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1Banks, 1994/1998):

一、多元文化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

在此理念下,各種文化的人皆有權接受公平且適合其能力、背景的教育,也應有權為其所屬的文化發聲。

二、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改革過程:

運用各種教育策略及發展各項計劃,以幫助人們辨識、接受和肯定在性別、族群、智慧、階層等方面的異同,促進社會改革進步。

三、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歷程:

社會不斷在變革,人們的態度和行為也必須隨之調適,所以多元文化教育必須是持續的反應和學習。

四、多元文化教育是每個人的事:

多元文化教育期望讓每一個人能以個人學習的速度和方法,來達到發揮個人的潛能。因此各行各業,甚至各年齡階層,人人都應參與和關心多元文化教育。

五、多元文化教育是無所不在的:

表現於國家社會,是公平正義的追求,是他者殊異的尊重與關懷;表現在學校教育,舉凡課程與教學、師生互動、同儕關係、學校所秉持的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學習範疇。

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現象,每一種文化均有其價值,如何看待不同的文化,學習與不同的文化相處,實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課題。多元文化教育目標即在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胸襟、宏觀的視野,體察不同的文化體系,學習與之相處等。這些目標提供了來自異文化學生公平的學習機會、較成功的學習結果、發展各項知識技能貢獻國家社會,並發展學生跨文化的知識與信念。

參、多元文化課程設計之探討

一、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模式

多元文化課程的目標在於教學內容多元化理解、知識結構的差異,教育機會均等、消除偏見與歧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最終目標,即在激勵學生認識並尊重個人及文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形成學生容忍與接納民族、保持與發展多元文化的態度、知識、技能等(張嘉育1998Gay, 1997)。因應課程目標而發展出各種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筆者檢視同異之處,僅就課程的架構與內容兩方面介紹之(黃政傑,1993;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1Banks, 1994/1998):

(一)課程架構方面:從改變情形區分的模式

1. 貢獻模式:

主張在特殊節日或適當機會,將教科書所忽略的優勢族群之外的民族英雄、節慶與片段的文化加入主流課程中,或是教師透過講授、經驗安排、展覽活動,讓學生接觸少數民族的文化。

2. 附加模式:

不改變既有課程模式,以一本書、一個單元或一門課的方式,將族群文化、概念、主題和觀點納入主流課程中。

3. 轉型模式:

完全超越課程附加的方式,強調課程結構、本質與基本假設的整體改變,從不同族群和文化團體的觀點,來探討概念、問題和事件。

4. 社會行動模式:

以社會事件或歷史事件為焦點,來統合各族群的觀點、經驗或感受。它除了讓學生從不同族群的觀點探討社會重要議題,並進一步針對社會問題作成決定,採取反省性的行動,以便進行社會改革。

5. 補救模式:

是以傳統的課程為核心,完全不加以改變,而針對非優勢族群學生安排各式各樣的補救方式,以提升此類族群學生的能力和學習表現。

6. 族群研究模式:

獨立開設一門族群研究的課,例如婦女研究、黑人研究等,探討特定族群的文學、歷史、文化及其所受壓迫和未來展望等。

(二)課程內容方面:從內容觀點區分的模式

1. 基本能力模式:

多元文化課程應該要顧及教育的基本讀、寫、算及思考的能力外,也應培養學生族群素養、自我反省、做決定及社會行動的能力。

2. 消除偏見模式:

檢討傳統課程中各科內容的偏見和歧視,消極地加以刪除或調整,積極地則納入人際關係的內容,以促進族群間彼此之尊重、關懷與和諧。

3. 概念模式:

以與族群、文化相關的概念學習為主,包括認同、權力、社會化等;由於任一概念都牽涉各種學科的知識,因此也是一種科際整合的統整模式。

4. 主題模式:

強調的是族群共同面臨的問題或關心的議題,例如族群認同、不正義與不公平的對抗等,再將其融入各相關科目的各單元之中的主題融合模式。

5. 文化要素模式:

