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中輟學生之原因探究及輔導原則
陳嬌芳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近些年來對國中輟學的研究從輟學的原因、學生的人格特質、偏差行為及輟學後的復學計畫和方案設計等研究著手,企圖從不同角度來瞭解中輟學生的議題。這些學者都期待運用各種角度探討,藉著研究的發現,能提供政府、父母、教育工作者,實質上的幫助,使中途輟學的學生能回到校園,以降低中輟學生及增加中輟學生的復學率。筆者閱讀了相關的文獻整理出以下幾點為國中中輟的原因:
一、個人層面因素與中途輟學:
研究發現,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及自我態度傾向自暴自棄者,極易導致中輟行為。在豪仔對自我輟學的陳述是「個性吧!個性不好,在學校常常打架,讀書沒那麼厲害,沒信心吧!」。從中輟學生身上發現這些學生對自我缺乏自信、自卑感作祟、逃避責斥而選擇了逃家逃學。C同學和E同學都異口同聲的說:「我都不用看,我就知道我都一定最後一名」。從他們的自述中瞭解因課業的挫折、學習意願低落、對所處的困境突破的動力不強。一些研究中也發現大部分的中輟生因貪玩而無心於學業,過慣了閒散的生活,不喜歡被束縛,因此往往無法適應正規學校教育。而這樣特質的學生在福仔的身上也看的出端倪,他說:「你也知道十幾歲的小孩子啦,愛玩的心情會比較重,我是真的很不想唸書,拿筆寫字的時候我很痛苦」。建豪也是在國一時就間歇性的缺課,他覺得老師上課太無聊了。由此可見,過度強調學業成就,會使學習不佳之學生產生挫折感、喪失自信心,進而不喜歡學校、逃避學校,使學生對於學校之依附減低,導致輟學和其他偏差行為。
二、家庭層面因素與中途輟學:
研究發現,家庭因素是影響中輟最主要的因素,其包含有父母離異;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家庭貧困負債;親屬間不合,無法安心上學;家庭關係不正常;父母管教態度分歧;受到父母責難等都造成了學生中輟的原因。像瑞彬的家庭,父母離婚,母再婚又離,在無法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下,常常三五好友街頭遊蕩聊天成為他的生活重心;在另一個家庭裡A同學的父母常用責打的方式來處理親子之間的衝突。在許多家庭裡父母常常自己無法掌控情緒,尤其在家庭中遇到紛爭無法用合理的方式、適當的技巧來處理問題,此時最容易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在B同學的陳述中輕輕一句「我爸都會打我,胡亂打我,每天都打我」。這句令人心疼的話語道盡多少家庭中被責打孩子的無奈心聲。許多家庭結構不佳,孩子們得不到父母關心,對人生感到失望沒有信心,影響其自我態度,進而向外尋求心理、生理需求來慰藉自己受挫的心靈。研究指出父母兄長管教態度放縱溺愛或採用責罵方式,損及孩子自尊;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強迫孩子達到所要求的水準;父母不在身旁,親戚無法管教,這些都造成中途輟學的原因。
三、學校層面因素與中途輟學:
師生關係不佳,使學生得不到老師的關懷與尊重,因而若被老師責罵或體罰甚至衝突,又對讀書沒興趣,更不想上學,將走上逃學中輟之途。一位B同學說:「我跟那個時候在教我
四、社會群體因素與中途輟學:
中輟學生的友儕關係多屬外向好動、偏差行為之友儕,這些友儕有些可提供食宿,或具有異性朋友關係。這些中輟學生對自己缺乏自我認同;在家庭中缺乏親情依附;在學校缺乏歸屬感,一旦發現同病相憐或者臭味相投的友伴,自然而然就一拍即合,結為患難之交,由此可見友伴團體在中輟學生的因素中的重要性。在中輟少年在外行蹤觀察研究中發現撞球場、網咖、公園、廟宇是這些離校的少年最常聚集在一起抽煙、嬉鬧的地方。因此如果拒絕友儕誘惑的能力不足,無法拒絕友儕的誘感,加上這些友儕也多屬低自我控制者,缺乏上進動機,貪圖短暫享樂等,隨即以緊密之友儕連結替代與家庭、學校關係間的連結,交往益加熱絡,極易形成疏離之次級文化。就像中輟學生參與廟宇的八家將的演出,慶典活動儼然成為中輟學生聚會的場所以及成就感的來源,在此歸屬與成就的驅使下,中輟學生更不易脫離或回歸校園。在青少年沉迷惘咖經驗的研究中也發現中輟學生在網咖中認識黑道老大、與異性發生關係等複雜的問題。而研究者在實務工作中曾多次陪同學生在網咖、撞球場等容易滋生鬧事的場域中與中輟學生互動發現中輟的學生透過這些場域與友儕建立社交關係,藉由聊天交友的方式,得到友誼的慰藉。
從以上的文獻整理發現中輟的原因是多方因素造成的,如何引領中輟學生回歸校園,筆者提供下列輔導原則,以供家長以及關注於中輟學生發展之社會大眾之參考:
一、在家庭方面:
(一)父母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誠如前述A和B的同學陳述中發現,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責打卻成為快速無效的方法,如果父母能學習掌控自己的情緒,對孩子而言,也能在良好的示範中學習到控制自己的衝動。
(二)學習傾聽孩子內在的聲音:青少年的發展是統整階段,是走向成人前的準備,因此,內心有著價值觀的矛盾和衝突,需要成人給予了解,如果父母能懂得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並會在適當時機給予協助,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