所探討的層面比前述模式較窄,課程探討的重點集中在某一特定族群有別於其他族群的文化要素,例如族群期望、行為模式、溝通系統等。

肆、多元文化課程設計之現況及未來展望

課程的設計攸關教學的成效,甚且同樣的內容採取不同的設計模式,將對學生學習品質的良莠產生影響。多元文化教育能否達成目標以消除偏見、歧視,課程設計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檢討國內中小學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實施現況,亦由課程的架構與內容兩方面歸結出下列缺失(呂枝益,2000;陳美如,2000彭明輝,1999):

(一)獨立設科的課程架構設計模式,弊多於利:

目前國中小多元文化教育的推動主要是靠「鄉土教育」相關課程。其中國小的「鄉土教學活動」每週一節,以中高年級為對象;國中的「鄉土藝術活動」每週一節,與「認識台灣」課程每週三節分別實施歷史篇、社會篇與地理篇的教學,以國一為對象。可見國中小之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皆採獨立設科,類似「附加模式」,在不變更主流課程本質與預設下,即便納入不同族群的文化內容,恐怕仍難脫離優勢文化與價值的詮釋。

(二)鄉土教育取向的多元文化課程內容,偏執窄化:

在國小「鄉土教學活動」四項總目標中,僅第四項「培養對各族群文化的尊重,以開闊胸襟與視野,並增進社會和諧」言及多元文化教育;而國中「鄉土藝術活動」課程總目標中,亦僅以「陶冶學生愛家、愛鄉、愛國之民族文化情操」作簡短交代;「認識台灣」課程的教材綱要中,則僅社會篇與歷史篇的內容述及,但是大都侷限於種族或民族層級,有將多元文化教育化約為原住民教育的傾向。故現行以鄉土課程來推展多元文化教育的作法,易使多元文化教育淪為鄉土教育的附屬,而在過程中產生對多元文化教育意涵的偏狹與誤解。

雖然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仍有缺失,但針對多元文化課程的未來展望,黃政傑、張嘉育(1998)提出兩個改進方向:(一)在課程設計模式上,應該兼採不同模式,避免零碎和片面的知識結構,發揮課程統整連貫的功效,並兼顧文化保存和文化發展、知識技能與情意並重的目標;(二)在課程決定方面,由於課程內容的選擇與決定,往往無法排除強勢文化的力量,再加上各族群文化的內容相當豐富,如果要將所有族群文化納入,則在現有課程難以輕易削減的情況下,學校課程必然發生超載現象。因此,教材選擇時究竟應選擇何者?應由誰來進行選擇?其份量又應如何?種種課程權力參與和決定的問題,便是課程發展之前與過程中必須不斷討論的課題。此外,教師進行課程教學時要善用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的影響。學校的一草一木,教師的一言一行,教科書中的一句話、一幅圖,都在有形無形中傳遞學生某些知識。社會科教育理論、課程和教學中更充滿了潛在課程,如傳統的社會科教科書中滿載著主義、領袖、國家的思想,充塞漢族中心、男性獨尊的偏見(歐用生,1996)。為達成多元文化教育的理想,更應突顯並批判隱含的潛在課程,使其暴露在陽光下不再壓制任何人。

伍、結語

多元文化教育所要做的,就是破除每個學生心中的小圈圈,讓學生了解懂得尊重別人與被人尊重是同等重要。尊重性別的不同,所以有兩性平權教育的推行;尊重地域的不同,所以有鄉土教育的規劃;尊重學習能力的不同,所以有特殊教育的發展等等,種種對人的尊重,構成了多元文化教育豐富的內涵。而課程是多元文化學校教育的重心,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在台灣,應該奠基於更豐富的多元文化研究與發展工作之上,加強國際間多元文化教育合作交流。相信多元文化是一種財富,人人應該珍惜並在教育中善加運用,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成果最終更應化為優質而有效的師生互動,以提升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對整體課程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Banks, J. A. (1994) /國立編譯館主譯,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

Gay, G. (1997).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發表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

Lynch, J. (1983) /黃政傑主譯(1993)。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呂枝益(2000)。多元文化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發展。中等教育,513),28-43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8)。教師層級的多元文化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頁37-57)。台北:師大書苑。

彭明輝(1999)。社會領域的課程規劃與內容。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系列課程研討會論文集線上檢索日期:民國94220日。網址: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5_2.htm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43-373)。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