(三)給予讚許與鼓勵:對中輟學生而言責打或羞辱似乎成為司空見慣的事,即使成人也無法面對常常被責備的挫折當中,何況是正在發展統整階段的青少年,因此,父母若能隨時提醒自己,給孩子鼓勵,對孩子而言將是有所助益。
(四)協助孩子克服困難:課業挫折、交友不慎、師生關係不良等都是中輟學生面對的困擾,父母若能幫助孩子共同討論因應策略,有助於孩子解決困難,面對挑戰以及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五)尊重孩子的隱私權:有些父母常常趁孩子不注意時翻閱書包或檢查房間,這樣的方式給孩子的感覺是不被信任,反而讓孩子更不願意分享生活中的無助,尤其對中輟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父母應尊重孩子能擁有自己的秘密,父母以關懷的態度表達關心,增進彼此的信任,而非侵犯其隱私。
(六)鼓勵孩子適性發展技能:課業成就不是人生的全部,對中輟學生而言沒興趣在課業上努力,但是如何協助他找到一技在手的發展空間,也能讓他創造生命價值。
二、在學校方面
(一)建立公平公正原則:筆者曾在實務工作經驗中問及中輟孩子「你對老師的看法如何?」,得到的答案是「老師總是對成績好的同學特別照顧,對成績差的同學常會有冷潮熱諷的言語」,如何建立公平公正讓同學信服的標準是對老師的考驗,但卻是讓學生得以認同老師及建立良好互動的基礎。
(二)尊重青少年的價值與尊嚴:國外在一項研究中發現:有70%的中途輟學生表示:「如果學校老師不要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則他們願意留在學校。異樣的眼光對中輟學生而言是一種鄙視,是一種無尊嚴對待,由此可知,如果老師對於學生能尊重其尊嚴和價值,將減少學生輟學的可能性。
(三)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及人格之統整: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輟學的學生而言,能獨立思考較不易被友儕所牽引而產生偏差行為,並能在此過程中懂得自我做決定的能力、為自我負責,統整自我。
(四)建構法治教育,樹立法治觀念:一般而言中輟學生有較高的機會接觸犯罪場域,而學校教育乃為成人世界作準備,培養法治教育,讓學生懂得遵守規則,進入社會遵循法律規範,遠離犯罪的可能性。
三、社會群體方面:
(一)督導大眾媒介勿對偏差價值的過分宣染,以免青少年學習模仿: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發達,各種多元化的聲音都能透過媒體展現,對青少年而言,未能明辨及判斷是非之際,容易產生價值衝突及混淆,也較容易有偏差想法,因此社會大眾可督促媒體,秉持公正正義及善盡社會責任,勿過分宣染偏差價值。
(二)政府確實取締不良場所:許多不良場所是犯罪的溫床,輟學學生在各種誘惑下也較易涉入其中,政府應加強取締以杜絕犯罪溫床。
(三)加強毒品、刀、槍械等管制:在各大媒體報導不良少年打群架的畫面中,不難發現刀械及棍棒飛舞的景象,毒品也成為其中的主角,若政府有關單位能加強毒品查緝及管理,避免中輟學生隨手時可得,減少青少年接觸引發衝突的危險物品。
(四)提供適當的休閒場所:青少年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若能有紓解壓力的正當場所讓青少年發洩,有助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對中輟學生而言,遠離不良場域,走向健康的休閒,減少犯罪的危機。
我相信中輟學生對家庭、學校有著渴望愛與肯定的需求,如何在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下建構一個溫暖、關懷以及無誘惑力的空間,讓青少年能正常發展,減少輟學的機會。
參考文獻
呂怡慧(2001)。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
林哲寧(2000)。中輟少年家外行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林曉芸(2002)。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中輟少年學習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涂靜宜(2000)。台北市自願中途輟學國中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曾玉(2002)。國中中輟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行為與輔導測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張瓊美(2001)。輟學學童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南。
楊坤堂(1986)。青少年問題探討。台北:國巨。
Martin,
E.,T. Tobin & G.
Sugai(2002). Current Information On Dropout Prevention:Ideas From Practitioners
And The Literature,Preventin School Failure 47: 10-17.